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缝纫绣花> 钉钮扣夹具独创技术20243字

钉钮扣夹具

2021-02-19 23:37:27

钉钮扣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服饰加工用的工夹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钉钮扣夹具。

  背景技术

  如业界所知,服饰钉钮扣即所称的服饰钉扣子是服饰制作过程中既不可或缺又相对繁琐的一道工序。已有技术中的服饰钉钮扣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手工方式钉钮扣;二是使用专用设备钉钮扣,专用设备即为钉扣机。前者是用一只手将钮扣按住于服饰的钉扣位置,另一只手将带有(穿有)线的针通过钮扣上的钮扣孔(供线穿过的孔)穿透服饰面料而使钮扣固定在服饰即服装上;后者由机械手夹住钮扣,并将服饰需要钉扣的部位放在扣子下面进行钉扣。

  就档次相对较高并且对质量要求较为严苛的西服以及呢绒大衣之类的服饰而言,由于需钉扣的前片是由两层或多层面料组成,因而服饰面料具有一定的厚度,尤其是秋冬季服饰如西服、呢绒大衣等,这就需要钉扣子时在扣子和面料之间保持有一定的合理间隙,该合理间隙通常为等于或大于钉扣位置的服饰面料的厚度,否则在穿着状态下,在系扣子时,扣子部位会出现凹陷,影响服饰美观。为了体现面料在扣子部位的平伏效果,通常在以手工方式钉扣子时将钉扣子的线在穿透钮扣的钮扣孔(供线穿过的孔)时不收紧,具体地讲,根据扣眼与扣子的位置处的服饰面料的厚度留有一定的松度,然后在面料与扣子的反面之间绕线(行业内以约定俗成的方式称为“扣耳”)。但这种操作的欠缺在于扣耳的长短不易把握,并且钮扣的位置也易移动,效率低,不易操作。机械钉扣子的欠缺在于无法形成扣耳。

  进而如业界所知,夹具是用于在某种产品的加工和/或安装等过程中对工件进行定位而得以达到一定工艺要求的特别的工具,并且还通常需要满足在工件加工、安装等的过程中无干涉的情形、使用方便、结构简练等要求。又由于夹具还具有针对特定工件和/或产品的较强的专属特点,因此通用化程度极低,往往由使用者针对产品进行自行设计并制作。正是基于前述因素,在目前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均未见诸适合于对钉钮扣有所帮助的夹具的技术信息,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可靠地临时夹住在服饰的钉钮扣部位并且有利于正确地接应钮扣以便对接应的钮扣限位,既可方便操作并且提高手动钉钮扣效率又能形成大小统一的扣耳而得以避免当扣子扣合后服饰在扣子部位出现凹陷、有益于充分体现结构的简练化与体积的小型化而得以方便制作并且方便携带的钉钮扣夹具。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钉钮扣夹具,包括一第一夹体Ⅰ和一第二夹体Ⅱ,在第一夹体Ⅰ的中部朝向第二夹体Ⅱ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一夹体铰接座Ⅰ,在第二夹体Ⅱ的中部朝向第一夹体Ⅰ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夹体铰接座Ⅰ的位置延伸有第二夹体铰接座Ⅱ,该第一夹体铰接座Ⅰ与第二夹体铰接座Ⅱ彼此配合,第一夹体Ⅰ的左端构成为第一压捏夹尾Ⅰ,而第二夹体Ⅱ的左端构成为第二压捏夹尾Ⅱ,该第一压捏夹尾Ⅰ与第二压捏夹尾Ⅱ相对应,在第一夹体Ⅰ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该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构成有一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该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朝向上的一侧构成为敞口,而在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并且该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通过第一缺口Ⅰ与外界侧向相通,在第二夹体Ⅱ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该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构成有一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该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朝向下的一侧构成为敞口,而在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Ⅱ,并且该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Ⅱ通过第二缺口Ⅱ与外界侧向相通;一压簧,该压簧的一端支承在所述第一夹体Ⅰ朝向上的一侧,而压簧的另一端在依次穿过第一夹体Ⅰ和第二夹体Ⅱ后支承在第二夹体Ⅱ朝向下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体铰接座Ⅰ上开设有一第一夹体铰接座槽,所述的第二夹体铰接座Ⅱ探入第一夹体铰接座槽内与第一夹体铰接座Ⅰ铰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体Ⅰ的中部并且平行于第一夹体Ⅰ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夹体槽Ⅰ,该第一夹体槽Ⅰ自第一夹体Ⅰ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在所述第二夹体Ⅱ的中部并且平行于第二夹体Ⅱ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二夹体槽Ⅱ,该第二夹体槽Ⅱ与第一夹体槽Ⅰ相对应并且自第二夹体Ⅱ的下表面贯穿至上表面;所述第一夹体铰接座Ⅰ的数量有两个并且分别对应于第一夹体槽Ⅰ的两侧;所述第二夹体铰接座Ⅱ的数量同样有两个并且分别对应于第二夹体槽Ⅱ的两侧;所述压簧的中部依次穿过第一夹体槽Ⅰ以及第二夹体槽Ⅱ;在所述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的腔壁上并且在前后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第一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Ⅰ,该第一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Ⅰ的下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在所述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的腔壁上并且在前后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第二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Ⅱ,该第二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Ⅱ的上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体Ⅰ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的左侧与所述第一夹体槽Ⅰ的右端之间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夹体压簧支承孔Ⅰ,在所述第二夹体Ⅱ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的左侧与所述第二夹体槽Ⅱ的右端之间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夹体压簧支承孔Ⅱ,所述压簧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夹体压簧支承孔Ⅰ内,而压簧的另一端支承在第二夹体压簧支承孔Ⅱ内。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夹体压簧支承孔Ⅰ以及第二夹体压簧支承孔Ⅱ为盲孔。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所述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构成有第一止滑凸缘Ⅰ,而在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构成有第二止滑凸缘Ⅱ。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止滑凸缘Ⅰ有复数排并且以辐射状态构成于所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所述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每一排第一止滑凸缘Ⅰ的数量有复数个;所述第二止滑凸缘Ⅱ有复数排并且以辐射状态构成于所述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所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每一排第二止滑凸缘Ⅱ的数量有复数个。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体Ⅰ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夹体槽Ⅰ的右端两侧的位置各设置有第一夹体刻度标记,在所述第二夹体Ⅱ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夹体槽Ⅱ的右端两侧的位置各设置有第二夹体刻度标记。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夹体Ⅰ的所述第一压捏夹尾Ⅰ朝向上的一侧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凸条Ⅰ,在所述第二夹体Ⅱ的所述第二压捏夹尾Ⅱ朝向下的一侧表面构成有第二防滑凸条,该第二防滑凸条的形状及构造与第一防滑凸条Ⅰ相同。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的内径各为20或30mm;所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厚度为4-5mm。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第一夹体Ⅰ以及第二夹体Ⅱ,又由于由压簧对第一夹体Ⅰ和第二夹体Ⅱ作用,因而能使整个夹具表现为夹子效应,在使用时有助于可靠地临时夹住在服饰钉钮扣部位并且由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或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接应钮扣并对接应的钮扣限位,既可方便操作并且提高对西服或大衣之类的服饰的手动钉钮扣效率,又能依需形成大小统一的扣耳,避免扣子扣合后服饰在扣子部位出现凹陷;由于整体结构十分简单并且体积小,因而既可方便制作又能方便携带与保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第一夹体Ⅰ1和一第二夹体Ⅱ2,在第一夹体Ⅰ1的中部朝向第二夹体Ⅱ2的一侧即图1所示朝向下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在第二夹体Ⅱ2的中部朝向第一夹体Ⅰ1的一侧即图1所示朝向上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的位置延伸有第二夹体铰接座Ⅱ21,该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与第二夹体铰接座Ⅱ21彼此配合,第一夹体Ⅰ1的左端构成为第一压捏夹尾Ⅰ12,而第二夹体Ⅱ2的左端构成为第二压捏夹尾Ⅱ22,该第一压捏夹尾Ⅰ12与第二压捏夹尾Ⅱ22相对应,在第一夹体Ⅰ1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该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构成有一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该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朝向上的一侧构成为敞口,而在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一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1311并且该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1311通过第一缺口Ⅰ13111与外界侧向相通,在第二夹体Ⅱ2的右端构成有一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该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构成有一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该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朝向下的一侧构成为敞口,而在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中央位置开设有与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1311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Ⅱ2311,并且该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Ⅱ2311通过第二缺口Ⅱ23111与外界侧向相通;示出了一压簧3,该压簧3的一端支承在前述第一夹体Ⅰ1朝向上的一侧,而压簧3的另一端在依次穿过第一夹体Ⅰ1和第二夹体Ⅱ2后支承在第二夹体Ⅱ2朝向下的一侧,该压簧3的形状呈具有两个端点的环形。

  由图1所示,上述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的末端端面即朝向第二夹体Ⅱ2的一端端面构成为半圆面即半球面的形状,以便在对应于第二夹体铰接座Ⅱ21的位置与第二夹体Ⅱ2形成良好的支承配合关系。同样,上述第二夹体铰接座Ⅱ21的末端端面即朝向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的一端端面构成为半圆面即半球面的形状,以便在探入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后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

  在前述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上开设有一第一夹体铰接座槽111,前述的第二夹体铰接座Ⅱ21探入第一夹体铰接座槽111内与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铰接。

  在前述第一夹体Ⅰ1的中部并且以平行于第一夹体Ⅰ1的长度方向构成有一第一夹体槽Ⅰ14,该第一夹体槽Ⅰ14自第一夹体Ⅰ1的上表面贯穿至下表面,即贯通第一夹体Ⅰ1的壁体的厚度方向;在前述第二夹体Ⅱ2的中部并且以平行于第二夹体Ⅱ2的长度方向的状态构成有一第二夹体槽Ⅱ24,该第二夹体槽Ⅱ24与第一夹体槽Ⅰ14相对应并且自第二夹体Ⅱ2的下表面贯穿至上表面,即贯通第二夹体Ⅱ2的壁体的厚度方向;前述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的数量有两个(即一对)并且分别对应于第一夹体槽Ⅰ14的两侧;前述第二夹体铰接座Ⅱ21的数量同样有两个(即一对)并且分别对应于第二夹体槽Ⅱ24的两侧;前述压簧3的中部依次穿过第一夹体槽Ⅰ14以及第二夹体槽Ⅱ24。

  在前述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的腔壁上并且在前后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第一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Ⅰ1312,该第一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Ⅰ1312的下端延伸至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在前述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的腔壁上并且在前后对应的位置各构成有一第二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Ⅱ2312,该第二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Ⅱ2312的上端延伸至前述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

  在图1中还示出了适用于西服的钮扣4,当该钮扣4置于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内时,该钮扣4的四个钮扣线孔41中的其中一个钮扣线孔的中心与前述第一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Ⅰ1312相对应,并且四个钮扣线孔41的区域对应于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1311。由于第二夹体Ⅱ2是与第一夹体Ⅰ1通用的,因而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的功用与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的作用相同。

  在前述第一夹体Ⅰ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的左侧与前述第一夹体槽Ⅰ14的右端之间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夹体压簧支承孔Ⅰ15,在前述第二夹体Ⅱ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的左侧与前述第二夹体槽Ⅱ24的右端之间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夹体压簧支承孔Ⅱ25,前述压簧3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夹体压簧支承孔Ⅰ15内,而压簧3的另一端支承在第二夹体压簧支承孔Ⅱ25内。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夹体压簧支承孔Ⅰ15以及第二夹体压簧支承孔Ⅱ25为盲孔。

  在前述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的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前述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的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构成有第一止滑凸缘Ⅰ1313,而在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构成有第二止滑凸缘Ⅱ2313。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止滑凸缘Ⅰ1313有八排并且以辐射状态构成于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前述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每一排第一止滑凸缘Ⅰ1313的数量有三个;前述第二止滑凸缘Ⅱ2313有八排并且以辐射状态构成于前述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朝向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一侧,每一排第二止滑凸缘Ⅱ2313的数量有三个。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止滑凸缘Ⅰ1313以及第二止滑凸缘Ⅱ2313的排数并不受到前述数量的限制,每一排上的数量同例,即并不受到三个的限制。

  继续见图1,在前述第一夹体Ⅰ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夹体槽Ⅰ14的右端两侧的位置各设置有第一夹体刻度标记16,在前述第二夹体Ⅱ2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二夹体槽Ⅱ24的右端两侧的位置各设置有图中未示出的第二夹体刻度标记。由第一夹体刻度标记16以及第二夹体刻度标记揭示本发明在服饰门襟处的位置程度,确保同一件服饰如西服位置一致。

  在前述第一夹体Ⅰ1的前述第一压捏夹尾Ⅰ12朝向上的一侧表面构成有第一防滑凸条Ⅰ121,在前述第二夹体Ⅱ2的前述第二压捏夹尾Ⅱ2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构成有图中未示出的第二防滑凸条,该第二防滑凸条的形状及构造与第一防滑凸条Ⅰ121相同。

  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的内径各为20或30mm;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厚度为4-5mm。由此可知,本发明至少可以有两种规格,当用于对西服(西装)钉钮扣4时,那么前述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的内径为20mm,而当用于大衣钉钮扣4时,那么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Ⅱ231的内径为30mm,并且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的厚度为5mm。

  仍以对西服钉由图1所示的钮扣4为例,由缝纫工或类似的作业人员压捏第一夹体Ⅰ1以及第二夹体Ⅱ2,具体地讲,使第一压捏夹尾Ⅰ12以及第二压捏夹尾Ⅱ22相向位移,即朝着彼此合拢的方向位移,在克服压簧3的反力作用下,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与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相互张开即朝着相互分开的方向位移,使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与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形成开口并对应到西服门襟部位,接着解除对第一压捏夹尾Ⅰ12以及第二压捏夹尾Ⅱ22的压捏(离开手指),此时在压簧3的回复力作用下并且由于第一夹体铰接座Ⅰ11与第二夹体铰接座Ⅱ21铰接并形成运动支点,因而由第一夹体钮扣接应座Ⅰ13以及第二夹体钮扣接应座Ⅱ23将西服门襟夹住。此时,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Ⅰ1311以及第二夹体钮扣容纳腔腔底壁通孔Ⅱ2311在门襟的两侧与所要钉钮扣4的位置对应。由于钉钮扣的方式即钉钮扣走线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平行钉法,第二种是交叉钉法,因此如果是第一种的平行钉法,钮扣线孔41连线与前述第一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Ⅰ1312或第二钮扣位置参照基准标记线Ⅱ2312平行,如果是第二种的交叉(也可称交错)钉法,那么两个钮扣线孔41分别对应于左右两侧。

  在上述前期动作完成后,将钮扣4以图1所示状态放置于第一夹体钮扣容纳腔Ⅰ131,然后用线借助于缝纫针在对应于钮扣线孔41的位置并在穿透服饰面料的状态下将钮扣4缝固,待完成了钮扣4的钉固后,将本发明移离,然后用针上剩余的线由下向上将扣耳绕出(绕出扣耳)并封结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钉钮扣夹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