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摄像光波> 片材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和存储介质独创技术21714字

片材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和存储介质

2021-03-16 01:35:49

片材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传送片材的片材传送装置和包括片材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片材传送装置中,一些片材传送装置设计成使片材的前端与停止的对齐辊对的夹持部分接触以使片材翘曲,从而校正片材的前端的歪斜。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6-189667讨论了一种配置,其中弯曲部分布置在对齐辊对和二次转印单元之间的传送路径中。弯曲部分使片材弯曲并引导弯曲的片材。在垂直于片材传送方向的方向上具有彼此分开布置的多个夹持部分的对齐辊对是已知的。一种装置可以包括这样的对齐辊对,所述对齐辊对具有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布置的多个夹持部分。如果片材的前端与停止的对齐辊对的夹持部分接触,则在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夹持部分之间的片材中可能会产生波状起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具有波状起伏的片材通过布置在对齐辊对下游的弯曲部分,则在片材中可能会形成褶皱。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一种片材传送装置,通过所述片材传送装置可以减少片材中的褶皱的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片材传送装置包括:配置成传送片材的传送辊对;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传送辊对的下游的歪斜校正辊对,其中所述歪斜校正辊对配置成形成在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开布置的两个夹持部分,并且配置成在被传送的片材的前端通过所述传送辊对与所述两个夹持部分接触且在所述歪斜校正辊对停止的状态下校正片材的歪斜之后传送片材;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歪斜校正辊对的下游,并且配置成在片材上转印调色剂图像并传送其上已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片材;布置在所述歪斜校正辊对和所述转印单元之间的第一传送引导件,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配置成使片材弯曲以使得片材的第一表面成为内表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包括弯曲接触部分,所述弯曲接触部分配置成与在片材的第一表面上形成弯曲的部分接触;第二传送引导件,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布置在面对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的位置,并且配置成利用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使片材弯曲以使片材的第一表面成为内表面,从而使得片材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为外表面;以及凸部,所述凸部布置在所述歪斜校正辊对和所述弯曲接触部分之间,并且配置成与片材的第一表面接触,其中所述凸部在宽度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歪斜校正辊对的所述两个夹持部分之间的整个区域中,并且其中所述凸部以在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中与连接所述两个夹持部分和所述弯曲接触部分的直线交叉的方式从所述第一传送引导件朝向所述第二传送引导件突出。

  根据本公开,可以减少片材中的褶皱的形成。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更多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片材传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片材传送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片材传送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片材传送装置从左前侧所见的透视图。

  图5A和图5B均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歪斜校正的片材中产生的波峰朝向弯曲部分的弯曲内侧形成的状态的图。

  图6A和图6B均为示出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歪斜校正的片材中产生的波峰朝向弯曲部分的弯曲外侧形成的状态的图。

  图7A和图7B均为示出在弯曲部分中的横截面方向上的片材行为的示意图。

  图8A和图8B均为示出在弯曲部分中的宽度方向上的片材行为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片材传送装置10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示意性截面图。

  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从外部连接电缆(未示出)传输的图像数据由控制单元(未示出)处理。响应于基于处理结果的信号,激光扫描仪152发射激光束以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151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显影装置153将感光鼓15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在感光鼓15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随后,初次转印装置154施加预定压力和静电负荷偏压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5。在图1中,布置了用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50。

  接下来,描述中间转印带155。中间转印带155由布置在中间转印带155的内周面侧的多个辊张紧,并且在图1所示的由箭头A指示的方向上旋转。因此,用于Y、M、C和Bk的每一个上述的图像形成单元150以并行方式执行处理。在将调色剂图像叠加在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55的上游调色剂图像上的时刻执行每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处理。因此,最终在中间转印带155上形成全色调色剂图像,并且该全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156。

  同时,堆叠在片材盒111上的片材S由片材进给单元110分离并逐一进给。片材牵引辊对114和作为传送辊对的对齐前传送辊对121将进给的片材S朝向停止的对齐辊对131传送。对齐辊对131用作歪斜校正辊对,并且布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然后,片材S的前端与停止的对齐辊对131的夹持部分131c接触以在片材S中形成翘曲,由此校正片材S的歪斜。随后,片材S通过对齐辊对131的旋转而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156。二次转印单元156是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片材并且传送带有转印图像的片材的转印单元。

  通过在上文分别描述的片材传送处理和图像形成处理,全色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单元156中被二次转印至片材S。然后,片材S被传送到定影装置160。定影装置160通过施加预定的压力和加热效果而将调色剂定影在片材S上。预定的压力由大致彼此相对布置的部件(例如辊或带)生成,并且加热效果通常由诸如加热器的热源提供。具有定影图像的片材S经过定影后传送单元170,并且由片材排出装置171在对齐片材的同时将片材堆叠在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片材排出托盘180上。

  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双面图像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当片材S的前端被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180上并且片材S的后端经过分支位置172时,片材S即被转回并传送到反向传送装置190。传送到反向传送装置190的片材S由反向传送装置190依次传送到牵引辊对115和对齐前传送辊对121,然后朝向设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作为歪斜校正辊对的对齐辊对131传送。在由对齐辊对131校正片材S的歪斜之后,片材S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156,并且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片材S的第二表面。在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片材S的第二表面之后,片材S经过定影装置160和定影后传送单元170,并且由片材排出装置171排出至片材排出托盘180,如上所述。

  在进给片材S方面,手动片材进给托盘113布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侧面上。堆叠在手动片材进给托盘113上的片材S由手动片材进给辊对112传送,然后由布置在片材传送方向的下游的牵引辊对115和对齐前传送辊对121传送到作为歪斜校正辊对的对齐辊对131。

  <片材传送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2、图3和图4描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装置101。图2是图1所示的片材传送装置101的放大截面图,并且图3是图2所示的弯曲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4是片材传送装置101的透视图。

  片材传送装置101包括对齐辊对131和二次转印单元156。对齐辊对131包括通过诸如马达(未示出)的部件旋转的对齐驱动辊131a以及随着对齐驱动辊131a的旋转而旋转的对齐从动辊131b。对齐驱动辊131a与对齐从动辊131b相对布置。对齐从动辊131b被朝向对齐驱动辊131a按压。对齐辊对131形成在与片材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分开布置的两个夹持部分131c。在轴的两个端部中以及在夹持部分131c之间,对齐从动辊131b通过轴承(未图示)和弹簧(未图示)被朝向对齐驱动辊131a推压。

  由于期望对齐驱动辊131a具有通过摩擦力传送片材S的功能,因此主要将诸如橡胶和硅树脂的弹性材料用于对齐驱动辊131a。同时,由对齐前传送辊对121传送的片材S的前端与对齐从动辊131b接触,具有良好滑动性的金属轴或树脂材料主要用于对齐从动辊131b,以使得片材的前端由对齐辊对131引导。

  由对齐前传送辊对121传送的片材S与停止的对齐辊对131接触,因此校正了片材S的歪斜。作为第二传送引导件的弯曲外引导件158以及与弯曲外引导件158相对定位的作为第一传送引导件的弯曲内引导件159布置成使得在歪斜校正之后片材S被沿着弯曲外引导件158和弯曲内引导件159引导到二次转印单元156。弯曲部分200布置在片材传送路径的内侧。弯曲部分200由弯曲外引导件158的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弯曲内引导件159的弯曲接触部分159a、以及中间转印带155的带接触部分155a形成。弯曲接触部分159a布置在对齐辊对131和二次转印单元156之间。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布置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弯曲接触部分159a的上游侧,并且第二引导接触部分(带接触部分155a)布置在弯曲接触部分159a的下游侧。被传送的片材S在传送时与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弯曲接触部分159a和带接触部分155a接触,因此确保了相对于二次转印单元156的稳定片材行为。即,由对齐辊对131传送的片材S在上述弯曲部分200中弯曲,由此在二次转印单元156中保持稳定的片材取向。在弯曲部分200中,片材S弯曲成使得片材S的面对弯曲内引导件159的第一表面通过弯曲而成为内表面。即,弯曲内引导件159布置在片材S的弯曲部分的靠近曲率中心的一侧。同时,片材S具有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是第一表面的相反侧并且面对弯曲外引导件158。即,当片材S弯曲时,片材S的第一表面成为内表面,并且片材S的第二表面成为外表面。片材S的第一表面与弯曲接触部分159a接触,而片材的第二表面与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和带接触部分155a接触。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弯曲部分200的上游侧,凸部201布置在弯曲内引导件159上。在如图3所示的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中,凸部201从弯曲内引导件159朝向弯曲外引导件158突出,使得凸部201与连接对齐辊对131的夹持部分131c和弯曲接触部分159a的直线交叉。连接夹持部分131c和弯曲接触部分159a的直线上的两个点按如下所述来设定。交点A是连接对齐驱动辊131a的旋转中心和对齐从动辊131b的旋转中心的直线与对齐从动辊131b的外径的交点。交点B是弯曲接触部分159a与从交点A延伸并与弯曲内引导件159中的弯曲接触部分159a接触的直线的交点。由于片材S在弯曲部分200中弯曲,因此设定了连接这两个点(它们是夹持部分和弯曲接触部分159a中的与弯曲的片材P相接触的点)的直线。

  如图4所示,凸部201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布置在图像区域的内侧以及中间部分中,所述图像区域是在二次转印单元中在片材上形成了图像的区域。更具体地,在对齐辊对13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夹持部分之间,凸部20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与片材传送方向相对应的区域中。

  在通过对齐辊对131与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同步地旋转而使片材S经过弯曲部分200之后,片材S沿着中间转印带155被引导到二次转印单元156。二次转印单元156包括旋转以使中间转印带155循环的二次转印驱动辊156a、以及由诸如弹簧的构件推向二次转印驱动辊156a的二次转印从动辊156b。二次转印驱动辊156a与二次转印从动辊156b相对布置。

  <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片材行为>

  接下来,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针对在对齐辊对的夹持部之间出现片材S中的波状起伏进行描述。由对齐辊对131夹持并传送的片材S由弯曲外引导件158和弯曲内引导件159引导,并因此被传送到弯曲部分200。如果片材S出于某种原因(例如片材S以倾斜方式设置在片材盒111中)而以歪斜取向被传送到对齐辊对131,则在校正歪斜时可能会在对齐辊对131的辊夹持部之间的片材S中产生波状起伏。

  这里,描述了当波状片材S经过弯曲部分200时形成的褶皱。片材S中产生的波状起伏可以是如图5A所示朝向弯曲内引导件159的波峰C,或者是如图6A所示朝向弯曲外引导件158的波峰C。此外,在片材S中产生的波状起伏可以具有朝向弯曲内引导件159和弯曲外引导件158这两者的波峰。在未布置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诸如凸部201的突出部分、并且片材S中产生的波状起伏具有如图5A所示朝向弯曲内引导件159的波峰C的情况下,片材S不能沿着弯曲部分200弯曲,并且如图5B所示形成褶皱。在片材S中产生的波状起伏是如图6A所示朝向弯曲外引导件158的波峰C的情况下,片材S可以沿着弯曲部分200弯曲,并且被传送而不形成褶皱,如图6B所示。

  参照图7A、7B、8A和8B详细描述形成褶皱的机制。图7A和7B是示出当由对齐辊对131传送的片材S被传送至二次转印单元156时的片材行为的图。图7A示出当在朝向对齐辊对131的夹持部的方向上传送片材S、并且随后通过与弯曲接触部分159a接触来使片材S的前端弯曲时的片材行为。图7B示出了当片材S的前端与中间转印带155接触、并且片材在作为支点的弯曲接触部分159a处弯曲时的片材行为。

  当片材S从图7A所示的位置向图7B所示的位置传送时,片材S的前端在作为支点的弯曲接触部分159a处突然从图7A和7B中的左上方向右上方弯曲。在该过程中,取决于片材S的取向,很可能会在片材S中形成褶皱。如上所述的弯曲部分200对于在二次转印单元156中进行图像转印时维持稳定的片材取向是必要的。

  图8A和8B是沿着图7B的线A-A的示意性截面图。图8A示出了在片材S中产生的波状起伏是朝向弯曲内引导件159的波峰C的情况,这与5A和5B所示的情况类似。图8B示出了在片材S中产生的波状起伏是朝向弯曲外引导件158的波峰C的情况,这与图6A和6B所示的情况类似。在图8A和8B中,附图标记F和R分别指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前侧和后侧。

  在图8A中,片材S的中间部分朝向弯曲内引导件159翘曲,并且因此,如果片材S的前端由中间转印带155弯曲,则片材S的第二表面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点(T1,T2)处与中间转印带155接触。在该状态下,片材S从中间转印带155接收负荷力f1和f2。同时,片材S的第一表面在与片材S的波峰C对应的一个点(T3)处与弯曲接触部分159a接触。如果片材S接收负荷力f1和f2,则用以使片材S趋于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分力f1’和f2’中的每一个都施加在片材S上。因此,在弯曲接触部分159a的片材接触部分T3中,接收来自后侧(R侧)的负荷力f1’,并且接收朝向前侧(F侧)的力f1”。同时,接收来自前侧的负荷力f2’,并且接收朝向后侧的力f2”。结果,分力f2’与力f1”在片材S中干涉,并且分力f1’与力f2”在片材S中干涉。这导致在片材S中形成褶皱。

  同时,在图8B中,片材S的中间部分朝向弯曲外引导件158翘曲,并且因此,如果片材S的前端由中间转印带155弯曲,则片材S的第二表面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点(U1)处与中间转印带155接触。在该状态下,片材S从中间转印带155接收负荷力f3。同时,片材S的第一表面在与片材S的波峰对应的两个点(U2和U3)处与弯曲接触部分159a接触。如果片材S接收负荷力f3,则用以使片材S趋向于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分力f3’施加在片材S上。因此,在弯曲接触部分159a的片材接触部分U2中,接收来自后侧的负荷力f3’,并且接收朝向前侧的力f3’。同时,在弯曲接触部分159a的片材接触部分U3中,接收来自前侧的负荷力f3’,并且接收朝向后侧的力。由于负荷力f3’是从片材S的中心部分向朝着片材的两端侧延伸的方向施加,因此在片材S中不易形成褶皱。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如图4所示,由对齐辊对131传送的片材S在图像区域中与凸部201接触。因此,波峰朝向弯曲外引导件158被管控,并且变成如图6A所示的状态,这与在对齐辊对131的夹持部之间出现的波状起伏的状态无关。因此,片材S经过凸部201并且被引导到二次转印单元156而没有褶皱。

  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布置在图像区域中的凸部20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越长,防止褶皱的效果就越好。

  而且,已经使用对齐辊对1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位置处形成夹持部分的示例性情况描述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本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沿着宽度方向在两个或更多个位置处布置多个夹持部分的情况。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凸部201布置在对齐辊对131和弯曲部分200之间的部段中,以使得片材S与凸部201接触。这样的布置控制了在片材S中产生的波状起伏的形式,并且因此可以减少在片材S中形成的褶皱。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装置101包括如图9所示的由传送引导件形成的引导弯曲部分300,而不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弯曲部分200。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片材传送装置101的部件相似的部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重复描述。

  弯曲外引导件158包括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和布置在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的下游的第二引导接触部分158b。弯曲接触部分159a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布置在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和第二引导接触部分158b之间。引导弯曲部分300由弯曲外引导件158的第一引导接触部分158a和第二引导接触部分158b以及弯曲内引导件159的弯曲接触部分159a形成。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地,在片材S的取向由凸部201控制之后,片材S经过引导弯曲部分300并且被稳定地引导到二次转印单元156。因此,可以减少片材S中的褶皱的形成。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读出并执行记录在存储介质(也可以更完整地被称为“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例如,一个或多个程序)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和/或包括用于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的一个或多个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来实现,以及通过由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执行的方法来实现,例如,通过从存储介质读出并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和/或控制一个或多个电路以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功能来实现。计算机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并且可以包括单独的计算机或单独的处理器的网络以读出和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可以将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提供给计算机,例如从网络或存储介质提供。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例如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分布式计算系统的存储器、光盘(譬如高密度光盘(CD)、数字通用光盘(DVD)或蓝光光盘(BD)TM)、闪存装置、存储卡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以便涵盖所有这样的变型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片材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和存储介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