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工程原件> 工质管快接件、连接管组件和汽车空调独创技术33671字

工质管快接件、连接管组件和汽车空调

2021-02-17 14:59:22

工质管快接件、连接管组件和汽车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质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工质管快接件、连接管组件和汽车空调。

  背景技术

  工质管为用于通工质的管道,当工质管发生破损、堵塞或者形变等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检修或者更换,现有的工质管的拆装不便,耗费的时间长。尤其是当工质管应用在汽车上时,汽车的颠簸给工质管带来的损耗大,对工质管检修的需求多,且检修位置不固定,对工质管的检修带来了更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工质管快接件,旨在提升工质管拆装的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工质管快接件,包括:

  公接头,所述公接头的外表面设有螺纹;

  母接头,所述母接头包括插管和连接在所述插管外表面螺母,所述插管伸入所述公接头内,所述插管与所述公接头密封抵接,所述螺母与所述公接头的螺纹连接。

  可选地,所述螺母远离所述公接头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螺母轴线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呈环状套设所述插管。

  可选地,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公接头的环面与所述公接头靠近所述翻边的端面适配,以使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装配状态下,所述公接头的端面与所述环面贴合。

  可选地,所述公接头靠近所述翻边的端面,在所述公接头至所述翻边的方向上偏向所述公接头的轴线延伸。

  可选地,所述公接头包括:

  供流段,所述供流段的内径小于所述插管的外径;以及,

  对接段,连接在所述供流段靠近所述母接头的端部,所述对接段的内径大于所述供流段的内径,所述供流段与所述对接段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插管插入所述对接段,所述插管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公接头还包括安装段,所述安装段连接在所述对接段远离所述供流段的端部,所述安装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对接段的内径,所述安装段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插管以及安装段均密封抵接。

  可选地,所述插管的外表面设有凸环,所述凸环围绕所述插管的轴线设置,所述凸环位于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公接头的一侧,所述凸环的外径大于所述翻边的内径。

  可选地,所述凸环靠近所述翻边的表面与所述翻边靠近所述公接头的环面适配,以使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装配状态下,所述凸环与所述环面贴合。

  可选地,所述凸环远离所述翻边的表面与所述公接头靠近所述翻边的端面适配,以使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装配状态下,所述凸环与所述公接头靠近所述翻边的端面贴合。

  可选地,所述公接头包括:

  安装管,所述螺纹设置在所述安装管的外表面,所述安装管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阀口;

  活塞,安装于所述安装管内,所述活塞活动封盖所述第一阀口;以及,

  第一弹性复位件,安装于所述安装管内,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与所述活塞连接,以驱动所述活塞封盖所述第一阀口;

  所述母接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管内的顶针,所述顶针用于抵顶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具有与所述顶针抵接以打开所述第一阀口的第一工位,以及封闭所述第一阀口的第二工位。

  可选地,所述活塞沿所述安装管轴向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管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包括:

  弹簧座,与所述安装管连接,所述弹簧座位于所述第一阀口远离所述插管的一侧;

  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

  可选地,所述活塞的表面凸设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位于所述弹簧座与所述第一阀口之间,所述第一弹簧套设所述活塞,所述第一弹簧远离所述弹簧座的一端与所述抵接块连接。

  可选地,所述插管包括:

  基管;以及

  阀套,部分所述阀套设置在所述基管内,所述阀套沿所述基管的轴向滑动设置,所述阀套与所述插管密封连接,所述阀套套设所述顶针,所述阀套远离所述基管的一端形成有第二阀口,所述顶针具有与所述第二阀口适配的堵头,所述堵头位于所述阀套远离所述基管的一侧;

  第二弹性复位件,安装于所述基管内,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与所述阀套连接,以驱动所述阀套与所述堵头连接;

  所述安装管的内表面形成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抵顶所述阀套,所述阀套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抵接以打开所述第二阀口的第三工位,以及与所述堵头抵接的第四工位。

  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包括:

  固定架,安装于所述基管的内表面,所述顶针连接所述固定架;

  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阀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固定架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固定架靠近所述公接头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基管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螺母远离所述公接头的一端至少部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可选地,所述插管包括:

  基管;以及

  阀套,部分所述阀套设置在所述基管内,所述阀套沿所述基管的轴向滑动设置,所述阀套与所述插管密封连接,所述阀套远离所述基管的一端形成有第二阀口,

  顶针,设置在所述阀套内,所述顶针与所述基管连接,所述顶针具有与所述第二阀口适配的堵头,所述堵头位于所述阀套远离所述基管的一侧;

  第二弹性复位件,安装于所述基管内,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与所述阀套连接,以驱动所述阀套与所述堵头连接;

  所述公接头的内表面形成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用于抵顶所述阀套,所述阀套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抵接以打开所述第二阀口的第三工位,以及与所述堵头抵接的第四工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连接管组件,包括:工质管组件,所述工质管组件包括上述的工质管快接件,所述工质管组件用于连接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

  可选地,所述连接管组件还包括:电线、排水管以及捆绑所述工质管组件、所述电线和所述水管的扎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汽车空调,所述汽车空调包括:

  空调室内机,用于安装在汽车的车体内;

  空调室外机,用于安装在汽车的车体外表面;以及,

  工质管组件,所述工质管组件包括上述的工质管快接件,所述工质管组件用于穿设车体以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和所述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母接头的螺母配合公接头,将母接头的插管伸入公接头中,所述插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公接头的内表面抵接,有利于提升所述插管与所述公接头之间的抵接面积大,从而提升插管与所述公接头之间的连接的密封性;所述螺母转动可以调节所述螺母挤压所述公接头的压力大小,因此,通过转动螺母能够使得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插管之间抵接更加紧密,有利于提升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之间连接的密闭性。另外,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安装时,将所述插管插入所述公接头内,使得所述母接头预定位,然后转动螺母进行紧固,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拆分时,仅需将所述螺母松开,然后将所述母接头抽出既可,所述公接头与所述母接头之间拆装简单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工质管快接件第一类实施例在与工质管装配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2为图1中工质管快接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质管快接件第二类实施例在与工质管装配状态下的前视图;

  图4为图3中工质管快接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工质管快接件第三类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6为图5中A10-A10处的剖视图;

  图7为图5中公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母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工质管快接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工质管快接件500,包括:公接头510和母接头520,所述公接头510,所述公接头510的外表面设有螺纹;所述母接头520包括插管521和连接在所述插管521外表面螺母522,所述插管521伸入所述公接头510内,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密封抵接,所述螺母522与所述公接头510的螺纹连接。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进行安装时,将所述插管521插入到所述公接头510中,然后转动所述螺母522,使得所述螺母522与所述公接头510螺纹连接;所述工质管快接件500进行拆分时,将所述螺母522转动,使得所述螺母522松脱,然后将所述插管521从所述公接头510中拔出即可。所述螺母522挤压所述公接头510,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插管521之间紧密抵接,实现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用母接头520的螺母522配合公接头510,将母接头520的插管521伸入公接头510中,所述插管521的外表面与所述公接头510的内表面抵接,有利于提升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的抵接面积大,从而提升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的连接的密封性;所述螺母522转动可以调节所述螺母522挤压所述公接头510的压力大小,因此,通过转动螺母522能够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插管521之间抵接更加紧密,有利于提升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连接的密闭性。另外,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安装时,将所述插管521插入所述公接头510内,使得所述母接头520预定位,然后转动螺母522进行紧固,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拆分时,仅需将所述螺母522松开,然后将所述母接头520抽出既可,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拆装简单便捷。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类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螺母522远离所述公接头510的一端具有向所述螺母522轴线延伸的翻边523,所述翻边523呈环状套设所述插管521。所述翻边523有利于使得所述螺母522与所述插管521之间保持一个供所述公接头510插入的安装空间,方便于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对接,有利于提升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的效率。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边523可转动地套设所述插管521,所述螺母522的转动不受所述插管521的限制,方便于所述螺母522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的拆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翻边523也可以是与所述插管521固定连接,所述翻边523随所述插管521转动,同样也能实现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快捷拆装。

  进一步地,在第一类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翻边523靠近所述公接头510的环面与所述公接头510靠近所述翻边523的端面适配,以使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状态下,所述公接头510的端面与所述环面贴合。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与所述翻边523贴合抵接,有利于提升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螺母522的装配精度,当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与所述翻边523抵接时,说明所述螺母522已经装配到位,无需进一步转动,且由于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与所述翻边523为面接触,有利于减小所述环面上的压强,有利于保护翻边523。

  进一步地,在第一类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公接头510靠近所述翻边523的端面,在所述公接头510至所述翻边523的方向上偏向所述公接头510的轴线延伸。具体地,所述公接头510自由端的外径,沿所述公接头510至所述翻边523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螺母522在紧固所述公接头510方向转动时,所述翻边523会对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施加一个外力,使得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趋向与向所述插管521方向形变,有利于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插管52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有利于增强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在第一类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螺母522的内表面设有围绕所述螺母522轴线设置的环槽590,所述环槽590邻接所述翻边523。由于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后,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与发所述翻边523抵接,所述环槽590的设置,为所述自由端形变提供了空间,能够有效避免所述自由端在螺母522紧固时发生破损;另外,当所述螺母522内进入杂质时,杂质在所述螺母522转配过程中会被推挤到环槽590内,具有保护所述螺母522和所述公接头510的作用。

  进一步地,在第一类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公接头510包括:供流段511和对接段512,所述供流段511的内径小于所述插管521的外径;以及,连接在所述供流段511靠近所述母接头520的端部,所述对接段512的内径大于所述供流段511的内径,所述供流段511与所述对接段51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514,所述插管521插入所述对接段512,所述插管521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台阶面514抵接。所述第一台阶面514具有限位作用,当所述插管521插入到所述公接头510内时,所述插管521与所述第一台阶面514抵接说明所述插管521已经装配到位,此后可以转动所述螺母522,对所述公接头510进行紧固,具有方便于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对接的效果。另外,所述对接段512的内径大于所述供流段511,使得所述对接段512具有更多的空间供所述插管521安装,有利于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连接后,所述供流段511与所述插接管的内径更加接近,使得工质在公接头510与母接头520内流动的状态更加稳定。再者所述第一台阶面514使得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的抵接面积增大,有利于增强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连接的密闭性。

  进一步地,在第一类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对接段512的内径沿所述对接段512至所述母接头520方向逐渐增大。具体地,所述对接段512呈扩口设置,所述对接段512具有引导作用,方便于所述插管521插入到所述对接段512中,具有提升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效率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第一类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公接头510还包括安装段513,所述安装段513连接在所述对接段512远离所述供流段511的端部,所述安装段513的内径大于所述对接段512的内径,所述安装段513内设有第一密封圈560,所述第一密封圈560与所述插管521以及安装段513均密封抵接。所述螺母522转动,能够使得所述安装段513与所述插管521挤压所述第一密封圈560,所述第一密封圈560能够与进一步强化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连接的密闭效果。所述安装段513的内径大于所述对流段,使得所述第一密封圈560在所述安装段513内具有安装空间,具有方便所述第一密封圈560安装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类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插管521的外表面设有凸环550,所述凸环550围绕所述插管521的轴线呈环状设置,所述凸环550位于所述翻边523靠近所述公接头510的一侧,所述凸环550的外径大于所述翻边523的内径,所述螺母522在进行安装时,所述翻边523能够推动所述凸环550,使得所述插管521插入所述公接头510内。因此,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在进行装配时,只要所得所述螺母522转动到位,既能实现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装配到位,有利于提升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的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类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凸环550靠近所述翻边523的表面与所述翻边523靠近所述公接头510的环面适配,以使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状态下,所述凸环550与所述环面贴合。所述凸环550与所述环面配合,有利于提升所述插管521的装配精度,可以理解为,所述插管521通过所述凸环550限定其在所述公接头510内的位置,所述螺纹与所述凸环550之间配合精度高,能够有效提升所述插管521在所述公接头510内安装的位置精度。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类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凸环550远离所述翻边523的表面与所述公接头510靠近所述翻边523的端面适配,以使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状态下,所述凸环550与所述公接头510靠近所述翻边523的端面贴合。具体地所述凸环550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翻边523适配,另一侧表面与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适配,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之间的装配精度,另一方面,能够使得所述凸环550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连接接紧密,可以理解为,所述螺母522转动紧固所述公接头510时,所述螺母522的翻边523推动所述凸环550向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移动,能够使得所述公接头510的自由端与所述凸环550紧密抵接,从而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插管521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有利于增强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连接的密闭性能。进一步地,所述凸环550靠近所述翻边523的表面,沿所述公接头510至所述翻边523方向偏向所述插管521延伸,所述凸环550靠近所述公接头510的表面,沿所述翻边523至所述公接头510方向偏向所述插管521延伸。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类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快接插头组件还包括第二密封圈570,所述第二密封圈570设置在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所述第二密封圈570与所述插管521以及所述公接头510均密封抵接。所述螺母522与所述公接头510螺接时,会驱动所述公接头510挤压所述第二密封圈570,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密封圈570与所述公接头510以及所述插管521均紧密抵接,有利于保障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插管521之间连接的密闭性能。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类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插管521的外表面设有环状的安装槽524,所述安装槽524位于所述翻边523靠近所述公接头510的一侧,所述第二密封圈570设置在所述安装槽524内。所述安装槽524具有固定所述第二密封圈570位置的作用,保障所述第二密封圈570在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后能够位于所述插管521与所述公接头510之间,从而保障所述第二密封圈570能够有效地起到密封作用,另外,所述安装槽524使得所述的第二密封圈570具有形变空间,能够避免所述第二密封圈570造成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插管521之间间隔,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密封圈570与所述公接头510以及所述插管521紧密抵接的同时,所述公接头510的内表面与所述插头的外表面也能紧密抵接,具有双重密封效果,能够有效保障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连接的密闭性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的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公接头510包括:安装管515、活塞518和第一弹性复位件530,所述安装管515,所述螺纹设置在所述安装管515的外表面,所述安装管515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阀口516,具体地,所述安装管515的内表面设有卡环,所述卡环形成所述第一阀口516;活塞518安装于所述安装管515内,所述活塞518活动封盖所述第一阀口516;第一弹性复位件530安装于所述安装管515内,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与所述活塞518连接,以驱动所述活塞518封盖所述第一阀口516;所述母接头52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管521内的顶针528,所述顶针528用于抵顶所述活塞518,所述活塞518具有与所述顶针528抵接以打开所述第一阀口516的第一工位,以及封闭所述第一阀口516的第二工位。具体地,所述公接头510在未安装前,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驱动所述活塞518封闭所述第一阀口516,在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装配后,所述顶针528抵顶所述活塞518,推动所述活塞518运动,以使的所述活塞518打开所述第一阀口516,从而使得所述公接头510与所述母接头520连通。因此,所述公接头510只有在装配状态下才导通,故而所述公接头510连接的工质管,即使内部留存了工质也能够直接进行装配,而不用等到公接头510安装好后再向工质管中添加工质,具有操作便捷的特点。尤其是在汽车空调上进行应用时,由于汽车空调长期经受颠簸,管路可能在任意地点发生故障,而本实施例中的工质管快接件500方便于随时随地检修管路,且不用担心公接头510端发生工质泄漏,就有拆装检修便捷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活塞518沿所述安装管515轴向滑动安装于所述安装管515内。所述活塞518受到所述顶针528抵顶后,沿所述安装管515轴线向远离所述插管521方向滑动,当所述顶针528松开后,所述活塞518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的作用下,沿所述安装管515轴线向靠近所述插管521方向滑动。由于所述插管521插入所述公接头510时,顶针528的运动方向也是沿着所述安装管515的轴向运动,因此所述活塞518与所述顶针528运动方向保持一致,有利于使得所述顶针528可靠地持续抵顶所述活塞518。当然所述活塞518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方案,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活塞518与所述安装管515转动连接,具有活塞518安装便捷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530包括:弹簧座531,和第一弹簧532,弹簧座531与所述安装管515连接,所述弹簧座531位于所述第一阀口516远离所述插管521的一侧;所述第一弹簧532的一端与所述弹簧座53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活塞518连接。所述顶针528抵顶所述活塞518时,所述第一弹簧532受力发生收缩,当所述顶针528松开后,所述第一弹簧532回弹,以推动所述活塞518封闭所述第一阀口516,实现所述公接头510的闭合,具有活塞518开合稳定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活塞518的表面凸设有抵接块519,所述抵接块519位于所述弹簧座531与所述第一阀口516之间,所述第一弹簧532套设所述活塞518,所述第一弹簧532远离所述弹簧座531的一端与所述抵接块519连接。所述抵接用于抵接所述第一弹簧532,具有方便所述第一弹簧532安装的优点,且有利于所述第一弹簧532稳定安装。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公接头510还包括套设所述活塞518的第三密封圈580,所述第三密封圈580用于抵接所述第一阀口516的壁面。所述第三密封圈580用于增强所述活塞518对所述第一阀口516的密封效果,保障工质在所述公接头510未装配时不泄漏。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所述插管521包括:基管525、阀套526和第二弹性复位件540,部分所述阀套526设置在所述基管525内,所述阀套526沿所述基管525的轴向滑动设置,所述阀套526与所述插管521密封连接,所述阀套526套设所述顶针528,所述阀套526远离所述基管525的一端形成有第二阀口527,所述顶针528具有与所述第二阀口527适配的堵头529,所述堵头529位于所述阀套526远离所述基管525的一侧;第二弹性复位件540,安装于所述基管525内,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540与所述阀套526连接,以驱动所述阀套526与所述堵头529连接;所述安装管515的内表面形成限位凸起517,所述限位凸起517用于抵顶所述阀套526,所述阀套526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517抵接以打开所述第二阀口527的第三工位,以及与所述堵头529抵接的第四工位。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540趋向于将所述阀套526推出所述基管525,故而,所述母接头520在为装配时,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推挤所述阀套526,使得所述堵头529封堵所述阀套526的第二阀口527,以使得所述母插头在未装配时,母插头保持密闭状态。当所述母插头与所述公插头装配时,所述母插头的所述阀套526收到所述限位凸起517的抵顶,向所述基管525的内部收缩,从而使得所述第二阀口527打开,以使的所述母接头520导通。故而,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抵接后,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导通。因此,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方便与工质管的安装和拆卸,在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拆分前,无需提前控制工质,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对接后,所述阀套526位于第三工位,所述活塞518位于第一工位,所述母接头520与所述公接头510自动导通,无需另外单独进行抽真空。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540包括:固定架541和第二弹簧542,所述固定架541与所述套管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42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架5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阀套526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42位于所述固定架541靠近所述公接头510的一侧。所述固定架541的设置有利于提升所述第二弹簧542安装的便捷性。所述第二弹簧542趋向与推动所述阀体,使得所述第二阀口527被所述堵头529所封闭。通过采用弹簧位于驱动件,具有对工质流动影响小的优点。更加具体地,所述母接头520的基管525内设有顶针528,所述顶针528通过固定架541与所述基管525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42通过所述固定架541与所述基管525连接,所述顶针528的一端设有所述堵头529,所述第二弹簧542套设所述顶针528,具有第二弹簧542安装稳定的特点。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所述母接头520还包括第四密封圈,所述第四密封圈安装于所述堵头529的外表面,所述第四密封圈用于抵接所述第二阀口527的壁面。所述第四密封圈能够有效地提升所述发套与所述第二阀口527之间封闭的密闭性。

  进一步地,在第三类实施例中,如图6、图8所示,所述基管525的外表面设有安装槽524,所述螺母522远离所述公接头510的一端至少部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槽524内。具体地,所述螺母522远离所述公接头510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基管525延伸的翻边523,所述翻边523与所述安装槽524配合,所述的所述螺母522固定在所述安装槽524内,方便于所述螺母522安装,所述螺母522紧固转动的同时能够推动所述顶针528顶开所述活塞518,推动所述限位凸起517顶开所述阀套526,以使得所述第一阀口516和所述第二阀口527导通,具有安装便捷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连接管组件,该连接管组件包括工质管组件,所述工质管组件包括快接件,该工质管快接件5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连接管组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所述工质管组件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组件还包括:电线、水管以及捆绑所述工质管组件、所述电线和所述水管的扎带。所述扎带用于将所述工质管组件、所述电线和所述水管连接在一起,具有整理线路的作用。所述工质管组件包括胶管,所述胶管与所述工质管快接件500连接,由于所述胶管、所述电线和所述水管均具有柔性,使得所述连接管组件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方便于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进行安装,另外所述连接管组件还具有良好的减震功能,有利于减小噪音。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汽车空调,该汽车空调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和连接管组件,该连接管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连接管组件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用于安装在车体内;所述空调室外机用于安装在所述车体外表面;以及,所述连接管组件用于穿设所述车体,以连接所述空调室内机和所述空调室外机。

  进一步地,所述汽车空调还包括工质,所述工质管组件用于输送所述工质,所述工质的工作压力小于或等于5MPa。更具体地,所述冷媒为R134a型冷媒,所述R134a型冷媒具有压力低的特点。当然,本实施例所述冷媒也可以是R410A型冷媒、R22型冷媒等。具体地,R22型冷媒主要包括CHClF2,R410A型冷媒主要包括二氟甲烷和五氟乙烷,R32型冷媒主要包括CH2F2、R134a型冷媒主要包括CH2FCF3。上述冷媒的成分均包括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容易进入到有机材料内,故而本申请采用多层结构的胶管,使得胶管不仅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减震性能,同时具有更好的密闭性能,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小分子冷媒的逸散,而且R134a型冷媒的工作压力小,不容易透过胶管发生逸散,因此本实施例的胶管用于通R134a型冷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工质管快接件、连接管组件和汽车空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