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独创技术10469字

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

2021-02-04 12:32:27

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横机编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含有Z字褶提花的针织产品很少,Z字褶提花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采用局部编织或者摇床翻针的方式实现。其中,采取局部编织的方式,其生产效率低,且会在织物的表面留下导纱器折返时的孔眼,影响产品的外观。而使用摇床翻针的编织方法,会受到针床横移针距的限制,出现摇床限位、机器报警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美感增强。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使用双针床的电脑横机,Z字褶组织的编织,四路为一个循环,所述编织方法包括:

  工序一:编织提花区域,导纱器在前后针床都编织,形成基本结构的提花组织;

  工序二:编织褶痕,导纱器带基础色,仅在前针床编织一路线圈;导纱器带提花色经过不编织,以形成褶痕;

  工序三:编织上褶面区域,导纱器带基础色,后针床都参与编织,前针床隔针编织,前针床编织的线圈收缩;提花色不参与编织,仅带纱经过,横向收紧,形成Z字褶的上褶面;

  工序四:编织下褶面区域,前针床不参与编织;后针床基础色与提花色隔针交错编织,形成Z字褶的下褶面;

  工序五:编织连续的提花区域,导纱器在前后针床都编织,形成基本结构的提花组织。

  可选的,通过设置不同的编织方法,形成不同的线圈结构,织物自然收缩形成Z字褶。

  可选的,所述折痕的编织针位数小于或等于2。

  可选的,所述上褶面的编织针位数大于或等于所述下褶面的编织针位数。

  可选的,所述编织工序在横机上编程实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工序过程采取一次性编织,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的,巧妙的设置编织方法,产生不同的线圈结构,利用线圈结构的特性,自然收缩形成使Z字褶,且编织形成的Z字褶织物,不产生孔眼,提升了编织物的美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Z字褶提花的区域图。

  图2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Z字褶提花的针位编织图。

  图3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Z字褶提花的实物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Z字褶提花的实物拉伸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Z字褶提花的编程代码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Z字褶提花的制版图。

  具体附图标识如下:提花区域-ABIJ,褶痕-BI,上褶面区域-BCHI,下褶面区域-CDGH,连续的提花区域-DEFG;褶痕代码-130,上褶面区域代码-140,下褶面区域代码-131。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请参照图1,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使用双针床的电脑横机,Z字褶组织的编织,四路为一个循环,编织方法包括:

  工序一:编织提花区域,导纱器在前后针床都编织,形成基本结构的提花组织;

  工序二:编织褶痕,导纱器带基础色,仅在前针床编织一路线圈;导纱器带提花色,经过不编织,以形成褶痕;

  工序三:编织上褶面区域,导纱器带基础色,后针床都参与编织,前针床隔针编织,前针床编织的线圈收缩;提花色不参与编织,仅带纱经过,横向收紧,形成Z字褶的上褶面;

  工序四:编织下褶面区域,前针床不参与编织;后针床基础色与提花色隔针交错编织,形成Z字褶的下褶面;

  工序五:编织连续的提花区域,导纱器在前后针床都编织,形成基本结构的提花组织。

  其中,如图1所示,提花区域用字母表示为ABIJ,上褶面区域用字母表示为BCHI,下褶面区域用字母表示为CDGH,ABIJ与BCHI之间包括一公共边,该公共边形成一褶痕BI,连续的提花区域用字母表示为DEFG。另外的,设置两个导纱器,其中一个导纱器带基础色纱,设为导纱器1,另外一个导纱器带提花色纱,设为导纱器2。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实现BI的褶痕,褶痕的编织针位数需小于或等于2。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褶痕的编织针位数为一个,设为针位1,为了实现BI的褶痕,具体方式为:

  第一路,导纱器1在针位1的前针床编织成圈。

  第二路,导纱器2经过针位1,不参与编织。

  第三路,导纱器1在针位1的前针床编织成圈。

  第四路,导纱器2经过针位1,不参与编织。

  由于ABIJ是前针床以及后针床都编织的提花组织,其厚度较厚。而BI部位的编织过程,导纱器1仅在针位1的前针床编织了一线路圈,导纱器2经过针位1,没有参与编织,厚度突然变薄,使得BI部位呈现褶痕。

  可选的,针对BCHI的编织过程,结合图2所示,上褶面的编织针位数为五个,设为针位2、针位3、针位4、针位5、针位6。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描述,将针位2、针位4、针位6设为第一上褶面编织针位,针位3以及针位5设为第二上褶面编织针位。

  BCHI的具体编织方式为:

  第一路:导纱器1在第一上褶面编织针位的前针床以及后针床编织成圈,在第二上褶面编织针位的后针床编织成圈。

  第二路:导纱器2经过第一、第二上褶面编织针位,不参与编织。

  第三路:导纱器1在第一上褶面编织针位的后针床编织,导纱器1在第二上褶面编织针位的前针床以及后针床编织。

  第四路:导纱器2经过第一、第二上褶面编织针位,不参与编织。

  由于导纱器1在后针床都编织,而在前针床仅隔针编织,此时前针床编织的线圈收缩,且提花色不参与编织,仅仅带纱经过,横向收紧,使BI部位进一步顶起,BI部位所形成的褶痕更加明显。基础色在前针床以及后针床的齿口间隙中穿过,而导纱器2带提花色经过,提花色被在齿口间隙中穿过的基础色包覆,嵌入至基础色线圈的结构内,使编织物的外表面不会露出提花色。

  可选的,针对CDGH的编织过程,请继续参照图2,下褶面的编织针位数为五个,具体分别为针位7、针位8、针位9、针位10、针位11。

  具体的,为了便于描述,将针位7、针位9以及针位11设为第一下褶面编织针位,针位8以及针位10设为第二下褶面编织针位。

  CDGH编织的具体方式为:

  第一路:导纱器1在第一下褶面编织针位的后针床编织成圈。

  第二路:导纱器2在第二下褶面编织针位的后针床编织成圈。

  第三路:导纱器1在第二下褶面编织针位的后针床编织成圈。

  第四路:导纱器2在第一下褶面编织针位的后针床编织成圈。

  从以上四路的编织过程中可以看出,前针床没有参与编织,后针床基础色与提花色隔针交错编织,使得编织物的表面凹陷,底面形成芝麻点,织物突然变薄,而DEFG区域是前后针床都编织的提花组织,织物薄厚不均匀,最终形成Z字褶。

  具体的,最终形成的Z字褶提花效果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

  根据以上实施例可知,编织针位的位数不仅仅为11个针位,对于编织的针位位数,可以按照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它实施例中,为了确保ABIJ能覆盖住CDGH,上褶面的编织针位数大于或等于下褶面的编织针位数。

  通过以上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工序过程采取一次性编织,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的,巧妙的设置编织方法,产生不同的线圈结构,利用线圈结构的特性,自然收缩形成使Z字褶,且编织形成的Z字褶织物,不产生孔眼,提升了编织物的美感。

  为了能在横机上实现上述的编织动作,为此,本实施例自定义如下的代码(编程),如图5-6所示:自定义130为BI部位代码,自定义140为BCHI区域代码,自定义131为CDGH区域代码,将图5中自定义的指令全部复制粘贴在软件中。(基本结构的提花组织,120为提花区域提花色代码,121为提花区域基础色代码,120与121代码可以是常规的任何形式的提花),以120和121两个代码画出需要的提花图案,提花图案中均匀布置Z字褶,然后再设置横机的度目值、罗拉的拉力、编织机构的速度、设置结束点完成,编译成功后拷贝至机器。横机会自动识别代码的具体编织指令,按照指令完成编织动作。

  本实施例中插入130代码1列、140代码5列、131代码5列。另外的,对于130代码、140代码以及131代码的列数,可依据生产需要自行设定,在此不做限定。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Z字褶提花的编织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