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技术 > 高分子化合> 聚酰胺膜层合体独创技术25686字

聚酰胺膜层合体

2021-02-13 17:48:00

聚酰胺膜层合体

  技术领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5月4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8-0051930号的权益,其公开内容通过以其整体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聚酰胺膜层合体。

  背景技术

  芳族聚酰亚胺树脂是大部分具有非晶结构的聚合物,并且由于其刚性链结构而表现出优异的耐热性、耐化学性、电特性和尺寸稳定性。聚酰亚胺树脂被广泛用作电/电子材料。

  然而,聚酰亚胺树脂在使用上具有许多限制,因为其由于存在于酰亚胺链中的π电子的CTC(charge%20transfer%20complex,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形成而呈深棕色。

  为了解决所述限制并获得无色透明的聚酰亚胺树脂,已提议以下方法:通过引入强吸电子基团例如三氟甲基(-CF3)来限制π电子的移动的方法,通过将砜基(-SO2-)、醚基(-O-)等引入主链中以制成弯曲结构来减少CTC形成的方法,或者通过引入脂族环状化合物来抑制形成π电子的共振结构的方法。

  然而,由于弯曲结构或脂族环状化合物,根据前述提议的聚酰亚胺树脂难以表现出足够的耐热性,并且使用其制备的膜仍具有限制,例如差的机械特性。

  另一方面,近年来,已经开发了具有聚酰胺单元结构的聚酰胺共聚物以改善聚酰亚胺的耐刮擦性。

  然而,当通过涂覆聚酰胺共聚物形成膜时,由于共聚物的高结晶度,雾度和黄度指数增加。特别地,该现象随着膜变得更厚而变得严重,并且需要用于改善它的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旨在提供在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机械特性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技术方案

  提供了聚酰胺膜层合体,其包括:

  A)

  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

  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以及

  B)

  第二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形成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

  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

  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除非明确表述,否则术语仅用于指具体实施方案,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

  除非上下文不同地表述,否则本公开的单数表述可以包括复数表述。

  本公开的术语“包括”、“包含”等用于指定某些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要素和/或组分,并且这些不排除存在或添加其他的某些特征、区域、整数、步骤、操作、要素和/或组分。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聚酰胺膜层合体,其包括:

  A)

  第一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

  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以及

  B)

  第二聚酰胺树脂层,所述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形成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

  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

  作为本发明人研究的结果,当通过使芳族二胺单体的胺部分与基于苯-二羰基的单体(例如邻苯二甲酰氯)的羰基反应来制备聚酰胺共聚物、使用其的膜或膜层合体时,确定通过将各树脂层中使用的聚酰胺中的苯-1,3-二羰基(或间苯二甲酰基单元,源于间苯二甲酰氯的单元,IPC)与苯-1,4-二羰基(或对苯二甲酰基单元,源于对苯二甲酰氯的单元,TPC)的比率调节至特定的范围,共聚物可以用于柔性显示装置等,因为其在具有柔性结构的同时在强度和硬度上没有大的损失。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胺膜层合体

  I)呈包括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和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层合体的形式,以及

  II)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包含第一聚酰胺共聚物,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包含第二聚酰胺共聚物,

  III)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各自独立地为包含以下二者的聚酰胺共聚物:

  A.其中芳族二胺单体的胺基和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羰基形成酰胺键的酰胺重复单元(在下文中,称为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

  B.其中芳族二胺单体的胺基和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羰基形成酰胺键的酰胺重复单元(在下文中,称为第二酰胺重复单元);

  C.然而,第一聚酰胺和第二聚酰胺以彼此不同的比率包含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第二酰胺重复单元。

  在本文中,在聚酰胺树脂层合体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源自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3-二羰基和源自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的聚酰胺共聚物被称为第一聚酰胺共聚物,由此构成的树脂层被称为第一聚酰胺树脂层。

  此外,在聚酰胺树脂层合体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源自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3-二羰基和源自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的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的聚酰胺共聚物被称为第二聚酰胺共聚物,由此构成的树脂层被称为第二聚酰胺树脂层。

  参照上述酰胺重复单元,可以看出,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中,第一酰胺重复单元相对于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第二酰胺重复单元的总和的比率为20mol%或更小,而在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中,第一酰胺重复单元相对于第一酰胺重复单元和第二酰胺重复单元的总和的比率大于20mol%。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可以为约2mol%至约20mol%,优选约2mol%至约5mol%。

  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可以大于约20mol%且为约40mol%或更小。

  源自苯-1,3-二羰基(基于间苯二甲酰基的)单体(IPC)的重复单元由于弯曲的分子几何结构而可能妨碍聚合物中的链堆积和排列。此外,其可以扩大聚酰胺共聚物中的非晶区域,从而改善聚酰胺膜的光学特性和耐折性。

  源自苯-1,4-二羰基(基于对苯二甲酰基的)单体(TPC)的重复单元由于线性的分子几何结构而可以保持聚合物中的链堆积和排列。此外,其可以扩大聚酰胺共聚物中的结晶区域,从而改善聚酰胺膜的表面硬度和机械特性。

  因此,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为约20mol%或更小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由其构成的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可以赋予聚酰亚胺膜层合体相对良好的表面硬度和机械特性。

  此外,其中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大于约20mol%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和由其构成的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可以赋予聚酰亚胺膜层合体相对良好的光学特性和耐折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优选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和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以约30:70至约1:99的厚度比形成。当在膜层合体即显示装置的顶部上使用时,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可以优选地层合在面向观察者的外层上。

  本公开的聚酰胺膜层合体包括上述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和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二者,特别地,在整个聚酰胺膜层合体中,第一聚酰胺树脂层与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厚度比保持在上述范围内。因此,可以非常有效地实现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各自的优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在整个聚酰胺膜层合体中,膜层合体的苯-1,3-二羰基相对于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的总和的比率可以为约5mol%至约25mol%。

  即,由于包括所有共聚物和由所述共聚物构成的树脂层的整个膜层合体中的苯-1,3-二羰基的比率以及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第二聚酰胺共聚物中的苯-1,3-二羰基与苯-1,4-二羰基的比率在上述范围内,因此上述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例如雾度和黄度指数,并且同时可以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例如耐折性和表面硬度。

  上述芳族二氨基可以源自在围绕芳族环的端部处包含两个氨基的芳族二胺单体。例如,芳族二氨基可以源自选自以下的至少一者:2,2'-双(三氟甲基)-4,4'-联苯二胺、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胺、4,4'-二氨基二苯砜、4,4'-(9-亚芴基)双苯胺、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2,2',5,5'-四氯联苯胺、2,7-二氨基芴、4,4-二氨基八氟联苯、间苯二胺、对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醚、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1,3-双(4-氨基苯氧基)苯和4,4'-二氨基-N-苯甲酰苯胺。

  更优选地,芳族二胺单体可以为2,2'-双(三氟甲基)-4,4'-联苯二胺(TFDB)或2,2'-二甲基-4,4'-二氨基联苯胺。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第二聚酰胺共聚物为与上述芳族二氨基形成酰胺键的羰基,并且除了苯-1,3-二羰基和苯-1,4-二羰基之外还可以包含源自芳族二羰基单体或三羰基单体的羰基。

  芳族二羰基单体的实例包括4,4'-联苯基二乙酰氯等,芳族三羰基单体的实例包括均苯三甲酰氯等。

  特别地,芳族三羰基单体可以用作共聚中的交联剂以进一步改善聚酰胺嵌段共聚物的机械特性。

  为了获得这种效果,芳族三羰基单体可以以总的衍生羰基的单体的约0.01mol%或更大、约0.025mol%或更大、或者约0.05mol%或更大,并且约5.0mol%或更小、约2.5mol%或更小、约1.5mol%或更小、或者约1.25mol%或更小的量包含在内。当过量使用芳族三羰基单体时,制备的聚酰胺共聚物的光学特性可能劣化并且柔性可能降低。

  同时,用于通过使芳族二胺单体和芳族二羰基单体聚合来制备包含根据芳族二氨基和苯-二羰基的酰胺键的聚酰胺的聚合条件没有特别限制。然而,为了改变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第二聚酰胺共聚物中的重复单元的比率,可以以不同的量添加单体。

  具体地,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可以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来制备:

  i)将苯-1,3-二羰基单体、苯-1,4-二羰基单体和芳族二胺单体混合,

  ii)其中基于苯-1,3-二羰基单体和苯-1,4-二羰基单体的总和,苯-1,3-二羰基单体以20mol%或更小的量包含在内,

  iii)然后在胺基与羰基之间形成酰胺键。

  此外,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可以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来制备:

  i)将苯-1,3-二羰基单体、苯-1,4-二羰基单体和芳族二胺单体混合,

  ii)其中基于苯-1,3-二羰基单体和苯-1,4-二羰基单体的总和,苯-1,3-二羰基单体以大于20mol%的量包含在内,

  iii)然后在胺基与羰基之间形成酰胺键。

  用于形成聚酰胺的聚合反应可以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在约-25℃至约25℃,更优选约-25℃至0℃的温度下通过溶液聚合来进行。上述单体等的具体实例如以上在聚酰胺共聚物中所述的。

  在本文中,作为反应溶剂,可以使用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丙酮、N-甲基-2-吡咯烷酮、四氢呋喃、氯仿、γ-丁内酯等。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案,聚酰胺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可以为约10000g/mol至约700000g/mol、约100000g/mol至约500000g/mol、约100000g/mol至约500000g/mol、或约300000g/mol至约450000g/mol。

  在本文中,重均分子量可以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来测量。

  当使用上述聚酰胺嵌段共聚物制备膜层合体时,可以表现出柔性以及优异的光学特性和机械特性,并因此层合体可以用作用于各种模制品的材料。例如,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应用于显示器用基底、显示器用保护膜、触摸面板、可折叠装置的窗罩等。

  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使用聚酰胺共聚物通过常规方法例如干法或湿法来制备。

  例如,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来获得:

  将包含第二聚酰胺共聚物的溶液涂覆在任意支撑物上以形成膜;通过使溶剂蒸发来干燥膜以在支撑物上形成第二聚酰胺树脂层;

  将包含第一聚酰胺共聚物的溶液涂覆在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上以形成膜;通过使溶剂蒸发来干燥膜以在支撑物上形成第一聚酰胺树脂层。

  根据另一个实施方案,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通过以下来形成:将包含第二聚酰胺共聚物的溶液涂覆在任意基底上以形成第二膜;将包含第一聚酰胺共聚物的溶液涂覆在第二膜上以形成第一膜;以及通过使溶剂蒸发来干燥膜。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方案,可以提供聚酰胺膜层合体,其包括基底;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和第二聚酰胺树脂层。

  如上所述,优选地,聚酰胺树脂层合体具有形成在基底上的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和形成在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上的第一聚酰胺树脂层。

  第一聚酰胺树脂层和第二聚酰胺树脂层可以形成在基底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并且还可以包括在第一聚酰胺树脂层上或者在基底与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之间的单独的功能层。

  基底可以包含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聚合物:基于聚酰亚胺的聚合物、基于聚碳酸酯的聚合物、基于聚酯的聚合物、基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聚合物、基于聚烯烃的聚合物和基于聚环烯烃的聚合物。

  如有必要,可以对聚酰胺膜层合体进行拉伸和热处理。

  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在为无色透明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机械特性,因为其是使用上述具有不同特性的聚酰胺共聚物制备的。

  具体地,聚酰胺膜层合体的关于厚度为50±2μm的样品根据ASTM%20E313测量的黄度指数(YI)可以为约3.0或更小、或者约2.5或更小。

  此外,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满足下式1:

  [式1]

  YI1-YI0<3.0

  在式1中,

  YI1和YI0为根据ASTM%20E313测量的聚酰胺膜层合体的黄度指数,

  YI0为聚酰胺膜层合体的初始黄度指数,以及

  YI1为在根据ASTM%20G53-96将聚酰胺膜层合体暴露于紫外线和水分96小时之后测量的黄度指数。

  即,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聚酰胺膜层合体不仅在初始阶段、而且长时间暴露于紫外线或水分也可以保持优异的光学特性例如没有发黄现象。

  此外,聚酰胺膜层合体的关于厚度为50±2μm的样品根据ASTM%20D1003测量的雾度可以为约1.0%或更小、或者约0.7%或更小。

  此外,聚酰胺膜层合体的根据ISO%20527-3测量的模量可以为约6GPa或更大,优选约6.5GPa或更大。

  此外,聚酰胺膜层合体的根据ISO%20527-3测量的伸长率可以为约10%或更大,优选约15%或更大。

  此外,聚酰胺膜层合体的关于厚度为50±2μm的样品根据ASTM%20D3363测量的铅笔硬度可以为3H或更大。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聚酰胺膜层合体可以在为无色透明的同时表现出优异的机械特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提供了优选实施例以更好地进行理解。然而,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性目的,并且本发明不旨在被这些实施例所限制。

  第一聚酰胺共聚物的制备

  制备例1-1

  在配备有搅拌器、氮气注入器、滴液漏斗和温度控制器的500mL%204颈圆底烧瓶(反应器)中,在缓慢吹入氮气下放入184g%20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将反应器的温度调节至-10℃,然后溶解0.030343mol的2,2'-双(三氟甲基)-4,4'-联苯二胺(TFDB)。

  以约5分钟的间隔向其中顺序地添加0.002731mol的间苯二甲酰氯(IPC)和0.028219mol的对苯二甲酰氯(TPC),并且搅拌。此后,在约-10℃下进行酰胺形成反应约60分钟。

  在反应完成之后,添加DMAc以稀释至5%或更小的固含量,然后使用1L的甲醇进行沉淀。将沉淀的固体过滤,然后在100℃下在真空下干燥约6小时或更长时间以获得固体形式的聚酰胺共聚物(重均分子量:约431122g/mol;IPC比率:8.82mol%)。

  制备例1-2

  在配备有搅拌器、氮气注入器、滴液漏斗和温度控制器的500mL%204颈圆底烧瓶(反应器)中,在缓慢吹入氮气下放入184g%20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将反应器的温度调节至-10℃,然后溶解0.030343mol的2,2'-双(三氟甲基)-4,4'-联苯二胺(TFDB)。

  以约5分钟的间隔向其中顺序地添加0.005765mol的间苯二甲酰氯(IPC)和0.025184mol的对苯二甲酰氯(TPC),并且搅拌。此后,在约-10℃下进行酰胺形成反应约60分钟。

  在反应完成之后,添加DMAc以稀释至5%或更小的固含量,然后使用1L的甲醇进行沉淀。将沉淀的固体过滤,然后在100℃下在真空下干燥约6小时或更长时间以获得固体形式的聚酰胺共聚物(重均分子量:约392845g/mol;IPC比率:18.63mol%)。

  第二聚酰胺共聚物的制备

  制备例2-1

  在配备有搅拌器、氮气注入器、滴液漏斗和温度控制器的500mL%204颈圆底烧瓶(反应器)中,在缓慢吹入氮气下放入184g%20N,N-二甲基乙酰胺(DMAc)。将反应器的温度调节至-10℃,然后溶解0.030343mol的2,2'-双(三氟甲基)-4,4'-联苯二胺(TFDB)。

  以约5分钟的间隔向其中顺序地添加0.010013mol的间苯二甲酰氯(IPC)和0.020936mol的对苯二甲酰氯(TPC),搅拌。此后,在约-10℃下进行酰胺形成反应约60分钟。

  在反应完成之后,添加DMAc以稀释至5%或更小的固含量,然后使用1L的甲醇进行沉淀。将沉淀的固体过滤,然后在100℃下在真空下干燥约6小时或更长时间以获得固体形式的聚酰胺共聚物(重均分子量:约399721g/mol;IPC比率:32.35mol%)。

  膜层合体的制备

  实施例1

  将100重量份的制备例2-1中获得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和5重量份的UV稳定剂(Tinuvin%20329,由BASF制造)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以制备约15重量%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溶液。

  将第二聚酰胺共聚物溶液施加在基于聚酰亚胺的基底(UPILEX-75s,由UBE制造)上,使用膜施加器均匀地控制聚合物溶液的厚度(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形成)。

  单独地,将100重量份的制备例1-1中获得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5重量份的UV稳定剂(Tinuvin%20329,由BASF制造)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以制备约15重量%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

  将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施加在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上,使用膜施加器均匀地控制聚合物溶液的厚度(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形成)。

  将其在马西斯(mathis)烘箱中在约120℃下干燥约15分钟,在使氮气流动的同时在约250℃下固化约30分钟,然后从基底上剥离以获得厚度为50.0μm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在层合体中,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厚度为43μm,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厚度为7μm。

  实施例2

  将100重量份的制备例2-1中获得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和5重量份的UV稳定剂(Tinuvin%20329,由BASF制造)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以制备约15重量%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溶液。

  将第二聚酰胺共聚物溶液施加在基于聚酰亚胺的基底(UPILEX-75s,由UBE制造)上,使用膜施加器均匀地控制聚合物溶液的厚度(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形成)。

  单独地,将100重量份的制备例1-2中获得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5重量份的UV稳定剂(Tinuvin%20329,由BASF制造)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以制备约15重量%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

  将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施加在第二聚酰胺树脂层上,使用膜施加器均匀地控制聚合物溶液的厚度(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形成)。

  将其在马西斯烘箱中在约120℃下干燥约15分钟,在使氮气流动的同时在约250℃下固化约30分钟,然后从基底上剥离以获得厚度为50.0μm的聚酰胺膜层合体。

  在层合体中,第二聚酰胺树脂层的厚度为35μm,第一聚酰胺树脂层的厚度为15μm。

  比较例1(单个层)

  将100重量份的制备例1-1中获得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5重量份的UV稳定剂(Tinuvin%20329,由BASF制造)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以制备约15重量%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

  将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施加在基于聚酰亚胺的基底(UPILEX-75s,由UBE制造)上,使用膜施加器均匀地控制聚合物溶液的厚度。

  将其在马西斯烘箱中在约120℃下干燥约15分钟,在使氮气流动的同时在约250℃下固化约30分钟,然后从基底上剥离以获得厚度为50.0μm的聚酰胺膜。

  比较例2(单个层)

  将100重量份的制备例1-2中获得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和5重量份的UV稳定剂(Tinuvin%20329,由BASF制造)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以制备约15重量%的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

  将第一聚酰胺共聚物溶液施加在基于聚酰亚胺的基底(UPILEX-75s,由UBE制造)上,使用膜施加器均匀地控制聚合物溶液的厚度。

  将其在马西斯烘箱中在约120℃下干燥约15分钟,在使氮气流动的同时在约250℃下固化约30分钟,然后从基底上剥离以获得厚度为50.0μm的聚酰胺膜。

  比较例3(单个层)

  将100重量份的制备例2-1中获得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和5重量份的UV稳定剂(Tinuvin%20329,由BASF制造)溶解在N,N-二甲基乙酰胺中以制备约15重量%的第二聚酰胺共聚物溶液。

  将第二聚酰胺共聚物溶液施加在基于聚酰亚胺的基底(UPILEX-75s,由UBE制造)上,使用膜施加器均匀地控制聚合物溶液的厚度。

  将其在马西斯烘箱中在约120℃下干燥约15分钟,在使氮气流动的同时在约250℃下固化约30分钟,然后从基底上剥离以获得厚度为50.0μm的聚酰胺膜。

  实验例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聚酰胺膜层合体或聚酰胺膜,测量或评估以下特性,结果汇总于下表1中。

  黄度指数(Y.I.):根据ASTM%20E313的方法使用COH-400分光光度计(NIPPONDENSHOKU%20INDUSTRIES)测量膜的黄度指数(YI0)。

  根据ASTM%20G53-96的方法使测量样品暴露于紫外线和水分96小时,然后根据ASTME313再次测量膜的黄度指数(YI1)。

  雾度:根据ASTM%20D%201003的方法使用COH-400分光光度计(NIPPON%20DENSHOKUINDUSTRIES)测量膜的雾度。

  铅笔硬度:根据ASTM%20D3363的方法使用铅笔硬度测试仪测量膜的铅笔硬度。具体地,将不同硬度值的铅笔固定至测试仪并在膜上刮擦,用肉眼或用显微镜观察在膜上出现刮擦的程度。当多于总刮擦数的70%的刮擦未被观察到时,将对应于铅笔的硬度的值评估为膜的铅笔硬度。表2示出了在测试中用相应硬度的铅笔刮擦膜的次数(总共5次)以及在其中出现划痕的数目。

  模量和伸长率:根据ISO%20527-3的方法使用万能测试系统(3360)测量膜的模量(GPB)和伸长率(%)。

  耐折性:根据ISO 5626的方法使用MIT型耐折性测试仪测量膜的耐折性。

  具体地,在25℃下将膜的样品(1cm×7cm)装载到耐折性测试仪中,以0.8mm的曲率半径和250g的负载在样品的左侧和右侧上以175rpm的速率将其折至135°的角度,直至样品断裂。测量往复弯曲循环的数目作为耐折性。

  [表1]

  

  参照上表,确定根据实施例的聚酰胺膜层合体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例如高的铅笔硬度、模量和伸长率,以及优异的光学特性例如低的雾度和低的黄度指数。此外,还确定层合体表现出非常高的耐折性。

  因此,认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案的聚酰胺膜层合体可应用于可折叠的显示器等。

《聚酰胺膜层合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