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水利工程> 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及其内轮廓确定方法独创技术14819字

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及其内轮廓确定方法

2021-04-23 14:11:15

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及其内轮廓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及其内轮廓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自行车出行绿色环保,方便灵活,成为国内外发达城市的趋势和潮流,自行车专用道可为连接绿道、公园和城市节点的纽带,可塑造城市亮丽名片,提升城市活力,为市民休闲、健身提供多彩公共空间,促进沿线商业和旅游业发展,为沿线片区中短距离出行及跨区通勤提供更多路径选择机会。

  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顺应自行车交通发展潮流和趋势,满足市民骑行需求,国内正加快推进自行车道网络建设,促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全力打造品质交通,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热点。

  在构筑自行车交通网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出现需采用隧道的型式穿越山岭的情况,由于以自行车道为主的人行、非机动车道隧道规模一般较小,且常为单洞隧道,当隧道长度较大时需考虑火灾时人员的逃生疏散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及其内轮廓确定方法,其可以在满足通行功能且不增加额外造价的前提下,有效地解决单洞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在发生火灾时的人员逃生疏散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包括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以及人行道,所述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人行道沿隧道的横向方向依次排列,所述隔离带包括常规段、消防设施段以及防火门段,所述消防设施段以及防火门段沿隧道的纵向各沿一定间距布置;

  所述隔离带的常规段包括若干构造柱以及若干防火卷帘,所述若干构造柱按一定间隔布置,所述防火卷帘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构造柱之间;所述消防设施段包括防火隔离墙及消防箱室,所述消防箱室内底高出所述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路面0.7m;所述隔离带的防火门段包括防火隔离墙及防火门,所述防火门底部与所述人行道以及非机动车道平齐;

  在正常工况下,所述防火卷帘收起、防火门关闭,所述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呈连通状态,隧道内视野开阔,减小压抑感;在火灾工况下,所述防火卷帘放下,防火门开启,所述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成两个单独的舱室,各自为另一空间发生火灾时的人员逃生疏散通道,发生火灾的舱室内的人员通过所述防火门进入另外一个舱室逃生。

  进一步的,在所述非机动车道范围内,于隧道中部处设置纵向延伸的消防车专用通道,所述消防车专用通道采用醒目的标线标示,所述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宽度不小于4m,高度不小于4.5m。

  进一步的,所述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限界宽度根据通行车道数需求确定,限界高度为2.5m。

  进一步的,所述防火门的宽度不小于1.2m,高度不小于2.1m,单个所述防火隔离墙的宽度大于单个所述防火门的宽度;所述隔离带的防火门段的纵向布置间距为250~300m。

  进一步的,所述消防箱室嵌在所述防火隔离墙中,整体呈窗洞状,且在所述防火隔离墙的墙体两侧面均设有防止烟雾流通的密闭门,所述消防箱室内设有灭火器或消火栓;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带的消防设施段的纵向布置间距为50m。

  进一步的,所述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范围内分别设置相应的通风、电气、照明以及监控系统。

  进一步的,隧道的通风采用诱导风机,降低通风噪声,为所述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通行创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的,所述防火门采用自动控制设备远程控制以及现场控制两套控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内轮廓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确定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及隔离带宽度,设定非机动车道的限界宽度为a,人行道的限界宽度为c,隔离带的宽度为b,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限界高度为d,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宽度为e,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高度为f;

  S2、在隧道内沿其横向方向依次布置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以及人行道,所述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中线与所述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人行道三者总宽度的中线对齐;

  S3、采用作图法确定隧道最经济的内轮廓,步骤如下:

  S31、连接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左上角点A及非机动车道限界的左上角点B,找到AB中垂线与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中线的交点,该交点为圆心O1;

  S32、找到非机动车道限界的左上角点B、非机动车道限界的左下角点C的中垂线与O1B的交点,该交点为圆心O2;

  S33、根据隧道内装饰情况,确定限界至内轮廓的最小控制间距h;

  S34、以O1为圆心绘制圆弧1,半径R1为O1A长度+h,圆弧1范围为O1B与消防车道限界的竖向中线形成的锐角的范围A1;

  S35、以O2为圆心绘制圆弧2,半径R2为O2B长度+h,圆弧2范围为O2B与O2C形成的锐角的范围A2’;

  S36、根据仰拱内设置的构件所需的高度确定仰拱圆心O4及半径R4,并以O4为圆心,R4为半径绘制圆弧4,圆弧4仅取仰拱段;

  S37、选定圆弧3的半径R3,圆弧2与圆弧4采用小半径R3进行倒圆角,最终确定圆弧3的圆心和角度范围A3及其圆心O3的位置;

  S38、O2B与O2O3形成的锐角即为圆弧2的最终角度范围A2;可算得圆弧4的角度范围为180°-A1-A2-A3。

  S39、以消防车专用通道的限界竖向中线为基准,所述圆弧1、圆弧2、圆弧3、圆弧4及其镜像形成的封闭曲线即为隧道内轮廓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包括沿隧道的横向方向依次排列的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以及人行道。其中,隔离带包括常规段以及防火门段,常规段以及防火门段沿隧道的纵向方向交替间隔布置。隔离带的常规段包括若干构造柱以及若干防火卷帘,隔离带的防火门段包括防火隔离墙及防火门。

  在正常工况下,防火卷帘收起、防火门关闭,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呈连通状态,隧道内视野开阔,减小压抑感。在火灾工况下,防火卷帘放下,防火门开启,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成两个单独的舱室,各自为另一空间发生火灾时的人员逃生疏散通道,发生火灾的舱室内的人员通过所述防火门进入另外一个舱室逃生。

  本发明合理利用隧道断面,通过防火卷帘对隧道进行分舱,在不额外增加工程投资的情况下解决单洞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在发生火灾时的人员逃生疏散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横截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隔离带常规段的立面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隔离带防火门段的立面布置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隔离带消防设施段的立面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隔离带消防设施段消防箱室处的断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界限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内轮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3,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包括非机动车道10、隔离带20以及人行道30。非机动车道10、隔离带20、人行道30沿隧道的横向方向依次排列。其中,隔离带20包括常规段、消防设施段以及防火门段,消防设施段以及防火门段沿隧道的纵向方向各沿一定间距布置。于本实施例中,隔离带20的消防设施段的纵向布置间距为50m,隔离带20的防火门段的纵向布置间距为250m~300m。

  具体的,隔离带20的常规段包括若干构造柱201以及若干防火卷帘202。若干构造柱201按一定间隔布置,防火卷帘202位于相邻的两个构造柱201之间。

  请参见图4及图5,隔离带20的消防设施段包括防火隔离墙205及消防箱室206,消防箱室206内底高出人行道30以及非机动车道10 0.7m,隔离带20的防火门段包括防火隔离墙203及防火门204,防火门204底部与人行道30以及非机动车道10平齐。

  在正常工况下,防火卷帘202收起、防火门204关闭,人行道30与非机动车道10呈连通状态,隧道内视野开阔,减小压抑感。在火灾工况下,防火卷帘202放下,防火门204开启,人行道30与非机动车道10分隔成两个单独的舱室,各自为另一空间发生火灾时的人员逃生疏散通道,发生火灾的舱室内的人员通过防火门204进入另外一个舱室逃生。本实施例的防火卷帘202采用自动控制设备远程控制,也可以于现场控制。

  在非机动车道10范围内,于隧道中部处设置纵向延伸的消防车专用通道40,消防车专用通道40采用醒目的标线标示,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宽度不小于4m,高度不小于4.5m。

  人行道30、非机动车道10的限界宽度根据通行车道数需求确定,限界高度为2.5m。防火门204的宽度不小于1.2m,高度不小于2.1m,单个防火隔离墙203的宽度大于单个防火门204的宽度。消防箱室206嵌在消防设施段的防火隔离墙205中,整体呈窗洞状,且在墙体两侧面均设有防止烟雾流通的密闭门207,消防箱室206内设有灭火器208或消火栓,单个防火隔离墙205的宽度大于单个消防箱室206的宽度。

  非机动车道10以及人行道30范围内分别设置相应的通风、电气、照明以及监控系统。隧道的通风采用诱导风机50,降低通风噪声,为人行道30、非机动车道10的通行创造良好环境。

  可见,本实施例合理利用隧道断面,通过防火卷帘对隧道进行分舱,在不额外增加工程投资的情况下解决单洞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在发生火灾时的人员逃生疏散问题。

  请参见图6及图7,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的内轮廓确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分别确定非机动车道10、人行道30、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及隔离带20宽度,设定非机动车道10的限界宽度为a,人行道30的限界宽度为c,隔离带20的宽度为b,非机动车道10、人行道30的限界高度为d,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宽度为e,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高度为f;

  S2、在隧道内沿其横向方向依次布置非机动车道10、隔离带20以及人行道30,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中线与非机动车道10、隔离带20、人行道三30者宽度的中线对齐;

  S3、采用作图法确定隧道最经济的内轮廓,步骤如下:

  S31、连接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左上角点A及非机动车道10限界的左上角点B,找到AB中垂线与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中线的交点,该交点为圆心O1;

  S32、找到非机动车道10限界的左上角点B、非机动车道10限界的左下角点C的中垂线与O1B的交点,该交点为圆心O2;

  S33、根据隧道内装饰情况,确定限界至内轮廓的最小控制间距h;

  S34、以O1为圆心绘制圆弧1,半径R1为O1A长度+h,圆弧1范围为O1B与消防车道限界40的竖向中线形成的锐角的范围A1;

  S35、以O2为圆心绘制圆弧2,半径R2为O2B长度+h,圆弧2范围为O2B与O2C形成的锐角的范围A2’;

  S36、根据仰拱内设置的构件所需的高度确定仰拱圆心O4及半径R4,并以O4为圆心,R4为半径绘制圆弧4,圆弧4仅取仰拱段;

  S37、选定圆弧3的半径R3,圆弧2与圆弧4采用小半径R3进行倒圆角,最终确定圆弧3的圆心和角度范围A3及其圆心O3的位置;

  S38、O2B与O2O3形成的锐角即为圆弧2的最终角度范围A2;可算得圆弧4的角度范围为180°-A1-A2-A3。

  S39、以消防车专用通道40的限界竖向中线为基准,圆弧1、圆弧2、圆弧3、圆弧4及其镜像形成的封闭曲线即为隧道内轮廓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人行、非机动车专用隧道及其内轮廓确定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