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水利工程> 消能箱独创技术17590字

消能箱

2021-02-01 16:35:02

消能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利水电工程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的消能 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更加合理地配置水资源, 大量的水利工程因运而生。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通常都是借助加压水泵给水体加 压,使之到达目的地。但很多时候高速水流在到达目的地时还携带着巨大的能量, 为了保护下库建筑物,必须在水体到达下库前消掉多余能量。消能的思路是将高 速水流的动能快速安全地扩散,使其能平稳地流向下库。

  消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负压过大问题,同时还伴随着掺气现象,且绝大部分 的水利工程为了防止并避免下泄的水流对流道的冲刷,更多的是采用挑流消能, 但是这些工程的消力池成本高。现在工程中常用的消能箱是主要由折式消力板、 消能隔墙、消能底坎等构成的,但这种消能箱通常在前部分会形成很大的负压, 消能时振动大,容易对结构造成破坏,且该种消能箱只能消去固定范围内的能量, 适应性不强。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消能箱,该消能箱能 够克服消能过程中负压过大以及适应性不强的缺点,实现自适应消能。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消能箱,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口、多个消能流 路、储流平流层、落水槽、储水池和出水口,所述多个消能流路自上至下依次堆 叠;所述消能流路包括依次连通的多个流道,相邻两个所述流道的延伸方向不同; 相邻的两层所述消能流路中,下层消能流路的每个流道均一一对应的设置在上层 消能流路的流道下方,且下层消能流路的每个流道的顶面均设置有连通上层流道 的消能网孔和/或消能栅条;顶层的所述消能流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且该消能 流路尾部的流道与下一层消能流路尾部的流道在末端位置上下连通,该连通处设 置有消能梯,所述消能梯自该顶层消能流路沿着流路方向呈阶梯状向前向下延伸 至该下一层消能流路尾部的流道末端,该下一层消能流路中在所述消能梯的后方 设置有消能坎;所述储流平流层呈敞口式设置在底层的消能流路的下方,底层的 消能流路的各个流道的底面均设置有消能网孔和/或消能栅条,用以将水流引入 储流平流层;储流平流层将水流引入下方的落水槽内,并通过落水槽引入储水池 后,从出水口流出。

  其中,顶层的所述消能流路的流道中设置有消能坎和/或消能隔板,所述消能 坎自流道的底面向上凸起,所述消能隔板将流道的竖向截面分割成格栅状。通过 设置消能隔板、消能坎,改变水流流态,分散水流,消去部分能量,配合消能网 孔,增加水流从消能网孔进入下一层的概率,同时使能量越大的水流流过的消能 结构越多,实现自适应消能。

  进一步的,顶层的所述消能流路中,当流道中设置消能网孔时,沿着流路方 向靠后的流道的消能网孔较靠前的流道的消能网孔小。消能网孔孔径的变化是为 了小能量水流尽量从前段更大孔径消能网孔落入下一层,更大能量的水流则被削 去更多能量从小孔径消能网孔落入下一层,自动调节消除能量。

  进一步的,顶层的所述消能流路中,当流道中设置消能网孔和消能坎时,沿 着流路方向位于消能坎后面的消能网孔较消能坎前面的消能网孔小。水流经过消 能坎时与其发生撞击,会在消能坎前面产生回流现象,因此将前面的消能网孔设 置的更大使得通量更大,进而使水流尽量从前段更大孔径消能网孔落入下一层中。

  进一步的,沿着所述消能流路的流路方向,后一个流道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 等于或小于前一个流道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截面积变小,使得水流流速增大, 从而在消能流路的后段消去更多的能量

  进一步的,顶层的所述消能流路的下一层消能流路尾部的流道中,当设置消 能网孔时,沿着远离所述消能梯的方向,消能网孔变小。大流量水流在顶层的消 能流路中,一部分水流因流速和能量过大,能够达到该消能流路的尾部,自消能 梯进入下一层消能流路,进而自下一层消能流路末端反向流动,此时,通过该流 道中消能网孔的设计,使小能量水流从较近较大消能网孔落下,仍有能量残余的 水流会流至稍远位置,从小孔径消能网孔落下,自动调节消除能量。

  进一步的,所述消能流路的相邻两个流道相互垂直。从而水流在流路中垂直 撞击箱体后变向,使得能量能够被最大幅度消除。

  本发明及其优选方案的理论依据为:携带能量越大的水流流经的消能措施越 多,消能效果越好。从该角度出发,希望分散处理携带不同能量的水体,将不同 流速的水体分散消去多余能量。但是水流能量越大,消能压力越大,排气要求越 高,产生的撞击压力也相对较大。工程设计中综合考虑消能箱最大承压能力、排 气能力、消能调节力以及工程布置等多项因素确定消能箱结构。可以看出,较优 的消能箱结构形式是:消能箱内分层布置。在水流进入消能层阶段,先利用隔板 消能,并在各层相继布置消能坎、消能网孔、消能梯和消能栅条,将不同流速的 水流在各层先进行不同程度地消能,消能不够充分的水流再进入下一层分散消能, 能量越大的水体消去的能量越多,各层承担的消能压力相对减少,能达到自适应 消能且容易满足承压要求;在水流排出消能层阶段,掺入水流的气体从储流平流层的敞口排出,满足排气要求,储水池能很好的改善水流流态,使水流平稳排出 消能箱,满足承压要求,从而总体上改善了消能箱的承压过大、消能自调节力和 排气问题。

  具体的,本发明的优选方案的工作原理:当小流量水流进入消能箱时,因为 能量不大,水流不会完全充满消能箱顶层的消能流路,而是先经顶层的消能流路 的第一个流道末端撞击变向,以及该流道中的消能隔板和消能坎消去部分能量。 然后水流进入下一流道并同时因流道截面变小提升流速,部分水流经该流道的消 能网孔跌落下一层。剩余水流流经该流道内消能坎进一步消去部分能量,然后部 分水流经消能坎后的消能网孔跌落第二层,另一部分水流中的一小部分经流道末 端箱体撞击回流后,仍旧从该流道中消能坎后的消能网孔进入第二层,而剩下部 分水流会经由截面更小的下一流道再次提速,重复上述跌落过程。若在经过该下 一流道后还有剩余水流,则剩余水流会在之后经历同样提速的过程,并重复上述 跌落过程。进入第二层的水流,也会经各流道底部的消能孔跌入下一层,能量越 高的水流流经的消能孔越多,消去的能量越多。最终到达储流平流层的水流由底 部倾斜面流入落水槽内,进到储水池平稳流态,最后由出水口排出。

  当大流量水流进入消能箱时,其中一部分水流会像小流量水流一样从消能孔 进入第二层,但还有一部分水流流速大、能量大,会直接到达顶层消能流路尾部 的流道经消能梯进入第二层,经由消能梯的跌落过程进一步消除部分能量后,由 消能梯进入第二层的水流一般能量仍旧很大,所以还需要由消能梯后面的消能坎 消去部分能量,然后和由顶层的消能孔进入第二层的水流一起通过第二层的消能 孔和消能栅条落入第三层。大流量水流在消能箱各层掺入的气体会经由储流平流 层的敞口排出,很好的解决了排气压力大的问题。水流到达储流平流层后,后续 过程跟小流量水流一样。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消能箱通过分层消能,各层再分散消能,能 够缓解消能时箱体承压过大问题。各流道内消能孔、栅条的布置增加了消能力度, 同时针对不同流速的水流能够实现自适应式消能。并且,储流平流层的敞口设计 能够解决消能时的排气问题。而分层结构以及相邻两个流道的延伸方向不同的设 计也有效的增加了水流流动面积,增加了水流与箱体的摩擦,使得消能效果更加 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消能箱的透视状态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消能箱沿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消能流路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第二消能流路沿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消能箱沿C-C线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中消能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消能箱为回形分层结构的自适应消能箱。包括进 水口1、消能流路2、储流平流层3、落水槽4、储水池5和出水口6。其中,消 能流路2分别为第一消能流路21和第二消能流路22,第一消能流路21和第二 消能流路22自上至下依次堆叠。

  具体的,请一并参阅图3所示,第一消能流路21的流道包括依次垂直连通 的第一顶层流道201、第二顶层流道202、第三顶层流道203、第四顶层流道204 和第五顶层流道205。该消能流路2的底面齐平,整体高一致,均为L1。第一顶 层流道201和第二顶层流道202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一致,两者的宽也均为L1, 也即两者的竖向截面均为边长L1的正方形截面。

  第一顶层流道201与进水口1连接,其内部设置有如图6所示的消能隔板11, 该消能隔板11将第一顶层流道201的竖向截面分割成格栅状。当然,在其他实 施例中,消能隔板11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结构,其目的是通过对水流进行阻隔, 消除水流的部分能量。

  第二顶层流道202、第三顶层流道203、第四顶层流道204和第五顶层流道 205沿逆时针排布呈口字型,且在口字型的各侧边的流道内均设置有消能坎10, 因此,在第一消能流路21中共设置有四个消能坎10,这四个消能坎分别设置在 各侧边的流道中间,消能坎10自流道的底面向上凸起,能够改变水流流态,能 有效减少水流能量,通过反射作用,让更多的水流从消能网孔7落入第二层。而 口字型结构使水流与箱体发生撞击,且增加了水流流动面积,水流与箱体的摩擦 增加,有利于消能。

  自第三顶层流道203开始,流道的竖向截面积较之前的流道逐渐减小,这样 能够使得水流的流速增大,使其在之后的流道内消去更多的能量。具体实施时, 在第三顶层流道203的前端设置截面渐缩段12,通过其大截面端与第二顶层流 道20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顶层流道203的宽度为5L1/6,第四顶层流道 204的宽为2L1/3,第五顶层流道205的宽为1L1/2。

  为了进一步实现调整消能力度,第三顶层流道203、第四顶层流道204和第 五顶层流道205均设置有连通第二消能流路22的消能网孔7。具体的,消能网 孔7包括分别位于第三顶层流道203的消能坎10两侧的消能网孔71和消能网孔 72、分别位于第四顶层流道204的消能坎10两侧的消能网孔73和消能网孔74、 分别位于第五顶层流道205的消能坎10两侧的消能网孔75和消能网孔76。在 第三顶层流道203、第四顶层流道204和第五顶层流道205内分别设置消能网孔 7也是为了和截面渐缩段12相互配合,在阶段性提高水流流速后,使水流能在 消能网孔段消去更多能量。

  而为了达到自适应消能,不同流速水流需要流经不同孔径的消能网孔7,因 此,将消能网孔7的孔径调整至合适大小,能够进一步加强消能效果。具体的, 在本实施例中,消能网孔71的孔径为1L1/7,消能网孔72的孔径为1L1/9,消能 网孔73和74的孔径均为1L1/10,消能网孔75的孔径为1L1/12,消能网孔76的 孔径为1L1/15。

  再结合图4所示,第二消能流路22呈侧放倒的凹字形结构,位于第一消能 流路21下方,其流道包括依次垂直连通的第一中间层流道206、第二中间层流 道207和第三中间层流道208。该第二消能流路22的构造是为了适应第一层结 构,其底面设置有消能坎10、消能网孔7和消能栅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对水 体的能量进行消减。

  具体的,第一中间层流道206设置在第三顶层流道203的下方,第二中间层 流道207设置在第四顶层流道204的下方,第三中间层流道208设置在第五顶层 流道205的下方,且各边段的中心线均与上方的流道中心线重叠。

  为了使得水流的流速增大,使其在之后的流道内消去更多的能量,第二消能 流路22的各流道的竖向截面的截面积也依次减小。本实施例中,第二消能流路 22的高度为4L1/3,其各个流道的宽度=上方的第一消能流路21的对应位置流道 宽度+2L1/3。而第二层高度和宽度都增加是为了防止水流滞留在第二层,同时第 二层底部的消能空间更大。

  同样的,第一中间层流道206和第三中间层流道208的底面均设置有消能网 孔7,具体包括在逆时针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中间层流道206内的消能网孔77 和78、依次设置在第三中间层流道208内的消能网孔79和70。而第二中间层流 道207上设置消能栅条8。为了达到适应不同流速水流需要流经不同孔径的消能 网孔7,同样需要将消能网孔7的孔径调整至合适大小。具体的,消能网孔77 的孔径为1L1/8,消能网孔78的孔径为1L1/10,消能网孔79的孔径为1L1/16, 消能网孔70的孔径为1L1/12,而之所以消能网孔79的孔径较消能网孔70的孔 径小,是因为消能梯9所带来的水流回流。

  为了避免水流从第一消能流路21的消能网孔7直接跌落入储流平流层3,第 一消能流路21的消能网孔7和第二消能流路22的消能网孔7在竖直方向尽量错 位设置。

  针对于大流量大能量的水流,第一消能流路21和第二消能流路22的末端还 设置消能梯9进行消能,具体的,第五顶层流道205与第三中间层流道208的末 端上下连通,而在连通处设置自第五顶层流道205向前向下延伸至第三中间层流 道208的消能梯9。而在第三中间层流道208中消能梯的后方设置与其配合的消 能坎10,该消能坎设置在消能网孔70之中。若是进入第一消能流路21的水体 过大,则水流还会从消能梯9进入第二消能流路22,消能梯9也能消去部分能 量。而这部分进入第二消能流路22的水流携带从上一层消能网孔7跌落的部分 水流,回流过消能梯9后方的消能坎10,一部分从消能梯9和消能坎10之间的消能网孔70跌落,另一部分继续向第二中间层流道207方向流去,最终在第二 中间层流道207内设置的消能栅条8向下跌落。

  请一并结合图5,储流平流层3呈敞口的方形漏斗状,设置在第二消能流路 22的下方,落水槽4连接在其下部。

  第一中间层流道206第二中间层流道207和第三中间层流道208沿着储流平 流层3的侧边设置,为储流平流层3中间留出用于排除掺入气体的敞口。第二消 能流路22各流道设置的消能网孔7和消能栅条8将水流引导至储流平流层3的 内表面,而储流平流层3的内表面也呈向落水槽4引流的斜面,从而将水流快速 的引流至落水槽4内。

  储水池5连通设置在落水槽4的侧面,底部较落水槽4的底部更低,且落水 槽4的底面设置成倾斜面用以向储水池5引流,从而迅速的将水流过渡到储水池 5中平稳水流的流态,进而从出水口6稳定的流出,另一方面也节省了水平方向 的空间。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消能流路21和第二消能流路22形成消能箱的两个消能 层,而储流平流层3形成消能箱的稳流层。对于进入该消能箱的水流,不同能量 的水体在消能箱第一层经过消能隔板11、消能坎10、消能网孔7等不同的消能 措施后从不同途径落入第二层,实现自适应式消能;到达第二层的水流又会根据 自身携带的能量而经历不同的消能措施后落入第三层,也能根据水流所含能量实 现自动调节式消能,且分层消能箱能够更容易满足撞击压力的要求;水流中掺入 的气体从第三层敞口排出,能够满足排气要求;进入第三层的水流从落水槽4 进入到储水池5平缓流态后再流出消能箱;从总体上改善了消能箱的承压能力、 排气能力和自适应能力。

《消能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