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信号装置> 一种电流编码电路独创技术10100字

一种电流编码电路

2021-02-19 03:39:55

一种电流编码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流编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流编码电路。

  背景技术

  电流指纹作为电力雷达的一个分支应用,其原理为通过结构电流波形编码,实现功率的传输的同时进行信息传输,也可以成为“功率编码技术”。电力雷达使用结构波形技术加上信号同步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各种潜在故障,也能实现功率与信号环节的畸变,从而实现对故障以及各种负载的分析。

  目前正在进行的无线智能电能表外置断路器无线技术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电表与无线断路器的自动配对连接,资产信息自动上报功能,由于目前的基于蓝牙技术研制的无线断路器和蓝牙电表,需要通过掌机进行对电表和断路器分别扫码配对,在电表安装现场,安装一般在无电环境下进行,扫码配对需要上电,而现场操作人员需要使用掌机对每一个配对开关和电表分别扫码配对,对于多表位的电能表箱,存在多只电表和断路器时,非常容易错扫描或者误配置,完成整个配对流程也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后期的资产管理也需要人员在现场扫码进行记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流编码电路,其可以用于实现电表与无线断路器的自动配对连接。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流编码电路,用于实现电表与无线断路器的自动配对连接,包括第一芯片U1、无线模块BT1、第一单元CN1、第二单元CN2和第三单元CN3,其中:

  所述第一芯片U1的6管脚与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远离所述第一芯片U1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与交流端AC1之间并接有电容C1和电阻R1,所述交流端AC1与所述第一单元CN1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U1的1管脚通过电阻R4接电源,所述第一芯片U1的2管脚通过电阻R6与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电性连接,所述动态电压恢复器DVR与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0管脚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芯片U1的4管脚与三端双向交流开关SC1的G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2的共接端与所述三端双向交流开关SC1的T2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4 管脚还通过电阻R7与所述三端双向交流开关SC1的T1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7远离所述第一芯片U1的一端与交流端AC2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2 的共接端还依次通过电阻R51、电容C21与所述交流端AC2电性连接,所述交流端AC2与所述第三单元CN3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芯片U1的6管脚与所述电阻R3的共接端依次通过电阻R52、电容C22与所述第一芯片U1的4 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2远离所述电阻R52的一端与交流端AC2电性连接,所述交流端AC2与所述第三单元CN3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4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5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2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4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1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3管脚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模块BT1的6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1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7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2管脚接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4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5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2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4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1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3管脚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无线模块BT1的6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1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7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2管脚接地。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单元CN1的1管脚与2管脚电性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单元CN3的1管脚与2管脚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流编码电路。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流编码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流编码电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附图的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流编码电路,图2 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电流编码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的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注意,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阻、电容等可被视为现有技术。

  优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流编码电路,用于实现电表与无线断路器的自动配对连接,包括第一芯片U1、无线模块BT1、第一单元CN1、第二单元CN2和第三单元CN3,其中:

  所述第一芯片U1的6管脚与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远离所述第一芯片U1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与交流端AC1之间并接有电容C1和电阻R1,所述交流端AC1与所述第一单元CN1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U1的1管脚通过电阻R4接电源,所述第一芯片U1的2管脚通过电阻R6与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电性连接,所述动态电压恢复器DVR与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0管脚电性连接。

  具体的是,所述第一芯片U1的4管脚与三端双向交流开关SC1的G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2的共接端与所述三端双向交流开关SC1的 T2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芯片U1的4管脚还通过电阻R7与所述三端双向交流开关SC1的T1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7远离所述第一芯片U1的一端与交流端AC2电性连接。

  更具体的是,所述电阻R3与所述电阻R2的共接端还依次通过电阻R51、电容C21与所述交流端AC2电性连接,所述交流端AC2与所述第三单元CN3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4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5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2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4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1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3管脚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无线模块BT1的6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1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7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2管脚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单元CN1的1管脚与2管脚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单元CN3的1管脚与2管脚电性连接。

  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流编码电路,用于实现电表与无线断路器的自动配对连接,包括第一芯片U1、无线模块BT1、第一单元CN1、第二单元CN2和第三单元CN3,其中:

  所述第一芯片U1的6管脚与电阻R3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3远离所述第一芯片U1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性连接,所述电阻R2与交流端AC1之间并接有电容C1和电阻R1,所述交流端AC1与所述第一单元CN1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芯片U1的1管脚通过电阻R4接电源,所述第一芯片U1的2管脚通过电阻R6与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电性连接,所述动态电压恢复器DVR与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0管脚电性连接。

  具体的是,所述第一芯片U1的6管脚与所述电阻R3的共接端依次通过电阻R52、电容C22与所述第一芯片U1的4管脚电性连接,所述电容C22远离所述电阻R52的一端与交流端AC2电性连接,所述交流端AC2与所述第三单元CN3 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4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5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2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4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11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3管脚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无线模块BT1的6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1管脚电性连接,所述无线模块BT1的7管脚与所述第二单元CN2的2管脚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单元CN1的1管脚与2管脚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单元CN3的1管脚与2管脚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芯片U1的型号为MOC3083M,所述无线模块BT1的型号为 MW2205。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涉及的电阻、电容等技术特征应被视为现有技术,这些技术特征的具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控制方式、空间布置方式采用本领域的常规选择即可,不应被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点所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不做进一步具体展开详述。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电流编码电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