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衣料独创技术50787字

衣料

2021-01-31 22:30:26

衣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在吸湿性和接触冷感性优异的同时吸水速干性也优异、且可得到皮肤触感也良好的清凉性和汗处理性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衣料。

  背景技术

  棉、铜氨纤维等纤维素系材料的吸湿性、吸水性优异,作为衣服使用的情况下,在未出汗的状态~少量出汗时非常舒适。然而,在夏季、运动时等出汗量增加的状态下,纤维素系材料会将所吸收的汗保持在纤维中,因此不发生水分的扩散,速干性差,总是感觉到黏腻感,因而也容易造成发冷。

  因此,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作为兼顾纤维素系材料的舒适性与速干性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布帛,其通过在2层结构以上的针织坯布中,在皮肤面层配置作为疏水性纤维的聚酯加工纱,在中间层、表面层配置纤维素复丝,形成纤维素复丝不接触皮肤的针织坯布结构,从而改善速干性、返湿性,还可获得吸湿性。然而,这种布帛由于纤维素系纤维完全不接触皮肤,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难以迅速吸收从皮肤面渗出的湿气、汗,难以获得高的接触冷感性。

  此外,以下的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一种针织坯布,其通过将纤维素系长纤维在与皮肤接触的凸部的面的露出比率规定为最大15%,形成使所需最低限度的纤维素纤维与皮肤面接触的针织坯布结构,从而使得不易感觉到黏腻感、发冷感,闷湿感也减轻。然而,这种针织坯布由于纤维素系长纤维最多为15%左右,因此对于获得接触冷感性是不充分的。

  此外,以下的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为了获得接触冷感性而采用在皮肤面层配置单纱纤度粗的人造丝长丝、在表面层配置棉的结构的编织针织物。然而,该编织针织物由于使用单纱纤度粗的人造丝长丝,因此毛细管现象不足,进而由于构成针织坯布的原材料全部是纤维素系原材料,因此会保持所吸收的水分,该水分不扩散,因而存在速干性差、会感觉到黏腻感、出汗后发冷感的问题,进而由于将单纱纤度粗的人造丝长丝用于皮肤面层,因此从皮肤触感来看是不充分的。

  进而,以下的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为了获得良好的皮肤触感而由使接触皮肤的面位于针编弧侧的针织坯布形成的贴身衣服。然而,该针织坯布由于是由弹性纱和非弹性纱形成的含氨纶平针织物,因此在非弹性纱使用疏水性纤维以及采用了疏水性纤维的复合纱的情况下,纤维素纤维的混纺率低,接触皮肤的面积也小,因而存在如下问题:难以迅速吸收从皮肤面渗出的湿气、汗,难以获得高的接触冷感性。此外,在非弹性纱使用纤维素纤维的情况下,可获得优异的吸湿排湿性和接触冷感性,但由于纤维素系材料会将所吸收的汗保持在纤维中,因此不发生水分的扩散,速干性差,总是感觉到黏腻感,结果还存在容易发生出汗后发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56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2/0498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3-27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2133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感觉不到闷湿感,接触冷感高且舒适,通过使汗快速干燥来抑制黏腻感、出汗后发冷,同时能够进一步使皮肤触感也良好的衣料。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前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大量实验,结果发现,通过并线编织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来构成同一针织线圈,以针织坯布表面层(针编弧侧)为纤维素系长纤维、针织坯布背面层(沉降弧侧)为疏水性纤维的方式配置,在衣料中特意使接触皮肤的面为与通常不同的针织坯布表面(针编弧侧),由此能够实现优异的皮肤触感和接触冷感性以及速干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针编弧侧是指在圆形针织物中呈V字型连续的针织线圈沿经线方向有规律地排列的面,沉降弧侧是指半圆形的针织线圈沿纬线方向排列的面。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1]一种衣料,前述衣料包含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所述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包含具有2层以上的层结构的单面圆形针织物,且所述衣料的接触皮肤的面位于该圆形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该圆形针织坯布具有通过并线编织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来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部分,含有10~50重量%的该纤维素系长纤维,从接触皮肤的面的表面起到该圆形针织坯布的内部的0.13mm以内的区域中的该纤维素系长纤维的露出比率为30%以上,该圆形针织坯布的接触冷感性为130~200W/m2·℃,且在该圆形针织坯布上滴加0.3cc的水后该圆形针织坯布的含水率达到10%的时间为50分钟以下。

  [2]根据前述[1]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单纱纤度为0.1~7.0dtex。

  [3]根据前述[1]或[2]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圆形针织坯布的接触皮肤的面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45以下,且摩擦系数的平均偏差为0.0090以下。

  [4]根据前述[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包含平针组织。

  [5]根据前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纤维素系长纤维与前述疏水性纤维的纱线长度比为1.01~1.20。

  [6]根据前述[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纤维素系长纤维与前述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比为0.3~1.0。

  [7]根据前述[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纤维素系长纤维与前述疏水性纤维的总纤度比为1.0~3.0。

  [8]根据前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实施过吸水加工。

  [9]根据前述[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接触皮肤的面的凹凸高度的差为0.13mm以下。

  [10]根据前述[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还含有弹性纤维,该弹性纤维配置在中间层。

  [11]根据前述[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衣料,其中,前述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包括由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线圈的组织、以及仅由疏水性纤维形成线圈的组织。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衣料包含在接触冷感性、吸湿性优异的同时,通过提高水分的扩散性、发挥速干性而感觉不到闷湿感、清凉感高,通过使汗快速干燥而能够抑制黏腻感、出汗后发冷,进而皮肤触感良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因此适宜作为内衣、运动服装、休闲服装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单面圆形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与沉降弧侧的示意图。

  图2是进行添纱针织时的喂纱角度的一个例子。

  图3是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衣料的多层圆形针织坯布的针织组织图的一个例子。

  图4是现有的针织坯布的针织组织图的一个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衣料的特征在于,其由具有2层以上的层结构的单面圆形针织物形成,特意将针编弧侧作为皮肤面使用。一直以来,由于消费者在店里确认产品的质地、皮肤触感时会确认“表面侧”的皮肤触感,外表面的质地优异的衣料被认为商品价值高、受到重视,理所当然地将皮肤触感比沉降弧侧好的针编弧侧配置于衣料的外表面。因此,虽然尝试了通过机号的变更、纱线的复合化来提高在衣料的皮肤面配置的沉降弧侧的品质,但在同一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的表面和沉降弧侧的表面之中,沉降弧侧的表面从未超过针编弧侧的表面的皮肤触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衣料中使用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为了提高穿着时的穿着舒适感、即皮肤面的皮肤触感,特意与以往相反地将针编弧侧配置在皮肤面。由此,可以大幅提高接触皮肤的面的平滑性,获得良好的皮肤触感,进而,通过在平滑性高的针编弧侧配置纤维素系纤维,增加纤维素系纤维与肌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最大限度地利用纤维素系纤维所具有的优异的接触冷感性成为可能。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衣料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特征在于,具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部分。通过形成2层以上的层结构,可以将针织坯布的表面层与背面层完全分开,能够对各个层分别赋予独立的功能。作为得到2层以上的层结构的方法,以往有使用双面圆纬机并变更各层的针织组织来分别区分织造,制成2层以上的层结构的方法。例如,通过在双面圆形针织的2列针床之中,在针盘侧的针床采用平针针织、在针筒侧的针床采用加入有集圈针织的平针针织,从而使由针盘侧的针床织成的布料与由针筒侧的针床织成的布料连接,能够得到平针针织重叠而成的2层结构的针织坯布。进而,在区分织造由针盘侧的针床织成的平针针织坯布与由针筒侧的针床织成的平针针织坯布后,另行织造将两平针针织坯布连接的层时,也能够得到3层结构(双面集圈针织)。

  与此相反,本实施方式的2层以上的层结构是指,并非由针织组织形成层结构,而是通过针织条件将所使用的纱线分别配置在针织坯布的表面或背面而具有由纱线形成的层结构的,是由单面圆形针织物得到的。单面圆形针织物是指,由1列针床织造的针织坯布,是布料的一个表面由针织线圈构成、布料的另一个表面由沉降弧构成的针织坯布。而双面圆形针织物由于针织坯布的双面均主要由针织线圈构成,因此与单面圆形针织物不同。双面圆形针织物通常在各层使用1种纤维,因此与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分别配置在针织坯布的表面层和背面层的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不同,因而难以满足接触冷感性和速干性。

  作为由具有2层以上的层结构的单面圆形针织物形成、具有并线编织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来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部分的方法,优选为使用单面圆纬机的添纱针织。添纱针织中,并线编织多个纤维时通过调节对织针的喂纱角度,能够在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的表面层或沉降弧侧的表面层任意地配置纤维。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接触冷感,以分别将纤维素系长纤维a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将疏水性纤维b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的方式调节喂纱角度即可。喂纱角度是指,以从侧面看针织机时的将织针被起针三角提升前的织针的针头的位置连接的水平线作为基准,被喂纱给织针的纱线的角度。将纤维素系长纤维a用于针编弧侧的表面层、将疏水性纤维b用于沉降弧侧的表面层的情况下,可以以“疏水性纤维b的喂纱角度B>纤维素系长纤维a的喂纱角度A”、进一步以“(疏水性纤维b的喂纱角度B)-(纤维素系长纤维a的喂纱角度A)>10度”的方式调节。该喂纱角度优选在0~90度的范围调节,疏水性纤维b的喂纱角度B优选为20~80度、更优选为30~70度、进一步优选为40~60度、特别优选为40~50度,纤维素系长纤维a的喂纱角度A优选为10~70度、更优选为20~60度、进一步优选为20~50度、特别优选为20~40度。

  进而,作为在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的表面层或沉降弧侧的表面层任意地配置纤维的方法,可举出编织时喂纱张力的调节。为了将纤维素系长纤维a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将疏水性纤维b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该张力比(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喂纱张力÷疏水性纤维的喂纱张力)优选为0.25~0.67、更优选为0.28~0.5、进一步优选为0.33~0.5、特别优选为0.33~0.4。通过将喂纱角度和张力比这两者设定在前述范围,从而形成良好的添纱状态,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层结构,而也可以将喂纱角度或张力比中的任一者设定在上述范围来形成良好的添纱状态。

  通过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使得水分不仅向纤维素系长纤维移动,还向与纤维素系长纤维密合的疏水性纤维移动,能够提高扩散性,提高速干性。纤维素系长纤维和亲水性纤维不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充分的速干性,清凉性差。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针织线圈优选沿针织坯布的纵向和横向连续构成,而即使不连续构成,只要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部分,即可发挥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可以含有弹性纤维,并将其配置在中间层。中间层只要不是最外层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3所示,进一步使用弹性纤维c来形成3种纱线基于添纱针织的3层结构的情况下,弹性纤维c由于以拉伸的状态喂纱给织针,因此在织造后拉伸状态解除而收缩,针织线圈必然与其他纤维相比变小,通过配置在针织坯布的最内侧,从而使其位于3层结构的中间层。由此,弹性纤维不会露出到衣料的外表面,难以染色的聚氨酯弹性纤维的耀眼光泽不明显,因此能够获得优异的审美性。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中使用的纤维素系长纤维a,可列举出:人造丝、铜氨纤维、醋酸纤维等再生纤维素长纤维,蚕丝等天然纤维素长纤维等,不特别限定于这些。这些与棉、纤维素系短纤维相比,起毛少,纱线表面光滑,因此水分的扩散性高。当中,优选再生纤维素长纤维,尤其是人造丝长纤维、铜氨长纤维因纤维的含水率也大、吸湿效果高而更优选。进而,由于铜氨长纤维为圆形截面,因此与人造丝长纤维相比,每一根纤维的表面光滑,纤度也细,因而在用于针织坯布时会形成非常柔软的质地,进而扩散性也高,是特别优选的。纤维素系长纤维可以是原纱,也可以采用混用有其他纤维的复合纱的形态,从减小皮肤面的凹凸、提高纤维素系长纤维的露出率的角度来看,优选为原纱。

  此外,如果这些纤维素系长纤维中含有氧化钛,则UV截止性、接触冷感性提高,故特别优选。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中使用的疏水性纤维b,可列举出: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纤维等合成纤维,只要为疏水性则不特别限定于这些。不过,这里所说的合成纤维不包括弹性纤维。此外,可以是它们的短纤维、长纤维,还可以是它们的混纺纱、复合加捻纱、混纤纱、假捻混纤纱等,对形态没有限制。特别是为了获得短纤纱的质地,优选使用聚酯短纤纱,为了提高速干性,优选使用聚酯长纤维、聚酰胺长纤维。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含有10~50重量%的纤维素系长纤维,优选为15~45重量%、更优选为20~40重量%、进一步优选为25~35重量%。如果纤维素系长纤维小于10重量%,则吸湿性不充分,会感觉到闷湿感,有时会不舒适。而如果超过50重量%,则针织坯布自身的水分保持量过多,有时速干性会差。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接触皮肤的面(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凹凸高度的差优选为0.13mm以下、更优选为0.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9m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0.08mm以下。通过减小凹凸,使得平滑性提高,能够获得优异的皮肤触感、接触冷感。作为使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凹凸高度的差为0.13mm以下的方法,有减小针织组织、针织机的机号、针编弧侧的表面层中使用的纤维的纱线长度等。如果减小针编弧侧的表面层中使用的纤维的纱线长度,则该纤维的针织线圈变小,向针织坯布表面层吐出,由此可以减小针编弧侧的表面的凹凸的高度的差。此外,通过在纵行方向(针织坯布的纵向)不形成纱线长度差、纤度差,也可以使凹凸高度的差为0.13mm以下。如果凹凸高度的差超过0.13mm,则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减少,有时无法获得优异的接触冷感性、皮肤触感。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从针编弧侧的表面层表面起0.13mm以内的区域中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露出比率为30%以上、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以上、特别优选为80%以上。从针编弧侧的表面层表面起0.13mm以内的区域中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露出比率小于30%时,有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接触冷感性。如前所述,在含有10~50重量%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同时使从针编弧侧的表面层表面起0.13mm以内的区域中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露出比率为30%以上意味着,以针织坯布内含有的纤维素系长纤维集中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方式构成。由此提高针织坯布的接触冷感性。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的表面的接触冷感性为130~200W/m2/℃、优选为135~190W/m2/℃、更优选为140~180W/m2/℃、进一步优选为145~175W/m2/℃、特别优选为150~170W/m2/℃。如果超过200W/m2/℃,则过于强烈地感觉到冷感,有时会觉得冷。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在该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的表面滴加0.3cc的水后布料的含水率达到10%的时间为50分钟以下、优选为45分钟以下、更优选为43分钟以下。如果在布料上滴加0.3cc的水后布料的含水率达到10%的时间超过50分钟,则汗会长时间停留在针织坯布中,导致有时会感觉到黏腻感、出汗后发冷,不舒适。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的表面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45以下、更优选为0.40以下。此外,针编弧侧的表面的摩擦系数的平均偏差为0.0090以下、优选为0.0080以下。通过使针编弧侧的表面的平均摩擦系数为0.45以下、且使摩擦系数的平均偏差为0.0090以下,使得在穿着时和动作时与皮肤的摩擦减轻,动作性和皮肤触感进一步变好。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优选实施过吸水加工。如果实施过吸水加工,则赋予所使用的疏水性纤维以吸水性,扩散性提高,速干性提高。特别是如果与纤维素系长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疏水性纤维进行过吸水加工,则密合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水分会移动至疏水性纤维,能够提高扩散性,提高速干性。对于所使用的吸水加工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常规吸水加工剂。

  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纤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30~200dtex、更优选为30~180dtex、进一步优选为30~150dtex、特别优选为50~120dtex。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单纱纤度优选为0.1~7.0dtex、更优选为0.5~5.0dtex、进一步优选为0.5~4.0dtex、特别优选为1.0~3.0dtex、进一步特别优选为1.0~2.0dtex。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单纱纤度小于0.1dtex时,有时会由穿着时的摩擦等引起单纱断裂,摩擦耐久性变差。而如果超过7.0dtex,则有时吸水时的扩散性不足或速干性不足,皮肤触感变差。

  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疏水性纤维的纤度没有特别限定,如果是短纤纱,优选100~30支。特别优选90~30支、进一步优选80~40支。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优选为0.3~3.0dtex、更优选为0.5~2.5dtex、进一步优选为0.6~2.0dtex、特别优选为0.7~1.5dtex。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中,疏水性纤维主要构成沉降弧侧的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中,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比优选为0.3~1.0、更优选为0.4~0.9、进一步优选为0.5~0.8、特别优选为0.6~0.7。如果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比小于0.3,则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单纱过粗,有时皮肤触感会变差,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过细,有时会发生起球、起毛,品质不良。而如果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比超过1.0,则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单纱纤度要小于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有时水分向疏水性纤维的扩散会不充分,速干性不足。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中,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总)纤度比优选为1.0~3.0、更优选为1.2~2.6、进一步优选为1.3~2.2、特别优选为1.4~1.8。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纤度比小于1.0时,纤维素系长纤维的纤度会大于疏水性纤维的纤度,形成纤维素系长纤维不仅在针编弧侧的表面(接触皮肤的面)而且在沉降弧侧的表面(与接触皮肤的面相反的面)也处处可见的状态,发生光泽不均、品质的不良。而如果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纤度比超过3.0,则有时难以实现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含有率,或沿针织坯布纵向排列的沉降弧的间隔拉开,皮肤触感不良。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中,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纱线长度比优选为1.01~1.20、更优选为1.02~1.15、进一步优选为1.02~1.10。如果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纱线长度比低于1.01,则有时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疏水性纤维会在针编弧侧的表面(接触皮肤的面)露出,纤维素长纤维与皮肤的接触减少,冷感性不足。而如果超过1.20,则有时纤维素系长纤维会在针编弧侧的表面露出,冷感性提高,但沉降弧侧的表面的钩丝变差、纤维素系纤维的磨耗断裂增加。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优选在局部使用平针组织。特别优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位置为平针组织。如果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位置为平针组织,则能够以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更加密合的状态构成针织坯布,进而表面层的疏水性纤维接触外部空气,因此速干性提高。对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中使用的组织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形成同一针织线圈的平针组织构成针织坯布整体中的一部分,例如可以由在同一线圈形成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的组织和仅由疏水性纤维形成线圈的组织构成。在此,“仅由疏水性纤维形成线圈”是指前述疏水性纤维单独形成线圈或以2根以上的组合形成线圈,组合2根以上的疏水性纤维的情况下,该疏水性纤维可以是相同原材料,也可以是不同原材料。作为具体的组织,例如有:将在同一针织线圈形成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的平针组织编织10个横列后,仅将疏水性纤维以集圈网眼针织编织10个横列而成的横条纹样的组织。还可以是:将在同一针织线圈形成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的平针组织编织1个横列后,将2根疏水性纤维以平针针织编织1个横列而成的组织。进而,可以是:在针织坯布整体中构成在同一针织线圈形成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的平针组织。该圆形针织坯布包含在同一线圈形成有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的组织和仅由疏水性纤维形成线圈的组织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促进水分从纤维素系长纤维向疏水性纤维移动,提高扩散性,速干性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优选还含有弹性纤维。通过含有弹性纤维,使得通常抗钩丝性低的沉降弧侧的表面变得致密,能够抑制由沉降弧侧的表面的钩丝导致的布料品质的降低。进而,赋予拉伸性,穿着时的绷紧感减轻,行动方便,舒适感提高。作为弹性纤维,可以是聚氨酯弹性纱、聚醚-酯弹性纱、聚酰胺弹性纱、聚烯烃弹性纱、或者用非弹性纤维被覆它们形成覆盖状态的纱线,进而,也可以使用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半合成橡胶形成的纱线状的所谓的橡胶纱等,特别优选伸缩性优异、一般广泛使用的聚氨酯弹性纱。弹性纤维的纤度为了使穿着时衣服不过重,优选为15~80dtex、更优选为20~60dtex、进一步优选为20~50dtex。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单位面积重量根据其用途适当设定即可,优选为80~400g/m2、更优选为100~350g/m2、进一步优选为120~300g/m2、特别优选为130~200g/m2。如果单位面积重量小于80g/m2,则有时该圆形针织坯布的填充率过低,无法获得足够的防透性、破裂强度。而如果单位面积重量超过400g/m2,则有时速干性不足,无法获得优异的清凉性。

  对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0.4~1.3mm、更优选为0.5~1.2mm、进一步优选为0.6~1.0mm、特别优选为0.7~0.9mm。与单位面积重量同样,如果厚度小于0.4mm,则有时无法获得足够的防透性、破裂强度,如果厚度超过1.3mm,则有时速干性不足,无法获得优异的清凉性。

  对于为了制作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而使用的针织机的机号,没有特别限定。优选根据用途、所使用的纤维的粗细来任意选择18~40机号的针织机,考虑到作为衣料获得适度的单位面积重量、通用性,特别优选20~36机号。

  含有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的衣料旨在将由纤维素系长纤维构成的该圆形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的表面用作接触皮肤的面,将由疏水性纤维构成的该圆形针织坯布的沉降弧侧的表面用作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在制成本色针织坯布后进行精炼、热定型、染色等加工来制造。加工方法按照通常的圆形针织坯布的加工方法进行即可。此外,优选根据所要求的伸长率特性、单位面积重量、厚度、接触冷感性、速干性等来适当调节成品密度。

  进而,可以根据最终的接触冷感性、速干性等要求特性来适当施加作为染色阶段的附带加工的防污加工、抗菌加工、除臭加工、防臭加工、吸汗加工、吸湿加工、紫外线吸收加工、减量加工等,还有作为后加工的轧光加工、压花加工、褶皱加工、起毛加工、乳白加工、使用硅系柔软剂等的柔软加工等。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中的各评价方法如下。

  (i)纤维素系长纤维的混合率(重量%)

  在针织坯布上在相当于100个纵行的长度沿纵向切出缺口,从针织坯布拆解出构成针织组织的纱线种类、根数,测定各自的重量。算出各纱线重量相对于它们所有纱线重量的比率。

  (ii)凹凸高度的差

  用Keyence公司制造的数码显微镜VHX-2000以任意倍率拍摄针织坯布截面照片,在测量模式下以表面层作为基准测定与皮肤接触的面的凹部分和凸部分的高度,算出其差作为凹凸高度的差。测定任意5处。

  (iii)纤维素系长纤维的露出比率

  对针织坯布进行活性染色(深色系的活性染料1%owf、碳酸钠、硫酸钠、浴比1:100、60℃×30分钟),使纤维素系长纤维着色,进行热定型使其达到染色前的密度。对于该针织坯布的皮肤面,用HIROX Co.,Ltd.制造的数码显微镜KH-8700以100倍的倍率,在3D观察模式下以0.02mm的间隔从针织坯布的皮肤面的最外层拍摄至达到针织坯布的厚度为止,拍摄3D图像。然后,在面积测量模式下,以皮肤面的最外层作为基准,将在距其0.13mm的位置水平切断针织坯布而得到的图像进行彩色打印。将该打印图像在20℃×65%环境下进行24小时湿度调节后,切出图像部分,将水平切断的位置(比距离针织坯布皮肤面的最外层0.13mm更深的部分)切掉。从剩余的打印图像中将被染色而带有颜色的纤维部分切掉,测定其后的打印图像的重量,算出被染色而带有颜色的纤维部分(纤维素系长纤维)的比率。

  针织坯布被染色的情况下,将纤维素系长纤维脱色后,以达到进行脱色前的密度的方式重新进行热定型并进行测定。

  (iv)接触冷感性

  对于在20℃×65%环境下进行了湿度调节的切成8cm×8cm的针织坯布,用KatoTech Co.,Ltd.制造的KES-F7-II测定将加温至环境温度+10℃的该装置的热板放置在针织坯布的皮肤面时的最大热移动量(W/m2/℃)。

  (v)速干性

  测定在20℃×65%环境下进行了湿度调节的切成10cm×10cm的针织坯布的重量,然后,用微量移液管在皮肤面滴加0.3cc的水,确认到滴加的水被完全吸水后,从该时刻起开始测定时间,在悬挂晾干的状态下每隔5分钟测定重量,进行测定直至针织坯布中的含水率低于10%。将该测定值绘成图表,求出针织坯布中的含水率达到10%的时间。

  (vi)平均摩擦系数、摩擦系数的平均偏差

  使用Kato Tech Co.,Ltd.制造的摩擦感试验机KES-SE-SP,在测定速度1mm/s、载荷50g的条件下,使作为触头的棉标准规格布“金巾3号”沿针织坯布的纵向摩擦针织坯布的配置有纤维素系长纤维的表面,测定平均摩擦系数(MIU)和摩擦系数的平均偏差(MMD)。取N=3的数据,改变纵向的朝向,进一步取N=3的数据,算出其平均值。

  (vii)纱线长度比

  在针织坯布上标记相当于100个纵行的长度的范围,从针织坯布拆解出纤维素系长纤维和疏水性纤维。将拆解出的纱线的上端固定,对下端施加0.088cN/dtex的载荷,测定30秒后的长度(纱线长度:mm/100w)。根据测定值由下式算出纱线长度比。

  纱线长度比=(纤维素系长纤维的纱线长度)/(疏水性纤维的纱线长度)

  (viii)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比

  从针织坯布抽出各纤维,求出单纱纤度,由下式算出。

  单纱纤度比=疏水性纤维的单纱纤度÷纤维素系长纤维的单纱纤度

  (ix)纤维素系长纤维与疏水性纤维的纤度比

  从针织坯布抽出各纤维,求出(总)纤度,由下式算出。

  纤度比=疏水性纤维的纤度÷纤维素系长纤维的纤度

  (x)吸湿性

  测定对切成25cm×25cm的针织坯布用干燥机进行110℃×2小时干燥后的绝对干燥状态的试样的重量。将该试样投入到20℃×90%的人工气候室中,在3小时后测定重量。根据测定值算出相对于绝对干燥状态的试样重量的、20℃×90%环境下的重量变化率。

  (xi)散热性

  对于在20℃×65%环境下进行了湿度调节的针织坯布,用Kato Tech Co.,Ltd.制造的KES-F7-II,用保温性测定的干接触法以热板温度30℃、风量0.3m/秒进行测定,由下述计算式算出散热量。

  散热量(W/m2/℃)=测定值(W/0.01m2/10℃)×(100/10)

  (xii)皮肤触感的判定

  让10名测试员在30℃、60%RH的环境下穿着用试制针织坯布制作的贴身T恤,按下述5个等级对以穿脱时和穿着动作时的触感(光滑度、粗糙感)为主体的皮肤触感进行感官评价。将其平均值作为评价结果。

  5:光滑且皮肤触感非常好

  4:光滑且皮肤触感好

  3:说不清楚是哪一边

  2:有粗糙感,皮肤触感略差

  1:有粗糙感,皮肤触感非常差

  (xiii)凉感的判定

  让10名测试员在30℃、60%RH的环境下穿着用试制针织坯布制作的贴身T恤,通过感官按下述5个等级对凉感进行感官评价。将其平均值作为评价结果。

  5:感觉非常有凉感

  4:感觉到一些凉感

  3:说不清楚是哪一边

  2:感觉不到什么凉感

  1:完全感觉不到凉感

  [实施例1]

  使用28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短纤纱50支的纱线长度274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98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301mm/100w,利用以聚酯短纤纱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短纤纱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通常的预定型后,进行染整,此时添加高松油脂株式会社制造的吸水加工剂SR-1000 2wt%,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2]

  使用28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84dtex72f的纱线长度264mm/100w、聚氨酯弹性纱44dtex的纱线长度94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280mm/100w,利用以聚酯长纤维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3]

  使用32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酰胺长纤维45dtex36f的纱线长度238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89mm/100w、铜氨长纤维33dtex24f的纱线长度250mm/100w,利用以聚酰胺长纤维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酰胺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4]

  使用32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聚酰胺长纤维(i)45dtex36f的纱线长度采用238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采用89mm/100w、铜氨长纤维33dtex24f的纱线长度采用250mm/100w、聚酰胺长纤维(ii)45dtex36f的纱线长度采用245mm/100w,以添纱针织编织聚酰胺长纤维(i)、聚氨酯弹性纱和铜氨长纤维后,以添纱针织编织聚酰胺长纤维(i)、聚氨酯弹性纱和聚酰胺长纤维(ii),以铜氨长纤维与聚酰胺长纤维(ii)呈横条纹样的方式编织皮肤面层。对于此时的喂纱角度,在编织铜氨长纤维处,以聚酰胺长纤维(i)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在编织聚酰胺长纤维(ii)处,以聚酰胺长纤维(i)大于聚酰胺长纤维(ii)的方式调节,利用如此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酰胺长纤维(i)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和聚酰胺长纤维(ii)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5]

  使用36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酰胺长纤维78dtex72f的纱线长度210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75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215mm/100w,利用以聚酰胺长纤维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酰胺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6]

  在染色加工时未实施吸水加工,除此之外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纱线种类、编织方法、染色加工,得到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7]

  使用28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84dtex36f的纱线长度264mm/100w、聚氨酯弹性纱44dtex的纱线长度94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280mm/100w,利用以聚酯长纤维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8]

  使用28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44dtex36f的纱线长度255mm/100w、聚氨酯弹性纱44dtex的纱线长度88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263mm/100w,利用以聚酯长纤维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9]

  使用24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167dtex144f的纱线长度316mm/100w、聚氨酯弹性纱78dtex的纱线长度103mm/100w、铜氨长纤维84dtex45f的纱线长度328mm/100w,利用以聚酯长纤维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10]

  使用28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84dtex72f的纱线长度240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225mm/100w,利用以聚酯长纤维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2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实施例11]

  使用24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84dtex72f的纱线长度310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124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与聚酯长纤维56dtex72f复合得到的混纤纱112dtex102f的纱线长度335mm/100w,利用以聚酯长纤维大于混纤纱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混纤纱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1]

  使用24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短纤纱50支的纱线长度282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98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274mm/100w,利用以铜氨长纤维大于聚酯短纤纱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短纤纱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通常的预定型后,进行染整,此时加入高松油脂株式会社制造的吸水加工剂SR-1000 2wt%,得到皮肤面采用沉降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2]

  使用28G双面圆纬机,以图4所示的双面集圈针织组织,以聚酯长纤维84dtex24f构成表面层和皮肤面层,连接其表面层与皮肤面层的连接纱采用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编织铜氨长纤维位于针织坯布的中间层的3层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3]

  使用28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56dtex48f的纱线长度225mm/100w、铜氨长纤维84dtex45f的纱线长度240mm/100w,利用以铜氨长纤维大于棉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棉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铜氨长纤维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4]

  使用32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长纤维84dtex72f的纱线长度252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90mm/100w,以添纱针织编织2层的含氨纶平针织物。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5]

  使用24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聚酯短纤纱50支的纱线长度275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91mm/100w、莫代尔短纤纱80支的纱线长度284mm/100w,利用以聚酯短纤纱大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短纤纱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莫代尔短纤纱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6]

  使用28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聚酯长纤维(i)84dtex72f的纱线长度采用285mm/100w、聚氨酯弹性纱44dtex的纱线长度采用94mm/100w、铜氨长纤维56dtex30f的纱线长度采用280mm/100w、聚酯长纤维(ii)84dtex72f的纱线长度采用280mm/100w,以添纱针织编织聚酯长纤维(i)、聚氨酯弹性纱和铜氨长纤维后,以添纱针织编织聚酯长纤维(i)、聚氨酯弹性纱和聚酯长纤维(ii),以铜氨长纤维和聚酯长纤维(ii)呈横条纹样的方式编织皮肤面层。关于此时的喂纱角度,在编织铜氨长纤维处,以聚酯长纤维(i)小于铜氨长纤维的方式调节,在编织聚酯长纤维(ii)处,以聚酯长纤维(i)小于聚酯长纤维(ii)的方式调节,利用如此调节了喂纱角度的添纱针织,编织将聚酯长纤维(i)配置在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将聚氨酯弹性纱配置在针织坯布中间层、将铜氨长纤维和聚酯长纤维(ii)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的3层平针针织坯布。该针织坯布由于使铜氨长纤维的纱线长度大于聚酯长纤维、进一步以铜氨长纤维小于聚酯长纤维的方式调节了喂纱角度,因此聚酯长纤维和铜氨长纤维是配置在针编弧侧的表面层、沉降弧侧的表面层双方的。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7]

  使用32G单面圆纬机,以图3的平针组织,以铜氨长纤维84dtex45f的纱线长度252mm/100w、聚氨酯弹性纱22dtex的纱线长度90mm/100w,以添纱针织编织2层的含氨纶平针织物。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比较例8]

  使用28G双面圆纬机,以图4所示的双面集圈针织组织,由聚酯长纤维84dtex24f构成表面层,由铜氨长纤维84dtex45f构成皮肤面层,连接其表面层与皮肤面层的连接纱采用聚酯长纤维56dtex36f,编织聚酯长纤维位于针织坯布的中间层的3层针织坯布。然后,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染色加工,得到皮肤面采用针编弧侧的表面、具有以下的表1所示的性质、功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接着,以所得针织坯布的针编弧侧为接触皮肤的面的方式缝制T恤,评价该T恤的皮肤触感、凉感。

  [表1]

  

  [表2]

  

  如表1、2所示,各比较例未能得到同时满足吸湿性、接触冷感性、吸水速干性和优异的皮肤触感的衣料。特别是,比较例3是虽然在皮肤触感、凉感上获得了优异的评价结果但吸水速干性差、汗处理性能不足的衣料。实施例得到了满足所有性质、皮肤触感、清凉性、汗处理性能优异的衣料。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衣料包含在接触冷感性、吸湿性优异的同时,通过提高水分的扩散性、发挥速干性而感觉不到闷湿感、清凉感高,通过使汗快速干燥而能够抑制黏腻感、出汗后发冷,进而皮肤触感良好的多层结构圆形针织坯布,因此适宜作为内衣、运动服装、休闲服装等。

  附图标记说明

  a 纤维素系长纤维

  b 疏水性纤维

  c 弹性纤维

  A 针编弧侧的表面层中使用的纤维的喂纱角度

  B 沉降弧侧的表面层中使用的纤维的喂纱角度

《衣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