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缝纫绣花> 底线更换装置独创技术64160字

底线更换装置

2021-02-10 05:33:31

底线更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入至缝纫机的底线更换装置,上述缝纫机使底线和面线交织并对规定的对象物进行缝合、即进行平缝。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平缝的缝纫机中,将底线卷绕于梭心后收容的梭心套安装于下述使用位置。也就是说,在使用位置配置有钩挂面线并使该面线与底线交织的旋转梭,在该旋转梭安装有梭心套。但是,由于需要使用旋转梭来使底线与面线交织,因此,梭心套的大小设置成较小的直径,收容于一个梭心套的底线的量与面线的量相比明显较小。因此,需要频繁地重复拆卸工序和安装工序,其中,在上述拆卸工序中,从使用位置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并使该梭心套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在上述安装工序中,使新的梭心套从规定的位置移动并将该新的梭心套安装至使用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在使用缝纫机的生产线中始终要求缩短耗时。因此,即使在底线更换装置中,缩短耗时的要求也非常高,高度要求尽可能地缩短上述拆卸工序和安装工序所需要的时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99/1441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底线更换装置中缩短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以及安装新的梭心套所花费的时间。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底线更换装置是装入至缝纫机的装置,该缝纫机从梭心套引出底线并且使该底线与面线交织以缝合至规定的对象物。另外,底线在卷绕于梭心后收容于供梭心设置于内部的梭心套内。此外,在缝纫机中,将存在有旋转梭并且从梭心套引出底线的位置设定为规定的使用位置,底线更换装置从使用位置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并且在使用位置安装新的梭心套。

  此外,底线更换装置包括下述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首先,第一保持部能够抓住梭心套或者释放抓住的梭心套,并且上述第一保持部在新的梭心套待机的待机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往复移动。此外。第二保持部能够抓住梭心套或者释放抓住的梭心套,并且上述第二保持部在不同于使用位置和待机位置的第三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由此,能够分别使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同时进行上述安装工序和拆卸工序。因此,在底线更换装置中,能够缩短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以及安装新的梭心套所花费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后方观察到的、驱动至待机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2是从侧方观察到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3是从后方观察到的、驱动至第三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4是从上方观察到的、驱动至前进侧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5是从上方观察到的、驱动至后退侧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6的(a)是从前方观察到的、驱动至第三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图6的(b)是同时示出回旋用的缸体与摆动配件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7是从侧方观察到的、驱动至第三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8的(a)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说明图,图8的(b)是从侧方观察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内部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9的(a)是梭心套的俯视图,图9的(b)是梭心套的侧视图,图9的(c)是表示将梭心套安装至旋转梭前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的(d)是表示将梭心套安装至旋转梭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10的(a)是底线更换装置的控制框图,图10的(b)是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的移动轨迹的说明图(实施例一)。

  图11是底线更换装置的控制流程图(实施例一)。

  图12是底线更换装置的时序图(实施例一)。

  图13的(a)是从后方观察到的、驱动至第三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图13的(b)是从后方观察到的、驱动至待机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二)。

  图14是从上方观察到的、驱动至后退侧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二)。

  图15是从侧方观察到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二)。

  图16是从上方观察到的、驱动至第三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17是从后方观察到的、驱动至第三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18的(a)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说明图,图18的(b)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说明图,图18的(c)是从前方观察到的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19是从前方同时观察到的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连动轴以及驱动杆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20是从侧方同时观察到的第二保持部、连动轴以及驱动杆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21是从上方同时观察到的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回旋销以及前后滑动销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22是从前方同时观察到的第二保持部、滑块以及滑动轴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23是从侧方观察到的、驱动至第三位置的底线更换装置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图24是表示从连结销向后方取出第二保持部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实施例三)。

  符号说明

  1 底线更换装置;

  2 缝纫机;

  3 梭心套;

  3c 梭心;

  5 旋转梭;

  7 第一保持部;

  8 第二保持部;

  α 使用位置;

  β 待机位置;

  γ 第三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实施例一的结构)

  使用图1至图12对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装入缝纫机2,该缝纫机2一边使底线与面线交织一边将其缝合至规定的对象物、即进行平缝。此处,底线在梭心套3内卷绕并收容于梭心3c的圆筒部3d(参照图9的(c)、(d))。此外,底线更换装置1装入至缝制台4之下,使收容梭心3c的梭心套3在后述的使用位置α与待机位置β之间并且在使用位置α与第三位置γ之间往复运动,从而在使用位置α处进行梭心套3的安装以及拆卸。

  此处,使用位置α设定为在缝纫机2中存在有旋转梭5并且从梭心套3引出底线的位置。另外,旋转梭5具有钩挂通过缝纫机2的针供给的面线且使该面线与底线交织的公知结构,并且该旋转梭5存在围绕其自身的转轴5a旋转整圈的整圈旋转类型以及围绕其自身的转轴5a往复运动并旋转半圈的半圈旋转类型。

  此外,梭心套3以梭心3c的中心轴与旋转梭5的转轴5a同轴的方式配置于使用位置α。另外,梭心套3中的梭心3c的收容结构例如是将圆筒部3d外嵌于构成梭心套3的一部分的中空筒部3e的公知结构。此外,在梭心套3内,中空筒部3e与圆筒部3d同轴。此外,梭心套3相对于转轴5a的安装结构例如是将中空筒部3e外嵌于转轴5a的公知结构,并且转轴5a与圆筒部3d以及中空筒部3e同轴。

  此外,由于需要使旋转梭5旋转来使底线与面线交织,因此,梭心套3的外廓体3f的外径设置成较小的直径,并且收容于一个梭心套3的底线的量与面线的量相比明显较小。因此,底线更换装置1重复进行下述工序:从使用位置α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3,在使用位置α安装新的梭心套3。

  以下,对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下述的第一保持部7、第二保持部8、驱动部9以及控制部10。

  第一保持部7抓住梭心套3或释放抓住的梭心套3,并且上述第一保持部7在新的梭心套3待机的待机位置β与使用位置α之间往复移动。若对实施例一的待机位置β进行具体说明,则待机位置β设定于更换盒12的转轴12b周围的特定的方位。

  更换盒12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板状的装置基座13,并且更换盒12例如具有围绕转轴12b并间隔90°的、供新的梭心套3安装的四个梭心销12a。此外,新的梭心套3通过将中空筒部3e外嵌于梭心销12a而安装于该梭心销12a,在待机位置β通过将更换盒12每次旋转90°而依次配置新的梭心套3。

  另外,关于更换盒12的详细情况,援引了国际公开第99/14417号公报的“发明的详细说明”这一部分中的“更换盒7的说明”以及“盒旋转体9的说明”等记载。此外,装置基座13通过安装板13a固定于缝纫机2的缝制台4的下侧。

  第二保持部8抓住梭心套3或释放抓住的梭心套3,并且上述第二保持部8在不同于使用位置α和待机位置β的第三位置γ与使用位置α之间往复移动。若对实施例一的第三位置γ进行具体说明,则第三位置γ设定于用于回收使用完的梭心套3的排出槽14的承接口14a。

  另外,包括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以及第三位置γ的平面垂直于旋转梭5的转轴5a。

  此处,梭心套3的外廓体3f设置成一端侧封闭的圆筒状(参照图9的(a)、(b))。此外,在外廓体3f的将一端侧封闭的端面以围绕转轴3g自由旋转的方式组装有梭心臂部3a。此外,通过使梭心臂部3a旋转并抓住该梭心臂部3a上提,使得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抓住梭心3c和梭心套3。另外,在梭心套3设置有对从梭心3c引出的底线进行引导的引导部3b。

  第一保持部7具有下述的夹持爪16、臂抵接部17、夹头18以及第一缸体9A1(参照图8)。

  首先,通过后述的第一缸体9A1的输出轴9A1a按压夹持爪16并使该夹持爪16旋转,使得夹持爪16钩挂并拉起梭心臂部3a的另一方的端部(参照图4和图7),并且夹持爪16的转轴能够自由旋转地组装于夹头18。

  此外,臂抵接部17与夹持爪16一起夹住并保持由夹持爪16拉起的梭心臂部3a,并且该臂抵接部17固定于夹头18。此外,夹持爪16被复位弹簧19向与通过第一缸体9A1按压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另外,复位弹簧19记载于用于说明实施例三的图18和图22)。

  另外,第一缸体9A1是具有公知结构的气缸,并且该第一缸体9A1根据由控制部10提供的信号进行动作(参照图10的(a))并且固定于夹头18。此外,夹头18内组装有夹持爪16和臂抵接部17的部分是两片平行的板。此外,在上述两片板之间收容有夹持爪16和臂抵接部17。

  根据上述内容,若从控制部10向第一缸体9A1输出保持信号,则在第一缸体9A1中,输出轴9A1a从主体9A1b突出(参照图4和图7)。此外,夹持爪16受到输出轴9A1a按压而旋转以拉起梭心臂部3a,从而该夹持爪16与臂抵接部17一起夹住梭心臂部3a。由此,第一保持部7抓住梭心套3。

  此外,若从控制部10向第一缸体9A1输出保持解除信号,则在第一缸体9A1中,输出轴9A1a收回至主体9A1b。此外,由于夹持爪16藉由复位弹簧19返回至原来的姿势,因而梭心臂部3a远离臂抵接部17并返回至原来的位置。由此,第一保持部7暂时释放抓住的梭心套3。

  另外,第二保持部8具有与第一保持部7相同的结构,第二保持部8的夹持爪16受到不同于第一缸体9A1的第二缸体9A2按压而进行相同的动作。另外,第二缸体9A2也是具有公知结构的气缸,并且该第二缸体9A2根据从控制部10向该第二缸体9A2提供的保持信号或保持解除信号等与第一缸体9A1相同地动作。

  此外,关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移动轨迹上的位置,设定有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以分别对应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以及第三位置γ(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5、图6、图10的(b))。

  也就是说,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是分别从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第三位置γ沿旋转梭5的转轴5a的方向后退规定的距离ε的位置。

  另外,将包括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第三位置γ的平面的位置图示为前进侧位置Pa,将包括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的平面的位置图示为后退侧位置Pb(参照图2、图4、图5以及图10的(b))。此外,包括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第三位置的平面以及包括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的平面这两者均与装置基座13平行。

  此外,当第一保持部7从使用位置α向待机位置β移动时,该第一保持部7以使用位置α→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待机位置β的顺序移动,当上述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位置β向使用位置α移动时,该第一保持部7以待机位置β→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使用位置α的顺序移动。此外,当第二保持部8从使用位置α向第三位置γ移动时,该第二保持部8以使用位置α→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第三后退位置γ1→第三位置γ的顺序移动,当上述第二保持部8从第三位置γ向使用位置α移动时,该第二保持部8以第三位置γ→第三后退位置γ1→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使用位置α的顺序移动。

  在下述说明中,将旋转梭5的转轴5a的方向、即平行于分别连接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第三位置γ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的线段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Dx。另外,前后方向Dx垂直于铅垂上下方向。此外,前后方向Dx也垂直于包括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第三位置γ的平面以及包括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的平面。

  此外,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联接部,该联接部以不改变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机械地联接第一保持部7与第二保持部8(在后文中将对联接部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待机位置β时,第二保持部8位于使用位置α,并且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位置α时,第二保持部8位于第三位置γ(参照图1、图3以及图6)。此外,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时,第二保持部8位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并且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时,第二保持部8位于第三后退位置γ1(参照图1、图3以及图6)。

  此外,第一保持部7在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之间的移动轨迹以及第二保持部8在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的移动轨迹是包括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的圆C上的圆弧。也就是说,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后退侧位置Pb处的移动轨迹为圆C上的圆弧。另外,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以及第三后退位置γ1以夹住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呈线对称的方式存在。此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围绕圆C的中心与圆C呈同心状回旋的方向称为周向C。

  以下,关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后退侧位置Pb处的移动轨迹为圆C上的圆弧这一点,将进行更具体地说明。

  首先,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装入至通过驱动部9驱动的被驱动部21。

  驱动部9具有缸体9B和缸体9C,上述缸体9B驱动被驱动部21沿周向C的方向旋转,上述缸体9C驱动被驱动部21的一部分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直线运动。此外,缸体9B和9C这两者均是具有公知结构的气缸,并且根据由控制部10提供的信号进行动作。

  缸体9B的主体9Bb通过固定于装置基座13的摆动配件22支承并且相对于装置基座13平行地组装(参照图1、图3以及图6)。此外,由摆动配件22形成的支承轴22a垂直于装置基座13,并且缸体9B能够以支承轴22a为中心并且相对于装置基座13保持平行地摇动。

  此外,缸体9C的主体9Cb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装置基座13并且与装置基座13垂直、即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地配置(参照图2、图4以及图5)。

  此外,由于缸体9B的动作,第一保持部7在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之间描绘圆弧的移动轨迹并沿着周向C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二保持部8在第三后退位置γ1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描绘圆弧并沿周向C的方向移动。此外,由于缸体9C的动作,第一保持部7在使用位置α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或者待机位置β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之间沿着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直线移动,并且第二保持部8在第三位置γ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或者使用位置α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沿着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直线移动。

  接着,对被驱动部21进行详细说明。

  被驱动部21具有下述的双向可动部23以及单向可动部24。此处,双向可动部23是能够根据缸体9B、9C的动作分别沿周向C以及前后方向Dx这两个方向移动的部分,单向可动部24是能够根据缸体9B的动作仅沿周向C的方向移动的部分。

  实施例一的双向可动部23由上述第一保持部7、第二保持部8、第一缸体9A1、第二缸体9A2以及下述说明的连结臂26、回旋板27、前后滑动轴28以及压拉缸体板29等构成。此外,单向可动部24由下述说明的回旋驱动臂30以及十字头31等构成。

  连结臂26是螺纹紧固有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构件,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紧固于连结臂26而保持彼此的相对位置不变(参照图1、图3以及图6)。也就是说,连结臂26以不改变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方式使第一保持部7与第二保持部8机械地联接,从而起到上述联接部的作用。

  此外,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固定于各自的夹头18的阳螺纹构件33螺纹紧固于连结臂26。此处,连结臂26是板状的部件且相对于装置基座13平行地配置,并且具有基部26b以及从该基部26b的两端延伸的两个突出部26a、26c。此外,连结臂26以基部26b的垂直二等分线为对称轴形成线对称。

  此外,突出部26a、26c的前端为半圆,在上述半圆的中心设置有阳螺纹构件33的螺纹紧固用的孔33a。此外,阳螺纹构件33的螺纹部贯穿孔33a且通过垫圈33b使螺纹部与螺母34螺合,从而将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紧固于突出部26a和26c(参照图2、图4、图5以及图8)。

  此处,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位置α时,第一保持部7的阳螺纹构件33和螺母34螺纹紧固的轴与旋转梭5的转轴5a同轴。同样地,当第二保持部8位于使用位置α时,第二保持部8的阳螺纹构件33和螺母34螺纹紧固的轴与旋转梭5的转轴5a同轴。

  此外,第一保持部7的阳螺纹构件33和螺母34螺纹紧固的结构形成下述的第一螺纹紧固部。

  也就是说,第一螺纹紧固部在构成用于从缸体9B向第一保持部7旋转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构件之间通过螺纹紧固形成,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位置α时,螺纹紧固的轴与旋转梭5的转轴5a同轴。

  另外,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待机位置β时,第一螺纹紧固部的螺纹紧固的轴与更换盒12中的梭心销12a同轴。

  同样地,第二保持部8的阳螺纹构件33和螺母34螺纹紧固的结构形成下述的第二螺纹紧固部。

  也就是说,第二螺纹紧固部在构成用于从缸体9B向第二保持部8旋转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构件之间通过螺纹紧固形成,当第二保持部8位于使用位置α时,螺纹紧固的轴与旋转梭5的转轴5a同轴。

  回旋板27是具有紧固部27a和转轴部27b的板状部件,上述紧固部27a用于与连结臂26紧固,上述转轴部27b构成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旋转中心,并且上述回旋板27与装置基座13平行地组装(参照图2)。此外,回旋板27的紧固部27a螺纹紧固于突出部26b以使该回旋板27与连结臂26一体化。此外,在转轴部27b螺纹紧固有两根前后滑动轴28。

  前后滑动轴28设置有两根,并且以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的方式螺纹紧固于转轴部27b。此外,两根前后滑动轴28分别嵌插在设置于十字头31的两个滑动孔31a中,并且能够一边与滑动孔31a的内周壁滑动接触一边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直线移动。

  压拉缸体板29通过下述的压拉缸体端29以及压拉螺栓29b接收从缸体9B、9C传递来的驱动力(参照图1至图3)。

  首先,压拉缸体端29a固定于缸体9C的输出轴9Ca的前端,并且与设置于压拉缸体板29的端部的卡合槽29c卡合(参照图2)。

  此外,压拉螺栓29b将回旋板27的转轴部27b与压拉缸体板29紧固,在压拉缸体板29设置有供压拉螺栓29b的轴部插通的孔29d,压拉螺栓29b的头部位于压拉缸体板29的前侧(参照图2)。另外,压拉螺栓29b的轴与两根前后滑动轴28的中间基本一致,即与第一保持部7、第二保持部8、连结臂26以及回旋板27的旋转中心轴基本一致。

  十字头31以自由旋转的方式组装于装置基座13,该十字头31的转轴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并且与两根前后滑动轴28的中间基本一致(参照图2、图4以及图5)。因此,若十字头31旋转,则两根前后滑动轴28能够围绕该十字头31的转轴公转。此外,在十字头31的转轴、即在两根前后滑动轴28的中间设定有被驱动部21整体的旋转中心轴。

  回旋驱动臂3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组装于固定在缸体9B的输出轴9Ba的前端的肘节部(日文:ナックル)30a(参照图1、图3以及图6)。此外,回旋驱动臂30通过螺栓30b固定于十字头31(参照图6),并且回旋驱动臂30的转轴与被驱动部21整体的旋转中心轴一致。由此,通过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从主体9Bb突出或收回至主体9Bb,从而使回旋驱动臂30旋转。此外,通过缸体9B的动作使回旋驱动臂30旋转,从而使被驱动部21整体旋转。

  根据上述内容,当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从主体9Bb突出时,第一保持部7位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并且第二保持部8位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参照图1)。此外,当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收回至主体9Bb时,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并且第二保持部8位于第三后退位置γ1(参照图3)。

  此外,若从控制部10向缸体9B输出向待机后退位置β1一侧的移动信号(以下称为第一移动信号),则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从主体9Bb突出。由此,第一保持部7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沿着圆弧的轨迹并沿周向C的方向移动至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二保持部8从第三后退位置γ1沿着圆弧的轨迹并沿周向C的方向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

  此外,若从控制部10向缸体9B输出向第三后退位置γ1一侧的移动信号(以下称为第二移动信号),则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收回至主体9Bb。由此,第二保持部8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沿着圆弧的轨迹并沿周向C的方向移动至第三后退位置γ1,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沿着圆弧的轨迹并沿周向C的方向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

  此外,当在缸体9C中输出轴9Ca收回至主体9Cb时,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位于待机位置β、使用位置α或者使用位置α、第三位置γ。也就是说,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位于前进侧位置Pa。此外,当在缸体9C中输出轴9Ca从主体9Cb突出时,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位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或者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第三后退位置γ1。也就是说,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位于后退侧位置Pb。

  此外,若从控制部10向缸体9C输出向前进侧位置Pa的移动信号(以下称为前进信号),则在缸体9C中输出轴9Ca收回至主体9Cb。由此,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或者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第三后退位置γ1沿着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直线移动至待机位置β、使用位置α或者使用位置α、第三位置γ。

  此外,若从控制部10向缸体9C输出向后退侧位置Pb的移动信号(以下称为后退信号),则在缸体9C中输出轴9Ca从主体9Cb突出。由此,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从待机位置β、使用位置α或者使用位置α、第三位置γ沿着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直线移动至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或者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第三后退位置γ1。

  另外,控制部10使第一缸体9A1、第二缸体9A2、缸体9B和9C产生驱动力以控制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动作。为此,控制部10具有公知结构的微型计算机,从位于底线更换装置1内外的各种传感器接受信号,并且根据接受的信号输出用于使驱动部9动作的信号。另外,各种传感器例如是传感器10a、传感器10b以及传感器10c等,其中,上述传感器10a安装于前后滑动轴28以对梭心套3的接近进行检测,上述传感器10b对待机位置β存在有梭心套3这一情况进行检测,上述传感器10c安装于旋转梭5附近并且对位于使用位置α的梭心套3内的底线的残余量进行检测(参照图1、图3至图5以及图10的(a))。

  此外,控制部10以依次出现下述状态的方式输出各种信号以使缸体9B动作。

  首先,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位置α时,使第二保持部8位于第三位置γ。接着,当第一保持部7从使用位置α朝向待机位置β时,使第二保持部8从第三位置γ朝向使用位置α。

  此外,当第一保持部7到达待机位置β时,使第二保持部8到达使用位置α。此外,当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位置β朝向使用位置α时,使第二保持部8从使用位置α朝向第三位置γ。此外,当第一保持部7到达使用位置α时,使第二保持部8到达第三位置γ。

  (实施例一的动作)

  以下,采用图11的流程图和图12的时序图对包括上述动作的基于控制部10的底线更换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1中,控制部10对使用位置α处的梭心套3内的底线的残余量是否小于规定量e进行判定。此外,若判定底线的残余量小于e(参照时间t1),则转移至步骤S2,若判定底线的残余量不小于e,则重复步骤S1。

  接着,在步骤S2中,控制部10对缝纫机2的缝合动作是否停止进行判定。此外,若判定缝纫机2的缝合动作停止(参照时间t2),则转移至步骤S3,若判定缝纫机2的缝合动作未停止,则重复步骤S2。

  接着,在步骤S3中,控制部10对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初始状态进行确认。

  此处,由于操作员能够在缝纫机2进行缝合动作的过程中对更换盒12进行更换,因此,较为理想的是,初期状态是待机位置β以及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不存在有第一保持部7的状态。

  因此,具体而言,控制部10至少对下述两种状态进行确认。首先,在第一次状态确认中,对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未保持梭心套3进行确认。在第二次状态确认中,对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并且第二保持部8位于第三后退位置γ1进行确认。

  此外,若能够确认初始状态,则转移至步骤S4,若无法确认初始状态,则使驱动部9动作并且重复步骤S3直到另一程序中形成初始状态。

  接着,在步骤S4中,控制部10向缸体9B输出第一移动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移动至待机侧后退位置β1,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从第三后退位置γ1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参照时间t3)。

  接着,在步骤S5中,控制部10向缸体9C输出前进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从后退侧位置Pb移动至前进侧位置Pa(参照时间t4)。也就是说,使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移动至待机位置β,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移动至使用位置α。

  接着,在步骤S6中,控制部10分别向第一缸体9A和第二缸体9B输出保持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在待机位置β处抓住新的梭心套3,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在使用位置α处抓住使用完的梭心套3(参照时间t5)。

  接着,在步骤S7中,控制部10向缸体9C输出后退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从前进侧位置Pa移动至后退侧位置Pb(参照时间t6)。也就是说,使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位置β移动至待机侧后退位置β1,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从使用位置α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

  接着,在步骤S8中,控制部10向缸体9B输出第二移动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移动至第三后退位置γ1(参照时间t7)。

  接着,在步骤S9中,控制部10向缸体9C输出前进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从后退侧位置Pb移动至前进侧位置Pa(参照时间t8)。也就是说,使第一保持部7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移动至使用位置α,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从第三后退位置γ1移动至第三位置γ。

  然后,在步骤S10中,控制部10分别向第一缸体9A1和第二缸体9A2输出保持解除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在使用位置α处释放新的梭心套3,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在第三位置γ处释放使用完的梭心套3(参照时间t9)。

  接着,步骤S11中,控制部10向缸体9C输出后退信号,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从前进侧位置pa移动至后退侧位置Pb(参照时间t10)。也就是说,使第一保持部7从使用位置α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并且使第二保持部8从第三位置γ移动至第三后退位置γ1。

  根据上述内容,在底线更换装置1中,通过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位置β拆卸新的梭心套3,并且通过第二保持部8从旋转梭5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3。接着,通过第一保持部7将新的梭心套3安装于旋转梭5,并且通过第二保持部8从排出槽14回收使用完的梭心套3。

  然后,控制部10对使用位置α处的梭心套3内的底线的残余量为规定量e以上进行确认(参照时间t11)。由此,缝纫机2开始缝合动作(参照时间t12)。另外,在时间t11时,使更换盒12旋转90°,并且使下一次要供给至使用位置α的新的梭心套3待机于待机位置β。

  (实施例一的效果)

  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下述的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首先,第一保持部7能够抓住梭心套3或释放抓住的梭心套3,该第一保持部7在待机位置β与使用位置α之间往复移动。此外,第二保持部8能够抓住梭心套3或释放抓住的梭心套3,该第二保持部8在第三位置γ与使用位置α之间往复移动。

  由此,通过执行步骤S5~S10,能够同时使第二保持部8和第一保持部7分别进行拆卸工序和安装工序,其中,在上述拆卸工序中,从使用位置α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3并且使上述使用完的梭心套3移动至第三位置,在上述安装工序中,使新的梭心套3从待机位置β移动并安装至使用位置α。因此,在底线更换装置1中,能够缩短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3以及安装新的梭心套3所花费的时间。

  也就是说,由于专利文献1中现有的底线更换装置1仅包括一组作为夹持爪16和臂抵接部17的组合的保持部,因此,上述现有的底线更换装置1无法同时进行拆卸工序和安装工序,并且无法使拆卸工序和安装工序的时间重合。

  由上述内容可知,根据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能够大幅度地缩短拆卸使用完的梭心套3以及安装新的梭心套3所花费的时间。

  此外,根据专利文献1中现有的底线更换装置1,在更换盒12中,在待机位置β配置空的梭心销12a并且将使用完的梭心套3安装至梭心销12a后,使更换盒12旋转并且将新的梭心套3配置于待机位置β。在此期间,专利文献1的保持部保持使用完的梭心套3且前进直至待机位置β,并且将使用完的梭心套3安装至空的梭心销12a后释放上述使用完的梭心套3,然后,上述保持部暂时从待机位置β后退,等待更换盒12旋转并且在待机位置β配置新的梭心套3。随后,上述保持部再次前进直至待机位置β,抓住新的梭心套3并且从梭心12a拆卸上述新的梭心套3并后退,使新的梭心套3移动直至使用位置α。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底线更换装置1中,使更换盒12旋转并且在待机位置β配置新的梭心套3的工序的时间进一步增加。与此相对的是,在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中,使第二保持部8移动至不同于使用位置α和待机位置β的第三位置γ并释放使用完的梭心套3,因此,例如实施例一的时间t11那样,能够在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位于后退侧位置Pb的任意时间内使更换盒12旋转并将新的梭心套3配置于待机位置β。

  其结果是,根据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与专利文献1的底线更换装置1相比能够进一步缩短时间。

  此外,根据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以不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方式通过连结臂26机械地联接。此外,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待机位置β时,第二保持部8位于使用位置α,并且当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位置α时,第二保持部8位于第三位置γ。

  由此,为了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待机位置β、使用位置α以及第三位置γ之间移动,不需要分别向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单独地分配缸体等驱动单元。因此,能够简化用于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待机位置β、使用位置α以及第三位置γ之间移动的控制,并且能够降低底线更换装置1的成本。此外,由于能够使拆卸工序和安装工序的时间完全重合,因此能够将拆卸工序和安装工序所需的时间缩短至专利文献1中的现有底线更换装置1所需的时间的一半以下。

  此外,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下述的第一螺纹紧固部和第二螺纹紧固部。也就是说,第一螺纹紧固部和第二螺纹紧固部是分别在构成从驱动部9向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的构件(具体而言是连结臂26、阳螺纹构件33以及螺母34)之间通过螺纹紧固形成的机构。此外,在第一螺纹紧固部和第二螺纹紧固部中,螺纹紧固的轴分别与旋转梭5的转轴5a同轴。

  由此,若在第一螺纹紧固部和第二螺纹紧固部放松螺纹紧固,则能够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围绕螺纹紧固的轴旋转。因此,根据每个缝纫机2不同的旋转梭5的初始状态,通过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旋转,能够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安装状态与旋转梭5的初始状态相匹配。

  此外,根据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后退侧位置Pb处的移动轨迹均为圆C上的圆弧。

  由此,通过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旋转移动,能够使上述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待机位置β、使用位置α以及第三位置γ之间移动。

  (实施例二)

  使用图13至图15并以不同于实施例一的点为中心对实施例二的底线更换装置1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实施例二的底线更换装置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以及第三后退位置γ1设定在同一直线上。此外,第一保持部7、第二保持部8以及驱动部9以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各自在后退侧位置Pb处的移动轨迹为一条直线上的线段的方式进行设置。也就是说,第一保持部7在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之间的移动轨迹以及第二保持部8在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的移动轨迹为一条直线上的线段。另外,待机侧后退位置β1和第三后退位置γ1以夹着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呈线对称的方式存在。

  在下述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说明中,将与连接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以及第三后退位置γ1的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左右方向Dy。另外,左右方向Dy与前后方向Dx以及铅垂上下方向垂直。

  此外,实施例二的待机位置β设定为在固定于规定的支承板36的梭心机架37中保持梭心套3的位置。此外,在梭心机架37中保持梭心套3的位置组装有梭心安装销38。

  另外,支承板36在底线更换装置1中与缝制台4平行地组装。此外,在梭心安装销38附近组装有传感器10b和止转配件39。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传感器10b对待机位置β存在有梭心套3进行检测,止转配件39对梭心套3的旋转进行限制。

  此外,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实施例二的第三位置γ设定于排出槽14的承接口14a。另外,实施例二的排出槽14具有用于螺纹紧固的紧固片14b,并且该排出槽14通过紧固片14b螺纹紧固并固定于支承板36。

  此外,根据实施例二的底线更换装置1,缸体9B的主体9Bb固定于支承板36,与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不同的是,上述缸体9B的主体9Bb无法·摇动。另外,缸体9B的输出轴9Ba与左右方向Dy的方向平行并且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垂直。

  另一方面,缸体9C的主体9Cb例如通过螺纹紧固固定于缸体9B的输出轴9Ba,并且从上方观察时,可以看到缸体9C的轴与缸体9B的轴垂直相交。此外,根据缸体9B的动作,缸体9C一边与支承板36滑动接触一边在支承板36上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

  接着,对实施例二的被驱动部21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实施例二的被驱动部21,双向可动部23能够根据缸体9B和9C的动作分别沿左右方向Dy和前后方向Dx这两个方向移动。此外,单向可动部24能够根据缸体9B的动作仅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此外,实施例二的双向可动部23由第一保持部7、第二保持部8、第一缸体9A1、第二缸体9A2以及下述说明的连结板40等构成。此外,单向可动部24由缸体9C等构成。

  连结板40例如通过螺纹紧固固定于缸体9C的输出轴9Ca并且平行于左右方向Dy和铅垂上下方向这两个方向,缸体9C的轴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并且与连结板40垂直相交。

  连结板40是螺纹紧固有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构件,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紧固于连结板40而保持彼此的相对位置不变。也就是说,连结板40以不改变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机械地联接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从而起到联接部的作用。

  此外,与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相同的是,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阳螺纹构件33螺纹紧固于连结板40。连结板40是板状的部件并且相对于支承板36垂直地配置,该连结板40具有基部40a以及从基部40a的两端延伸的两个突出部40b和40c。此外,连结板40以基部40a的垂直二等分线为对称轴形成线对称。

  此处,基部40a是与缸体9C的输出轴9Ca螺纹紧固的部分,突出部40b和40c分别从基部40a上端的左右方向Dy的两端向上方突出。此外,突出部40b、40c的前端为半圆,并且在上述半圆的中心设置有用于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螺纹紧固的孔33a。此外,阳螺纹构件33的螺纹部贯穿孔33a且通过垫圈33b使螺纹部与螺母34螺合,从而将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紧固于突出部40b和40c。

  另外,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第一保持部7的阳螺纹构件33和螺母34螺纹紧固的结构形成第一螺纹紧固部,第二保持部8的阳螺纹构件33和螺母34螺纹紧固的结构形成第二螺纹紧固部。

  根据上述内容,当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从主体9Bb向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一侧较大地突出时,第一保持部7位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并且第二保持部8位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此外,当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一侧大幅地收回至主体9Bb时,第一保持部7位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并且第二保持部8位于第三后退位置γ1。

  此外,若从控制部10向缸体9B输出向待机后退位置β1一侧的移动信号(第一移动信号),则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从主体9Bb向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一侧突出。由此,第一保持部7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沿着线段的轨迹并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至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二保持部8从第三后退位置γ1沿着线段的轨迹并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

  此外,若从控制部10向缸体9B输出向第三后退位置γ1一侧的移动信号(第二移动信号),则在缸体9B中输出轴9Ba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一侧收回至主体9Bb。由此,第二保持部8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沿着线段的轨迹并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至第三后退位置γ1,第一保持部7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沿着线段的轨迹并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至使用侧后退位置α1。

  另外,缸体9C基于前进信号和后退信号的动作以及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基于缸体9C的动作的移动与实施例一相同。

  由上述内容可知,根据实施例二的底线更换装置1,通过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直线移动,能够分别使上述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移动,因此,能够获得与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三的结构)

  使用图16至图24并以不同于实施例二的点为中心对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进行说明。

  首先,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多个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组合,所有多个组合的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后退侧位置Pb处的移动轨迹为与左右方向Dy平行的一条直线上的线段。也就是说,所有组合的第一保持部7在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之间的移动轨迹以及所有组合的第二保持部8在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的移动轨迹位于与左右方向Dy平行的一条直线上(参照图16和图17)。

  另外,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第三位置γ的组合以及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的组合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组合存在相同的数量并且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组合的左右方向Dy的移动轨迹平行地排列。此外,对于一组的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组合,分配有一组使用位置α、待机位置β、第三位置γ的组合以及一组使用侧后退位置α1、待机侧后退位置β1、第三后退位置γ1的组合。以下,有时将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组合称为保持部组合。

  此外,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下述的驱动轴部42。也就是说,驱动轴部42接收从驱动部9传递来的驱动力并且与左右方向Dy的方向平行地移动。此外,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以不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方式通过其它的构件间接地连结于驱动轴部42。

  因此,驱动轴部42藉由从驱动部9传递来的驱动力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连动(以下,有时将驱动轴部42称为连动轴42)。更具体而言,藉由缸体9B所提供的驱动力,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在不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通过连动轴42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连动。

  此外,藉由缸体9C所提供的驱动力,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还通过连动轴42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连动。另外,在连动轴42紧固有驱动杆43。对于一组保持部组合设置有一个驱动杆43,该驱动杆43在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时起作用。

  此外,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下述的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此处,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是用于进行前后调节的部分,前后调节是指分别对使用位置α处的第一保持部7和第一保持部8与旋转梭5在前后方向Dx上的距离进行调节(后文中记载有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的详细内容)。

  以下,对实施例三的底线交换装置1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首先,在实施例三的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中,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相同的是,在夹头18组装有夹持爪16的转轴并且设置有臂抵接部17。

  此外,实施例三的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具有螺纹紧固于各自的夹头18的夹块44(参照图18等)。夹块44是长方体,并且组装成具有分别与前后方向Dx、左右方向Dy以及铅垂上下方向平行的面。此外,第一缸体9A1和第二缸体9A2组装于夹块44的面内的、从与前后方向Dx以及铅垂上下方向平行的面垂直延伸的支板44a,并且上述第一缸体9A1和第二缸体9A2与前后方向Dx平行地配置。

  此外,根据实施例三的被驱动部21,双向可动部23能够根据缸体9B和9C的动作分别沿左右方向Dy和前后方向Dx这两个方向移动,单向可动部24能够根据缸体9B的动作仅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

  首先,双向可动部23由上述的第一保持部7、第二保持部8、第一缸体9A1、第二缸体9A2以及下述说明的连结销46、驱动块47等构成。此外,单向可动部24由下述说明的滑块48、主体板49等构成(参照图18至图20等)。

  连结销46将驱动杆43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机械地联接,该连结销46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地装入,该连结销46在前侧紧固于夹块44并联接至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并且该连结销46在后侧紧固于驱动块47并通过后述的回旋销51联接至驱动杆43。

  更具体而言,在一组保持部组合中,为了联接驱动杆43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每个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设置有两根连结销46,上述两根连结销46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并且沿铅垂上下方向排列。此外,上述两根连结销46的组合沿最有方向Dy的方向排列。此外,连结销46的前侧部分分别向前侧贯穿设置于夹块44的两根孔44bu、44bd。

  此处,在夹块44设置有在两根孔44bu、44bd的下侧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贯穿的两个螺纹孔44c。两个螺纹孔44c与左右方向Dy的方向平行并且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排列。此外,在夹块44设置有从下侧的面向上方并且与铅垂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的缺口部44d。缺口部44d遍及夹块44在前后方向Dx上的整个范围并且将下侧的孔44bd的下端与下侧的面之间连通(参照图24等)。此外,在缺口部44d相交有两个螺纹孔44c。

  因此,通过使螺栓52螺合至螺纹孔44c,使下侧的孔44bd的内周面与下侧的连结销46的外周面紧贴,并且通过上述紧贴使连结销46的前侧紧固于夹块44。

  另外,驱动杆43与连动轴42的紧固也是相同的紧固方式。也就是说,在驱动杆43设置有从下侧的面向上方并且与铅垂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Dy平行的缺口部43a。缺口部43a遍及驱动杆43在左右方向Dy上的整个范围并且将供连动轴42贯穿的孔43b的下端与下侧的面之间连通。此外,在缺口部43a相交有两个螺纹孔43c(参照图24等)。

  因此,通过使螺栓53螺合至螺纹孔43c,使孔43b的内周面与连动轴42的外周面紧贴,并且通过上述紧贴使连动轴42紧固于驱动杆43。

  此外,在夹块44上,在与设置有支板44a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垂直地固定有后述的前后滑动销54。此外,前后滑动销54与左右方向Dy的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一组保持部组合中,每个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即每个连结销46的组合设置有驱动块47,两个驱动块47分别具有供回旋销51贯穿的孔47a以及供两根连结销46贯穿的两个孔47bu和47bd。

  孔47bu和47bd分别设置于孔47a的上侧和下侧,从上侧观察驱动块47时,可以看到孔47bu、47bd与孔47a正交。由此,回旋销51贯穿两个驱动块47的孔47a并且被与左右方向Dy的方向平行地保持(参照图19、图21等)。此外,两根连结销46的后侧的部分分别贯穿孔47bu、47bd而被保持。

  此外,通过在套环51a螺合止动螺钉51b将驱动块47与回旋销51紧固(参照图23),并且通过在驱动块47螺合止动螺钉46a将驱动块47与连结销46紧固(参照图18)。

  根据上述内容,在一组保持部组合中,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分别具有的夹块44与连结销46的紧固、连结销46与驱动块47的紧固以及驱动块47与回旋销51的紧固保持彼此的相对位置不变(参照图18至图21)。也就是说,连结销46、驱动块47以及回旋销51等以不改变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方式机械地联接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从而起到联接部的作用。

  此外,回旋销51在两个驱动块47之间嵌入至位于驱动杆43的上部的深槽43d(参照图19、图20以及图24等)。驱动杆43通过上部减薄而被分成左右方向Dy的两端的板状部分,并且在各板状部分设置有深槽43d。

  每一组保持部组合设置有一个滑块48。此外,滑块48是大致H型的厚板状的部件,具有四根分支部48a,上述四根分支部48a分成上下各两根并且两根分支部48a分别在上侧和下侧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排列(参照图22等)。此外,在上侧的分支部48a和下侧的分支部48a分别贯穿有单独的滑动轴56。

  因此,滑块48能够一边支承于两根滑动轴56一边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

  此处,两根滑动轴56通过多个支架57与左右方向Dy的方向平行并且沿铅垂上下方向排列地固定(参照图16、图17、图23)。此外,多个支架57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彼此分开地安装于作为与左右方向Dy的方向平行地固定的安装基座的方管58。

  在一组保持部组合中,每个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设置有主体板49,并且上述主体板49通过螺纹紧固固定于滑块48在左右方向Dy上的各侧面(参照图22、图23)。另外,在两个主体板49这两者中,对滑块48进行螺纹紧固的位置均设定有两处,上述两处位置沿铅垂上下方向排列并且由两根滑动轴56从上下夹住。

  此外,在两个主体板49这两者均设置有供连动轴42贯穿的孔49a(参照图19)。此外,在两个主体板49各自左右方向Dy上的两侧,套环49b通过止动螺钉49c紧固于连动轴42(参照图23)。

  此外,在两个主体板49这两者中,在比连动轴42和滑动轴56靠上侧处都设置有与前后方向Dx的方向平行地配置的长孔49d(参照图18、图23等)。

  此外,在两个主体板49这两者的长孔49d嵌入有回旋销51。也就是说,回旋销51嵌入至驱动杆43的深槽43d以及主体板49的长孔49这两者。此外,在一方的长孔49d嵌入有第一保持部7一侧的前后滑动销54,另一方的长孔49d嵌入有第二保持部8一侧的前后滑动销54。此外,回旋销51、前后滑动销54以与长孔49d正交的方式嵌入。

  另外,在前后滑动销54中左右分开的两个套环54a、54b通过止动螺钉54c紧固,并且在套环54a、54b间的间隙嵌入有主体板49(参照图18、图19等)。

  另外,在另一方的主体板49安装有排出槽14(参照图23等)。

  根据上述结构,若驱动力由于缸体9B的动作传递至连动轴42,则在被驱动部21中,双向可动部23和单向可动部24成为一体且不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地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移动。此外,若驱动力由于缸体9C的动作传递至连动轴42,则在被驱动部21中,仅双向可动部23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

  此处,关于双向可动部23向前后方向Dx的方向的移动,缸体9C向连动轴42提供回旋力以作为驱动力,驱动杆43藉由传递至连动轴42的回旋力旋转。由此,回旋销51在深槽43内沿深度的方向相对移动,并且在长孔49d内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因此,双向可动部23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此时,前后滑动销54也在长孔49内与回旋销51连动并且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此外,主体板49在套环54a、54b间的间隙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相对移动。

  也就是说,双向可动部23通过回旋销51及前后滑动销54与长孔49d的嵌合以避免单向可动部24的干扰并且通过主体板49进行引导以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

  由上述内容可知,根据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在全部的保持部组合中,能够通过缸体9B产生的驱动力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直线移动,并且使上述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在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同时移动。此外,能够通过缸体9C产生的驱动力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直线移动,并且使上述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分别在待机位置β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之间、使用位置α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或者在使用位置α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第三位置γ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同时移动。

  此外,如前所述,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包括用于进行前后调节的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

  首先,第一调节部具有作为下述的第一被调节部、第一支承部以及第一紧固部起作用的部分(参照图24等)。

  此处,第一被调节部在构成驱动力朝向前后方向Dx的传递路径的部件内包括第一保持部7,并且该第一被调节部在进行前后调节时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在实施例三中,第一保持部7自身相当于第一被调节部。此外,第一支承部是构成驱动力朝向前后方向Dx的传递路径的部件,并且该第一支承部以在进行前后调节时第一被调节部能够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对该第一被调节部进行支承。在实施例三中,连结销46相当于第一支承部。此外,第一紧固部将第一被调节部和第一支承部紧固。在实施例三中,螺栓52相当于第一紧固部。

  此外,在解除基于第一紧固部的紧固的状态下,使第一被调节部支承于第一支承部并且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来进行前后调节。

  具体而言,在放松螺栓52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一保持部7支承于连结销46并且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来调节第一保持部7和旋转梭5在前后方向Dx上的距离。

  另外,第二调节部也具有与第一调节部相同的结构。

  也就是说,第二调节部具有作为下述的第二被调节部、第二支承部以及第二紧固部起作用的部分(参照图24等)。

  第二被调节部在构成驱动力朝向前后方向Dx的传递路径的部件内包括第二保持部8,并且该第二被调节部在进行前后调节时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在实施例三中,第二保持部8自身相当于第二被调节部。此外,第二支承部是构成驱动力朝向前后方向Dx的传递路径的部件,并且该第二支承部以在进行前后调节时第二被调节部能够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的方式对该第二被调节部进行支承。在实施例三中,连结销46相当于第二支承部。此外,第二紧固部将第二被调节部和第二支承部紧固。在实施例三中,螺栓52相当于第二紧固部。

  此外,在解除基于第二紧固部的紧固的状态下,使第二被调节部支承于第二支承部并且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来进行前后调节。

  具体而言,在放松螺栓52的状态下,通过使第二保持部8支承于连结销46并且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来调节第二保持部8和旋转梭5在前后方向Dx上的距离。

  (实施例三的效果)

  根据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具有使全部的保持部组合的移动连动的连动轴42。此外,能够通过将驱动力从缸体9B提供至连动轴42,从而在全部的保持部组合中,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沿左右方向Dy的方向的直线移动而分别在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同时移动。

  此外,能够通过将驱动力从缸体9C提供至连动轴42,从而在全部的保持部组合中,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的直线移动而分别在待机位置β与待机侧后退位置β1之间、使用位置α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或者在使用位置α与使用侧后退位置α1之间、第三位置γ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同时移动。

  由此,对于具有多个旋转梭5的多头刺绣型缝纫机2而言,能够高速地执行使用完的梭心套3的拆卸以及新的梭心套3的安装。

  此外,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以下述方式设置:通过在构成驱动力从连动轴42到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前后方向Dx的传递路径的部件内相对于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以及连结销46放松螺栓52,能够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支承于连结销46且沿前后方向Dx的方向移动。

  由此,能够对使用位置α处的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与旋转梭5在前后方向Dx上的距离进行调节。因此,能够使底线更换装置1整体相对于缝纫机2不移动地进行前后调节。在如实施例三的底线更换装置1那样具有多个保持部组合的情况下,上述效果特别大。

  (变形例)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根据实施例的底线更换装置1,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以不改变彼此的相对位置的方式通过联接部机械地联接,但底线更换装置1的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

  此处,若将如缸体9B那样在后退侧位置Pb处产生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移动的驱动力的机构称为左右移动机构,并且将如缸体9C那样在前进侧位置Pa与后退侧位置Pb之间产生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移动的驱动力的机构称为前后移动机构,则变形例的一种例如为下述的方式。

  也就是说,以使两个臂部能以各自的端部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方式设置上述两个臂部。此时,各自的旋转中心设定于彼此分开的位置。此外,以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能够相对于各自的臂部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组装上述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此外,在每个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设置左右移动机构和前后移动机构,并且使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通过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左右移动机构和前后移动机构单独地驱动。在上述变形例中,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相同的是,能够缩短拆卸工序以及安装工序所花费的时间。

  在上述情况下,也可通过其它的联接构件使分别安装有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臂部彼此机械地联接。

  此外,构成实施例的驱动部9的设备是缸体9A1、9A2、9B、9C那样的气缸,但也可采用例如电动马达或螺旋管等气缸缸体以外的设备。此外,左右移动机构和前后移动机构也可采用不同的设备,例如,左右移动机构可采用电动马达,前后移动机构可采用螺线管。

  此外,实施例的联接部是通过螺纹紧固等牢固地联接第一保持部7和第二保持部8的方式,但也可夹设弹簧等来提高联接部的弹性。

  此外,在实施例中,将排出槽14的承接口14a的位置设定为第三位置γ,但也可将上述承接口14a的位置设定为第三后退位置γ1,还可将上述承接口14a的位置设定在第三位置γ与第三后退位置γ1之间。

  此外,实施例一的待机位置β设定于更换盒12的转轴12b周围的特定的方位,实施例二的待机位置β设定为在梭心机架37中保持梭心套3的位置,但待机位置β的方式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实施例一的底线更换装置1中,作为更换盒12的替代可设置梭心机架37,可以将待机位置β设定为在梭心机架37中保持梭心套3的位置,在实施例二的底线更换装置1中,作为梭心机架37的替代可设置更换盒12,可以将待机位置β设定于更换盒12的转轴12b周围的特定的方位。

  此外,第一保持部7、第二保持部8、驱动部9、联接部、第一螺纹紧固部、第二螺纹紧固部以及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等的方式不限定于实施例,能够采取各种方式,这一点是自不必言的。

《底线更换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