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建筑物> 一种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独创技术27267字

一种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

2021-02-08 10:33:58

一种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可拆卸式的钢筋桁架楼承板逐渐被应用在各种建筑物中,可拆卸式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增强了支撑效果,同时,减少了支撑结构,可实现快速安装,模板重复利用。

  现有技术中,可拆卸式的钢筋桁架楼承板的钢筋桁架与底模通过连接件连接,连接件虽然实现了钢筋桁架与底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但同时将钢筋桁架的与承受混凝土重力无关的横向力传递给了底模,在横向力的作用下底模产生拉伸变形,从而导致支撑刚度降低,最终影响底模的支撑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单肋连接扣,包括:

  两个卡接头,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且镜像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的一面均设置有卡接槽;

  连接肋,所述连接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头的相对的一面连接,并位于所述卡接槽靠近承载面的一侧,所述承载面为承载所述卡接头的平面;

  其中,所述连接肋的宽度小于所述卡接头的宽度,所述连接肋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可选地,沿所述卡接头的宽度方向,所述连接肋的端部与所述卡接头的中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肋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导流圆角。

  可选地,所述卡接槽的远离所述连接肋的槽口处设有导向斜面,靠近所述连接肋的槽口处设有限位凸起。

  可选地,两个所述卡接头及所述连接肋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卡接头包括连接板、与连接板相对两端连接的两个侧板及位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连接柱;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连接肋连接,所述连接板上设有所述卡接槽,所述卡接槽贯通两个所述侧板,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端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所述连接柱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端设有连接孔,沿所述连接柱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柱上设有多个支撑肋,所述连接柱通过所述支撑肋分别与所述连接板及所述侧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端具有第二导流圆角;

  位于所述连接柱及所述连接板之间的所述支撑肋,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端具有第三导流圆角。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肋朝向所述承载面的一端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可选地,所述支撑肋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肋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柱的外周,且形成十字结构。

  可选地,位于所述连接柱的背向所述连接肋的一侧的所述支撑肋,与所述侧板之间设有加强肋,所述加强肋与所述支撑肋形成十字结构。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楼承板,包括:

  楼承板板体;

  多排连接扣组,每排所述连接扣组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单肋连接扣,所述单肋连接扣包括:两个卡接头及连接肋;所述卡接头与所述楼承板板体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且镜像对称设置,两个所述卡接头相对的一面均设置有卡接槽;所述连接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接头的相对的一面连接,并位于所述卡接槽靠近承载面的一侧,所述承载面为承载所述卡接头的平面;其中,所述连接肋的宽度小于所述卡接头的宽度,所述连接肋与所述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多个钢筋桁架,每个所述钢筋桁架卡接在位于一排的所述单肋连接扣的所述卡接槽内。

  可选地,位于同一排内的多个所述单肋连接扣,沿所述钢筋桁架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

  可选地,沿所述钢筋桁架的宽度方向,位于不同排内的多个所述单肋连接扣,全部或者其中一部分所述单肋连接扣的位置一一对应布置。

  另外,可选地,沿所述钢筋桁架的宽度方向,位于不同排内的多个所述单肋连接扣,全部所述单肋连接扣的位置交错布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钢筋桁架与单肋连接扣装配时会产生向外的横向力,通过连接肋可将两个卡接头横向力进行吸收,两个卡接头的横向力不会作用在楼承板上,防止楼承板产生拉伸变形而影响支撑效果,同时,连接肋的宽度小于卡接头的宽度,且连接肋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使得混凝土更易包裹住连接肋及卡接头,以减少连接肋的露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单肋连接扣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单肋连接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单肋连接扣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单肋连接扣仰视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单肋连接扣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楼承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楼承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在实践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发现,在现有技术中,用于将钢筋桁架与底模连接的连接件,通常会将钢筋桁架的与承受混凝土重力无关的横向力传递给底模,在横向力的作用下底模产生拉伸变形,从而导致支撑刚度降低,最终影响底模的支撑效果。

  究其原因在于,连接件通常为分体结构的,钢筋桁架上的两个下弦钢筋通常分别与一个连接件连接,两下弦钢筋产生横向移动趋势时,会带着与其连接的连接件一起横向移动,连接件会将横向力传递至底模上,从而使得底模产生拉伸变形。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用以解决连接件产生横向力的问题。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单肋连接扣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单肋连接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单肋连接扣,包括:两个卡接头10及连接肋20。其中,两个卡接头10相对且镜像对称设置,两个卡接头10相对的一面均设置有卡接槽11。两个卡接头10可沿着单肋连接扣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相对且镜像对称设置。如图1中的虚线即为一条单肋连接扣的长度方向的对称轴。

  连接肋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卡接头10的相对的一面连接,并位于卡接槽11靠近承载面的一侧,承载面为承载卡接头10的平面。其中,连接肋20的宽度小于卡接头10的宽度,连接肋20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1。参见图3,单肋连接扣可连接在楼承板板体30上,承载卡接头10的平面即为楼承板板体30朝向单肋连接扣的一面。连接肋20的宽度小于卡接头10的宽度,可使得混凝土更易包裹住连接肋20。同时,连接肋20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1,可使得混凝土更易进入连接肋20的底部,以减少连接肋20的露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钢筋桁架50与单肋连接扣装配时会产生向外的横向力,通过连接肋20可将两个卡接头10横向力进行吸收,两个卡接头10的横向力不会作用在楼承板上,防止楼承板产生拉伸变形而影响支撑效果,同时,连接肋20的宽度小于卡接头10的宽度,且连接肋20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1,使得混凝土更易包裹住连接肋20及卡接头10,以减少连接肋20的露出。

  继续参见图3,通过单肋连接扣可将钢筋桁架50连接在楼承板板体30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钢筋桁架50的实现方式是,钢筋桁架50包括上弦钢筋51、位于上弦钢筋51下方两侧的两下弦钢筋52以及两端分别与上弦钢筋51和下弦钢筋52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53。钢筋桁架50通过两个下弦钢筋52分别卡接在两个卡接头10上的卡接槽11内,卡接头10可通过紧固件与楼承板板体30连接。例如,可通过螺钉作为紧固件以使卡接头10与楼承板板体30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根据不同的需求,可选用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规格也可不同,例如,下弦钢筋52的直径的范围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范围在6-12mm之间不同的尺寸。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种类也可不同,同一个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种类也可不同。例如,钢筋可为光圆钢筋、带肋钢筋等。根据下弦钢筋52的直径不同,种类不同,单肋连接扣上对应的卡接槽11形状、尺寸也不相同,卡接槽11的形状、尺寸与下弦钢筋52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以便下弦钢筋52能够卡接在卡接槽11内。

  钢筋桁架50与楼承板板体30之间通过单肋连接扣连接,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可包裹住单肋连接扣,由于连接肋20的宽度小于卡接头10的宽度,且连接肋20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1,使得混凝土更易包裹住连接肋20及卡接头10,且更易进入连接肋20的底部。当混凝土凝固成楼层板,从楼层板上拆卸下楼承板板体30时,以减少楼层板上连接肋20的露出。钢筋桁架50与单肋连接扣装配时,以及浇筑混凝土时,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钢筋桁架50的两个下弦钢筋52具有反向运动趋势,即产生横向力。钢筋桁架50通过横向力带动两个卡接头10产生反向运动趋势,通过连接肋20可将两个卡接头10横向力进行吸收,以抵消两个卡接头10上的横向力,使得两个卡接头10的横向力不会作用在楼承板板体30上,防止楼承板板体30产生拉伸变形而影响支撑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楼承板板体30包括但不限于为镀锌板、镀锌合金板、花纹钢板、竹胶板、木模板、注塑板等。

  进一步地,为使得连接肋20在抵消横向力时,施加在两个卡接头10上的反向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沿卡接头10的宽度方向,连接肋20的端部与卡接头10的中部连接。当两个卡接头10产生横向力时,连接肋20作用在两个卡接头10上的作用点对称,因此,连接肋20对两个卡接头10产生的反向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以抵消两个卡接头10的横向力。通过连接肋20使得两个卡接头10产生的横向力在单肋连接扣内部产生自平衡,平衡了钢筋桁架50的两根下弦钢筋52向外的两个横向力。

  继续参见图1及图2,为使得混凝土更易流入到连接肋20的底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肋20朝向承载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导流圆角22。第一导流圆角22使得连接肋20朝向承载面的一侧更加圆滑,混凝土可顺着第一导流圆角22的圆角流入连接肋20的底部,从而可将连接肋20完全包裹住,混凝土凝固形成楼层板后,楼层板与连接肋20对应的位置不会露出连接肋20。

  进一步地,为使处于压缩状态的钢筋桁架50的两下弦钢筋52更方便地卡进卡接槽11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接槽11的远离连接肋20的槽口处设有导向斜面12,钢筋桁架50的下弦钢筋52可沿着导向斜面12顺利的进入卡接头10的卡接槽11内,以卡接在卡接槽11内。为防止进入卡接槽11内的下弦钢筋52从卡接槽11内脱离,靠近连接肋20的槽口处设有限位凸起13。限位凸起13可为半圆结构,或者楔形结构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两个卡接头10可为分体结构,并通过连接肋20连接为一整体。或者,两个卡接头10及连接肋20为一体成型结构,两个卡接头10及连接肋20可通过塑料材料一体压铸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接头1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其上具有能够卡接两下弦钢筋52的卡接槽11即可,参见图2、图4及图5,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卡接头10包括连接板101、与连接板101相对两端连接的两个侧板102及位于两个侧板102之间的连接柱103。连接板101与连接肋20连接,连接板101上设有卡接槽11,卡接槽11贯通两个侧板102,连接板101朝向承载面的一端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二间隙。连接柱103朝向承载面的一端设有连接孔1031,沿连接柱103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柱103上设有多个支撑肋104,连接柱103通过支撑肋104分别与连接板101及侧板102连接。

  连接柱103上的连接孔1031用于连接紧固件,以便通过紧固件将卡接头10连接在楼承板板体30上,即单肋连接扣41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楼承板板体30上。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自攻钉等,螺钉包括但不限于为全螺纹、半螺纹。螺钉及自攻钉的制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铁材料及不锈钢材料。螺钉包括但不限于为内六方螺钉、外六方螺钉、十字螺钉及一字螺钉等。螺钉可穿过楼承板板体30与连接柱103上的连接孔1031连接,以将卡接头10连接在楼承板板体30上。进一步地,为方便安装,可预先在楼承板板体30的预设位置设置安装孔,安装孔与连接柱103上的连接孔对应,螺钉穿过安装孔与连接孔1031连接。

  为减少凝固后的混凝土上卡接头10的外露,需要尽可能地确保进入到卡接头10的底部。连接柱103通过支撑肋104分别与连接板101及侧板102连接,使得卡接头10上形成多个容置空间,当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可填充在多个容置空间内,以包裹卡接头10。其中,位于连接柱103背向连接板101一侧的容置空间,由于其具有开放式的开口,混凝土可直接进入。位于连接柱103与连接板101之间的容置空间,混凝土可通过第二间隙进入到其内。由于连接肋20仅为一条,第二间隙用于流入混凝土的空间更大,因此,混凝土更容易从第二间隙进入到位于连接柱103与连接板101之间的容置空间内。相对于承载面,第二间隙高度与第一间隙21的高度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第二间隙高度大于第一间隙21的高度。当然,第二间隙高度小于第一间隙21的高度也可以实现。只要能够确保混凝土能够进入连接板101的底部,并进入容置空间内即可。

  进一步地,为使得混凝土更方便地沿着第二间隙进入容置空间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板101朝向承载面的一端具有第二导流圆角1011。位于连接柱103及连接板101之间的支撑肋104,朝向承载面的一端具有第三导流圆角1041。第二导流圆角1011使得连接板101朝向承载面的一端更加圆滑,第三导流圆角1041使得支撑肋104朝向承载面的一端更加圆滑,混凝土可顺着第二导流圆角1011的圆角及第二导流圆角1011的圆角更容易流入卡接头10的底部,进入容置空间内,从而可覆盖卡接头10的连接板101,混凝土凝固形成楼层板后,以减少楼层板上连接板101的露出。

  进一步地,为防止楼层板上有支撑肋104露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支撑肋104朝向承载面的一端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当只有一个支撑肋104朝向承载面的一端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时,该支撑肋104可为连接连接柱103与连接板101的支撑肋104。当支撑肋104朝向承载面的一端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时,混凝土可流入支撑肋104的底部,混凝土凝固形成楼层板后,以减少支撑肋104的露出。相对于承载面,第三间隙高度与第一间隙21、第二间隙的高度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第三间隙高度大于第一间隙21、第二间隙的高度。当然,第三间隙高度小于第一间隙21、第二间隙的高度也可以实现。只要能够确保混凝土能够进入支撑肋104的底部即可。

  继续参见图2、图4及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支撑肋104为四个,四个支撑肋104均匀分布在连接柱103的外周,且形成十字结构。通过支撑肋104可实现连接柱103与连接板101及侧板102的连接,同时还可增强连接柱103的连接强度。混凝土进入容置空间内后,由于重力原因,混凝土对侧板102及支撑肋104形成横向的推力,为提高连接肋20及侧板102之间的连接强度,位于连接柱103的背向连接肋20的一侧的支撑肋104,与侧板102之间设有加强肋105,加强肋105与支撑肋104形成十字结构。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楼承板,楼承板包括楼承板板体30、多排连接扣组40及多条钢筋桁架50。其中,每排连接扣组40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单肋连接扣41,单肋连接扣41可通过实施例1中的单肋连接扣41实现。具体方案如下:

  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楼承板,包括:楼承板板体30、多排连接扣组40及多条钢筋桁架50。

  其中,每排连接扣组40均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单肋连接扣41,单肋连接扣41包括:两个卡接头10及连接肋20;卡接头10与楼承板板体30可拆卸连接,两个卡接头10相对且镜像对称设置,两个卡接头10相对的一面均设置有卡接槽11;连接肋2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卡接头10的相对的一面连接,并位于卡接槽11靠近承载面的一侧,承载面为承载卡接头10的平面;其中,连接肋20的宽度小于卡接头10的宽度,连接肋20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1。每个钢筋桁架50卡接在位于一排的单肋连接扣41的卡接槽11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钢筋桁架50与单肋连接扣41装配时会产生向外的横向力,通过连接肋20可将两个卡接头10横向力进行吸收,两个卡接头10的横向力不会作用在楼承板板体30上,防止楼承板板体30产生拉伸变形而影响支撑效果,同时,连接肋20的宽度小于卡接头10的宽度,且连接肋20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1,使得混凝土更易包裹住连接肋20及卡接头10。当混凝土凝固成楼层板,从楼层板上拆卸下楼承板板体30时,以减少楼层板上连接肋20的露出。需要说明的是,承载面即为楼承板板体30承载单肋连接扣41的一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可选用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规格也可不同,例如,下弦钢筋52的直径的范围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用范围在6-12mm之间不同的尺寸。不同规格的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种类也可不同,同一个钢筋桁架50的上弦钢筋51、下弦钢筋52及腹杆钢筋53的种类也可不同。例如,钢筋可为光圆钢筋、带肋钢筋等。根据下弦钢筋52的直径不同,种类不同,单肋连接扣上对应的卡接槽11形状、尺寸也不相同,卡接槽11的形状、尺寸与下弦钢筋52的形状、尺寸相匹配,以便下弦钢筋52能够卡接在卡接槽11内。

  钢筋桁架50与楼承板板体30之间通过单肋连接扣41连接,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可包裹住单肋连接扣41,由于连接肋20的宽度小于卡接头10的宽度,且连接肋20与承载面之间具有第一间隙21,使得混凝土更易包裹住连接肋20及卡接头10,且更易进入连接肋20的底部。当混凝土凝固成楼层板,从楼层板上拆卸下楼承板板体30时,以减少楼层板上连接肋20的露出。钢筋桁架50与单肋连接扣装配时,以及浇筑混凝土时,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钢筋桁架50的两个下弦钢筋52具有反向运动趋势,即产生横向力。钢筋桁架50通过横向力带动两个卡接头10产生反向运动趋势,通过连接肋20可将两个卡接头10横向力进行吸收,以抵消两个卡接头10上的横向力,使得两个卡接头10的横向力不会作用在楼承板上,防止楼承板产生拉伸变形而影响支撑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楼承板板体30包括但不限于为镀锌板、镀锌合金板、花纹钢板、竹胶板、木模板、注塑板等。

  继续参见图6,为了使每排连接扣组40能够给钢筋桁架50提供均匀的支撑力,位于同一排内的多个单肋连接扣41,沿钢筋桁架50的长度方向均匀布置。当然,根据不同的连接需要,位于同一排内的多个单肋连接扣41也可不均匀布置。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单肋连接扣41的布置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6及图7,沿钢筋桁架50的宽度方向,位于不同排内的多个单肋连接扣41,全部或者其中一部分单肋连接扣41的位置一一对应布置。例如,图6中,间隔一排的两个连接扣组40中的多个单肋连接扣41的位置一一对应布置,相邻的两排连接扣组40中的多个单肋连接扣41的位置交错布置。再例如,参见图7,相邻的两排连接扣组40中的一部分的单肋连接扣41的位置交错布置,一部分的单肋连接扣41的位置对应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钢筋桁架50的数量包括但不限于为两个、三个及其他数量,如,图6中所示的钢筋桁架30的数量即为三个,图7中所示的钢筋桁架30的数量即为两个。楼承板板体30上设置钢筋桁架50的数量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沿钢筋桁架50的宽度方向,位于不同排内的多个单肋连接扣41,全部单肋连接扣41的位置交错布置。此种布置方式,可避免在楼承板板体30上沿一条直线上打孔,避免楼承板的支撑刚度降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单肋连接扣41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楼承板板体30上,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自攻钉等,螺钉包括但不限于为全螺纹、半螺纹。螺钉及自攻钉的制作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为铁材料及不锈钢材料。螺钉包括但不限于为内六方螺钉、外六方螺钉、十字螺钉及一字螺钉等。

  参见图2及图4,卡接头10包括连接板101、与连接板101相对两端连接的两个侧板102及位于两个侧板102之间的连接柱103,连接柱103朝向承载面的一端设有连接孔1031。螺钉可穿过楼承板板体30与连接柱103上的连接孔1031连接,以将卡接头10连接在楼承板板体30上。进一步地,为方便安装,可预先在楼承板板体30的预设位置设置安装孔,安装孔与连接柱103上的连接孔对应,螺钉穿过安装孔与连接孔103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中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一种单肋连接扣及楼承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