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从针织机的织针转移线圈的机构以及缝纫工位机构独创技术20030字

从针织机的织针转移线圈的机构以及缝纫工位机构

2021-02-02 16:46:59

从针织机的织针转移线圈的机构以及缝纫工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编号EP2377979专利中所描述机构的改良,更具体的说,是关于确保如袜子等纺织材料在针织机中经编织后自织针转移的机构,以及关于纺织材料的开口端缝合的工位的机构。

  背景技术

  如袜子等管状纺织品是在圆编机中经编织而制成。然后,将具有两开口端的纺织品一端自圆编机的织针上移开并带至趾部缝合工位,在其中加以缝合。将管状纺织品自圆编机至趾部缝合工位的转移,可通过例如专利号EP2377979所述的自动机构执行。

  如在专利EP2377979所述,当编织机中的织袜程序完成时,最末排的织针线圈通过转移元件与片体元件逐一自织针取下,并转移至远离织针位置的一趾部缝合工位织针。

  在专利号EP2377979中描述的转移元件(如其图31至38所示)包括一前开口1e,并且在线圈转移前将织针的针钩插入该前开口中。为确保能这样,该前开口应包括一定宽度,否则,织针的针钩无法插入转移元件中。这样的结构需要在转移元件与织针之间具有更精确的定位控制,然而,其具有一定的弊端,例如需使用更厚的转移元件,以加强对较重物体移动时的用力,从而增加了成本。此外,在专利号EP2377979中所描述的转移元件包括在最远端用于贴附织针的针钩的材料填充物,这样复杂的几何形状生产困难且昂贵。

  另一方面,由转移元件将线圈转移至趾部缝合工位主要具有一圆形结构,其中的一半可翻转180度而相对于另一半开启及闭合。一半圆包括多个母齿,所述母齿沿该半圆而突起设置,而另一半圆包括与所述母齿相同数量的公齿,所述公齿以相同方式沿此半圆突起设置。

  当一半圆相对于另一半圆闭合时,在公齿与母齿之间需确保结构的对应。在一半圆在另一半圆上闭合的下一步骤中,一半圆中的线圈将靠近另一半圆中的线圈,这样即可缝织各线圈,并可缝合纺织材料的末端。

  如上述申请案所公开,通常承载母齿的半圆,可在承载公齿的半圆上闭合(及开启),且母齿上的线圈可靠近公齿中的线圈。因此,当彼此接近的线圈位于公齿上时,则执行该趾部缝合程序,也即缝合程序。因此,公齿应具有特定结构。缝纫针应非常接近彼此靠近的线圈对,否则,在线圈接近的缝制过程,将无法进行缝制。总之,公齿在承载线圈对的同时应具有运行间隙,使该缝纫针可进入与离开各线圈对,对此间隙可为EP2377979(如其图30所示)中的U形或V形通道的结构。然而,例如,当线圈对相对拉伸时,这些现有结构有时会阻止该织针找到适当的运行间隙,并可能导致接缝未正确形成,甚至使缝纫针断裂。图30表示现有技术中该V型通道结构515b、线圈73以及缝纫针80的俯视图。

  实际中上于在公齿上执行趾部缝合程序(缝合程序),但理论上,承载各公齿的半圆也可在承载各母齿的半圆上闭合,而各母齿可设置为例如U及V形结构,以用于如上所述缝合。总之,线圈对经缝纫(即趾部缝合程序)的牙型结构包括例如U形或V形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为:提供一从针织机的织针转移线圈的机构,可使纺织材料的线圈自织针高效转移,其经编织为管状形式。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为:提供一缝纫工位机构,能够使转移线圈后高效缝纫。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关于一种从针织机的织针转移线圈的机构,其包括:一针织机,该针织机包括多个织针,各织针包括一针钩与一针舌,该针舌可通过旋转接近及远离该针钩;多个片体元件,以转移各织针中的线圈至一缝纫工位,各片体元件可触及各织针中的该线圈,可接近与远离各织针并将各片体元件沿一针轴移动;以及一转移装置,其包括多个转移元件,各转移元件可接近及远离各织针的该针钩,当各片体元件将各织针中的该线圈朝各针钩移动时,该线圈被带到该转移端上;各转移元件至少部分地钳住各织针的该针钩的一外表面,且各转移元件包括该转移端,当该针舌闭合以使该线圈转移时,该转移端维持在该织针的本体与该针钩之间。

  较佳地,各转移元件的底部为一弧形,其覆盖各针钩的顶部与外前表面。

  较佳地,各转移元件的该转移端位于各针钩前方,以便于自外侧部分地覆盖该针钩的尾端,且借此当各转移元件靠近各针钩以进行线圈转移时,该转移端维持在低在该针钩的一开口端的一位置。

  较佳地,各转移元件的该转移端包括朝向该织针的本体的一弯曲结构。

  较佳地,各转移元件包括一板体及一转移低底部本体,该转移低底部本体在该板体的底部且突出与该板体的一侧面,且该转移低底部本体包括形似U形的一转移通道。

  较佳地,该转移低底部本体的该转移通道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以及一连接板,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该连接板的两侧边分别与该第一侧板及该第二侧板连接。

  较佳地,该第一侧板远离该板体的一端包括一第一斜面部,该第二侧板包括与第一斜面部对应的一第二斜面部,该第一斜面部和该第二斜面部分别在该转移通道的一侧朝后下方倾斜,该第一斜面部和该第二斜面为该弧形结构。

  较佳地,该板体包括一转移驱动端、一身部、以及一延伸部,该转移驱动端从该身部的后端朝上延伸设置,该延伸部从该身部远离该转移驱动端的前端朝下延伸设置,该延伸部的底端与该转移低底部本体连接,该转移驱动端远离该身部的一侧边形成一凹弧槽,该延伸部的外侧形成一第三斜面部,该延伸部的内侧形成一第四斜面部,且邻近该延伸部与该转移低底部本体连接处形成一斜肩部,该斜肩部位于包括该连接板的一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一缝纫工位机构,用以将织成管状的一纺织材料的开口端在一缝合工位进行缝合,其包括:一第一半圆,其包括多个第一纵向齿部,各第一纵向齿部的数量为该纺织材料的开口端最后一排线圈数量的一半;以及一第二半圆,其包括多个第二纵向齿部,各第二纵向齿部数量为该纺织材料的开口端最后一排线圈数量的一半,并可旋转180度以靠近与远离该第一半圆上的各第一纵向齿部;在该缝纫工位包括由一转移装置所转移的线圈对的各第一纵向齿部,其横截面呈L形。

  较佳地,包括L形横截面的各第一纵向齿部为公齿。

  较佳地,一缝纫程序在该第一半圆的各固定的第一纵向齿部上进行。

  较佳地,各公齿包括垂直延伸的一公延伸部及一侧边延展部,该侧边延展部自该公延伸部延伸。

  较佳地,各第二纵向齿部为母齿。

  较佳地,各公齿包括向内延伸的公固定部,且包括一垂直延伸的公延伸部,并包括一凸端部;各母齿包括向内延伸的母固定部,且包括一垂直延伸的母延伸部,并包括一端槽,各公齿靠近各母齿时,各公齿的凸端部插入各母齿的端槽,顺利转移所述线圈在该等公齿和该等母齿间。

  较佳地,该第一半圆和该第二半圆其中一个为固定颚部,且另一个为可动颚部,该可动颚部承载各母齿,该固定颚部承载各公齿,该可动颚部旋转180度并可在该固定颚部上闭合,使各公齿的凸端部插入各母齿的端槽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各转移元件结构简单,可部分地钳住各织针的该针钩的外表面实现定位;转移元件还包括一转移端,当该针舌闭合以使该线圈转移时,能维持在该织针的本体与该针钩的间,能使线圈顺利脱钩;第一纵向齿部呈L形,可确保织针找到适当的运行间隙,形成正确的接缝,避免使织针断裂。因此可使纺织材料的线圈自织针高效转移,使转移线圈后高效缝纫。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开始向下推动线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2: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向下推动线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3: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远离线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4: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开始向下移动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5: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靠近线圈并且自底部抓住线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6: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向上推动线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7: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使线圈完全脱钩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8: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与转移元件远离织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9:本发明机构中,当线圈被带动至缝纫工位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10:本发明机构中,通过片体与转移元件上移,当线圈在缝纫工位套合齿部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11:本发明机构中,当转移元件通过上移远离齿部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12:本发明机构中,当转移元件通过径向移动远离齿部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13:本发明机构中,当一半圆闭合于另一半圆,且片体元件在该闭合半圆中自底部抓取线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14:本发明机构中,当线圈被片体元件并排在该半圆齿部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14A:图14在公齿的端部插入母齿的端槽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本发明机构中,当线圈被缝合时的代表性等距轴侧投影视图;

  图16:进行线圈转移的前视图;

  图17:图6的前视图;

  图18:线圈自织针转移后,被片体元件及转移元件转移到缝纫工位的齿部前的一前视图;

  图19:线圈被片体及转移元件套合在缝纫工位的齿部时的一前视图;

  图20:在线圈套合在缝纫工位的线圈后,当转移元件通过上移远离齿部时的一前视图;

  图21:在线圈经套合在缝纫工位的线圈后,当转移元件通过径向移动远离齿部时的一前视图;

  图22:片体元件及转移元件通过下移远离齿部时的一前视图;

  图23:在本发明机构中,当一半圆闭合于另一半圆时的一前视图;

  图24:在本发明机构中,当线圈对通过片体元件并排在半圆齿部上时的一前视图;

  图25:在本发明机构中,当片体元件与转移元件远离缝纫工位时的一前视图;

  图26:该半圆将线圈转移至另一半圆的齿部后,返回初始位置(开启)时的一前视图;

  图27:在本发明机构中,当该线圈缝纫时的一前视图;

  图28:转移元件的构造图;

  图29:包括线圈与缝纫针的公齿的一截面图;

  图30:表示包括线圈与缝纫针的现有技术公齿的一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织针10

  针钩11

  针舌12

  片体元件31

  剥离端32

  剥离驱动端33

  转移元件41

  转移端42

  转移驱动端43

  转移通道44

  转移低底部本体45

  第一侧板451

  第二侧板452

  连接板453

  第一斜面部454

  第二斜面部455

  板体46

  身部461

  延伸部462

  凹弧槽463

  第三斜面部464

  第四斜面部465

  斜肩部466

  颚部单元50

  固定颚部51

  公齿511

  公固定部512

  公延伸部513

  侧边延展部514

  凸端部515

  V型通道结构515b

  可动颚部52

  母齿521

  母固定部522

  母延伸部523

  端槽524

  线圈73

  缝纫针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发明是关于确保转移的机构,尤指将袜子从针织机转移至一趾部缝纫工位的机构。

  如在专利号EP2377979中所述,当袜子的编织程序在袜子制造机中完成时,袜子的趾部为开放状态,且趾部上最后的线圈73仍位于编织机的织针10上。可利用不同数量的片体元件31与转移元件41使得如专利号EP2377979所述的袜子趾部得以缝合。上述元件设置在夹盘同一面两侧彼此相对的位置(图中未示)。

  如图1至图8及图16所示,表示如何通过片体元件31及转移元件41逐步地移除仍位于织针10上的最后一线圈73的过程。(请参考专利号EP2377979申请文件中上述程序的步骤的描述)。即,转移元件41通过转移驱动端43的推动靠近织针10的针钩11,且通过剥离驱动端33的再次推动,使片体元件31首先抓取线圈73的顶部,随后向下移动,使其自织针10的针舌12脱钩。

  在本发明中,各转移元件41至少部分地钳住各织针的该针钩11的一外表面,且各转移元件41包括该转移端42,当该针舌12闭合以使该线圈73转移时,该转移端42维持在该织针10的本体与该针钩11之间。

  转移元件41底部包括一弧形结构,其与针钩11的外表面形状一致,并钳住定位于针钩11的外表面上,因此当转移元件41靠近该针钩11以转移线圈73时,可较佳地覆盖针钩11的外表面。上述位于各转移元件41底部的弧形,优选的,主要覆盖各针钩11的顶部与外侧前表面区域。

  转移元件41的转移端42位在针钩11的前方,自外侧部分覆盖针钩11的尾端,借此,当转移元件41靠近针钩11以进行线圈73转移时,转移端42维持在略低于针钩11开口端的一位置。

  较佳地,如图17所示,转移元件41的转移端42可包括朝向织针10主体的弯曲结构。这样一来,当织针10的针舌12在下一步骤闭合,该线圈73可以相对安全的方式被转移。

  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由剥离端32施加的压力向下移动线圈73,将线圈73自针舌12脱钩后,片体元件31在径向稍微返回并向下移动;在下一步骤,如图5所示,其向前移动并自底部抓取线圈73;在下一步骤,如图6所示,其向上移动线圈73,且同时针舌12闭合。在此情况下,该转移端42维持在针钩11与针舌12的间。如图7所示,当片体元件31进一步上移时,线圈73被转移至相应的转移元件41。

  在下一步骤,如图8所示,该转移元件41与片体元件31共同远离织针10并移动至趾部缝合程序对应的缝纫工位,即颚部单元50下方。

  如图18至图22所示,在转移元件41与片体元件31定位于颚部单元50下方之后,其上移并套合于以360度环绕颚部单元50间隔设置的第一纵向齿部和第二纵向齿部,本实施例的第一纵向齿部为公齿511,第二纵向齿部为母齿521。公齿511通过其向内延伸的公固定部512紧固至对应的颚部,而母齿521以相同方式,通过在其向内延伸的母固定部522紧固至对应的颚部。

  如图9至图14所示,表示线圈73转移至一公齿511的步骤。各转移元件41包括转移低底部本体45,其稍微突出并垂直延伸于本体,其包括形似U形的转移通道44。当该转移元件41与该片体元件31共同上移时,公齿511、母齿521插入各转移通道44,且线圈73释放至公齿511的公延伸部513及母齿521的母延伸部523。然后,转移元件41与片体元件31向上移动远离各公齿511、母齿521。如图14A所示,所述公齿511有一凸端部515,母齿521有一端槽524。

  如图28所示,各转移元件41包括一板体46,转移低底部本体45在板体46的底部且稍微突出。其中,转移低底部本体45有转移通道44,其包括一第一侧板451、一第二侧板452、以及一连接板453,其中第一侧板451与第二侧板452相互平行,并且间隔设置,连接板453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一侧板451及第二侧板45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451远离板体46的一端包括一第一斜面部454,第二侧板452包括与第一斜面部454相对应的一第二斜面部455,第一斜面部454和第二斜面部455分别在转移通道44的一侧朝后下方倾斜,所述第一斜面部454和第二斜面部455形状对称。所述第一斜面部454和第二斜面部455构成所述转移元件41底部的弧形的一部分,可配合转移端42的弯曲结构而覆盖针钩11的外表面。

  板体46包括转移驱动端43,且有一身部461以及一延伸部462,转移驱动端43从身部461的后端朝上延伸设置,延伸部462从身部461远离转移驱动端43的前端朝下延伸设置,延伸部462的底端与转移低底部本体45连接,转移驱动端43远离身部461的一侧边形成一凹弧槽463,延伸部462的外侧形成一第三斜面部464,延伸部462的内侧形成一第四斜面部465,且邻近延伸部462与转移低底部本体45连接处形成一斜肩部466。

  如图23所示,该颚部单元50包括两个半圆,其中一个为固定颚部51,另一个为可动颚部52。根据较佳实施例,承载母齿521的可动颚部52可在承载公齿511的固定颚部51上闭合,并以180度旋转开启。如图23所示,当可动颚部52在固定颚部51上闭合时,公齿511的凸端部515插入母齿521的端槽524中(如图14A所示),以便顺利转移线圈73使其在公齿511和母齿521之间不会被卡住。其后,如图24所示,转移元件41与该片体元件31上移,向上推动母齿521承载的线圈73,使其邻接由公齿511承载的线圈73,并随后远离颚部单元50。

  在下一步骤,如图24至图27及图15所示,该可动颚部52开启并返回初始位置,然后缝纫针80缝合公齿511上的各线圈73对,以缝合纺织材料的开口端。

  本实施例所示使线圈73对套合以缝纫的齿部的横截面,即公齿511的横截面,呈L形,如图29所示,公齿511包括一侧边延展部514,其自公延伸部513垂直朝下延伸。

  以上说明内容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从针织机的织针转移线圈的机构以及缝纫工位机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