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织造> 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独创技术19468字

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

2021-02-04 06:19:54

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洗可穿面料的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面料的手感、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毛织品服装必须干洗熨烫,不适应现代生活对方便和舒适的需求。加以今日毛织品的使用范围日益拓宽,从过去以外衣西装为主发展到今日的薄型羊毛西裤料、薄型羊毛衬衫料、羊毛针织内衣等,就衣料而言,不论服装式样如何变迁,人们总是倾向于要求其具有免烫、质轻、新颖诸优点,羊毛织物的耐机洗性能很差,在水中受到机械搅拌时发生毡缩,毡缩率高达60%,失去了其优异的服用性能,因此,洗可穿面料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眯,针对这一类需求,亟需研发出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如下:染色→复洗→复精梳→前纺→细纱→自络筒→并线→倍捻→蒸纱→整经→织造→坯布检验→后整理→成品;

  所述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原料为70S澳大利亚羊毛;

  所述织造步骤中,选择织物组织为3/1经二重组织,采用不清晰梭口,使相邻经纱之间的高度不同的方法,同时对3/1经纱的综框,整体高度提高,并适当增加上机张力,整经倒轴时,采用上冷浆技术,以减少毛羽来减少经纱之间的粘连现象;

  所述后整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烧毛→煮呢→洗呢→脱开→煮呢→脱开→烘呢→定型→轧烧→中检→熟修→防缩→刷剪→罐蒸→熟修→刷毛→罐蒸,采用平幅洗呢和煮呢。

  进一步地,所述织造步骤中,上机幅宽164.4mm,上机经密752根/10cm,上机纬密247根/10cm,成品幅宽153mm,成品经密808根/10cm,成品纬密260根/10cm,成品克重600g/m。

  进一步地,烧毛处理中呢速为95~105m/min,火焰强度为11mbar,双火口,正火口距离14mm,反火口距离22mm。

  进一步地,在洗呢和煮呢中,选用柔软剂为KW-R(硅油类),浓度30g/l,轧辊速度20米/分。

  进一步地,所述前纺步骤中,使用前纺纱收卷机构进行收卷,所述前纺纱收卷机构包括有机架、入料机构、收卷筒、两个收缩杆和两个滚筒,机架水平设置,机架还包括有均呈水平设置的上机座和下机座,上机座底面与下机座顶部固定连接,上机座的前侧开口,入料机构竖直设置在上机座开口前方,两个收缩杆分别自下机架的下端左右两侧呈水平状态向正前方伸出,收卷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收缩杆的前段可拆卸连接,两个滚筒水平设置在收卷筒和下机座之间,其中一个滚筒位于另一个滚筒的正上方,并且两个滚筒之间不接触,下机架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用于固定两个滚筒的轴座,两个滚筒的端部之间设有供收缩杆穿过的间隙,收卷筒还包括有旋转电机,电机水平设置在其中一个收缩杆的前端,电机的输出轴与收卷筒传动连接,入料机构还包括有圆柱形入料通道、入料外壳、连接杆、旋转机构和横向位移机构,圆柱形入料通道竖直设置在上机座开口前侧且悬空设置于收卷筒的上方,入料外壳套设在圆柱形入料通道中部,旋转机构设置在入料外壳内部,横向位移机构水平设置在入料外壳内,上机座顶部靠近开口一侧设置有与上机座铰接的活动板,入料外壳与活动板通过连接杆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收缩杆均包括有拉簧和纵向杆,拉簧与纵向杆均水平设置,拉簧的后端与下机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拉簧的前端与纵向杆的后端固定连接,纵向杆长度方向与滚筒轴线方向垂直,下机座的底部设有两个供拉簧和纵向杆纵向位移的收缩滑道,收缩滑道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杆的长度方向一致,纵向杆的前端设有拉钩,纵向杆通过拉钩与收卷筒可拆卸连接,其中一根纵向杆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固定座。

  进一步地,收卷筒还设有横杆,横杆水平设置且长度方向与滚筒长度方向一致,横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向杆上的拉钩可拆卸的传动连接,旋转电机水平固定设置在固定座的顶部,旋转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横杆靠近固定座的一端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轴座的一端与下机座的侧面固定连接,连接座的另一端与两个滚筒的同一侧分别可供滚筒转动的连接。

  进一步地,旋转机构包括双向输出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双向输出电机水平固定设置在入料外壳内且双向输出电机的输出方向与收卷筒长度方向垂直,第一齿轮竖直设置在圆柱形入料通道和双向输出电机之间,双向输出电机靠近圆柱形入料通道一端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传动连接,第二齿轮水平设置在圆柱形入料通道外壁,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圆柱形入料通道通过第二齿轮和第一齿轮与双向输出电机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横向位移机构包括有第三齿轮、传动杆、齿条和两块限位板,传动杆水平设置与上机座内且传动杆的轴线与双向输出电机输出端轴线共线,第三齿轮竖直设置在传动杆靠近双向传动电机的一端,双向输出电机远离圆柱形入料通道一端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传动杆一端固定连接,齿条水平固定设置在上机座的底部,齿条的长度方向与双向输出电机输出端轴线方向垂直,第三齿轮与齿条啮合,两块限位板分别水平设置在上机座内传动杆的上下两侧,两块限位板与传动杆滑动连接。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产品是一款全毛高密度面料,充分体现了设计要点和织造技术的突破,经紧度达到常规品种的2-3倍,面料纹路清晰,面料厚实挺刮,能产生稳定的造型效果,具有较好的抗皱效果,折痕回复角和弹性回复率都大大超越了常规面料,在制造工艺上有较大改进。

  2、该品种总经为11952根,经密736根/10cm,经密很大,容易造成开口不清而引起跳花,蛛网,断经现象在生产时,采用不清晰梭口,(既通过调整前后综框高低的方法),使相邻经纱之间的高度不同的方法,同时对3/1经纱的综框,整体高度提高,并适当增加上机张力,整经倒轴时,采用上冷浆技术,以减少毛羽来减少经纱之间的粘连现象。

  3、后整理结合了羊毛纤维的特征进行,干湿整时控制各工序的张力,烧毛用中强火,合适的呢速,保证呢面光洁,采用平幅洗呢和煮呢,不同的柔软剂在柔软时对织物的作用不同,为减少折痕,提高折痕回复性,后整理合理选择柔软剂种类和适当的剂量,提高织物在后整理之后的手感,防止折痕和纬斜;还有防缩处理,必须注意防缩后织物的手感接近未处理的织物,要能完全防止洗涤收缩,毛织物洗涤色牢度不下降,依据上述工艺要求生产出成品达到了设计要求。

  4、通过旋转电机直接与收卷筒传动连接,从而更加高效的实现收卷纱线,通过入料机构的旋转机构实现了纱线先旋转后收卷,通过入料机构的横向位移机构实现了对纱线收卷距离的把控,通过收缩杆实现了收卷筒和滚筒在运行时时刻抵触,使得纱线收卷更加精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三维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部分三维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中:机架1、入料机构2、收卷筒3、收缩杆4、滚筒5、上机座6、下机座7、轴座8、旋转电机9、圆柱形入料通道10、入料外壳11、连接杆12、旋转机构13、横向位移机构14、活动板15、拉簧16、纵向杆17、收缩滑道18、拉钩19、固定座20、横杆21、双向输出电机22、第一齿轮23、第二齿轮24、第三齿轮25、传动杆26、齿条27、限位板28、限位条29、限位凸环30、三角形凸块31、限位凸块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如下:染色→复洗→复精梳→前纺→细纱→自络筒→并线→倍捻→蒸纱→整经→织造→坯布检验→后整理→成品;

  所述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原料为70S澳大利亚羊毛;

  所述织造步骤中,选择织物组织为3/1经二重组织,采用不清晰梭口,使相邻经纱之间的高度不同的方法,同时对3/1经纱的综框,整体高度提高,并适当增加上机张力,整经倒轴时,采用上冷浆技术,以减少毛羽来减少经纱之间的粘连现象;

  所述后整理具体包括以下步骤:烧毛→煮呢→洗呢→脱开→煮呢→脱开→烘呢→定型→轧烧→中检→熟修→防缩→刷剪→罐蒸→熟修→刷毛→罐蒸,采用平幅洗呢和煮呢。

  进一步地,所述织造步骤中,上机幅宽164.4mm,上机经密752根/10cm,上机纬密247根/10cm,成品幅宽153mm,成品经密808根/10cm,成品纬密260根/10cm,成品克重600g/m。

  进一步地,烧毛处理中呢速为95~105m/min,火焰强度为11mbar,双火口,正火口距离14mm,反火口距离22mm。

  进一步地,在洗呢和煮呢中,选用柔软剂为KW-R(硅油类),浓度30g/l,轧辊速度20米/分。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4所示,所述前纺步骤中,使用前纺纱收卷机构进行收卷,所述前纺纱收卷机构包括机架1、入料机构2、收卷筒3、两个收缩杆4和两个滚筒5,机架1水平设置,机架1还包括有均呈水平设置的上机座6和下机座7,上机座6底面与下机座7顶部固定连接,上机座6的前侧开口,入料机构2竖直设置在上机座6开口前方,两个收缩杆4分别自下机架1的下端左右两侧呈水平状态向正前方伸出,收卷筒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收缩杆4的前段可拆卸连接,两个滚筒5水平设置在收卷筒3和下机座7之间,其中一个滚筒5位于另一个滚筒5的正上方,并且两个滚筒5之间不接触,下机架1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用于固定两个滚筒5的轴座8,两个滚筒5的端部之间设有供收缩杆4穿过的间隙,收卷筒3还包括有旋转电机9,电机水平设置在其中一个收缩杆4的前端,电机的输出轴与收卷筒3传动连接,入料机构2还包括有圆柱形入料通道10、入料外壳11、连接杆12、旋转机构13和横向位移机构14,圆柱形入料通道10竖直设置在上机座6开口前侧且悬空设置于收卷筒3的上方,入料外壳11套设在圆柱形入料通道10中部,旋转机构13设置在入料外壳11内部,横向位移机构14水平设置在入料外壳11内,上机座6顶部靠近开口一侧设置有与上机座6铰接的活动板15,入料外壳11与活动板15通过连接杆12连接。

  每个收缩杆4均包括有拉簧16和纵向杆17,拉簧16与纵向杆17均水平设置,拉簧16的后端与下机座7的底部固定连接,拉簧16的前端与纵向杆17的后端固定连接,纵向杆17长度方向与滚筒5轴线方向垂直,下机座7的底部设有两个供拉簧16和纵向杆17纵向位移的收缩滑道18,收缩滑道18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杆17的长度方向一致,纵向杆17的前端设有拉钩19,纵向杆17通过拉钩19与收卷筒3可拆卸连接,其中一根纵向杆17上固定连接有一个水平设置的固定座20。

  拉簧16拉动纵向杆17顺着收缩滑道18的方向向后收缩,从而使得收卷筒3与两个滚筒5表面相抵触。

  收卷筒3还设有横杆21,横杆21水平设置且长度方向与滚筒5长度方向一致,横杆21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纵向杆17上的拉钩19可拆卸的传动连接,旋转电机9水平固定设置在固定座20的顶部,旋转电机9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横杆21靠近固定座20的一端传动连接。

  当横杆21安装在两个纵向杆17上的拉钩19上时,旋转电机9通过联轴器与横杆21一端连接从而带动横杆21转动,进而带动与横杆21相抵触的两个滚筒5转动。

  轴座8的一端与下机座7的侧面固定连接,连接座的另一端与两个滚筒5的同一侧分别可供滚筒5转动的连接。

  轴座8保证了两个滚筒5与下机座7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并且实现了滚筒5的自由转动。

  旋转机构13包括双向输出电机22、第一齿轮23和第二齿轮24,双向输出电机22水平固定设置在入料外壳11内且双向输出电机22的输出方向与收卷筒3长度方向垂直,第一齿轮23竖直设置在圆柱形入料通道10和双向输出电机22之间,双向输出电机22靠近圆柱形入料通道10一端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23传动连接,第二齿轮24水平设置在圆柱形入料通道10外壁,第二齿轮24与第一齿轮23啮合,圆柱形入料通道10通过第二齿轮24和第一齿轮23与双向输出电机22传动连接。

  当圆柱形入料通道10入料时,双向输出电机22的前端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23传动连接,从而带动第一齿轮23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齿轮23啮合的第二齿轮24转动,第二齿轮24固定设置在圆柱形入料通道10外壁,进而带动圆柱形入料通道10转动,使得纱线进入圆柱形入料通道10后会旋转。

  横向位移机构14包括有第三齿轮25、传动杆26、齿条27和两块限位板28,传动杆26水平设置与上机座6内且传动杆26的轴线与双向输出电机22输出端轴线共线,第三齿轮25竖直设置在传动杆26靠近双向传动电机的一端,双向输出电机22远离圆柱形入料通道10一端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传动杆26一端固定连接,齿条27水平固定设置在上机座6的底部,齿条27的长度方向与双向输出电机22输出端轴线方向垂直,第三齿轮25与齿条27啮合,两块限位板28分别水平设置在上机座6内传动杆26的上下两侧,两块限位板28与传动杆26滑动连接。

  当圆柱形入料通道10入料时,双向输出电机22的后端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传动杆26连接从而带动传动杆26来回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齿轮25来回转动,传动杆26上的第三齿轮25与上机座6上的齿条27啮合,进而第三齿轮25在沿着齿条27长度方向来回往复运动,两块限位板28保证了整个入料机构2在竖直平面上不发生偏移。

  齿条27沿长度方向两侧还设置有两个竖直设置的可限制第三齿轮25位移方向的限位条29,限位条29的长度方向与齿条27长度方向一致。

  当第三齿轮25在齿条27上做来回往复运动时,限位条29保证了齿条27只会沿着齿条27的长度方向位移而不发生偏移。

  圆柱形入料通道10还设有两个用于限制入料外壳11竖直方向位移限位凸环30。

  两个限位凸环30保证了入料外壳11在竖直方向上不发生偏移,从而保证了圆柱形入料通道10与入料外壳11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

  上机座6的顶部还设有两个三角形凸块31,三角形凸块31分别设置在活动门的两侧,活动门上设有与两个三角形凸块31分别配合的限位凸块32。

  当入料通道运行到齿条27最末端时,三角形凸块31与限位凸块32配合卡死,保证了活动门有一定的旋转角度,进而保证了与活动门通过连接杆12连接的入料通道也具有一定的位移长度。

  工作原理:当圆柱形入料通道10入料时,双向输出电机22的前端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齿轮23传动连接,从而带动第一齿轮23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齿轮23啮合的第二齿轮24转动,第二齿轮24固定设置在圆柱形入料通道10外壁,进而带动圆柱形入料通道10转动,使得纱线进入圆柱形入料通道10后会旋转。当圆柱形入料通道10入料时,双向输出电机22的后端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传动杆26连接从而带动传动杆26来回转动,进而带动第三齿轮25来回转动,传动杆26上的第三齿轮25与上机座6上的齿条27啮合,进而第三齿轮25在沿着齿条27长度方向来回往复运动,两块限位板28保证了整个入料机构2在竖直平面上不发生偏移。当第三齿轮25在齿条27上做来回往复运动时,限位条29保证了齿条27只会沿着齿条27的长度方向位移而不发生偏移。两个限位凸环30保证了入料外壳11在竖直方向上不发生偏移,从而保证了圆柱形入料通道10与入料外壳11的相对位置不发生改变。当入料通道运行到齿条27最末端时,三角形凸块31与限位凸块32配合卡死,保证了活动门有一定的旋转角度,进而保证了与活动门通过连接杆12连接的入料通道也具有一定的位移长度。当横杆21安装在两个纵向杆17上的拉钩19上时,旋转电机9通过联轴器与横杆21一端连接从而带动横杆21转动,拉簧16拉动纵向杆17顺着收缩滑道18的方向向后收缩,从而使得收卷筒3与两个滚筒5表面相抵触,进而带动与横杆21相抵触的两个滚筒5转动。轴座8保证了两个滚筒5与下机座7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并且实现了滚筒5的自由转动。

  本发明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全毛洗可穿面料,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缩水率:经向-1.3% 纬向-1.3% 起毛起球4级。

  2、色牢度:耐水4级,耐洗4级,耐汗渍4级。

  3、耐熨烫4级,耐干摩擦4级,湿摩擦4级。

  4、断裂强力N:990×260。

  5、折皱回复角:316度。

  6、弹性回复率:经向94.3%,纬向92.4%。

  本发明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全毛洗可穿面料,是一款全毛高密度面料,充分体现了设计要点和织造技术的突破,经紧度达到常规品种的2-3倍,面料纹路清晰,面料厚实挺刮,能产生稳定的造型效果,具有较好的抗皱效果,折痕回复角和弹性回复率都大大超越了常规面料,在制造工艺上有较大改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全毛洗可穿面料的制备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