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铁路建筑> 一种透水路基结构独创技术10586字

一种透水路基结构

2021-02-02 18:24:28

一种透水路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大量的非透水型路面砖、水泥、柏油、石材、压印艺术地坪等硬化铺装封闭地表,使得水份难以下渗,降水很快成为地表径流,既而进入河道或者地下排水管道,使得城市成为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

  公告号为CN20936862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一种透水路基结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水路基结构,包括透水路面层,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下方依次设置有找平层、过滤层与土基层,所述过滤层内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顶部开设有供水流入的通孔,所述透水路面层为透水沥青混凝土层,所述过滤层与土基层之间设置有减震缓冲层,所述减震缓冲层包括第一减震板和第二减震板,所述第一减震板与第二减震板之间设置橡胶层。雨水落至路面上后,雨水能够通过透水沥青混凝土层流经找平层、过滤层流入排水管内,此时流入排水管内的雨水将会顺着排水管流至需要的地方,而未流入排水管内的雨水将会渗入土基层内,以补充城市地下水,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降雨量过大,雨水聚积速度超过路面透后,雨水可能在路面上聚积,将路面覆盖,对驾驶员观察路面情况带来不便,影响车辆的行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透水路基结构,其能让雨水有效渗入地下,减少路面径流,同时,在降雨量较大时,降低雨水在路面聚积的可能,提升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透水路基结构,包括基坑,所述基坑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基层、透水垫层和上基层;所述下基层包括加筋层和设置于加筋层上方的回填垫层,所述透水垫层中设置有排水管,且所述排水管呈网状分布,所述上基层包括透水混凝土基层和透水沥青面层,所述透水混凝土基层远离所述回填垫层一侧设置有横向坡度,所述透水沥青面层均匀敷设在所述透水混凝土基层上方,于所述透水混凝土基层两侧设置有排水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落至路面上后,通过透水沥青面层、透水混凝土基层流入透水垫层中,流入透水垫层的雨水部分流入排水管,通过排水管聚积排出,部分雨水透过回填垫层和加筋层渗入基坑,补充城市地下水;当降雨量较大时,雨水通过透水沥青面层流入道路两侧的排水沟中,通过排水沟排走;设计的透水沥青面层、上基层和透水垫层,使得雨水有效渗入地下,减少路面径流,同时,通过在透水混凝土基层靠近透水沥青面层一侧设置横向坡度,使得降雨量超过雨水渗吸速度时,雨水能够流入排水沟中,降低雨水在路面聚积的可能,提升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透水混凝土基层的横向坡度设置在1.5%-2.5%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水混凝土基层的横向坡度设置在1.5%-2.5%之间,便于排水的同时,避免对行车安全造成过多影响。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加筋层内设置有双向土工格栅,所述双向土工格栅设置有不少于一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双向土工格栅,作为加筋层的筋材,利用双向土工格栅高拉伸强度和高拉伸模量的特点,能有效抵抗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增强路基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回填垫层包括砾砂土层和铺设在砾砂土层上方的砂类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砂砾土层和砂类土层,有效降低回填垫层厚度,降低施工成本,同时砂类土垫层铺设在砂砾土垫层之上,增强回填垫层对来自地面的震动的抵抗能力,进而增强路基结构的牢固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砂类土层和透水垫层之间设置有土工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土工布,避免砂类土层中的砂类土挤入透水垫层,保证透水垫层和砂类土层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沟上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有通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盖板和通流槽,对排水沟进行遮盖,避免行人意外跌入排水沟中,提升道路安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沟远离透水混凝土基层一侧间隔设置有若干集水池,所述集水池沿所述排水沟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泵吸管,所述泵吸管一端固定在集水池底部,另一端伸出集水池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集水池,对排水沟中的雨水进行收集,并根据降雨量不定期进行清理,保证集水池中水量保持在较低程度,提高排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排水管设置为软式透水管,且所述排水管与溢流池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计的排水管,利用软式透水管“毛细”现象和“虹吸”原理自动吸水,保证路基含水量处于限定范围内,避免路基含水量过高发生沉陷,保证行车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设计的透水沥青面层、上基层和透水垫层,使得雨水有效渗入地下,减少路面径流,同时,通过在透水混凝土基层靠近透水沥青面层一侧设置横向坡度,使得降雨量超过雨水渗吸速度时,雨水能够流入排水沟中,降低雨水在路面聚积的可能,提升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安全性;

  2.设计的砂砾土层和砂类土层,有效降低回填垫层厚度,降低施工成本,同时砂类土垫层铺设在砂砾土垫层之上,增强回填垫层对来自地面的震动的抵抗能力,进而增强路基结构的牢固性;

  3.设计的排水管,利用软式透水管“毛细”现象和“虹吸”原理自动吸水,保证路基含水量处于限定范围内,避免路基含水量过高发生沉陷,保证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透水路基结构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基坑;2、下基层;21、加筋层;211、双向土工格栅;22、回填垫层;221、砾砂土层;222、砂类土层;23、土工布;3、透水垫层;31、排水管;4、上基层;41、透水混凝土基层;42、透水沥青面层;5、排水沟;51、盖板;52、通流槽;6、集水池;61、泵吸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透水路基结构,包括基坑1,基坑1内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基层2、透水垫层3和上基层4。

  参照图1和图2,下基层2包括加筋层21和铺设于加筋层21上方的回填垫层22,加筋层21内铺设有双向土工格栅211,在双向土工格栅211和加筋层21中填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填土的抗剪力、填土与双向土工格栅211的摩擦阻力及双向土工格栅211的抗拉力,使得加筋层21的强度明显提高,本实施例中,双向土工格栅211设置有一层。

  参照图1和图2,回填垫层22包括砾砂土层221和铺设在砾砂土层221上方的砂类土层222,增强了回填垫层22对来自地面的震动的抵抗能力,增强了路基结构的牢固性。透水垫层3中设置有排水管31,透水垫层3选用级配良好的碎石、角砾和砾砂混合铺设,排水管31设置为软式透水管,排水管31于透水垫层3中呈网状分布,透水垫层3和砂类土层222之间设置有土工布23。

  参照图1和图2,上基层4包括透水混凝土基层41和透水沥青面层42,透水沥青面层42均匀敷设在透水混凝土基层41上方。透水混凝土基层41采用间断粒级的粗骨料作为骨架,掺合有粉煤灰和矿渣微细粉,使用硅酸盐水泥和水混合配比,得以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贯通孔隙来满足透水性的要求。透水沥青面层42包括单一粒径的碎石和摊铺在碎石层上的改性沥青,形成排水通道,达到透水目的。透水混凝土基层41远离回填垫层22一侧设置有横向坡度,透水混凝土基层41的横向坡度设置在1.5%-2.5%之间。本实施例中,透水混凝土基层41的横向坡度优选设置为2%。

  参照图1和图2,于透水混凝土基层41两侧设置有排水沟5,排水沟5上搭设有盖板51,盖板51上开设有若干通流槽52。排水沟5远离透水混凝土基层41一侧间隔设置有若干集水池6,集水池6沿排水沟5长度方向均匀分布,集水池6与排水管31连通。集水池6内安装有泵吸管61,泵吸管61一端固定在集水池6底部,另一端伸出集水池6设置。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雨水落至路面上后,通过透水沥青面层42、透水混凝土基层41流入透水垫层3中,流入透水垫层3的雨水部分流入排水管31,通过排水管31聚积排至集水池6中;部分雨水透过砂类土层222、砂砾土层和加筋层21渗入基坑1,补充城市地下水;当降雨量较大时,雨水通过透水沥青面层42流入道路两侧的排水沟5中,通过排水沟5排入集水池6,不定期通过水泵排出。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透水路基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