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土层钻进> 一种可集中清除泥砂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独创技术9444字

一种可集中清除泥砂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

2021-02-05 02:09:18

一种可集中清除泥砂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集中清除泥砂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属于环境监测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场地环境调查和场地修复等工程领域,经常会通过建设地下水监测井来了解地下水的环境质量情况,由于建井工艺所限,以及部分地区含有淤泥质土层,往往建井时,会有较多泥砂涌入井中。

  现有方法不能较好地清理监测井中的泥砂,只能通过洗井或抽提的方式将之从井中抽出,但人工洗井或抽提难以将泥砂清理干净,且费时费力;使用机械抽提的方式清理井中泥砂,容易堵塞管道和设备,且较为耗能。并且抽出的泥水混合物大部分成分为水,体积较大,处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清理监测井中的泥砂,清理不干净且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集中清除泥砂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包括设于水孔内的井管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管部件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井盖、白管一、花管、白管二及下井盖,花管的管壁上开有筛缝,白管二为沉淤段,位于监测深度以下;管壁外设有隔水环,隔水环上端距地面深度为预定监测深度,隔水环上部、井管部件的管壁与水孔的孔壁之间填充有级配滤料,级配滤料上部靠近地面处填充有防渗填料;井管部件底部设有集淤结构,顶部设有用于拉升集淤结构的拉升结构。

  优选地,所述集淤结构包括相互嵌套的集淤管和备用集淤管。备用集淤管套在集淤管外,备用集淤管可设置多个,对于泥沙较多或沉降速度缓慢的监测井进一步去除泥砂。集淤管要略小于备用集淤管,各集淤管和备用集淤管的漏斗式集淤口直径都要略小于井管内径,以保证能够顺利提出井口。

  更优选地,所述集淤管、备用集淤管顶部为漏斗式集淤口,底部均设有加重块。漏斗形集淤口可集中泥砂,加重块使用密度大、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且耐酸碱的材质。

  更优选地,所述集淤管上部设有呈漏斗状的止逆挡板。止逆挡板可以保证上提时,集淤管中的淤泥不易涌动溢出。

  更优选地,所述拉升结构包括分别与集淤管、备用集淤管连接的牵拉绳一、牵拉绳二,牵拉绳一、牵拉绳二分别通过固定钩一、固定钩二与固定于上井盖内顶部的固定钩吊环连接。拉升结构使用结实有韧性的细线和金属钩,建井完成后可通过拉升结构将集淤管或备用集淤管从井口提出。

  优选地,所述花管管壁上的筛缝分布于预定监测深度段。

  隔水环为遇水膨胀的止水材质,固定安装在预定监测深度,当井管下入水孔,隔水环遇水开始膨胀,阻断井管与井孔壁之间上下方的地下水的连通。

  花管段填入级配滤料过滤地下水,其下端为隔水环顶端,上端到指定填充深度;级配滤料上方填充防渗填料直到略高于地面,防止地表雨水等沿孔壁渗入;隔水环下方将被地下原有的地下水等流体缓慢填充。

  井管部件、隔水结构、集淤结构、拉升结构均选择耐酸碱、不易腐蚀的材质。

  本实用新型可将井管内地下水中的泥砂集中起来,并清理出井管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本结构建设和使用简单,与传统建井方法相比并不增加耗能和人力,清理泥砂较为彻底,且无堵塞等风险,清理出的泥砂与水混合物的含固量较大,不占用过多空间,方便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水监测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的剖面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集中清除泥砂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包括设于水孔内的井管部件,所述井管部件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井盖1、白管一2、花管3、白管二4及下井盖5,花管3的管壁6上开有筛缝7,白管二4为沉淤段,位于监测深度以下;管壁6外设有隔水环8,隔水环8上端距地面深度为预定监测深度,隔水环8上部、井管部件的管壁6与水孔的孔壁之间填充有级配滤料11,级配滤料11上部靠近地面处填充有防渗填料10;井管部件底部设有集淤结构,顶部设有用于拉升集淤结构的拉升结构。

  所述集淤结构包括相互嵌套的集淤管13和备用集淤管14。备用集淤管套在集淤管外,备用集淤管可设置多个,对于泥沙较多或沉降速度缓慢的监测井进一步去除泥砂。备用集淤管14的最大直径要略小于井管直径,以保证可以顺利的在井管中上下;集淤管13的直径略小于备用集淤管14的直径,以保证能够套入备用集淤管14并避免过度套牢,若设置多个备用集淤管14,须设置好直径,按照顺序层层套嵌。

  所述集淤管13、备用集淤管14顶部为漏斗式集淤口16,底部均设有加重块15。漏斗形集淤口可集中泥砂,加重块使用密度大、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且耐酸碱的材质。

  所述集淤管13上部设有呈漏斗状的止逆挡板17。止逆挡板17可以保证上提时,集淤管中的淤泥不易涌动溢出。

  所述拉升结构包括分别与集淤管13、备用集淤管14连接的牵拉绳一18、牵拉绳二20,牵拉绳一18、牵拉绳二20分别通过固定钩一19、固定钩二21与固定于上井盖1内顶部的固定钩吊环12连接。拉升结构使用结实有韧性的细线和金属钩,建井完成后可通过拉升结构将集淤管或备用集淤管从井口提出。

  所述花管3管壁6上的筛缝7分布于预定监测深度段。

  所述隔水环为遇水膨胀的止水材质,固定安装在预定监测深度,当井管下入水孔,隔水环遇水开始膨胀,阻断井管与井孔壁之间上下方的地下水的连通。

  花管段填入级配滤料过滤地下水,其下端为隔水环顶端,上端到指定填充深度;级配滤料上方填充防渗填料直到略高于地面,防止地表雨水等沿孔壁渗入;隔水环下方将被地下原有的地下水等流体缓慢填充。

  井管部件、隔水结构、集淤结构、拉升结构均选择耐酸碱、不易腐蚀的材质。

  上述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其建设和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安装、连接监测井井管部件、隔水结构、集淤结构和拉升结构

  步骤1.1:按从下到上的顺序连接安装下井盖5、白管二4、花管3、白管一2,隔水环8固定在指定监测深度处,上井盖1暂不安装。可采用螺纹等方式连接各部件;

  步骤1.2:固定连接好牵拉绳二20和备用集淤管14,借助牵拉绳二20将备用集淤管14放入井管底部,方向为加重块15向下,连接牵拉绳二20和固定钩二21,将固定钩二21在固定钩吊环12上挂牢;或可采用其他不影响上井盖密封的方式固定牵拉绳;

  步骤1.3:固定连接好牵拉绳一18和集淤管13,借助牵拉绳一18将集淤管13放入井管底部,加重块15向下套入备用集淤管14内,连接牵拉绳一18和固定钩一19,将固定钩一19在固定钩吊环12上挂牢;

  步骤1.4:安装上井盖1;

  步骤2:监测井建设

  步骤2.1:使用机械设备竖直钻进,建设井孔,直到井孔达到指定孔径、指定深度,此井孔深度应包括沉淤管段即白管二4的长度,一般可选为指定监测深度加0.5m;

  步骤2.2:缓慢下入连接、安装好的井管,保证井管竖直,下入后,固定在管壁6外的隔水环8迅速吸水膨胀,阻断管壁与孔壁之间地下水的连通。隔水环可以使用遇水膨胀止水条或遇水膨胀的橡胶;

  步骤2.3:向井管管壁6和井孔孔壁9之间依次填入级配滤料11和防渗填料10并分别填到指定深度,其中,级配滤料11的填充底端为隔水环8,隔水环8下部无需填料填充;

  步骤3:集淤结构的使用

  步骤3.1:建井完成后,静置一天,井中的淤泥和泥沙将缓慢沉淀集中到集淤管13内,打开上井盖1,取下固定钩一19,使用牵拉绳一18缓慢匀速向上拉升集淤管13,直到将集淤管13提出井口,倒出收集其中的淤泥或泥砂;

  步骤3.2:如认为井内地下水中仍存在少量悬浮泥砂,可于一天后对备用集淤管14重复步骤3.1,进一步减少井内泥砂。

  由于加重块15的存在,所述集淤管13和备用集淤管14将从建井时开始一直处于井管底部,针对淤泥泥砂或泥沙较多,或沉降速度缓慢的监测井,可设置多个备用集淤管14,即可重复步骤3.2进一步清淤。

《一种可集中清除泥砂的地下水监测井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