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信号装置> 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独创技术11109字

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

2021-02-01 05:47:19

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儿童安全座椅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

  背景技术

  现在轿车上都可以放置儿童安全座椅,同车的监护人开车出行时可以让儿童坐在儿童安全座椅上,避免开车过程中儿童受到伤害。

  有时候同车的监护人由于匆忙,下车时忘记将儿童一起带下车,导致儿童被锁在车内,儿童被困在车内空气流通不畅,容易发生中暑甚至窒息危险。

  由于同车的监护人有时候会由于疏忽将儿童锁在车内,需要一种具有智能提醒功能的儿童安全座椅,能在同车的监护人离开汽车时及时发出提醒。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同车的监护人将儿童遗忘在汽车内导致安全事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包括座椅本体、感应器、控制板以及由同车的监护人携带的接收器,所述感应器与所述控制板固定在座椅上,所述感应器与所述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板具有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接收器包括接收模块和提醒模块,所述接收器的接收模块与所述控制板的无线通讯模块通讯连接,所述提醒模块用于向同车的监护人发出警报。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包括压力感应器。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包括用于儿童乘坐的底座,所述压力感应器处于所述底座的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感应器处于所述底座的内部中心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包括红外线感应器。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线感应器包括发射部与接收部,所述发射部发射红外线,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发射部发出的红外线。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包括处于两侧的扶手,所述扶手具有朝向儿童的内壁面,所述发射部固定在其中一侧的内壁面上,所述接收部固定在另一侧的内壁面,且所述发射部与所述接收部呈正对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部与所述接收部均处于所述内壁面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部具有朝向所述接收部的发射面,所述接收部具有朝向所述发射部的接收面,所述发射部的发射面以及所述接收部的接收面均与所述扶手的内壁面呈平齐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感应器包括光线感应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感应器与控制板固定在座椅上,感应器与控制板电性连接,控制板具有无线通讯模块,接收器包括接收模块和提醒模块,同车的监护人身上携带接收器;当儿童坐上儿童安全座椅时,感应器给控制板传递信号,控制板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接收器的接收模块接通,儿童突然离开座椅时,提醒模块及时提醒同车的监护人查看儿童的情况,避免儿童因意外从座椅上跌落;而同车的监护人携带的接收器超出与控制板的连接范围时,连接中断,表明同车的监护人已经下车,此时提醒模块及时提醒同车的监护人,避免将儿童遗忘在车上,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压力感应器的座椅的前视剖切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压力感应器的座椅的俯视剖切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红外线感应器的座椅的前视剖切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用红外线感应器的座椅的俯视剖切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感应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力感应器的前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儿童安全座椅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11,可以运用在家庭轿车上,当然,其也可以运用在其他场景上,不仅限制于本实施例中的运用。

  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包括座椅11本体、感应器、控制板12以及由同车的监护人携带的接收器,感应器与控制板12固定在座椅11上,感应器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控制板12具有无线通讯模块,接收器包括接收模块和提醒模块,接收器的接收模块与控制板12的无线通讯模块通讯连接,提醒模块用于向同车的监护人发出警报。

  上述的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感应器与控制板12固定在座椅11上,感应器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控制板12具有无线通讯模块,接收器包括接收模块和提醒模块,同车的监护人身上携带接收器;当儿童坐上儿童安全座椅11时,感应器给控制板12传递信号,控制板12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接收器的接收模块接通,儿童突然离开座椅11时,提醒模块及时提醒同车的监护人查看儿童的情况,避免儿童因意外从座椅11上跌落;而同车的监护人携带的接收器超出与控制板12的连接范围时,连接中断,表明同车的监护人已经下车,此时提醒模块及时提醒同车的监护人,避免将儿童遗忘在车上,可以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控制板12上设有蓄电池,蓄电池为控制板12和感应器持续供电;无线通讯模块可以包括蓝牙模块等。

  接收器为手机或智能手环,手机或者智能手环上可以装载相应的APP,便于监护人查看是否实现与控制板12连通;手机或者智能手环可以通过振动、持续的铃声等方式向使用者发出警报,使用者得知警报后,可以通过APP关闭警报。

  当然,接收器也可以是其它具有通讯功能的装置。

  具体地,感应器包括压力感应器13,座椅11包括用于儿童乘坐的底座14,压力感应器13处于底座14的内部,儿童坐上座椅11的底座14之后,在重力作用下底座14产生变形,并挤压压力感应器13,压力感应器13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板12,控制板12的无线通讯模块与接收器的接收模块启动连通。

  压力感应器13处于底座14的内部中心位置,确保儿童坐在底座14中心位置再使控制板12与接收器连通,同时接收器向监护人发出已连通的提醒,保证儿童完全坐在底座14上,坐姿平稳,避免在开车过程中儿童从座椅11跌落;同时保证儿童坐上座椅11的底座14时能准确挤压到压力感应器13。

  压力感应器13包括基片15、应变片16以及引线17,应变片16贴合在基片15的上表面,应变片16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引线17,两根引线17的端部均延伸至基片15的外部,且与控制板12电性连接。

  基片15用于承载应变片16和引线17,应变片16的材料可以是硅,也可以是其它半导体材料,当应变片16受到挤压而产生微小形变时,应变片16的电阻值发生改变,流经引线17的电流随之发生变化,控制板12接收到引线17的电信号变化,从而启动无线通讯模块与接收器的接收模块连通。

  基片15上贴有覆盖膜18,覆盖膜18完全覆盖基片15的上表面,应变片16与引线17置于基片15以及覆盖膜18之间,覆盖膜18对应变片16和引线17起到保护作用。

  感应器包括红外线感应器,红外线感应器包括发射部19与接收部20,发射部19发射红外线,接收部20接收发射部19发出的红外线,座椅11包括处于两侧的扶手21,扶手21具有朝向儿童的内壁面22,发射部19固定在其中一侧的内壁面22上,接收部20固定在另一侧的内壁面22,且发射部19与接收部20呈正对布置。

  发射部19、接收部20均与控制板12通过导线连接。

  座椅11空置时,接收部20持续接收发射部19发出的红外线,儿童坐上座椅11后,发射部19发出的红外线受到儿童身体的遮挡,使得接收部20无法接收到红外线,此时红外线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板12。

  发射部19与接收部20均处于内壁面22的下部,保证儿童坐上座椅11后,儿童的腿部能保证遮挡在发射部19与接收部20之间。

  座椅具有椅背23,发射部19和接收部20均设置在扶手21远离椅背23的一端,使得儿童坐上座椅11后即使没有倚靠椅背23,也能遮挡在发射部19与接收部20之间。

  发射部19具有朝向接收部20的发射面,接收部20具有朝向发射部19的接收面,发射部19的发射面以及接收部20的接收面均与扶手21的内壁面22呈平齐布置,避免发射部19或者接收部20受到碰撞,导致设置角度偏移,无法正对,接收部20无法准确接收到发射部19发出的红外线,甚至发射部19或者接收部20在碰撞中损坏。

  当然,感应器也可以包括光线感应器,光线感应器设置在底座14的上表面,更佳地是设置在底座14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儿童坐上底座14后,遮挡光线感应器,光线感应器向控制板12传递信号,控制板12通过无线通讯模块与接收器连通;当儿童意外离开底座14时,光线感应器不受遮挡,接收器通过提醒模块向监护人发出提醒,便于监护人及时查看儿童的情况,避免儿童意外从座椅11跌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智能提醒的儿童安全座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