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织造> 一种新型弹力面料独创技术10465字

一种新型弹力面料

2021-02-01 08:50:42

一种新型弹力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弹力面料。

  背景技术

  梭织面料是织机以投梭的形式,将纱线通过经、纬向的交错而组成,其组织一般有平纹、斜纹和缎纹三大类以及它们的变化。

  目前的梭织面料往往只是采用简单的经纬编织形成,面料的弹性较差,影响面料的适用性能,公开号为CN20830906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梭织布,该梭织布采用不同疏密程度的纬纱,以及不同弹性的纬纱来调节面料纬向拉伸过程中的拉伸稳定性,在经向拉伸过程中采用经向条纹补偿经向的拉伸强度,而由于面料的纬纱的疏密程度不同,拉伸过程中经向方向的形变程度也不同,只采用单一弹性的经向条纹不能满足现有面料的弹性,会导致经向拉伸后面料局部拉伸过度而局部位置拉伸程度不大,影响面料整体的弹性拉伸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面料弹性性能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弹力面料,具有良好的整体弹性拉伸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弹力面料,包括面料基层、弹性层和设置在面料基层、弹性层之间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若干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间隔条纹一和间隔条纹二,所述间隔条纹一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条和抗菌条,所述抗菌条连接在弹性层上,所述弹性条连接在面料基层上,所述弹性条靠近面料基层的一侧设置若干缺口,所述缺口与面料基层之间形成透气通道,所述透气通道的孔径由中间到两端依次增加,所述间隔条纹二连接在面料基层上,所述间隔条纹二的厚度小于中间层的厚度,所述间隔条纹二和弹性层之间形成导气间隙。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条为海绵条,所述抗菌条为由纳米银纤维和氨纶纤维编织而成的条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间隔条纹二为由竹纤维和氨纶纤维编织而成的条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面料基层由氨纶纤维和人棉纤维混合编织而成。

  作为优选:所述间隔条纹二的厚度大于边沿口的大小。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层由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而成,所述纬纱包括若干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

  作为优选:若干相邻所述第一纬纱形成直线部,若干相邻所述第二纬纱形成曲线部,所述直线部和曲线部相互交替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曲线部当中的第二纬纱的曲率变化,所述曲线部当中的第二纬纱的曲率向直线部方向依次减小。

  作为优选:所述曲线部当中的第二纬纱的弹性随着曲率的增加减小。

  作为优选:各个所述曲线部的宽度相等,各个所述直线部的宽度相等,所述直线部的宽度小于曲线部宽度的一半。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面料基层、弹性层、中间层相互间隔设置的结构,形成夹层结构,中间的中间层中弹性条、抗菌条相互粘接,形成一体的间隔条纹一,间隔条纹一、间隔条纹二相互交替设置并平行排列,保证其能够承受其长度方向上的稳定拉力,在拉伸过程中面料基层、弹性层均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根据拉伸产生稳定的弹性变形,并在间隔条纹二与弹性层之间形成导气间隙,弹性条与面料基层之间形成透气通道,能够增加面料内部的空气含量,使得面料更加疏松,且其内部的空气能够透过面料基层、弹性层上的缝隙,进行透风换气,增加面料的透气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弹力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弹力面料的剖视图。

  图中:1、面料基层;2、弹性层;3、中间层;4、间隔条纹一;5、间隔条纹二;6、导气间隙;7、弹性条;8、抗菌条;9、透气通道;10、边沿口;11、经纱;12、纬纱;13、第一纬纱;14、第二纬纱;15、直线部;16、曲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新型弹力面料,包括面料基层1、弹性层2和设置在面料基层1、弹性层2之间的中间层3,中间层3包括若干平行且间隔设置的间隔条纹一4和间隔条纹二5,间隔条纹一4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条7和抗菌条8,抗菌条8连接在弹性层2上,弹性条7连接在面料基层1上,弹性条7靠近面料基层1的一侧设置若干缺口,缺口与面料基层1之间形成透气通道9,透气通道9的孔径由中间到两端依次增加,间隔条纹二5连接在面料基层1上,间隔条纹二5的厚度小于中间层3的厚度,间隔条纹二5和弹性层2之间形成导气间隙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采用面料基层1、弹性层2、中间层3相互间隔设置的结构,形成夹层结构,中间的中间层3中弹性条7、抗菌条8相互粘接,形成一体的间隔条纹一4,间隔条纹一4、间隔条纹二5相互交替设置并平行排列,保证其能够承受其长度方向上的稳定拉力,在拉伸过程中面料基层1、弹性层2均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根据拉伸产生稳定的弹性变形,并在间隔条纹二5与弹性层2之间形成导气间隙6,弹性条7与面料基层1之间形成透气通道9,能够增加面料内部的空气含量,使得面料更加疏松,且其内部的空气能够透过面料基层1、弹性层2上的缝隙,进行透风换气,增加面料的透气舒适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当中,弹性条7为海绵条,抗菌条8为由纳米银纤维和氨纶纤维编织而成的条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条7为海绵条,海绵条其内部具有良好的透气吸水性,能够吸附面料当中存在的部分水分,保持面料表面的干爽;且抗菌条8由纳米银纤维和氨纶纤维编织而成,纳米银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抑菌作用,能够保持面料内部的健康清洁,减小有害菌的危害,且采用氨纶纤维进行混合编织,能够增加抗菌条8的弹性效果。

  在另一个实施例当中,间隔条纹二5为由竹纤维和氨纶纤维编织而成的条状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竹纤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水性,能够在面料内部进行透气导气,使得面料内部的气体能够在间隔条纹二5、导气间隙6、弹性条7、透气通道9个区域内部流通,增加面料整体的气体流动性,使得面料内部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在另一个实施例当中,面料基层1由氨纶纤维和人棉纤维混合编织而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氨纶具有良好的弹性,其与人棉纤维混合编织,使面料基层1具有人棉的亲肤效果的同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弹性。

  在另一个实施例当中,间隔条纹二5的厚度大于边沿口10的大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间隔条纹二5的厚度大于边沿口10在面料厚度方向的孔径长度,当面料正常状态时,间隔条纹二5能够对透气通道9的两侧进行封堵,使得流经透气通道9的空气,首先得经过间隔条纹二5进行过滤,能够将面料内部的空气当中的灰尘进行吸附。

  在另一个实施例当中,弹性层2由经纱11和纬纱12相互交织而成,纬纱12包括若干第一纬纱13和第二纬纱14,若干相邻第一纬纱13形成直线部15,若干相邻第二纬纱14形成曲线部16,直线部15和曲线部16相互交替设置,曲线部16当中的第二纬纱14的曲率变化,曲线部16当中的第二纬纱14的曲率向直线部15方向依次减小。曲线部16当中的第二纬纱14的弹性随着曲率的增加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面料的纬向采用不同曲率的纬纱12进行编织,6当中的第二纬纱14的曲率向直线部15方向依次减小,曲线部16当中的第二纬纱14的弹性随着曲率的增加减小,其中曲率较大的第二纬纱14在面料的单位的纬向长度方向较大,弹性较大的第二纬纱14具有良好的拉伸效果,在拉伸过程中,使得各个第二纬纱14的拉伸效果更加接近,使得面料在纬向的拉伸更加稳定,且直线部15当中的第一纬纱13的弹性大于第二纬纱14的弹性,保持面料在拉伸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大的形变,使得曲线部16、直线部15拉伸时的纬向形变更加均匀。

  在另一个实施例当中,各个曲线部16的宽度相等,各个直线部15的宽度相等,直线部15的宽度小于曲线部16宽度的一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线部15的宽度小于曲线部16宽度的一半,能够使得曲线部16占面料的大部分区域,使得面料在拉伸过程中具有更加稳定的弹性形变,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纬向拉伸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新型弹力面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