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土层钻进> 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独创技术15884字

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

2021-02-08 10:53:32

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矿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针对厚大矿体的开采,矿石溜井通常布置在矿体内,矿石溜井为垂直溜井,下部运输采用的为沿脉运输方式,该方式对于溜井后期的维护和新掘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对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做出的:

  相关技术中,布置在厚大矿体内的多条出矿穿脉的间距为24-36m,则两条矿石溜井之间的距离约为20-32m,有轨穿脉之间的距离仅有20-32m,若采用穿脉运输,在有轨穿脉的转弯处无法正常安装道岔,进而导致有轨电机车和矿车无法正常进出有轨穿脉,即无法实现采用穿脉运输的方式进行井下有轨运输。但在厚大矿体中,采用沿脉运输,存在铲运机出矿距离长,出矿效率低的问题,且该方式对于溜井后期的维护和新掘不利。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可以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并提高出矿效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包括:多条出矿巷道,多条所述出矿巷道沿所述矿体的横向延伸,且多条所述出矿巷道沿所述矿体的纵向间隔分布,所述相邻两条所述出矿巷道在所述矿体纵向上的间距为D1;多条运输巷道,所述运输巷道位于所述出矿巷道的下方,多条所述运输巷道沿所述矿体的横向延伸,且多条所述运输巷道沿所述矿体的纵向间隔分布,相邻两条所述运输巷道在所述矿体的纵向上的间距为D2,且D2>D1;多个溜井,所述出矿巷道通过所述溜井与所述运输巷道连通,多个所述溜井沿所述矿体的纵向间隔布置,每个所述溜井的下端对应连通一个所述运输巷道,每个所述溜井的上端对应连通多个所述出矿巷道,多个所述溜井布置成沿所述矿体的纵向间隔排布的多列,所述多列对应排布在多条所述运输巷道的一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通过设置每个溜井的下端对应连通一个运输巷道,每个溜井的上端对应连通多个出矿巷道,可以在将出矿巷道内的矿石运送至运输巷道的前提下,对运输巷道进行灵活布置,且通过设置相邻的运输巷道之间的间距D2大于相邻的出矿巷道之间的间距D1,可以设置运输巷道在矿体的纵向上具有较大的间距,从而允许电机车和矿车能够在进出运输巷道时进行转向,进而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减少出矿运输距离,提高出矿效率,节省成本。

  优选地,D2≥2D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溜井包括溜井主路和多个溜井支路,所述溜井主路的下端与所述运输巷道连通,所述溜井主路的上端与多个所述溜井支路的下端连通,每个所述溜井支路的上端连通一条所述出矿巷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溜井支路包括第一溜井支路和第二溜井支路,所述第一溜井支路与相邻的两条所述出矿巷道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二溜井支路与相邻的两条所述出矿巷道中的另一个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矿体的纵向上,所述运输巷道位于相邻所述出矿巷道之间,且该相邻所述出矿巷道通过一个所述溜井与所述运输巷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溜井还包括转载硐室,所述转载硐室连通所述溜井主路与多个所述溜井支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还包括回风巷道,所述回风巷道沿所述矿体的纵向延伸,所述回风巷道与所述转载硐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还包括回风天井,所述回风天井的一端与所述出矿巷道连通,所述回风天井的另一端与所述回风巷道连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1;

  出矿巷道10;

  运输巷道20;

  溜井30;溜井主路301;第一溜井支路302;第二溜井支路303;转载硐室304;

  回风巷道40;回风天井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1包括多条出矿巷道10、多条运输巷道20和多个溜井30。

  多条出矿巷道10沿矿体的横向延伸,且多条出矿巷道10沿矿体的纵向间隔分布,相邻两条出矿巷道10在矿体纵向上的间距为D1。具体地,在采矿过程中,矿车可以沿出矿巷道10装载自然崩落的矿石。

  运输巷道20位于出矿巷道10的下方,多条运输巷道20沿矿体的横向延伸,且多条运输巷道20沿矿体的纵向间隔分布,相邻两条运输巷道20在矿体的纵向上的间距为D2,且D2>D1。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采矿过程中,自然崩落的矿石在出矿巷道10内被进行第一步装载,而后将矿石运送至运输巷道20,运输车适于沿运输巷道20装载矿石并朝向矿体外运输。具体地,在该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运输车在运输巷道20内沿矿体的横向进出矿体。

  出矿巷道10通过溜井30与运输巷道20连通,多个溜井30沿矿体的纵向间隔布置,每个溜井30的下端对应连通一个运输巷道20,每个溜井30的上端对应连通多个出矿巷道10,多个溜井30布置成沿矿体的纵向间隔排布的多列,多列对应排布在多条运输巷道20内的一侧。换言之,多条出矿巷道10内的矿石可以通过一个溜井30运送至一条运输巷道20内。

  如图1所示,多条出矿巷道10位于多条运输巷道20的上方,多个溜井30对应连通在多条出矿巷道10与多条运输巷道20之间,其中任意一个溜井30的上端对应连通两条出矿巷道10,任意一个溜井30的下端对应连通一条运输巷道20。

  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中,一条出矿巷道对应一条运输巷道,相邻出矿巷道之间的距离较小,相应地,沿相邻出矿巷道布置的溜井之间的间距也较小,若采用穿脉的方式布置运输巷道,则相邻两条运输巷道之间的距离也较小,此时,受限于相邻两条运输巷道之间的距离,运输巷道在矿体纵向上可设置的最大间距无法满足电机车和矿车在进出运输巷道时的转向,即无法实现穿脉运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通过设置每个溜井的下端对应连通一个运输巷道,每个溜井的上端对应连通多个出矿巷道,可以在将出矿巷道内的矿石运送至运输巷道的前提下,对运输巷道进行灵活布置,且通过设置相邻的运输巷道之间的间距D2大于相邻的出矿巷道之间的间距D1,可以设置运输巷道在矿体的纵向上具有较大的间距,从而允许电机车和矿车能够在进出运输巷道时进行转向,进而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减少出矿运输距离,提高出矿效率,节省成本。

  优选地,D2≥2D1,由此进一步提高运输巷道20布局的灵活性,保证穿脉运输的可实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溜井30包括溜井主路301和多个溜井支路,溜井主路301的下端与运输巷道20连通,溜井主路301的上端与多个溜井支路的下端连通,每个溜井支路的上端连通一条出矿巷道10。由此,可以优化溜井结构,减少溜井数量,进而简化施工过程,且在该技术方案中,当溜井支路损坏时,可以在不更改运输巷道延伸路线的前提下,挖掘新的溜井支路。

  进一步地,溜井支路包括第一溜井支路302和第二溜井支路303,第一溜井支路302与相邻的两条出矿巷道10中的一个连通,第二溜井支路303与相邻的两条出矿巷道10中的另一个连通。

  如图1所示,溜井主路301沿上下方向竖直延伸,第一溜井支路302和第二溜井支路303均沿上下方向倾斜延伸,且第一溜井支路302和第二溜井支路303的下端均与溜井主路301的上端连通,第一溜井支路302和第二溜井支路303的上端对应连通两条相邻的出矿巷道10。

  由此,相邻两条出矿巷道内的矿石可以通过第一溜井支路和第二溜井支路运送至溜井主路,并通过溜井主路运送至对应的一条运输巷道,实现两条出矿巷道与一条运输巷道之间的矿石运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矿体的纵向上,运输巷道20位于相邻出矿巷道10之间,且该相邻出矿巷道10通过一个溜井30与运输巷道20连通。由此,在矿体的纵向上,相较于将运输巷道20设置在相邻出矿巷道10的外侧,可以减少溜井施工的总距离,且溜井支路的倾斜角度较小,便于溜井的建造。

  优选地,在矿体的纵向上,运输巷道20位于相邻出矿巷道10之间的中心位置处,由此,相邻两条出矿巷道10与运输巷道20的相对位置一致,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溜井的布局,节省施工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溜井30还包括转载硐室304,转载硐室304连通溜井主路301与多个溜井30支路。由此,转载硐室可以为工人提供施工空间,方便溜井主路与溜井支路连接处的施工及后期的维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1包括回风巷道40,回风巷道40沿矿体的纵向延伸,回风巷道40与转载硐室304连通,工人适于通过回风巷道40进入转载硐室304,且回风巷道40可以对转载硐室304通风,使转载硐室304内的空气质量满足施工人员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1还包括回风天井50,回风天井50的一端(图2中回风天井50的上端)与出矿巷道10连通,回风天井50的另一端(图2中回风天井50的下端)与回风巷道40连通。由此,回风巷道40内的风可以通过回风天井50流入出矿巷道10,以对出矿巷道补充新鲜空气,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1。

  如图1和图2所示,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1包括多条出矿巷道10、多条运输巷道20、多个溜井30、回风巷道40和回风天井50。

  多条出矿巷道10位于多条运输巷道20的上方,多条出矿巷道10和多条运输巷道20均矿体的横向延伸,且多条出矿巷道10沿矿体的纵向间隔分布,多条运输巷道20沿矿体的纵向间隔分布,其中一条运输巷道20与两条出矿巷道10相对且连通,且在矿体的纵向上,运输巷道20位于对应的两条出矿巷道10之间中心位置处。

  溜井30包括溜井主路301、第一溜井支路302、第二溜井支路303和转载硐室304,第一溜井支路302的上端与相邻出矿巷道10中的一个连通,第二溜井支路303的上端与相邻出矿巷道10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溜井支路302的下端和第二溜井支路303的下端均与溜井主路301的上端连通,溜井主路301的下端与对应的运输巷道20连通,转载硐室304形成在第一溜井支路302、第二溜井支路303和溜井主路301的连接处。

  回风巷道40沿矿体的纵向延伸,且回风巷道40与转载硐室304连通,回风天井50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回风天井50的上端与出矿巷道10连通,回风天井50的下端与回风巷道40连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实现厚大矿体穿脉运输的井巷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