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层叠无纺布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独创技术96858字

层叠无纺布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

2021-02-12 10:24:30

层叠无纺布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层叠有多个无纺布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以及使用它的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目前,具有2层以上的层叠结构的无纺布、在表面具有凹凸的无纺布等作为构成部件被使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在与一次性尿布中的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部位配置可吸收穿着者的汗的吸汗片,另外记载有:作为该吸汗片,使用由具有疏水性无纺布和亲水性无纺布的层叠结构且两无纺布以凹状凹陷的多个热熔接部相互接合而成的层叠无纺布,进一步记载有:该层叠无纺布以使该疏水性无纺布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置。

  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适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的层叠无纺布,记载有从某面方向具有液体透过性、从相反方向不具有液体透过性的一方向导水性无纺布片,另外,作为该一方向导水性无纺布片的实施方式,记载有是至少1层进行了亲水化的无纺布、且其它部分没有进行亲水化的无纺布的内容。另外,专利文献2中,作为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记载有将多个无纺布重叠而进行利用热压纹辊的热熔接处理的方法,进一步作为其它的制造方法,记载有在纺粘无纺布上直接堆积为规定的纤度的长纤维,接着,通过针刺、水喷射、超声波封合等手段进行交织处理,或利用热压纹辊进行热熔接处理的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层叠无纺布,其作为咖啡或红茶的提取中所使用的功能性过滤器,由疏水性极细纤维无纺布构成的内层和由附着有亲水剂的合成纤维无纺布构成的外层通过粘接剂或热压纹加工部分地接合而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84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51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337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一面具有疏水性的第一层,在该第一层的该第二面侧配置有亲水性的第二层。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被彼此熔接的层间熔接部。所述第一层除所述层间熔接部之外,还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该第一层的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和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合计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各自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各个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时,所述第一面的熔接部面积率大于所述第二面的熔接部面积率。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层叠无纺布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在层间熔接部彼此熔接。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输送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的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在该输送中的基体无纺布上,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纤维以得到层叠体的工序;和对所述层叠体一边部分地在厚度方向上压缩一边进行加热而形成所述层间熔接部的层间熔接工序。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一面具有疏水性的第一层,在该第一层的该第二面侧配置有亲水性的第二层。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被彼此熔接的层间熔接部。所述第一层除所述层间熔接部之外,还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该第一层的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和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合计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各自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各个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时,所述第一面的熔接部面积率大于所述第二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所述层叠无纺布以所述第一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汗片,其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具有第一面和位于与其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以该第一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方式使用。所述第一面具有疏水性的第一层,在该第一层的所述第二面侧配置有亲水性的第二层。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被彼此熔接的层间熔接部。所述第一层除所述层间熔接部之外,还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该第一层的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和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合计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各自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各个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时,所述第一面的熔接部面积率大于所述第二面的熔接部面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沿厚度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2(a)~图2(h)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间熔接部的图案的图。

  图3(a)~图3(h)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纤维间熔接部的图案的图。

  图4(a)~图4(d)分别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第一面的熔接部(层间熔接部和纤维间熔接部)的图案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的概略图。

  图6是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6所示的尿布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肌肤抵接面侧(内表面侧)的展开平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7的I-I截面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那样,重叠多个无纺布并通过热压纹加工进行了一体化的层叠无纺布难以实现构成其层叠结构的各层的克重的减少,特别是疏水性的层的克重的减少困难。因此,该层叠无纺布整体上是高克重、高刚性的,在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时有可能导致穿着感的降低等,另外,在离穿着者的肌肤最近的位置配置有疏水性的层的情况下,汗或尿等体液的吸收性差。

  另外,作为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已知有如下方法:从在机械方向(MD)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纺丝头使纤维依次垂下、堆积,在与位于MD的最下游位置的纺丝头相比靠下游侧的位置,对这些纤维的堆积物实施热压纹加工而进行一体化。由于这种通过所谓的直接纺丝形成的层叠无纺布是比较低克重、低刚性的,因此在将疏水性的层配置于离穿着者的肌肤最近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从该疏水性的层中的压纹部的周围吸收体液,但在该压纹部的周围,密集地存在邻接于该疏水性的层的亲水性的层的构成纤维,且该疏水性的层的厚度比较薄,因此,体液容易聚集在该压纹部的周围,容易引起液体回流。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汗或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的层叠无纺布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

  以下参照基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的沿厚度方向Z的截面。层叠无纺布10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13,该纤维层典型地说是构成无纺布、即单层的无纺布(例如纺粘无纺布)或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的各层。层叠结构13具有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一个表面(外表面)的第一面10a和为层叠无纺布10的另一个表面(外表面)、位于与该第一面10a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10b。

  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主要特征之一,能够列举层叠结构13在厚度方向Z具有亲水度梯度这一点。即,在层叠结构13中,第一面10a具有含有疏水性纤维14的疏水性的第一层11,另外,在第一层11的第二面10b侧配置有含有亲水性纤维15的亲水性的第二层12,根据该结构,对层叠结构13赋予“第二面10b侧与第一面10a侧相比亲水度相对较高”的亲水度梯度。

  图1所示的在层叠无纺布10中,层叠结构13为疏水性的第一层11和亲水性的第二层12的2层结构,第一面10a由第一层11形成而为疏水性,第二面10b由第二层12形成而为亲水性。另外,在此,“层叠结构13的层数为2层”仅是指形态或功能不同的2个层(第一层11、第二层12)的合计的层数,与严格意义的纤维层(无纺布)的层数并不一定一致。即,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分别如后所述,可以不仅为单层结构的无纺布、也能够是2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例如第一层11为SMS无纺布、第二层12为单层结构的无纺布的情况下,作为层叠结构13,虽然是由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构成的2层结构,但作为实际的无纺布的层数,为第一层11中的3层和第二层12中的1层的合计4层。总之,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分别可以为2层以上。

  本发明中,作为纤维的集合体的纤维层(无纺布)的亲水度基于用下述方法测量出的与水的接触角而进行判断,如果该接触角低于90度,则为亲水性,如果为90度以上,则为疏水性。用下述方法测量的与水的接触角越小,亲水性越高(疏水性越低),该接触角越大,亲水性越低(疏水性越高)。在层叠无纺布10的层叠结构13中,疏水性的第一层11用下述方法测量的接触角为90度以上,亲水性的第二层12用下述方法测量的接触角低于90度。

  <纤维层(无纺布)的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从测量对象的纤维层(无纺布)切出MD方向150mm、CD方向70mm的俯视四边形形状以作为测量样品,使离子交换水的液滴附着于测量样品中的接触角的被测量面,对该液滴进行录像,基于该录像的图像来测量接触角。更具体而言,使用株式会社Keyence制的显微镜VHX-1000作为测量装置,在其上以倾斜90°的状态安装中倍可变焦距透镜。将测量样品以被测量面向上的状态且能够从测量样品的CD方向观察的方式设置于测量装置的测量台。使离子交换水3μL的液滴附着于设置在测量台的测量样品的被测量面,对该液滴的图像进行录像而取入至测量装置。在所录像的多个图像中,选择10张液滴中的CD方向的两端或一端鲜明的图像,测量该10张图像各自的对液滴的接触角,将这些接触角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对象的纤维层(无纺布)的接触角。测量环境设为20℃/50%RH。

  第一层11以疏水性纤维14为主体而构成,因此,成为疏水性层。另外,第二层12以亲水性纤维15为主体而构成,因此成为亲水性层。第一层11含有至少70质量%以上的疏水性纤维14,疏水性纤维14的含量相对于第一层11的总质量可以为100质量%。另外,第二层12含有至少50质量%以上的亲水性纤维15,亲水性纤维15的含量相对于第二层12的总质量可以为100质量%。

  本发明中,纤维的亲水度基于用下述方法测量出的与水的接触角进行判断,如果该接触角低于90度,则为亲水性,如果为90度以上,则为疏水性。用下述方法所测量的与水的接触角越小,则亲水性越高(疏水性越低),该接触角越大,则亲水性越低(疏水性越高)。在层叠无纺布10中,构成层叠结构13的第一层11的疏水性纤维14用下述方法所测量的接触角为90度以上,构成第二层12的亲水性纤维15用下述方法所测量的接触角低于90度。

  <接触角的测量方法>

  从测量对象(层叠无纺布)中取出纤维,测量相对于该纤维的水的接触角。在取出纤维时,使用剪刀和镊子,另外,作为测量对象的层叠无纺布中的纤维的取出部位设为第一面和第二面各自的最靠外面的表面(最外表面)和被层叠无纺布中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夹持的区域。作为测量装置,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的自动接触角计MCA-J。在接触角的测量中使用去离子水。将从喷墨方式水滴排出部(Cluster Technology社制、排出部孔径为25μm的脉冲喷射器CTC-25)中排出的液量设定为15皮升,将水滴向纤维的正上方滴下。将滴下的情形用与水平设置的摄像机连接的高速度录像装置进行录像。记录装置从以后进行图像解析的观点出发,优选组入有高速度捕捉装置的笔记本电脑。在本测量中,每17msec进行图像的录像。在录像得到的影像中,将在纤维滴有水滴的最初的图像用附属软件FAMAS(软件的版本为2.6.2,解析方法为液滴法,解析方法为θ/2法,图像处理算法为无反射,图像处理图像模式为帧,阈值水平为200,没有进行曲率修正)进行图像解析,算出水滴与空气接触的面和纤维所形成的角,将其设为接触角。从测量对象物中取出的纤维剪切成纤维长度1mm,将该纤维载置于接触角计的样品台,维持为水平。对每1根纤维测量不同的2处的接触角。将N=5根的接触角测量至小数点以下1位,将合计10处的测量值进行平均而得的值(在小数点以下第2位四舍五入)定义为该纤维与水的接触角。测量环境设为室温22±2℃、湿度65±2%RH。该接触角的值越小,意味着亲水性越高。

  另外,在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例如正面片或吸汗片)中含有测量样品(例如纤维)的情况下,作为采取测量样品的方法,在含有测量样品的构成部件通过粘接剂、熔接等固定于其它构成部件时,需要采用解除该固定而从吸收性物品中取出含有测量样品的构成部件的方法,在含有测量样品的构成部件没有固定于其它构成部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从吸收性物品中直接采取测量样品的方法。另外,作为解除所述构成部件的固定的方法,在吸收性物品中,优选将测量对象的构成部件和其它构成部件的接合中所使用的粘接剂等通过冷喷等冷却方法减弱之后,仔细地剥下测量对象的构成部件而取出的方法。该取出方法在后述的纤维间距离和纤度的测量等本发明的测量对象的测量中也适用。另外,从将对赋予构成部件的亲水化剂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的观点出发,作为固定部分的除去方法,优选不采用溶剂的涂敷或利用干燥器的热风吹拂那样的有可能招致油剂的变质、丧失的方法。

  作为疏水性纤维14,能够使用疏水性的热塑性纤维(热熔接纤维)。作为疏水性纤维14的原料,作为疏水性的热塑性树脂,能够列举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尼龙66等聚酰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等,能够单独使用这些物质的1种,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

  另一方面,作为亲水性纤维15,能够使用亲水性的热塑性纤维(热熔接纤维),具体而言,例如能够是聚丙烯腈纤维等本来为亲水性的热塑性纤维、或者是对能够作为疏水性纤维14使用的疏水性的热塑性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而得的热塑性纤维,能够单独使用这些物质的1种,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作为后者的“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热塑性纤维”,能够列举例如掺入有亲水化剂的热塑性纤维、在表面附着有亲水化剂的热塑性纤维、实施了等离子体处理的热塑性纤维等。亲水化剂只要是用于卫生品用途的一般的亲水化剂,就没有特别限定。

  另外,后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输送最终成为第一层11的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在该输送中的基体无纺布上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纤维(最终成为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而得到层叠体,在该层叠体形成层间熔接部16的工序(参照图5),作为亲水性纤维15的例示的一种的所述“掺入有亲水化剂的热塑性纤维”为通过将在树脂中加入有亲水化剂的物质进行纺丝而得到的亲水性纤维,另外,作为亲水性纤维15的例示的另一种的所述“在表面附着有亲水化剂的热塑性纤维”和“实施了等离子体处理的热塑性纤维”为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堆积在基体无纺布上之后(或层间熔接部16的形成后)、对其堆积物(未进行亲水化处理的纤维集合体)实施亲水化剂的附着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而得到的亲水性纤维。

  疏水性纤维14和亲水性纤维15分别可以为具有1种合成树脂(热塑性树脂)或混合了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的共混物的单一纤维,或者可以为复合纤维。这里所说的复合纤维是指:将成分不同的2种以上的合成树脂(热塑性树脂)在纺丝管头中复合、同时进行纺丝而得到的合成纤维(热塑性纤维)、以多种成分分别在纤维的长度方向上连续的构造在单纤维内相互粘接的纤维。复合纤维的形态有芯鞘型、并排型等,没有特别限制。

  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分别可以为以短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短纤维无纺布),或可以为以长纤维为主体的无纺布(长纤维无纺布)。这里所说的“为主体”是指短纤维或长纤维占无纺布的总质量的比例为70质量%以上,该比例通常为100质量%。

  作为短纤维无纺布,能够列举例如:热风无纺布、水刺无纺布、针刺无纺布、化学粘合无纺布,另外,该无纺布的主要构成纤维(短纤维)的纤维长度优选为15mm以上且100mm以下。

  本发明中,“长纤维”是指具有30mm以上的纤维长度的纤维。特别是在为纤维长度150mm以上的所谓连续长纤维时,能够得到断裂强度高的长纤维无纺布,因此优选。另外,所述“长纤维”中的纤维长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另外,“长纤维无纺布”典型而言是指具有将长纤维利用热熔接部间隔性地固定的纤维集合体的无纺布。作为这种长纤维无纺布,能够列举例如: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等单层无纺布、或层叠有以长纤维为主体的纺粘层、熔喷层等的层叠无纺布、利用梳棉法的热辊无纺布等,作为该层叠无纺布,能够列举例如:纺粘-纺粘层叠无纺布(SS无纺布)、纺粘-纺粘-纺粘层叠无纺布(SSS无纺布)、纺粘-熔喷-纺粘层叠无纺布(SMS无纺布)、纺粘-熔喷-熔喷-纺粘无纺布(SMMS无纺布)。

  另外,后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输送最终成为第一层11的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在该输送中的基体无纺布上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纤维(最终成为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而得到层叠体的工序,在这种通过利用了直接纺丝法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层叠无纺布10中,第一层11可以为短纤维无纺布,也可以为长纤维无纺布,但含有直接纺丝的纤维(亲水性纤维15)的第二层12为长纤维无纺布。一般而言,长纤维无纺布与短纤维无纺布相比强度更优异。

  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另一个主要特征,能够列举具有2种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纤维彼此熔接的“小厚度熔接部”这一点。即,层叠结构13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彼此相互熔接而成的层间熔接部16,另外,构成层叠结构13的第一层11除层间熔接部16之外还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该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彼此熔接而成的纤维间熔接部17。在层间熔接部16中,构成层叠结构13的各层(在图示的形态中为第一层11、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彼此热熔接,并且这些各层通过相互熔接而接合。在这样构成的层叠结构13中,在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这两者中由相同的图案形成层间熔接部16,另外,在第一面10a进一步以规定的图案形成仅形成于第一层11的纤维间熔接部17。另外,小厚度熔接部与周边部相比成为高密度。

  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为该部分的构成纤维在厚度方向进行了压密化的压密部,该压密化典型而言通过伴有热、超声波等促进作为构成纤维的热塑性纤维的熔融的熔融促进手段的压纹加工、具体而言例如热封合加工、超声波封合等而实施。这样着眼于制造方法时,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分别也可以称为压纹部或压缩部等。

  在层叠无纺布10中,层间熔接部16是通过将层叠结构13的前体(作为基体无纺布的第一层11和亲水性纤维15的堆积物的层叠体)从第二面10b侧向第一面10a侧进行挤压而形成的,起因于所述形成方法,层间熔接部16如图1所示,从第二面10b侧向第一面10a侧以凹状凹陷。另外,纤维间熔接部17是通过将第一层11的前体(作为疏水性纤维14的堆积物的网布)从第一面10a侧向第二面10b侧进行挤压而形成的,起因于所述形成方法,纤维间熔接部17如图1所示,从第一面10a侧向第二面10b侧以凹状凹陷。在层叠无纺布10中,层间熔接部16分别在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中散布多个,纤维间熔接部17在第一面10a散布多个。在层叠无纺布10中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不是实质上不具有凹凸的平坦面,而是具有凹凸的凹凸面。

  这样,层叠无纺布10的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的一个或两个具有凹凸时,例如,在能够与吸收性物品中的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构成部件(例如正面片或吸汗片)中使用层叠无纺布10的情况下,通过以其凹凸面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方式配置层叠无纺布10,在层叠无纺布10与穿着者的肌肤之间形成空间,由所排泄的汗或尿等体液产生的湿气能够经由该空间而有效地散发,因此,层叠无纺布10的表面干燥感提高,能够带来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感的提高。

  图2中例示了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俯视形状和配置)。另外,在第一面10a或第二面10b中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图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所需的图案。

  图2(a)~图2(e)分别是俯视为规定形状的层间熔接部16在面方向(与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散布多个的图案。层间熔接部16的俯视形状在图2(a)和图2(b)中为椭圆形,在图2(c)中为圆形,在图2(d)中为四边形或菱形,在图2(e)中为十字状。在图2(a)中,俯视椭圆形的多个层间熔接部16的长轴方向彼此一致,与此不同,在图2(b)中,长轴方向不同的多种俯视椭圆形的层间熔接部16散布。另外,图2(f)~图2(h)分别是以俯视线状的层间熔接部16在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图案。在图2(f)中,以多个连续直线状的层间熔接部16彼此交叉的方式配置,作为层间熔接部16整体形成格子状的图案。图2(g)是采用在图2(f)的格子状图案中将层间熔接部16从连续直线状变更为不连续线状的图案、即将比较短的线段的层间熔接部16在规定的一个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而形成的不连续线(断续线)的图案。图2(h)是图2(g)的不连续线状的层间熔接部16形成的图案的其它例子,将该层间熔接部16以蜂巢状配置。

  图3中,例示纤维间熔接部17的图案。另外,在第一面10a中纤维间熔接部17的图案并不限于图3所示的图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所需的图案。

  图3(a)~图3(e)分别是俯视为规定形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在面方向上散布多个的图案。纤维间熔接部17的俯视形状在图3(a)和图3(d)中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在图3(b)中为圆形,在图3(c)中为四边形或菱形,在图3(e)中为十字状。在图3(a)中,俯视椭圆形的多个纤维间熔接部17的长轴方向彼此一致,与此不同,在图3(d)中,长轴方向不同的多种俯视椭圆形的纤维间熔接部17散布。在如图3(a)~图3(e)所示的散布状的图案中,作为纤维间熔接部17的俯视形状,除图示的形状以外,能够列举例如: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形状、星形。另外,图3(f)~图3(h)分别是以俯视线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在规定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图案。在图3(f)中,以多个连续直线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彼此交叉的方式配置,作为纤维间熔接部17整体,形成格子状的图案。图3(g)是采用在图3(f)的格子状图案中将纤维间熔接部17从连续直线状变更为不连续线状的图案、即将比较短的线段的纤维间熔接部17在规定的一个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而形成的不连续线(断续线)的图案。图3(h)是图3(g)的不连续线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形成的图案的其它例子,以将俯视六边形的该纤维间熔接部17彼此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

  图4中,例示作为形成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这两者的面的、层叠无纺布10的第一面10a中的两熔接部16、17的图案。另外,在第一面10a中两熔接部16、17的图案并不限于图4所示的图案,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所需的图案。

  图4(a)是图2(a)的层间熔接部16的散布状的图案和图3(a)的散布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的图案的组合,图4(b)是图2(c)的散布状的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和不连续线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以蜂巢状配置有多个的图案(未图示)的组合,图4(c)是图2(c)的散布状的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和图3(f)的线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的图案的组合,图4(d)是图2(d)的散布状的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和图3(c)的散布状的纤维间熔接部17的图案的组合。

  层叠无纺布10除具有前述的特征部分之外,将相对于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各自的面积的、该面的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的合计面积的比例作为各个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时,即,将第一面10a的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的合计面积相对于该第一面10a的面积的比例作为第一面10a的熔接部面积率,而且,将第二面10b的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的合计面积相对于该第二面10b的面积的比例作为第二面10b的熔接部面积率时,第一面10a与第二面10b相比熔接部面积率较大(第一面10a的熔接部面积率>第二面10b的熔接部面积率的大小关系成立),在这一点具有特征。

  在具有所述特征的层叠无纺布10中,第一面10a因为形成它的第一层11为含有疏水性纤维14的疏水性,所以基本上难以吸收汗或尿等体液(水性液),但第一面10a中的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各自的周缘部和其附近成为从第一面10a吸收液体时作为液体的引入部的重要部位。即,关于第一面10a中的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不仅存在疏水性纤维14、而且与第一层11邻接且作为亲水度较高的层的第二层12的亲水性纤维15比较紧密地存在,因此,与第一面10a中的其它部位相比亲水度较高(用前述方法测量出的接触角小),因此,在第一面10a中,在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能够优先地附着体液。另外,如上所述,层叠结构13在厚度方向Z具有“第二面10b侧与第一面10a侧相比亲水度相对较高”的亲水度梯度,因此,层叠无纺布10从第一面10a向厚度方向Z的内部的液体吸收性优异且具有强的毛细管力。因此,附着于第一面10a中的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的体液主要经由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而迅速地被引入至层叠无纺布10的内部,一边在层叠无纺布10的面方向(与厚度方向Z正交的方向)扩散,一边在厚度方向Z的内部被吸收保持于亲水性的第二层12。在第一面10a中成为液体的引入部的主要是“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通常,层间熔接部16即使丧失其中心部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而膜化,层间熔接部16中的该中心部以外的部分即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层间熔接部16的周围)也不膜化而维持纤维形态,因此,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成为第二面10b中的液体的引入部。

  从在第一面10a中使纤维间熔接部17的周缘部和其附近作为液体的引入部更可靠地起作用的观点出发,优选纤维间熔接部17的厚度比除第一层11中的熔接部(层间熔接部16、纤维间熔接部17)之外的部分的厚度小。根据本发明人等的见解,通过这样在第一层11中纤维间熔接部17与其它部分相比厚度变薄,虽然第一层11(第一面10a)为疏水性,但是纤维间熔接部17的周缘部和其附近能够作为液体的引入部可靠地起作用。从更可靠地产生所述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纤维间熔接部17的厚度相对于第一层11中的除熔接部(层间熔接部16、纤维间熔接部17)之外的部分的厚度,优选为1/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4以下,而且,优选为1/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0以上。

  从所述的亲水度梯度带来的液体吸收性的进一步提高的观点出发,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接触角以与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相比较大为前提,优选为9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度以上,而且,优选为150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0度以下。另外,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的接触角以与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相比较小为前提,优选为1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度以上,而且,优选为88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5度以下。构成纤维的亲水度能够通过适当地调整作为层叠无纺布10的主要构成纤维的热塑性纤维的亲水化处理的程度、例如亲水化剂的种类或含量等而进行调整。

  另外,如上所述,层间熔接部16是在从疏水性的第一面10a吸收液体时周缘部和其附近成为液体的引入部的重要部位,在层间熔接部16中疏水性的第一层11和亲水性的第二层12被接合,起因于此,层叠无纺布10在吸液后在厚度方向被压缩时(例如在层叠无纺布10使第一面10a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而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使用时,对该层叠无纺布10施加了穿着者的体压时),担心出现吸收保持于第二层12的液体经由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而返回到第一面10a侧的所谓液体回流。但是,在第一层11中,与层间熔接部16不同地,形成仅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彼此熔接而成的纤维间熔接部17,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向第一面10a侧的液体回流。即,纤维间熔接部17与层间熔接部16不同,仅形成于疏水性的第一层11、而不是与亲水性的第二层12的熔接部,因此,暂时吸收于亲水性的第二层12的液体不易从纤维间熔接部17的周缘部和其附近进行液体回流,纤维间熔接部17能够发挥防止液体回流的作用。

  从更可靠地产生前述作用效果(兼顾液体吸收性和液体回流防止性)的观点出发,第一面10a的熔接部面积率(前者)和第二面10b的熔接部面积率(后者)的比率(即第一面10a的熔接部面积率相对于第二面10b的熔接部面积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表示时,优选为1.3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4以上,而且,优选为3.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以下。所述比率过小时,不易得到液体回流防止性,相反过大时,有可能第一面10a的触感变差。

  在第一面10a形成有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这两者的情况下,两熔接部16、17彼此的图案可以相同,但从更可靠地产生前述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两熔接部16、17图案彼此不同。更具体而言,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优选配置图案、熔接部单体的俯视形状、熔接部单体的面积、熔接部间距离(熔接部彼此间的最短距离)D16、D17(参照图1)、节距P16、P17(参照图1)中的至少2个不同。在此,熔接部间距离D16、D17指的是在层叠无纺布10的面方向上相邻的2个熔接部(层间熔接部16或纤维间熔接部17)彼此的间隔,节距P16、P17指的是该2个熔接部各自的俯视时的中心间的距离。

  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均为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且构成纤维彼此熔接的高密度熔接部,根据形成时的加压加热条件等,有可能作为构成纤维的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形态丧失而膜化,但从更可靠地产生前述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至少层间熔接部16的至少一部分膜化。与此不同,纤维间熔接部17可以进行膜化,也可以不进行膜化,如上所述,纤维间熔接部17的厚度比第一层11的其它部分的厚度小(优选的是其它部分的厚度的1/3以下),因此优选纤维间熔接部17进行膜化。具体而言,例如优选纤维间熔接部17和层间熔接部16均至少一部分进行膜化。层间熔接部16膜化,由此与第一面10a中的其它部位相比亲水度变高(用所述方法测量出的接触角变小),产生体液能够更优先地附着于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的效果。另外,纤维间熔接部17膜化,由此构成第一面10a的一部分的、进行了膜化的纤维间熔接部17的表面变得平滑,产生作为疏水性纤维14的熔接部并且液体的附着性提高的效果。熔接部16、17中的构成纤维的纤维形态主要受形成熔接部16、17时的压纹加工的条件控制,使压纹加工时的加热加压条件比较强时,容易膜化。

  如上所述,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和纤维间熔接部17的周缘部和其附近均是在从第一面10a吸收液体时成为液体的引入部的部位,特别是纤维间熔接部17如上所述不易进行液体回流,因此,从使层叠无纺布10的干燥性提高的观点出发,第一面10a优选具有纤维间熔接部17在面方向散布有多个的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特别是层叠无纺布10作为可吸收汗的吸汗片将第一面10a侧作为肌肤侧使用的情况下,第一面10a具有所述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时,汗的吸收性好而且与肌肤相接的第一面10a的干燥性更进一步提高,因此优选。第一面10a的全域可以是所述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也可以仅第一面10a的一部分是所述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所述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面积占第一面10a的总面积的比例优选为7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以上。

  另外,关于所述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中的纤维间熔接部17的配置,在第一面10a的所述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任意的位置虚拟地设有半径2mm的圆时,优选在该虚拟圆内含有至少1个纤维间熔接部17的一部分或全部。在此“在任意的位置虚拟地设有半径2mm的圆时,在该虚拟圆内含有至少1个纤维间熔接部17的一部分或全部”也意味着,“在第一面10a的所述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设有10个所述虚拟圆时,可以在该10个中的1个或2个所述虚拟圆中完全不含有纤维间熔接部17,在剩余的8个所述虚拟圆中含有至少1个纤维间熔接部17的一部分或全部即可”。所述虚拟圆为设想散布于人体的皮肤表面的汗分泌部位(汗腺)的圆,层叠无纺布10具有所述结构,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汗。特别是在所述虚拟圆的半径为1.5mm的情况下,以纤维间熔接部17满足上述条件的方式配置时,是更有效的。

  由于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以及纤维间熔接部17的周缘部和其附近均为第一面10a中的液体的引入部,因此,为了实用上确保充分的液体吸收性,关于两熔接部16、17的任一种,均需要一定程度的数量,即需要周长具有一定程度以上的长度,但在第一面10a中层间熔接部16自身的面积过大时,在层间熔接部16中不仅疏水性的第二层12、而且亲水性的第一层11也一起被熔接,因此,有可能第一层11能够吸收保持的液量减少。从所述观点出发,层间熔接部16的总面积(在第一面10a中形成多个层间熔接部16的情况下为该多个层间熔接部16的面积的合计值)相对于第一面10a的面积的比例、即层间熔接部16的面积率优选为1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下。另外,关于所述比例的下限,优选为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以上。

  另外,层间熔接部16在层叠结构13(层叠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Z的整体中连续存在,在第一面10a和第二面10b中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俯视形状和配置)实质上相同,因此,只要没有特殊说明,对本说明书中的对第一面10a的关于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的说明(所述层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层间熔接部16的面积率等)也适用于第二面10b。

  优选纤维间熔接部17与层间熔接部16相比,节距较短。即参照图1,优选成为“纤维间熔接部17的节距P17<层间熔接部16的节距P16”的尺寸关系成立。根据所述结构,能够从刚开始发汗而汗量较少的时刻起进行吸收,且第二层12的吸收容量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产生前述作用效果(兼顾液体吸收性和液体回流防止性)。

  另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纤维间熔接部17与层间熔接部16相比,熔接部间距离(熔接部彼此间的最短距离)较短。即参照图1,优选成为“纤维间熔接部17的熔接部间距离D17<层间熔接部16的熔接部间距离D16”的尺寸关系成立。另外,关于所述熔接部间距离的结构,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分别为在俯视时以散布状配置有多个的图案的情况下,例如在层间熔接部16为图2(a)~图2(e)所示的图案、纤维间熔接部17为图3(a)~图3(e)所示的图案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另外,同样地,从兼顾液体吸收性和液体回流防止性的观点出发,优选1个纤维间熔接部17的第一面10a中的面积为0.3mm2以下,比1个层间熔接部16的第二面10b中的面积小。纤维间熔接部17的第一面10a中的面积优选为0.25mm2以下,另外,关于下限,优选为0.1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5mm2以上。另外,1个纤维间熔接部17的第一面10a中的面积(前者)和1个层间熔接部16的第二面10b中的面积(后者)的比率(即,1个纤维间熔接部17的第一面10a中的面积相对于1个层间熔接部16的第二面10b中的面积的比率)以前者/后者表示时,优选为0.2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3以上,而且,优选为0.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5以下。另外,所述结构,在层间熔接部16和纤维间熔接部17分别为在俯视时以散布状配置有多个的图案的情况下,例如在层间熔接部16为图2(a)~图2(e)所示的图案、纤维间熔接部17为图3(a)~图3(e)所示的图案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的克重没有特别限制,根据层叠无纺布10的用途等适当调整即可。例如,层叠无纺布10作为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正面片、吸汗片等)使用时,从实用上确保充分的强度并且不使体积变大的观点出发,将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合在一起的克重优选为13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g/m2以上,而且,优选为38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5g/m2以下。

  特别是疏水性的第一层11通常在将层叠无纺布10用于吸液用途时成为最初与液体接触侧的层,在所述使用形态中,第一层11的克重较少且厚度较薄,而容易经由第一面10a中的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吸收液体。另一方面,第一层11的克重过少时,担心强度降低或液体回流。考虑以上情况的话,第一层11的克重优选为8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g/m2以上,而且,优选为18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7g/m2以下。

  另外,亲水性的第二层12在疏水性的第一层11(将第一面10a)位于要吸收的液体最初接触侧的情况下,与第一层11的第一面10a中的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的液体的吸收力有关,一般而言,第二层12的克重越多,该吸收力越高,另外,强度也提高。另一方面,第二层12的克重过多时,体积会变大或刚性变高,结果,在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使用时,有可能招致穿着感的降低。考虑以上情况的话,第二层12的克重优选为5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g/m2以上,而且,优选为20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g/m2以下。另外,第二层12为5g/m2左右的低克重时,担心第二层12的强度不足变得显著而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困难,但根据后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第二层12利用所谓的直接纺丝法而制造,因此能够消除所述的担心。

  如上所述,作为第一层11和第二层12能够使用各种纤维层,从在将层叠无纺布10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使用时等的、用于吸液用途的情况下更可靠地产生前述作用效果的观点出发,作为亲水性的第二层12,特别优选掺入有亲水化剂的熔喷纤维层或纺粘纤维层、或含有掺入有亲水化剂的纤维的SMS层叠纤维层(无纺布)。

  另一方面,作为疏水性的第一层11,从将暂时吸收于亲水性的第二层12的液体与肌肤隔开的观点出发,优选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或它们的层叠无纺布(例如SMS无纺布)。

  作为第二层12的主要构成纤维的亲水性纤维15典型而言通过对本来疏水性的热塑性纤维实施亲水化处理而得到。即,第二层12能够是对疏水性纤维(例如能够作为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使用的热塑性纤维)的集合体实施了亲水化处理的结构。作为该亲水化处理,如上所述,除对纤维或纤维集合体的亲水化剂的涂敷、对纤维的亲水化剂的掺入之外,也能够使用等离子体处理等,但在后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适用纤维掺入亲水化剂地进行纺丝的方法。

  作为第二层12的一例,能够列举含有掺入有亲水化剂的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在所述形态的第二层12中,亲水化剂并不附着于作为其主要构成纤维的亲水性纤维15的表面,在而含有在亲水性纤维15中。前述的从一面侧涂敷有亲水化剂的形态的第二层12在厚度方向Z上具有亲水度梯度,与此不同,在构成纤维中掺入有亲水化剂的形态的第二层12以其构成纤维均匀地分布于第二层12整体为前提,在厚度方向Z上不具有亲水度梯度,亲水度均匀。

  作为第二层12的其它一例,能够列举在第二面10b侧涂敷有亲水化剂的形态。亲水化剂的涂敷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适当利用能够涂敷含有亲水化剂的涂敷液的公知的方法。作为能够利用的涂敷方法,优选凹版涂敷、接触式涂敷、图案涂敷、喷涂、逆涂、模涂,其中,特别优选能够涂敷于第二面10b侧的凹版涂敷、柔性涂敷、模涂。另外,作为亲水化剂,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用于构成部件的亲水化的各种表面活性剂等。

  另外,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很大程度上受到厚度方向上的纤维的疏密梯度的影响。在将疏水性的第一层11(第一面10a)设为与待吸收的液体最初接触的层(引入液体的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优选第一层11(第一面10a)的厚度小且纤维密度低(纤维间距离长)。即,第一层11的纤维密度相对较低(纤维间距离长),另一方面,与其邻接的层(在图示的形态中为第二层12)因毛细管力高而能够经由疏水性的层吸水,因此,优选纤维密度高(纤维间距离短)。在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从第一面10a侧看,纤维密度相对高(纤维间距离短)的第二层12的亲水性纤维15容易在纤维密度相对低(纤维间距离长)的第一层11(第一面10a)的疏水性纤维14间露出,因此,从第一面10a中的层间熔接部16的周缘部和其附近将液体迅速地引入至内部,将该被引入的液体吸收保持于亲水性的第二层12的过程变得更稳定。从所述观点出发,优选第二层12与第一层11相比纤维密度高,即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纤维间距离通过下述方法来测量。

  <纤维间距离的测量方法>

  无纺布、纸等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距离利用基于Wrotnowski的假设的下述式(1)求出。下述式(1)一般而言在求取纤维集合体的纤维间距离时使用。在Wrotnowski的假设下,纤维为圆柱状,各个纤维不相交而规则地排列。

  测量对象的片(第一层11、第二层12)为单层结构的情况下,其单层结构的片的纤维间距离由下述式(1)求出。

  测量对象的片(第一层11、第二层12)为SMS无纺布之类的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其多层结构的片的纤维间距离按照以下的顺序求出。

  首先,利用下述式(1)算出构成多层结构的各纤维层的纤维间距离。此时,下述式(1)中使用的厚度t、克重W、纤维的树脂密度ρ和纤维直径D分别使用关于测量对象的层的值。厚度t、克重W和纤维直径D分别为多个测量点的测量值的平均值。

  厚度t(mm)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量。首先,将测量对象的片在切断成长度方向50mm×宽度方向50mm,制作该片的切断片。但是,从小的吸收性物品中采取片等时,作为测量对象的片不能制作该尺寸的切断片的情况下,制作尽可能大的切断片。接着,将该切断片载置于平板上,在其上载置平板上的玻璃板,以含有玻璃板的载重成为49Pa的方式在玻璃板上均等地载置重物的条件下,测量该切断片的厚度。测量环境是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5%,测量机器使用显微镜(株式会社Keyence制、VHX-1000)。切断片的厚度的测量首先得到该切断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在该放大照片中同时显示出已知尺寸的部分。接着,将标尺与所述切断片的切断面的放大照片匹配,测量该切断片的厚度即测量对象的片的厚度。进行3次以上的操作,将3次的平均值设为测量对象的片的厚度t。另外,测量对象的片为层叠品的情况下,根据纤维直径判断其边界,算出厚度。

  关于克重W(g/m2),将测量对象的片切割成规定的尺寸(例如12cm×6cm等),在质量测量后,通过将该质量测量值除以根据该规定的尺寸求出的面积而求出(“克重W(g/m2)=质量÷根据规定的尺寸所求出的面积”)。测量4次,将其平均值设为克重。

  纤维的树脂密度ρ(g/cm3)使用密度梯度管,按照JIS L1015化学纤维短纤维试验方法中记载的密度梯度管法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URL为http://kikakurui.com/l/L1015-2010-01.html,如果是书籍,则记载于JIS手册纤维-2000、(日本规格协会)的P.764~765)。

  关于纤维直径D(μm),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S-4000型电场辐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10根切割后的纤维的纤维截面,将其平均值设为纤维直径。纤维直径D的测量方法依据后述的<纤维直径的测量方法>。

  接着,使各层的纤维间距离乘以该层的厚度占多层结构整体的厚度的比例,进一步将这样得到的各层的数值进行合计,由此求出作为目标的多层结构的片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例如,在由2层的S层和1层的M层构成的3层结构的SMS无纺布中,将2层的S层汇总而作为1个层使用,在3层结构整体的厚度t为0.11mm、S层的厚度t为0.1mm、S层的纤维间距离LS为47.8μm、M层的厚度t为0.01mm、M层的纤维间距离LS为3.2μm的情况下,所述的SMS无纺布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成为43.8μm[=(47.9×0.1+3.2×0.01)/0.11]。

  [式1]

  

  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前者)和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后者)的比率[即,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相对于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的比率]如上所述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前者/后者表示时优选为1.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而且,优选为7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下。

  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7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而且,优选为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0μm以下。

  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μm以上,而且,优选为1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μm以下。

  另外,从对层叠无纺布10赋予前述的随着从第一层11向第二层12(层叠结构13的厚度方向Z的内部)去而纤维密度变高的纤维的疏密梯度、提高液体吸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与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相比纤维直径较小。纤维直径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测量。

  <纤维直径的测量方法>

  将测量对象(纤维层、层叠无纺布)用剃刀(例如Feather安全剃刀株式会社制单刃)切断,得到俯视四边形形状(8mm×4mm)的测量片。在该测量对象的切断时,注意通过该切断而形成的测量片的切断面的结构不受切断时的压力等破坏。作为优选的测量对象的切断方法,能够列举在测量对象的切断之前,将测量对象放入液体氮中充分地冻结,然后切断的方法。使用纸双面胶带(Nichiban株式会社制Nicetack NW-15),将测量片贴附于试样台。接着将测量片进行铂涂敷。在涂敷中使用日立那珂精器株式会社制离子溅射装置E-1030型(商品名),溅射时间设为30秒。使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S-4000型电场辐射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倍率1000倍观察测量片的切断面。

  另外,在所述的纤维直径的测量方法中,测量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时,选择与纤维间熔接部17连接的纤维,测量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时,选择与纤维间熔接部17重叠的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对各种纤维测量10根纤维的相对于纤维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将其平均值设为纤维直径。

  另外,测量对象如SMS无纺布、SMMS无纺布那样,为由纤维直径不同的多个纤维层构成的复合无纺布的情况下,关于自第一面10a侧的液体吸收性,第一层11的纤维细且纤维密度高的熔喷层的影响大,另外,关于第二层12中的液体吸收性,纤维细且纤维密度高的熔喷层的影响大。考虑以上情况,在测量对象为由纤维直径不同的多个纤维层构成且含有熔喷层的复合无纺布时,在测量其纤维直径时,测量该复合无纺布中的熔喷层的纤维直径。

  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纤维直径(前者)和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直径(后者)的比率[即,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相对于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纤维直径的比率]如上所述,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表示时,优选为0.0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6以上,而且,优选为0.9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以下。

  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纤维直径优选为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而且,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下。

  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直径优选为0.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μm以上,而且,优选为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下。

  另外,从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作为第二层12的主要构成纤维的亲水性纤维15与作为第一层11的主要构成纤维的疏水性纤维14相比,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纤维数)较多。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通过下述方法进行测量。

  <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的测量方法>

  首先,将测量对象的层叠无纺布10以通过纤维间熔接部17的方式与上述<纤维直径的测量方法>同样地用剃刀切断,得到测量片。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将测量片的切断面进行放大观察(纤维截面调整为能够测量30~60根左右的倍率;150~500倍),对由一定面积(0.5mm2左右)的该切断面切断的纤维的断面数进行计数。在所述的纤维的断面数的计数中,在测量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时,选择与纤维间熔接部17连接的纤维。测量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时,选择与纤维间熔接部17重叠的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另外,在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的测量中,在不易划定与纤维间熔接部17连接的纤维的情况下,将从纤维间熔接部17附近的厚度方向整体的一定面积的纤维的截面数减去与纤维间熔接部17重叠的第二层12的构成纤维(亲水性纤维15)数所得的值设为第一层11的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数。测量进行3处,将平均值设为该纤维量。

  第一层11的疏水性纤维14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前者)和第二层12的亲水性纤维15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后者)的比率(即,第二层12的亲水性纤维15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相对于第一层11的疏水性纤维14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的比率)如上所述,以前者<后者为前提,以后者/前者表示时,优选为1.1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以上,而且,优选为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以下。

  第一层11的疏水性纤维14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纤维数)优选9根/mm2以上、进一步优选13根/mm2以上、而且,优选为250根/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80根/mm2以下。

  第二层12的亲水性纤维15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纤维数)优选为10根/m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根/mm2以上,而且,优选为300根/m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根/mm2以下。

  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中的层叠结构除前述的含有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的第一层和含有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的第二层以外,可以具有其它层。具体而言,例如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中,可以在第二层12的第二面10b侧配置含有长纤维的长纤维层。即,层叠无纺布10可以是包含形成第一面10a的第一层11、形成第二面10b的长纤维层(未图示)和介于这两层间的第二层12的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

  第二层12优选与所述长纤维层相比亲水度较高。根据所述结构,层叠结构13中的第一层11以外的部分中,具有距第一层11相对近的第二层12亲水度相对较高、距第一层11相对远的所述长纤维层(第二面10b侧)亲水度相对较低的亲水度梯度。因此,在层叠结构13中,从第一面10a侧吸收的液体在亲水性的第二层12中稳定地吸收保持液体,液体不易转移至第二面10b侧(所述长纤维层),具有不易对与层叠结构13的第二面b侧接触的其它部件或衣服渗出液体的效果。为了得到所述结构,作为所述长纤维层,优选使用纺粘纤维层。所述长纤维层的克重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3g/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g/m2以上,而且,优选为15g/m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g/m2以下。

  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中的层叠结构的其它实施方式,能够列举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中弹性部件(未图示)介于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之间的形态。层叠结构13为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弹性部件并不限于介于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之间,能够介于任意的层间。这样,通过使弹性部件介于层叠结构的层间,对层叠无纺布赋予弹性,层叠无纺布的用途范围能够进一步扩展。

  所述弹性部件优选能够拉伸、且具有从相对于原来的长度拉伸至1.3倍的状态(成为原来的长度的1.3倍的长度)将力量释放时,返回到原来的长度的1.1倍以下的长度的性质(弹性)。另外,非弹性部件为不具有所述的“弹性”的部件,即,是具有在从相对于原来的长度拉伸至1.3倍的状态(成为原来的长度的1.3倍的长度)将力量释放时,不返回到原来的长度的1.1倍以下的长度的性质的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制,能够选择线状、片状、弹性纤维的集合体(弹性纤维层)等任意的形态。能够列举例如在图1所示的层叠无纺布10(层叠结构13)中,多个线状(丝状)的弹性部件以彼此在相同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之间的形态,此时,层叠无纺布10(层叠结构13)在弹性部件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伸缩性。

  作为所述弹性部件的原料,能够使用天然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的树脂材料,作为热塑性弹性体的树脂材料,能够列举例如: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EBS(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P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等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乙烯类的α-烯烃弹性体、将乙烯·丁烯·辛烯等进行共聚而形成的丙烯类弹性体)、聚酯类弹性体、聚氨酯类弹性体。

  下面,对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进行说明。图5中,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示出前述的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层叠无纺布10如上所述,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疏水性纤维14、亲水性纤维15)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13,构成该层叠结构13的各层在层间熔接部16彼此熔接而构成。

  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方法如图5所示,具有以下工序:输送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11P,在该输送中的基体无纺布11P上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亲水性纤维15以得到层叠体10P的工序;一边将层叠体10P部分地在厚度方向压缩一边进行加热而形成层间熔接部16的层间熔接工序。基体无纺布11P具有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且构成纤维(疏水性纤维14)彼此熔接而成的纤维间熔接部17,最终成为作为本制造方法的制造目的物的层叠无纺布10中的第一层11。

  本制造方法如图5所示,首先,卷出卷绕成辊状的基体无纺布11P,用输送带50在符号MD所示的一个方向上进行输送,在该输送中途从配置于输送带50的上方的纺丝头51的纺丝管头纺出亲水性纤维15,直接堆积在基体无纺布11P上,得到层叠体10P。继续输送层叠体10P而供给至一对压纹辊52、53间,对层叠体10P实施热压纹加工而形成层间熔接部16(层间熔接工序)。压纹辊52配置于输送中的层叠体10P的上方,热压纹加工中,与直接纺丝的亲水性纤维15的堆积物(网布)接触,压纹辊53配置于输送中的层叠体10P的下方,热压纹加工中与基体无纺布11P接触。关于与作为被加工物的层叠体10P接触的两辊52、53的外周面,压纹辊53的外周面不具有凹凸,而在压纹辊52的外周面,以与作为制造目标物的层叠无纺布10中的层间熔接部16的图案对应的图案形成有凸部(未图示)。通过在这样构成的两辊52、53间的夹持部将层叠体10P以加热至其中所含的热塑性纤维(疏水性纤维14和亲水性纤维15)的熔点以上的温度的状态在厚度方向进行压缩,层叠体10P被压纹辊52的所述凸部从亲水性纤维15的堆积物侧向基体无纺布11P侧部分地压缩,在其被压缩部形成层间熔接部16。通过所述的层间熔接工序,亲水性纤维15的堆积物成为无纺布,经由层间熔接部16而与基体无纺布11P一体化。通过以上操作,能够得到具有由基体无纺布11P构成的第一层11和由亲水性纤维15的堆积物(网布)构成的第二层12的层叠结构13的层叠无纺布10。在这样得到的层叠无纺布10中,层间熔接部16从第二面10b侧向第一面10a侧以凹状凹陷。

  作为本制造方法的主要特征之一,能够列举在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11P上将亲水性纤维15利用熔融纺丝法等直接纺丝而形成作为其堆积物的网布这一点。在利用这种所谓的直接纺丝法的本制造方法中,不会将通过熔融纺丝得到的长纤维用卷绕机暂时卷绕之后,进行拉伸或切断而得到的纤维(亲水性纤维15)堆积在基体无纺布11P上。

  在制造层叠无纺布10这样的层叠无纺布时,通过如本制造方法那样利用直接纺丝法,与使多个无纺布重叠并由热压纹加工一体化的方法相比,能够谋求层叠无纺布的克重的减少,特别是通过直接纺丝而形成的亲水性的第二层12的薄型化变得容易。亲水性的第二层12薄且为低克重,吸收的液体向面方向的扩散性高,成为蒸发性优异的层叠无纺布。但是,一般而言为了使熔喷层成为作为单独的无纺布能够耐受输送的强度,低克重化是困难的。但是,通过如本制造方法那样利用直接纺丝法,能够使用薄且低克重的熔喷层。另外,根据本制造方法,使纺丝后的亲水性纤维15直接堆积在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11P上而形成层叠体10P,因此,亲水性纤维15容易进入基体无纺布11P,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的密接性提高,因此,如上所述,能够得到在将第一面10a中的层间熔接部16和其周围作为液体的引入部时显现高的液体吸收性、而且强度强的、高品质的层叠无纺布10。

  在图5所示的制造方法中,从纺丝头51的纺丝管头纺出亲水性纤维15,即,通过亲水化剂的掺入而实施热塑性树脂的亲水化处理。该基于亲水化剂掺入的亲水化处理,具体而言例如是,将以成为规定浓度的方式在热塑性树脂中加入亲水化剂并进行熔融混炼而制作出的亲水化剂母料和无纺布(第二层12)的原料的热塑性树脂以规定比例混合,将其混合物用挤出机等进行熔融,从纺丝头51的纺丝管头排出而纺出长纤维,堆积在基体无纺布11P上即可。

  另外,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也能够在来自纺丝头51的该热塑性树脂的排出后(热塑性纤维的纺出后)实施作为亲水性纤维15的原料的热塑性树脂的亲水化处理。即,能够将不含有亲水化剂的热塑性树脂进行纺丝并堆积在基体无纺布11P上之后,对其堆积物(没有进行亲水化处理的热塑性纤维的集合体)实施亲水化剂的附着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或者也可以在利用一对压纹辊52、53形成层间熔接部16后,实施亲水化剂的附着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

  即,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能够列举下述制造方法A。图5所示的制造方法是:通过亲水化剂的掺入实施热塑性树脂的亲水化处理,使将进行了该亲水化处理的热塑性树脂从纺丝头51进行纺丝而得到的亲水性纤维15堆积在基体无纺布11P上而形成层叠体10P,在下述制造方法A中,在层叠体形成工序之前实施树脂亲水化工序。另外,前述的利用亲水化剂的附着处理或等离子体处理的制造方法是:在下述制造方法A中,在层叠体形成工序或层间熔接工序之后实施树脂亲水化工序(即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纤维的堆积物的亲水化)。

  (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A)

  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层叠无纺布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在层间熔接部彼此熔接,该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输送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小且构成纤维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的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在该输送中的基体无纺布上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纤维以得到层叠体的工序(层叠体形成工序);

  对所述树脂进行亲水化的工序(树脂亲水化工序);

  一边将所述层叠体部分地在厚度方向上压缩一边进行加热而形成所述层间熔接部的层间熔接工序。

  另外,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中也包括层叠多个第二层12、层叠结构13具有3层以上的形态,在制造该形态的层叠无纺布时,在得到层叠体10P的工序中,在基体无纺布11P上经多次而堆积亲水性纤维15即可。此时,例如在图1所示的制造方法中,在输送方向MD上间隔性地配置有多个纺丝头51,从各纺丝头51依次纺出亲水性纤维15,直接堆积在基体无纺布11P上即可。

  基体无纺布11P能够根据该基体无纺布11P的种类按照常规方法来制造。基体无纺布11P典型而言经过以下工序制造: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纤维而得到网布的工序;一边将该网布部分地在厚度方向上压缩一边进行加热而形成纤维间熔接部17的纤维间熔接工序。例如,基体无纺布11P(第一层11)为纺粘无纺布的情况下,其制造如下所述。即,首先,将无纺布的原料的树脂组成物用挤出机等进行熔融,从纺丝头的纺丝管头排出,使长纤维纺出。然后将纺出的长纤维利用冷却流体进行冷却,进一步利用拉伸空气对长纤维施加张力而使之成为规定的纤度,就这样在捕集带上捕集而以规定的厚度堆积。接着,进行基于热压纹加工的长纤维的熔接处理,形成纤维间熔接部17。

  在所述纤维间熔接工序中,通常一边将所述网布(没有进行纤维间熔接的片状物。基体无纺布11P的前体。)从其一面侧在厚度方向压缩一边进行加热而形成纤维间熔接部17。使用具有这种通过从网布的一面侧的压缩而形成的纤维间熔接部17的基体无纺布11P,如上述那样采用所谓的直接纺丝法制造层叠无纺布10时,在与基体无纺布11P的压缩面(以凹状凹陷的纤维间熔接部17的形成面)相反侧的面上堆积亲水性纤维15。在这样得到的层叠无纺布10中,纤维间熔接部17从第一面10a侧向第二面10b侧以凹状凹陷。

  在本制造方法中,在即将进行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之前或刚进行了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之后,更具体而言,在即将进行使用一对压纹辊52、53的热压纹加工之前或刚进行使用一对压纹辊52、53的热压纹加工之后,可以对层叠体10P(层叠无纺布10)实施压延处理。压延处理众所周知,就用压延辊对无纺布等纤维集合体施加热和压力,将纤维集合体进行高密度化的处理。通过在即将进行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之前或刚进行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之后对层叠体10P实施压延处理,更进一步促进作为利用前述直接纺丝法的优点的“向基体无纺布11P内的亲水性纤维15的进入”,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层叠无纺布10的液体吸收性、强度等各种特性。压延处理中使用的压延辊的根数或配置等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使用由3根压延辊构成的串联型或倾斜型、由4根压延辊构成的串联型、逆L型、Z型或倾斜Z型、由5根压延辊构成的Z型或L型。另外,压延处理中的温度优选是作为被加工物的层叠体10P(层叠无纺布10)的构成纤维的软化点以下。在所述的软化点以上进行压延处理时,有可能无纺布变硬且肌肤触感变差。

  在本制造方法中,在基体无纺布11P上堆积亲水性纤维15之前,更具体而言,在层叠无纺布10的制造线中输送的基体无纺布11P通过纺丝头51之前,可以对基体无纺布11P实施压延处理。由此,产生第一层11的表面变得光滑且肌肤触感变得良好的效果。总之,本制造方法中的压延处理的实施时机可以是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之前或之后,也可以是在基体无纺布11P上堆积亲水性纤维15之前,或也可以为两者。

  另外,可以在基体无纺布11P的制造工序中采用压延处理。即,在即将进行所述纤维间熔接工序之前或刚进行所述纤维间熔接工序之后,可以对所述网布(没有进行纤维间熔接的片状物。基体无纺布11P的前体。)实施压延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中包含具有线状、片状、弹性纤维的集合体(弹性纤维层)等形态的弹性部件介于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的形态。在制造这种在层叠结构的层间配置有弹性部件的构成的层叠无纺布时,在基体无纺布11P上堆积亲水性纤维15之前,在基体无纺布11P上配置弹性部件即可。所述的弹性部件的配置方法根据弹性部件的形态等适当选择即可。例如作为弹性部件,配置作为弹性纤维的集合体的弹性纤维层时,与亲水性纤维15同样地,也能够在基体无纺布11P上将该弹性纤维直接纺丝。

  以下,对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在具有前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方面具有特征。详细而言,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如上所述,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为该层叠结构具有作为该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一面具有含有疏水性纤维的疏水性的第一层,在该第一层的该第二面侧配置有含有亲水性纤维的亲水性的第二层,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该层叠无纺布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地配置该第一面。

  图6~图8中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另外,关于尿布1,主要说明与作为前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不同的构成部分,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构成部分适用对层叠无纺布10的说明。

  尿布1如图6和图7所示,在纵向X具有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和位于这些A、B之间的裆部区域C,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而具有吸收体23,具有分别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在此,腹侧区域A为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区域,背侧区域B为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区域。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为在尿布1的穿着时对应于穿着者的腰围的腰围部。

  如图7所示,腹侧腰部翼片FA是指将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的端缘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腹侧区域A侧的前端部23A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合在一起的区域。另外,背侧腰部翼片FB是指将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的端缘位于纵向X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和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背侧区域B侧的后端部23B在横向Y上延伸的区域合在一起的区域。

  尿布1如图6和图7所示,具有吸收性主体2和配置于吸收性主体2的非肌肤抵接面侧而固定该吸收性主体2的外装体3,外装体3具有从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在尿布1中,伸缩区域(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形成于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

  如图7所示,尿布1为接合外装体3的腹侧区域A的左右两侧缘部3a1、3a1和外装体3的背侧区域B的左右两侧缘部3b1、3b1而形成一对侧封部S、S、腰部开口部WO和一对腿部开口部LO、LO的所谓短裤型一次性尿布(参照图6)。优选尿布1的外装体3如图7所示,在俯视时使其展开且伸长的状态时,划分为在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区域A、在穿着时配置于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区域B和腹侧区域A与背侧区域B之间的裆部区域C。这里所说的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如图7所示,是指如下状态:剥离侧封部S,使尿布1成为展开状态,将该展开状态的尿布1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扩展至成为设计尺寸(与在排除了一切弹性部件的影响的状态下以平面状扩展时的尺寸相同)。

  本说明书中,“肌肤抵接面”为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性主体2)中的、在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抵接面”为尿布1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穿着时朝向与穿着者的肌肤侧相反的一侧(穿衣侧)的面。另外,在尿布1中,纵向X为与从穿着者的腹侧经由跨裆部延伸至背侧的方向对应的方向,在使尿布1以平面展开且伸长的状态下,为从腹侧区域A至背侧区域B的方向。另外,横向Y为与纵向X正交的方向,为以平面展开且伸长的状态的尿布1的宽度方向。另外,尿布1如图7所示,关于在纵向X延伸的纵中心线CL1形成为左右对称。另外,图7中的CL2为在将尿布1分成两份的在横向Y延伸的横中心线,与纵中心线CL1正交。

  在尿布1中,吸收性主体2如图7所示,在尿布1的展开且伸长状态下具有纵向X相对较长的纵长的形状。吸收性主体2具有:形成肌肤抵接面的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21、形成非肌肤抵接面的液体难透过性(也包含拨水性)的背面片22和在这两个片21、22间配置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23。另外,如图7所示,在吸收性主体2的沿纵向X(长度方向)的两侧部,设置有具有在纵向X以伸长状态配置的弹性部件的防漏翻边24、24。具体而言,防漏翻边24由液体难透过性或拨水性且由通气性的原料构成,在各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附近,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以在纵向X伸长的状态配置。在尿布的穿着时,通过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的收缩,防漏翻边24的自由端部侧立起,阻止向横向Y的体液的流出。

  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吸收性主体2如图7所示,使其长度方向与展开且伸长状态下的尿布1的纵向X一致,在外装体3的中央部利用主体固定用粘接剂接合。这样,外装体3配置于一次性尿布1的厚度方向上的、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背面片22的非肌肤抵接面侧且被粘接固定。因此,在尿布1中,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跨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而配置。

  在尿布1中,如图7所示,外装体3具有分别从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位于外侧且在横向Y上延伸的腹侧腰部翼片FA和背侧腰部翼片FB。而且,如图6~图8所示,外装体3具有形成尿布1的外表面的非肌肤抵接面侧的外层片6、配置于外层片6的肌肤抵接面侧的内层片3i,外层片6具有从内层片3i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延伸出的延出部分被折返至内层片3i的肌肤抵接面侧而形成的折返部分6R。如图7所示,外层片6的折返部分6R形成为横向Y上较长的矩形。吸收性主体2的前后端部23A、23B分别被折返部分6R覆盖。

  如上所述,尿布1作为在穿着时对应于穿着者的腰围的腰围部,具有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在两区域A、B中如图7所示,作为伸缩区域,至少形成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还能够形成腿部伸缩部G3。即,外装体3在两区域A、B中,在构成外装体3的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间,具有以在横向Y伸长的状态在纵向X上间隔性地配置的多个弹性部件71,由此在两区域A、B中,作为在横向Y具有伸缩性的伸缩区域形成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另外,外装体3分别从两区域A、B至裆部区域C,具有在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间以在规定方向伸长的状态配置的多个腿部弹性部件72,由此在这些区域A、B、C中作为伸缩区域能够形成腿部伸缩部G3。

  在尿布1中,如图6和图7所示,腰部伸缩部G1在纵向X上,形成于与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吸收体23的纵向X的前后端部23A、23B的端缘相比位于纵向X的外侧(与横中心线CL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翼片。另外,在尿布1中,腰身下部伸缩部G2在纵向X中,形成于位于腰部伸缩部G1的横中心线CL2侧的下端与侧封部S的下端之间的侧部翼片。前述的背侧腰部翼片FB和腹侧腰部翼片FA可以是在所述端部翼片(腰部伸缩部G1)加上所述侧部翼片(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一部分的区域。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6和图7所示,腿部伸缩部G3形成在腿部开口部LO的周缘部。

  如图6~图8所示,尿布1具有可吸收汗的吸汗片10(参照图1),该吸汗片10是作为前述的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吸汗片10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而配置第一面10a(疏水性的第一层11的外表面)。

  在尿布1中,吸汗片10主要以穿着者的腰围的汗的吸收为目的,配置于前述的腰围部的伸缩区域。即,吸汗片10如图7所示,在俯视时为在一个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具体而言为矩形(带状),使其长度方向与横向Y一致,在作为腰围部的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横向Y的全长配置,至少跨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而配置。详细而言,吸汗片10通过粘接剂、热封合、超声波封合等公知的接合手段被接合于外层片6的折返部分6R的肌肤抵接面。折返部分6R在尿布1的穿着时配置于比吸收体23靠穿着者的肌肤的位置(参照图8),因此,配置于折返部分6R的肌肤抵接面的吸汗片10在尿布1的穿着时配置于比吸收体23靠穿着者的肌肤的位置,能够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尿布1中,具有吸汗功能的吸汗片10(层叠无纺布10)在作为腰围部的腹侧区域A和背侧区域B各自的肌肤抵接面侧,配置于尿布1的最接近穿着者的肌肤处,且该吸汗片10的配置区域为含有腰部伸缩部G1和腰身下部伸缩部G2的、在横向Y具有伸缩性的伸缩区域,因此,在尿布1的穿着时,通过由该伸缩区域的收缩力引起的收紧,吸汗片10的疏水性的第一面10a(参照图1)与穿着者的肌肤贴合性良好地抵接,能够迅速地吸收从肌肤中发散的汗并将其蒸发散出。

  在尿布1中,如上所述,吸汗片10(层叠无纺布10)配置于伸缩区域,因此,从提高对穿着者的肌肤的贴合性的观点出发,吸汗片10也优选在与该伸缩区域相同的方向即横向Y具有伸缩性。从所述观点出发,优选在吸汗片10中的第一层11与第二层12之间配置有在横向Y具有伸缩性的弹性部件(伸缩性部件)。关于该弹性部件与上述内容相同。

  对尿布1的各部分的形成材料进行说明,作为构成吸收性主体2的正面片21、背面片22、吸收体23和防漏翻边24等,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等。例如,作为正面片21,能够使用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或开孔膜等。作为背面片22,能够使用透湿性的树脂膜等。作为吸收体23,能够使用利用棉纸覆盖由吸收性聚合物的颗粒和纤维材料构成的吸收芯而得的吸收体。另外,作为防漏翻边24,能够使用拨水性的单层或多层结构的无纺布等。另外,作为弹性部件(防漏翻边形成用弹性部件25、弹性部件71、腿部弹性部件72等),能够列举例如:苯乙烯-丁二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氯丁橡胶等合成橡胶、天然橡胶、EVA、伸缩性聚烯烃、聚氨酯等。作为弹性部件的形态,能够优选使用截面为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等的线状(橡胶线等)、或带状(平橡胶等)的形态等。另外,作为将尿布1的构成部件彼此接合的接合手段,能够使用该种吸收性物品中目前所使用的热熔粘接剂等各种粘接剂。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制于所述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在尿布1中,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一实施方式的层叠无纺布10作为吸汗片10被使用,但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只要具有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且该层叠无纺布以其第一面(具有层间熔接部的疏水性的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置即可,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能够作为吸汗片以外的其它构成部件使用,另外,即使在作为吸汗片使用时,其配置部位也不限定于尿布1中的吸汗片10的配置部位。

  作为本发明的层叠无纺布的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的其它用途,能够列举配置于与吸收体相比靠近穿着者的肌肤的位置的正面片。即,例如在尿布1中,能够使用层叠无纺布10作为正面片21。

  另外,在尿布1的外装体3中,如图7所示,在外层片6与内层片3i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71,但也可以不配置弹性部件71。以不配置弹性部件71的形态形成伸缩区域时,作为外装体3的构成部件,只要使用在横向Y具有伸缩性的伸缩性无纺布即可。

  另外,在尿布1中,如图7所示,外装体3形成为遍及腹侧区域A、裆部区域C和背侧区域B的连续的形状,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外装体3形成为在腹侧外装体、背侧外装体和裆部外装体分别划分成分体部件的分割型的形状。

  另外,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尿布1那样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能够适用于用于体液的吸收的各种物品,例如,能够适用于展开型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

  进而,本发明的吸汗片并不限定于对前述的吸收性物品的应用,也能够适用于吸收性物品以外的物品。例如,作为使用者用于擦汗的片材本身,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吸汗片。此外,能够适用于鞋底用鞋垫儿、腋窝汗垫、眼罩、面罩等,通过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地配置本发明的吸汗片,能够迅速地吸收从脚底或腋窝、面部发散的汗并使其蒸发散出。

  关于前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内容。

  <1>一种层叠无纺布,其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该层叠无纺布中,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一面具有疏水性的第一层,在该第一层的该第二面侧配置有亲水性的第二层,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被彼此熔接的层间熔接部,

  所述第一层除所述层间熔接部之外,还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该第一层的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

  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和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合计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各自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各个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时,所述第一面的熔接部面积率大于所述第二面的熔接部面积率。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层的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层中的除熔接部之外的部分的厚度的1/3以下。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面的熔接部面积率和所述第二面的熔接部面积率的比率以前者/后者表示时为1.3~3.0。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间熔接部和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配置图案、熔接部单体的俯视形状、熔接部单体的面积、熔接部间距离、节距中的至少2个不同。

  <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间熔接部从所述第二面侧向所述第一面侧凹状地凹陷。

  <6>根据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纤维间熔接部从所述第一面侧向所述第二面侧凹状地凹陷。

  <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面具有散布有多个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在该纤维间熔接部分散配置区域的任意的位置虚拟地设有半径2mm的圆的情况下,在该虚拟圆内含有至少1个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层间熔接部的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的面积的比例为15%以下。

  <9>根据上述<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节距比所述层间熔接部的节距短。

  <10>根据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1个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所述第一面处的面积为0.3mm2以下,小于1个所述层间熔接部的所述第二面处的面积。

  <11>根据上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1个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所述第一面处的面积和1个所述层间熔接部的所述第二面处的面积的比率以前者/后者表示时为0.25以上且0.8以下。

  <12>根据上述<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将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合在一起的克重为13g/m2以上且38g/m2以下。

  <13>根据上述<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一层的克重为8g/m2以上且18g/m2以下。

  <14>根据上述<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层的克重为5g/m2以上且20g/m2以下。

  <15>根据上述<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在所述第二层的所述第二面侧配置有含有长纤维的长纤维层。

  <16>根据上述<15>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层的亲水度比所述长纤维层的亲水度高。

  <17>根据上述<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层为含有掺入有亲水化剂的纤维的亲水性无纺布。

  <18>根据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比所述第一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短。

  <19>根据上述<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层的构成纤维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大于所述第一层的构成纤维的每单位面积的纤维量。

  <20>根据上述<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所述第二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

  <21>根据上述<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其中,

  弹性部件介于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

  <22>一种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层叠无纺布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在层间熔接部彼此熔接,该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输送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的疏水性的基体无纺布,在该输送中的基体无纺布上,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纤维以得到层叠体的工序;和

  对所述层叠体一边部分地在厚度方向上压缩一边进行加热而形成所述层间熔接部的层间熔接工序。

  <23>根据上述<22>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即将进行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之前或刚进行所述层间熔接工序之后,对所述层叠体实施压延处理。

  <24>根据上述<22>或<23>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基体无纺布经过下述工序而制造得到:堆积将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疏水性纤维而得到网布的工序;和对该网布一边部分地在厚度方向上压缩一边进行加热而形成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纤维间熔接工序,

  在即将进行所述纤维间熔接工序之前或刚进行所述纤维间熔接工序之后,对所述网布实施压延处理。

  <25>根据上述<22>~<2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基体无纺布上堆积所述纤维之前,对该基体无纺布实施压延处理。

  <26>根据上述<22>~<2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基体无纺布上堆积的所述纤维是将掺入有亲水化剂的树脂进行纺丝而得到的亲水性纤维。

  <27>根据上述<22>~<26>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基体无纺布的所述凹部是从一面侧在厚度方向上进行压缩而形成的,在与其压缩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上堆积所述纤维。

  <28>根据上述<22>~<27>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得到所述层叠体的工序中,在所述基体无纺布上多次堆积所述纤维。

  <29>根据上述<22>~<28>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基体无纺布上堆积所述纤维之前,在该基体无纺布上配置弹性部件。

  <30>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无纺布,该吸收性物品中,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作为所述层叠无纺布的一个表面的第一面和作为另一个表面的第二面,该第一面具有疏水性的第一层,在该第一层的该第二面侧配置有亲水性的第二层,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被彼此熔接的层间熔接部,

  所述第一层除所述层间熔接部之外,还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该第一层的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

  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和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合计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各自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各个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时,所述第一面的熔接部面积率大于所述第二面的熔接部面积率,

  所述层叠无纺布以所述第一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方式配置。

  <31>根据上述<3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具有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在与该吸收体相比靠穿着者的肌肤的位置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32>根据上述<30>或<3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对应于穿着者的腰围的腰围部,在该腰围部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33>根据上述<3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所述腰围部具有伸缩区域,在该伸缩区域配置有所述层叠无纺布。

  <34>根据上述<3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弹性部件介于所述层叠无纺布中的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之间。

  <35>根据上述<30>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可吸收汗的吸汗片,该吸汗片为所述层叠无纺布。

  <36>一种吸汗片,其具有含有热塑性纤维的纤维层的层叠结构,具有第一面和位于与其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以该第一面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方式使用,该吸汗片中,

  所述第一面具有疏水性的第一层,在该第一层的所述第二面侧配置有亲水性的第二层,

  所述层叠结构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构成该层叠结构的各层被彼此熔接的层间熔接部,

  所述第一层除所述层间熔接部之外,还具有与周边部相比厚度较小且该第一层的构成纤维被彼此熔接的纤维间熔接部,

  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所述层间熔接部和所述纤维间熔接部的合计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各自的面积的比例作为各个面的熔接部面积率时,所述第一面的熔接部面积率大于所述第二面的熔接部面积率。

  <37>一种上述<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用于吸收汗的用途。

  <38>一种使用了上述<1>~<21>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无纺布的吸收汗的方法。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汗或尿等体液的吸收性能优异的层叠无纺布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

《层叠无纺布和其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和吸汗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