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水利工程> 地连墙及地下支护装置独创技术17068字

地连墙及地下支护装置

2021-02-28 11:07:21

地连墙及地下支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下支护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地连墙及地下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地连墙作为一种常用的地下工程支护结构,能够提高较大的结构抗力,有效地控制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连墙可作为基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支护结构,也可以作为永久支护结构。通常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防水结构,以防止水分渗入基坑内,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外围水分会渗入相邻地连墙的接缝处,一旦相邻地连墙的接缝处出现漏洞,会降低地连墙的支护强度,进而对地下工程的正常使用及耐久性均有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地连墙及地下支护装置。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地连墙,用于对待挖基坑进行支护,所述地连墙包括:用于竖向形成在待挖基坑外围地层中的墙体,所述墙体的外侧设有防水板。

  如上所述的地连墙,所述墙体包括:钢筋笼;

  所述钢筋笼包括:分别沿竖向、墙体长度方向和墙体厚度方向延伸且绑扎在一起的多根钢筋;沿墙体厚度方向延伸的部分钢筋朝向墙体外侧延伸出连接端,与所述防水板相连;所述钢筋笼与防水板之间以及钢筋笼内浇筑形成有混凝土。

  如上所述的地连墙,所述防水板为刚性薄板,所述防水板的面积大于墙体的面积。

  如上所述的地连墙,所述防水板为薄钢板或乙烯共聚物改性沥青树脂板,其厚度为1.8mm-2.2mm。

  如上所述的地连墙,所述墙体的内侧设有可拆卸内模板,覆设于所述墙体的内侧表面。

  如上所述的地连墙,所述钢筋笼中沿墙体厚度方向延伸的部分钢筋朝向墙体内侧延伸出连接端,与所述可拆卸内模板相连。

  如上所述的地连墙,所述可拆卸内模板为硬塑板、木模板或薄钢板。

  如上所述的地连墙,所述防水板的外表面涂覆有防水涂层;所述防水涂层为聚氨酯涂层。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支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地连墙,各地连墙在待挖基坑的外围连接成闭合环状。

  如上所述的地下支护装置,相邻地连墙中的防水板连接成一体,以使各地连墙中的各防水板连接形成闭合防水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的地连墙包括用于竖向形成在待挖基坑外围地层中的墙体,墙体的外侧设有防水板,防水板与墙体同步形成,简化了防水施工的操作过程,缩短施工周期,且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解决了传统方案中水分容易从相邻地连墙接缝处渗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围设在待挖基坑外侧的俯视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的竖向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中钢筋笼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中钢筋笼的左视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形成地连墙之前形成导墙和墙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墙槽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与墙槽内壁之间形成填充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D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墙内结构的剖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墙内结构的立体图一;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墙内结构的立体图二。

  附图标记:

  1-待挖基坑;

  2-墙体;21-钢筋笼;211-竖向钢筋;212-长度钢筋;213-厚度钢筋;214-连接点;

  3-防水板;

  4-可拆卸内模板;

  5-导墙;

  6-墙槽;

  7-填充层;

  8-墙内结构;81-结构顶板;82-填补顶板;83-基坑支撑兼做结构板;84-后浇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围设在待挖基坑外侧的俯视剖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的竖向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地连墙,用于对待挖基坑1进行支护,地连墙包括:用于竖向形成在待挖基坑1外围地层中的墙体2,墙体2的外侧设有防水板3。

  待挖基坑1可以为明挖基坑,即从地面向下挖掘形成的,顶部不做封闭结构。或者,待挖基坑1也可以为盖挖基坑,即从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之后,在顶部施作水平顶板,然后在水平顶板下方施作地下工程。

  墙体2沿竖向方向形成在待挖基坑1的外围,墙体2围成闭合环状,用于对待挖基坑1的施工过程进行支护,避免外围土层向内塌陷。

  墙体2围成的闭合环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形状。图1示出的墙体2围成矩形环状。

  以图1所示的结构为例,将沿矩形边长延伸的方向定义为墙体2的长度方向,将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墙体2的厚度方向。例如:图1中上方的墙体2,其长度方向为X方向,厚度方向为Y方向,竖向方向为与XY平面垂直的方向。

  防水板3位于墙体2的外侧,即:远离待挖基坑1的一侧。当墙体2围成闭合环状时,防水板3也可以围成闭合环状。防水板3的厚度小于墙体2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水板3可以为预制的,也可以为在现场制作的,防水板3与墙体2同步形成,且二者密贴。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的地连墙包括用于竖向形成在待挖基坑外围地层中的墙体,墙体的外侧设有防水板,防水板与墙体同步形成,简化了防水施工的操作过程,缩短施工周期,且能够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解决了传统方案中水分容易从相邻地连墙接缝处渗漏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墙体的具体实现方式: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中钢筋笼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连墙中钢筋笼的左视剖视图,图6为图5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如图3至图6所示,墙体2包括:钢筋笼21以及浇筑在钢筋笼21内和钢筋笼21与防水板之间的混凝土。图3至图5仅示出钢筋笼21,未示出浇筑在钢筋笼21内的混凝土。

  其中,钢筋笼21包括:分别沿竖向、墙体长度方向和墙体厚度方向延伸的多根钢筋,多根钢筋绑扎在一起形成笼形结构。将沿竖向方向延伸的钢筋称为竖向钢筋211,将沿墙体长度方向延伸的钢筋称为长度钢筋212,将沿墙体厚度方向延伸的钢筋称为厚度钢筋213。竖向钢筋211、长度钢筋212和厚度钢筋213绑扎或焊接在一起。

  其中,厚度钢筋213朝向墙体2外侧的一端向外延伸出连接端,与防水板3相连。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钢筋笼21的左侧为远离待挖基坑1的外侧,右侧为朝向待挖基坑1的内侧。

  厚度钢筋213的左端向外延伸,伸出钢筋笼21中由竖向钢筋211和长度钢筋212构成的表面。防水板3设置在钢筋笼21的左侧,与竖向钢筋211和长度钢筋212构成的表面平行,也即将要形成墙体2的表面平行。厚度钢筋213的左端与防水板3相连,例如可采用焊接或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图4和图6示出了厚度钢筋213与防水板3之间相连的连接点214。

  一种实现方式:所有厚度钢筋213都与防水板3相连。

  另一种实现方式:仅有部分厚度钢筋213与防水板3相连。与防水板3相连的厚度钢筋213间隔布置,例如:间隔固定距离450mm×450mm,即:相邻两个与防水板3相连的厚度钢筋213之间的竖向距离L1和水平距离L1均为450mm,如图4。

  上述防水板3与钢筋笼21连接在一起后,一起吊装置入挖好的墙槽内,然后在钢筋笼21与防水板3之间浇筑混凝土,以使墙体2与防水板3同步成型。

  上述防水板3可以为刚性薄板,其面积与墙体2的面积相当,也可以大于墙体2的面积。防水板3覆设于墙体2的外侧表面,超出的部分可以与相邻墙体2对应的防水板3连接成为一体,例如可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以提高防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防水板3为薄钢板或乙烯共聚物改性沥青树脂ECB板,具备防止钢筋刺穿的能力,其厚度为1.8mm-2.2mm,优选为2mm。

  进一步的,在防水板3的外表面涂覆有防水涂层,该防水涂层为聚氨酯涂层。

  本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地连墙的实现方式: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墙体2的内侧设有可拆卸内模板4,覆设于墙体2的内侧表面。可拆卸内模板4可以为刚性板或半刚性板,例如可以为硬塑板,其厚度为5mm-10mm;也可以为木模板,其厚度为5mm-10mm;还可以为薄钢板,其厚度为1.8mm-2.2mm。

  如图6所示,可拆卸内模板4设置在钢筋笼21的内侧,与竖向钢筋211和长度钢筋212构成的表面平行,也即将要形成墙体2的表面平行。厚度钢筋213的右端向内侧延伸出钢筋笼21的右侧表面,与可拆卸内模板4相连,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一种实现方式:所有厚度钢筋213都与可拆卸内模板4相连。

  另一种实现方式:仅有部分厚度钢筋213与可拆卸内模板4相连。与防水板3相连的厚度钢筋213间隔布置,例如:间隔固定距离450mm×450mm,即:相邻两个与可拆卸内模板4相连的厚度钢筋213之间的竖向距离L1和水平距离L1均为450mm。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地连墙的施工方法:

  步骤一,在待形成地连墙区域施作导墙。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形成地连墙之前形成导墙和墙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按照现有的方式形成导墙5,并在导墙5下方挖掘形成墙槽6。

  步骤二,绑扎钢筋笼,并连接防水板3和可拆卸内模板4。将竖向钢筋211、长度钢筋212和厚度钢筋213绑扎形成钢筋笼,厚度钢筋213的端部分别与两侧的防水板3和可拆卸内模板4相连。

  步骤三,将钢筋笼吊装如墙槽6内,并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固化后形成墙体,防水板3和可拆卸内模板4分别形成在墙体的两侧。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墙槽内施作地连墙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C区域的放大视图。图8和图9未示出混凝土。

  步骤四,在防水膜3与墙槽侧壁之间填充砂或水泥砂浆,形成填充层7,以使防水膜3与墙槽紧贴,也实现了墙体与墙槽侧壁紧贴,提高支护强度。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与墙槽内壁之间形成填充层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D区域的放大视图。

  步骤五,在墙体的内侧施作墙内结构。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墙内结构的剖视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墙内结构的立体图一,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墙内结构的立体图二。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墙体围设的区域内开挖,边挖边施作墙内结构8,以进行支护。墙内结构8包括:竖向的支撑结构、横向的支撑结构等,均可参照已有技术。

  图13展示了一种墙内结构的施作方式:先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结构顶板81,结构顶板81可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实现。结构顶板81的内侧端部留有出土孔,在基坑挖掘的过程中通过出土孔进行出土。待基坑挖掘完毕后,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填补出土孔,形成填补顶板82,填补顶板82与结构顶板81连接为一体。图13中填补顶板82对应的位置即为出土孔所在的位置。

  图14展示了另一种墙内结构的施作方式:现在地连墙的内侧施作沿水平方向的基坑支撑兼做结构板83,可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实现。图14展示了两个间隔设置的基坑支撑兼做结构板83,这两个基坑支撑兼做结构板83之间的区域以及两侧区域作为出土通道,在基坑挖掘的过程中进行出土。待基坑挖掘完毕后,通过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在两个基坑支撑兼做结构板83之间的区域以及两侧区域形成后浇板84,后浇板84与基坑支撑兼做结构板83连接为一体。图14中后浇板84对应的位置即为出土通道。

  传统方案中,由于地连墙是在水下浇筑形成的,地连墙的表面不平整,因此需要对地连墙的外观缺陷进行处理,或在地连墙的内侧设置内衬墙,以便于墙内结构的连接和施作。而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在地连墙墙体的内侧同步形成有可拆卸内模板4,其表面平整,因此不再需要对地连墙的外观缺陷进行修饰处理,也不再需要设置内衬墙,节省了施工工序,缩短施工时间,提高效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地下支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地连墙,各地连墙在待挖基坑的外围连接成闭合环状。地连墙可采用上述任一内容所提供的实现方式。相邻地连墙中的防水板连接成一体,以使各地连墙中的各防水板连接形成闭合防水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支护装置具有与上述地连墙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地连墙及地下支护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