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独创技术13703字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2021-03-16 02:57:59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横机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绞花编织是横机编织中较受欢迎的花型编织之一,通常让两组线圈纵行(单个线圈纵行含1~3个线圈)在不同的编织横列上相互交叉、重叠,使织物产生具有扭绳状外观的花纹,也可以让三组或四组线圈纵行在不同的编织横列上,两两线圈纵行之间相互交叉、重叠,使织物产生具有辫子状外观的花纹。

  线圈纵行相互之间的交叉、重叠实际上是有条件的,若线圈纵行内的线圈为1个或2时,编织过程容易且织物外观平整,若线圈纵行内的线圈为3个或以上时,编织时可能会产生断线,同时编织出的针织物也可能出现不平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针织物呈现出席编的外观,并解决现有编织时产生断线、不平整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使用前、后一对针床或多针床的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本发明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将花型宽度所在线圈横列分为向右交叉组与向左交叉组,在常规与放大线圈横列上,织针始终进行通常的纵向编织,在各交叉、重叠横列上,向右交叉组的线圈始终向右移动,而向左交叉组的线圈始终向左移动,当完成一个交叉、重叠横列的编织时,编织工序如下:

  工序α: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n(n为1、2或3)个编织横列的常规线圈编织;

  工序β:对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对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然后再对另一方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放圈处理;

  工序γ:将一方针床上的线圈转移到另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δ: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正面的线圈组移圈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ζ: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背面的线圈组移圈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的编织方法不同于用两组线圈纵行的绞花编织,使织物具有绳状外观的花纹,也不同于用三组或四组线圈纵行的绞花编织,使织物具有辫子状外观的花纹,本发明的编织方法,通过在常规与放大线圈横列上,织针始终进行通常的纵向编织,在各交叉、重叠横列上,向右交叉组的线圈始终向右移动,而向左交叉组的线圈始终向左移动,因此形成了多组自左下向右上倾斜的线圈纵行及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的线圈纵行,在各交叉、重叠横列上完成绞花编织,使织物具有倾斜状仿席编的花纹,比如通过移圈顺序的不同,使织物具有一上一下或二上二下倾斜状仿席编的花纹等。

  (2)在通常的绞花编织中,当线圈纵行内的线圈为3个或以上时,可能会产生断线。且编织出的织物会出现不平整,本发明的编织方法,通过工序β,被称为放圈处理,将挂圈上的纱线转化到前针床的线圈中,使线圈变大,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后续移圈编织的难度,又能使编织出的织物外观平整。

  附图说明

  图1 实施方式一一上一下倾斜状仿席编实物效果图。

  图2 与实物图1相对应、一上一下倾斜状仿席编结构的概略图。

  图3 与图2相对应的移圈、交叉重叠后线圈组所处位置示意图。

  图4 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图。

  图5 与实施方式二相对应、二上二下倾斜状仿席编结构的概略图。

  图6 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

  S1、S2、S3、S4、S5、S6、S7、S8、S9、T1、T2、T3、T4、T5、T6、T7、T8、T9 为编织的工序编号;FB为前针床,BB为后针床;a、c、e、g、i、A、B、C、D 为向右交叉组;b、d、f、h、j、E、F、G 、H为向左交叉组;1、2、3、4、5、6、7、8 为各组形成的交叉、重叠横列编号。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实物图,从织物的纵向上观察,包括2个常规线圈横列与1个放大的线圈横列的循环,且放大线圈横列为多组3×3绞花编织,为更清晰地反应出仿席编的纹路效果,相对应地给出其概略图,如图2所示,图中将花型宽度为30个的线圈横列平均分为10组,每组包含3个线圈,其中,奇数a、c、e、g、i为向右交叉组,偶数b、d、f、h、j为向左交叉组;沿纵行方向自下而上观察,各组形成的交叉﹑重叠横列依次标定为1、2、3、4、5、6、7、8横列,在常规与放大线圈横列上,织针始终进行通常的纵向编织,在各交叉、重叠横列上,向右交叉组的线圈始终向右移动,而向左交叉组的线圈始终向左移动,因此,就形成了多组自左下向右上倾斜的线圈纵行﹑及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的线圈纵行,如图3所示。图3为移圈、交叉重叠后线圈组所处位置示意图,与图2相对应,当第2交叉、重叠横列完成后,左侧部分,向左交叉组b上的线圈将被从限定的花型宽度上移出,而相应地又有向右交叉组A从左侧移入的状态,右侧部分,与左侧部分相类似,向右交叉组i的线圈移出,向左交叉组E的线圈移入;其它交叉、重叠横列完成后,左右交叉组的位置、移入与移出情况如图3中的3~8横列所示。

  图4为实施方式一的编织工序图,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的工序编号,右栏表示具体的编织状态,FB表示前针床(一方针床)、BB表示后针床(另一方针床),“·”表示针织,“Ο”表示线圈,细实线表示已存在的旧线圈,粗实线表示正在编织的新线圈,“Λ”表示挂圈,“Χ”表示脱圈,箭头表示移圈,Y1、Y2表示各横列上编织使用的纱线类型。

  S0,前针床的织针上存在30个旧线圈,且这些线圈已被分成了向右交叉组与向左交叉组,从该状态开始,进行仿席编花型的编织。

  S1,使用纱线Y1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n个编织横列的常规线圈编织(工序α),本实施方式中,n=2,这里的两个横列线圈编织并非固定,也可选择一个或三个横列等。

  S2,使用纱线Y1对前针床上的织针进行线圈编织、同时对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挂圈编织,(工序β的前半部分)。

  S3,对后针床上的织针进行放圈处理(工序β的后半部分)。

  S4,将前针床上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γ)。

  S5,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正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δ)。本实施方式中,向左交叉组b、d、f、h、j由后针床左移三针到前针床上。

  S6,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背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ε)。本实施方式中,向右交叉组a、c、e、g、i由后针床右移三针到前针床上。

  S7,重复工序S1-S4,除了在工序α与工序β时,使用纱线Y2进行了线圈编织,其它工序同S1-S4工序,也可不更换纱线。

  S8,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正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δ),本实施方式中,向右交叉组a、c、e、g、i由后针床右移三针到前针床上。注意到在S8中由移入的线圈组A,和移出的线圈组i,参照图3。

  S9,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背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ε),本实施方式中,向左交叉组b、d、f、h、j由后针床左移三针到前针床上。注意到在S9中由移入的线圈组E,和移出的线圈组b,参照图3。

  实际上,S1-S6完成了图2中第1交叉、重叠横列的编织;S7-S9完成了图2中第2交叉、重叠横列的编织,每个交叉、重叠横列的完成,均需要进行由工序α→工序β→工序γ→工序δ→工序δ五个编织工序,图2中其它交叉、重叠横列的编织与S1-S9的编织工序相同,仅需要注意有移入与移出的线圈组便可。

  S2-S3,即工序β,被称为放圈处理,在S2中的挂圈被S3脱圈后,其挂圈的纱线将被转化到前针床的线圈中,使线圈变大,这样既有利于减少后续移圈编织的难度,又能使编织出的织物外加平整。从实物图1可以看出,交叉、重叠的线圈长度明显较大。

  在S5-S6中,所有的向左交叉组在S5(工序δ)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1的织物正面,所有的向右交叉组在S6(工序ε)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1的织物背面,在S8-S9中,所有的向右交叉组在S8(工序δ)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2的织物正面,所有的向左交叉组在S9(工序ε)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2的织物背面,这样重复上述编织,可以形成向左移圈纵行与向右移圈纵行﹑且相互交叉﹑重叠,即形成了一上一下倾斜状仿席编的针织物。

  实施方式二

  图5为实施方式二的概略图,与其对应的移圈、交叉、重叠后线圈组所处位置同实施方式一的图3,图6为实施方式二的编织工序图。

  T0-T4,同实施方式一的S0-S4。区别在于T5-T9如下:

  T5,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正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δ)。本实施方式中,向左交叉组b、f、j由后针床左移三针到前针床上,向右交叉组c、g由后针床右移三针到前针床上。

  T6,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背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ε)。本实施方式中,向右交叉组a、e、i由后针床右移三针到前针床上,向左交叉组d、h由后针床左移三针到前针床上。

  T7,重复工序T1-T4。

  T8,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正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δ),本实施方式中,向右交叉组d、h由后针床右移三针到前针床上,向左交叉组c、g由后针床左移三针到前针床上。注意到在T8中由移入的线圈组A与线圈组E,参照图3。

  T9,使线圈组相互交叉、重叠后、处于织物背面的线圈组移圈到前针床(工序ε),本实施方式中,向左交叉组a、e、i由后针床左移三针到前针床上,向右交叉组b、f由后针床右移三针到前针床上。注意到在T9中由移出的线圈组a与线圈组j,参照图3。

  实际上,T1-T6完成了图5中第1交叉、重叠横列的编织;T7-T9完成了图5中第2交叉、重叠横列的编织,图5中其它交叉、重叠横列的编织与T1-T9的编织工序相同,仅需要注意有移入与移出的线圈组便可。

  在T5-T6中,向左交叉组b、f、j与向右交叉组c、g在T5(工序δ)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1的织物正面,向右交叉组a、e、i与向左交叉组d、h在T6(工序ε)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1的织物背面,在T8-T9中,向右交叉组d、h与向左交叉组c、g在T8(工序δ)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2的织物正面,向左交叉组a、e、i与向右交叉组b、f在T9(工序ε)中完成移圈,使其处于交叉、重叠横列2的织物背面,这样重复上述编织,可以形成向左移圈纵行与向右移圈纵行﹑且相互交叉﹑重叠,即形成了二上二下倾斜状仿席编的针织物。

  从上述两个实施方式可以看出,常规线圈横列与放大线圈横列的编织完全相同,即工序α、工序β与工序γ完全相同,而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组之间的交叉、重叠的顺序不同,实际上,向右交叉组或向左交叉组哪个先移圈、哪个后移圈可任意选择,因此,可依据需要设计出更多具有倾斜状仿席编的其它花纹。

  上述仿席编的绞花结构均选择了3×3方式,而实际上也可选择例如3×2,2×2,4×2,4×3等方式。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仿席编针织物的编织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