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支架编织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支架独创技术36566字

一种支架编织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支架

2021-02-13 23:06:39

一种支架编织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架编织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支架。

  背景技术

  采用柔韧性和扩张性能较好的材质编织而成的支架在医疗领域有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通过扩张身体内各种器官的直径而防止狭窄的部位继续变窄并使体内物质的流动变得顺畅,例如用于消化道的扩张、肝外胆管的扩张等等。

  现有技术中上述支架往往采用Z字形编织,线材与支架的纵长方向轴线呈一定角度,因此,在支架被收容鞘管内时,线材基本上与纵长方向轴线平行,而当支架被推出鞘管之外以后(图25中示出了线材的受力分析示意图,为便于区分,图25中以虚线代表分力方向,以实线代表实际受力方向),线材恢复与纵长方向轴线保持一定夹角的形态,导致支架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横向拉伸(相比被收容在鞘管内时,支架的纵向长度缩短),从而导致支架从鞘管释放到人体腔道后,长度会变短,从而影响释放过程中的定位,增加了支架准确定位的难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医用支架在线材编织路径上的每个点均受到沿所述支架轴线方向的力,导致支架的短缩率较高,增加了支架准确定位的难度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支架编织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支架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支架编织方法,该方法使用圆柱夹具,所述圆柱夹具在圆周分割线和长度分割线所交叉的所有位置点分别设置有可拆装的定位销,所述圆周分割线和长度分割线通过将具有与被制造的支架相同的直径D和长度L的圆柱体沿圆周C方向等间距地分配、沿长度L方向等间距或者不等距地分配而设定;将任意一个作为基准的位置点作为起始点出发,使线材交替沿对角线方向经过定位销上下弯折移动和沿圆周分割线方向经过定位销上下缠绕移动,并通过线材之间的交叉形成苯环结构和菱形结构相结合的织网。

  进一步的,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步骤:使第一线材从所述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一起始点以Z字形状弯折移动到所述圆柱夹具上部的第一位置。B步骤:从所述第一位置沿圆周分割线方向缠绕而形成环扣部,接着倒V字形状折弯而形成环扣连接部,所述环扣部与环扣连接部交替进行,直至所述第一线材移动到第二位置,所述A步骤形成的图案与B步骤形成的图案位于相邻长度分割线上。C步骤:从所述第二位置到所述圆柱夹具的另一端,使所述第一线材交替以A步骤的图案和B步骤的图案移动,直至移动到所述圆柱夹具另一端的第一转折点。D步骤:从所述第一转折点重复以Z字形状弯折,使所述第一线材移动到第一截止点,并在所述圆柱夹具另一端形成尾端结构。E步骤:从所述第一截止点至所述圆柱夹具一端交替以A步骤的图案和B步骤的图案形式移动,直至移动到所述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二转折点。F步骤:从所述第二转折点重复以Z字形状弯折,使所述第一线材移动到第一起始点,并在所述圆柱夹具一端形成首端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A步骤包括:A-1步骤:重复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第一起始点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所述1格对角线对应于一格的圆周分割线与一格的长度分割线的对角线距离。A-2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A-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下移动2格对角线,使位置点从所述A-1步骤的部分隔开;所述第一位置位于与所述第一起始点相邻的长度分割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B步骤包括:B-1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第一位置向下移动1格长度分割线后经过所述定位销再次向上移动1格长度分割线。B-2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B-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B-3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B-2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下移动1格圆周分割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所述B步骤交替形成所述B-1步骤和B-2步骤的图案,并以所述B-3步骤的图案结束。

  优选的,所述B-1步骤中所述第一线材从相邻两个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的右侧向下移动后再次从两个所述定位销的左侧向上移动,从而形成腰圆形图案。

  优选的,所述B-3步骤中所述第一线材从上一级定位销的右侧向下移动至相邻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的左侧从而形成半8字形图案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

  进一步的,所述C步骤包括:C-1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以所述A步骤的图案移动。C-2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C-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以所述B步骤的图案移动。

  所述E步骤包括:E-1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第一截止点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由所述定位销的右侧向上移动至位于相邻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的左侧形成半8字图形。E-2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E-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按所述B-2步骤和所述B-1步骤的图案交替移动。E-3步骤: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E-2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上移动2格对角线。E-4步骤:重复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E-3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

  所述C步骤交替形成所述C-1步骤和C-2步骤的图案;所述E步骤交替形成所述E-1步骤、E-2步骤、E-3步骤和E-4步骤的图案。每个所述E-1步骤中半8字图形所在的圆周分割线均与每个所述B-3步骤中半8字图形所在的圆周分割线相同。每个所述E-3步骤的结束点所在的圆周分割线均与每个所述C-2步骤的起始点和所述B-1步骤所在的圆周分割线相同。

  进一步的,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圆周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w,所述B-2步骤以及每个所述C-2步骤中与所述B-2步骤形成的图案相同的步骤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D步骤和所述F步骤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B-1步骤以及每个所述C-2步骤中与所述B-1步骤形成的图案相同的步骤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1=(0.45~0.65)*w;L2=L1+(0.80~1.20);L3=L1。

  进一步的,所述尾端结构由重复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第一转折点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形成;首端结构由重复使所述第一线材从所述第二转折点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形成;所述第二转折点对应于,多个所述E-3步骤的结束点中,位于与所述第一起始点相邻的长度分割线上的结束点;所述第一转折点与所述第一截止点位于同一长度分割线上。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线材经过所述B-1步骤所在的定位销时,所述第一线材穿过所述B-1步骤的图案形成锁扣交叉。

  进一步的,还包括使第二线材从所述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二起始点以与所述第一线材相同的步骤移动;所述第二起始点对应于,在与所述第一起始点相同的长度分割线上沿圆周方向将圆周分割线移动奇数格的位置。

  优选的,在所述第二线材移动过程中以如下方式移动所述第二线材,在已编织于所述圆柱夹具上的所述第一线材与所述第二线材形成的多个交叉位置中的两个相邻交叉位置,其中一个交叉位置处第一线材位于所述第二线材之上,另一个交叉位置处第一线材位于所述第二线材之下。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支架,所述支架采用韧性线材通过以上所述的支架编织方法编织而成。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支架编织方法形成预定的单元结构的支架具有如下效果:

  (1)所述线材具有沿对角线方向经过定位销上下弯折移动和沿圆周分割线方向经过定位销上下缠绕两种弯折路径,从而使线材交叉完成后能够形成带有竖直线材的苯环结构,所述苯环结构中的竖直线材与所述支架的轴线平行,因此,支架从鞘管释放到人体腔道后,由于竖直线材的存在,相对现有技术,纵长方向上支架不会过分缩短,所述竖直线材上的点仅受到沿所述支架轴线方向的力,从而减少了整个支架的横向拉伸,降低了支架的短缩率。

  (2)通过本方法编织而成的支架呈成排的苯环结构和成排的菱形结构交替布置状态,在支架的同一横向端面上支架的轴向受力均匀,不会出现局部缩短现在,且成排的苯环结构大大降低了支架的短缩率。

  (3)在每排所述苯环结构的竖直线材上以腰圆形缠绕方式为主,8字形缠绕方式为辅,所述腰圆形缠绕方式中所述线材完全沿轴线方向缠绕,起到降低支架短缩率的作用,所述8字形缠绕方式中所述线材倾斜交叉缠绕,编织紧凑度提高,当支架弯折时,所述8字形部位能够起到拉紧线材的作用。

  (5)在通过第一线材形成的支架的外侧以相同的方式弯折第二线材而编织,从而在形成外侧结构的过程中,使第二线材以卡接在借助第一线材形成的结构上的方式移动而使追加的支架结构加强,以改善通过第一线材形成的支架的结构特性,从而防止支架线材之间的扭曲,并可以提供具有更高水平的柔韧性和耐久性的支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制作支架的制作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下降步骤中A步骤的展开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下降步骤中B步骤的展开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下降步骤中C步骤的展开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尾端步骤的展开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上升步骤中E-1步骤E-2步骤的展开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上升步骤中E-3步骤E-4步骤的展开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上升步骤移动至第二转折点时的展开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一线材首端步骤的展开图;

  图10是图3中M1处放大图;

  图11是图3中M2处放大图;

  图12是图3中M3处放大图;

  图13是图5中M4处放大图;

  图14是图6中M5处放大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编织形成的第一支架的展开图;

  图16是图15中M6处放大图;

  图17是图15中M7处放大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二线材下降步骤的展开图;

  图19是本发明的第二线材尾端步骤的展开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二线材上升步骤的展开图;

  图21是本发明的第二线材首端步骤的展开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编织形成的由两根线材叠加的支架的展开图;

  图23是图19中M8处放大图;

  图24是图19中M9处放大图;

  图25是现有技术中Z字形编织后线材的受力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受力方向);

  图26是本发明苯环结构中与支架轴向平行的边线的受力示意图(箭头方向表示受力方向);

  图27是本发明中所述长度分割线不等距分隔时的编织示意图。

  图中,1、定位销,2、第一线材,3、第二线材,S1、第一起始点、S2、第二起始点,F5、第一转折点,U1、第一单元,U2、第二单元,U3、第三单元,A1、第一位置,F1、第二位置,A2、第一截止点,F10、第二转折点,C1、锁扣交叉,C2、8字形缠绕交叉,4、菱形结构,5、苯环结构,F’5、第三转折点,A3、第三位置,F’1、第四位置,A4、第二截止点,F’10、第四转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横向”、“上”、“下”、“左”、“右”、“竖直”、“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中,所述1格对角线对应于一格的圆周分割线与一格的长度分割线的对角线距离,所述1格圆周分割线即为一格的圆周分割线的距离,所述1格长度分割线即为一格的长度分割线的距离。

  另外,本发明以附图1的竖直方向为支架的轴线方向,所述定位销1或者支架的上方或者下方是指沿支架的轴线方向的上方或者下方,线材的上方或者下方是指垂直所述纸面方向的上方或者下方。

  以下参照图的流程图和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支架制造方法由哪些过程组成。

  首先,图2-图17示出利用夹具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制造支架的方法中的利用第一线材2制造的结构及方法,图18-图24示出利用夹具而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制造支架的方法中的第一线材2的进度完成之后,为了加强所完成的支架结构而通过第二线材3制造的结构及方法。

  附图中示出的虚线表示已经进行的线材的移动路径,实线表示在各个附图的相应步骤中进行的线材的移动路径,在图18-图21中,为了区分利用第一线材2形成的结构与正在利用第二线材3形成的结构,用更细的虚线表示利用第一线材2形成的结构,这是为了便于说明而任意设定的部分,这与根据本发明制造的支架中使用的线材的性质及直径无关。

  在此,圆柱夹具设置有可装卸的定位销1,定位销1凸出圆柱夹具表面,供线材缠绕使用,定位销1可装卸于将具有与支架相同的直径D与长度L的圆柱体沿圆周C等距分配而设定的圆周分割线(a1、a2、a3、……、a16)和沿长度L等间距或者不等距地分配而设定长度分割线(b1、b2、b3、……、b17)所交叉的所有位置点。利用这种圆柱夹具将任意一个位置点设置成起始点,使线材交替沿对角线方向经过定位销1上下弯折移动和沿圆周分割线方向经过定位销1上下缠绕移动,并通过线材之间的交叉形成苯环结构5和菱形结构4相结合的织网,从而制成支架。

  下面以所述圆周分割线和长度分割线通过将具有与被制造的支架相同的直径D和长度L的圆柱体沿圆周C方向和沿长度L方向等间距地分配而设定为例描述其具体编织方式:

  (1)第一线材下降步骤(S100)

  该步骤由A步骤~C步骤组成,使第一线材2由圆柱夹具的轴向一端的第一起始点S1(a5/b2)移动至圆柱夹具轴向另一端的第一转折点F5(a11/b17),从而形成根据本发明制作的支架的第一主体部分的一部分。

  该过程包括:

  第一循环单元形成步骤(A步骤),如图2、图10所示,在该步骤中,使第一线材2从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一起始点S1(a5/b2)以Z字形状弯折移动到圆柱夹具上部的第一位置A1(a12/b3)。首先,使第一线材2从第一起始点S1(a5/b2)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形成第一单元U1,并以第一单元U1图形重复折弯而形成Z字形状(A-1步骤),其中所述1格对角线对应于一格的圆周分割线与一格的长度分割线的对角线距离;随后,使第一线材2从所述A-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a10/b1)向下移动2格对角线,使位置点从所述A-1步骤的部分隔开(A-2步骤),用于将A步骤图案与B步骤图案隔开。此时第一位置A1(a12/b3)位于与第一起始点S1(a5/b2)相邻的长度分割线上。

  第二循环单元形成步骤(B步骤),如图3所示,在该步骤中,从第一位置A1(a12,b3)沿圆周分割线方向缠绕而形成环扣部,接着以倒V字形状折弯而形成环扣连接部,环扣部与环扣连接部交替进行,直至第一线材2移动到第二位置F1(a3/b5),所述A步骤形成的图案与B步骤形成的图案位于相邻长度分割线上。具体移动方法为:首先,使第一线材2从第一位置A1(a12/b3)向下移动1格长度分割线后经过定位销1再次向上移动1格长度分割线(B-1步骤)形成环扣部;接着,使第一线材2从所述B-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a12/b3)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B-2步骤)形成倒V形的环扣连接部;随后,交替以所述B-1步骤和B-2步骤的图案移动,最后,使第一线材2从最后一次B-2步骤移动的位置点(a2/b3)向下移动1格圆周分割线(该步骤形成环扣部的一部分)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B-3步骤),使B步骤与C步骤的图案隔开。

  其中,在B-1步骤中,第一线材2从相邻两个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1的右侧向下移动后再次从两个定位销1的左侧向上移动,从而形成腰圆形图案,该图案作为苯环结构5中的竖直线材部分(如图16所示),由于线材完全沿支架轴线方向布置,故不存在横向受力,不会出现短缩现象。在B-3步骤中,第一线材2从上一级定位销1的右侧向下移动至相邻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1的左侧从而形成半8字形图案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所述半8字形图案交叉后形成的8字形图案也作为苯环结构5中的竖直线材部分,该8字形图案使线材相互交叉,起到提高编织紧凑度的作用,每排苯环结构5中仅需要设置一至两个即可。

  循环单元迭代步骤(C步骤),如图4所示,从第二位置F1(a3/b5)到圆柱夹具的另一端,使第一线材2交替以A步骤的图案和B步骤的图案移动,直至移动到圆柱夹具另一端的第一转折点F5(a11/b17)。在该步骤中,首先使第一线材2以A步骤的图案移动(C-1步骤),接着从所述C-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以所述B步骤的图案移动(C-2步骤)。并在第一转折点F5(a11/b17)处以所述B步骤的图案结束。

  B-1步骤中形成的腰圆形图案与由其上方左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和向其上方右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共同组成倒Y形的第二单元U2(如图11所示),B-3步骤中形成的半8字形图案与由其上方左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和向其下方右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共同组成第三单元U3(如图12所示),第一线材下降步骤由第一单元U1、第二单元U2和第三单元U3依次或者交替重复迭代组成。

  (2)第一线材尾端步骤(S200)

  如图5所示,在该步骤(D步骤)中,从第一转折点F5(a11/b17)重复以Z字形状弯折,使第一线材2移动到第一截止点A2(a9/b17),并在圆柱夹具另一端形成第一尾端结构。重复使第一线材2从第一转折点F5(a11/b17)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直至第一截止点A2(a9/b17),从而在支架的最下端形成Z形连接网。第一转折点F5(a11/b17)对应于,多个C-2步骤的结束点(F2、F3、F4、F5)中,与第一截止点A2(a9/b17)位于同一长度分割线上的结束点。

  (3)第一线材上升步骤(S300)

  如图6-图8所示,在该步骤(E步骤)中,从第一截止点A2(a9/b17)至圆柱夹具一端交替以Z字形状和B步骤的图案形式移动,直至移动到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二转折点F10(a12/b1),形成第一主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线材上升步骤的图案与所述第一线材下降步骤的图案相同,所述第一线材上升步骤沿反向由下向上移动第一线材2,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使第一线材2从第一截止点A2(a9/b17)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由定位销1的右侧向上移动至位于相邻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1的左侧形成半8字图形(E-1步骤),此处的半8字图形与所述B-3步骤中的半8字形图案共同组成苯环结构5的一个竖直线材,故该步骤中半8字图形所在的圆周分割线应当与所述B-3步骤中半8字图形所在的圆周分割线相同。接着,使第一线材2从E-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按所述B-2步骤和所述B-1步骤的图案交替移动(E-2步骤);随后,使第一线材2从所述E-2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上移动2格对角线(E-3步骤),并重复使第一线材2从所述E-3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E-4步骤),所述E-1步骤~E-4步骤组成第一线材上升步骤的循环单元,所述第一线材上升步骤以该循环单元形成的图案重复移动第一线材2,直至移动至第二转折点F10(a12/b1)。

  所述第一线材上升步骤中的腰圆形图案(在所述E-1步骤中形成)不应当与所述第一线材下降步骤中的腰圆形图案重合,故每个所述E-3步骤的结束点所在的圆周分割线均与每个所述C-2步骤(与所述B步骤的图案相同)的起始点和所述B-1步骤所在的圆周分割线相同,即当所述第一线材2即将与所述第一线材下降步骤中的腰圆形图案相遇时进入E-4步骤,转为Z字形状移动。

  (4)第一线材首端步骤(S400)

  在该步骤(F步骤)中,从第二转折点F10(a12/b1)重复以Z字形状弯折,使第一线材2移动到第一起始点S1(a5/b2),并在圆柱夹具一端形成第一首端结构。如图8、图9所示,重复使第一线材2从第二转折点F10(a12/b1)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直至第一起始点S1(a5/b2),从而在支架的最上端形成Z形连接网。第二转折点F10(a12/b1)对应于,多个所述E-3步骤的结束点(F6、F7、F8、F9、F10)中,位于与第一起始点S1(a5/b2)相邻的长度分割线上的结束点。

  如图14所示,如上所述的重新到达第一起始点S1的第一线材2通过焊接等实现收尾连接,从而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特性的第一支架。

  另外,在第一线材2移动过程中存在两种特殊的交叉方式,第一种是锁扣交叉C1,位于Z字形图案和在先成形的腰圆形图案在同一定位销1处相交叉处,如图13所示,第一线材2经过所述B-1步骤所在的定位销1时,穿过所述腰圆形图案的腰圆形孔,从而形成交叉的锁扣结构。第二种是8字形缠绕交叉C2,位于第一线材上升步骤中的半8字形图案与在先成形的第一线材下降步骤中的半8字形图案在同一定位销1处相交叉处,如图14所示,在下一级定位销1的下方,第一线材2从已编织的线材下方穿过,在两级定位销1之间,第一线材2从已编织的线材上方穿过,在上一级定位销1的上方,第一线材2从已编织的线材下方穿过。从图15中可以看出,除去8字形缠绕交叉C2外,每排苯环结构5的下部采用锁扣交叉C1方式连接,上部采用十字交叉方式连接。每四个苯环结构5之间间隔出一个近似菱形结构4。

  为了如上所述的制造的第一支架的结构得到加强,设计者通过第二线材3而追加地选择性地进行下述步骤S500~S800,从而在第一支架的外侧作为加强部件制造第二支架并使它们彼此连接,从而可以制造由具有各自的线材结构的两个支架形成的又一个支架。

  第二支架将第二线材3从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二起始点S2以与第一线材2相同的步骤移动;第二起始点S2对应于,在与第一起始点S1(a5/b2)相同的长度分割线上沿圆周方向将圆周分割线移动奇数格的位置,避免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重合。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起始点S2(a12/b2)具体为,在与第一起始点S1(a5/b2)相同的长度分割线上沿圆周方向将圆周分割线移动7格的位置。下面详细描述第二支架的编织过程。

  (5)第二线材下降步骤(S500)

  该步骤由G步骤~I步骤组成,如图18所示,使第二线材3从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二起始点S2(a12/b2)移动至圆柱夹具轴向另一端的第三转折点F’5(a2/b17)移动,从而形成根据本发明制作的支架的第二主体的一部分。

  该过程包括:

  第三循环单元形成步骤(G步骤),在该步骤中,使第二线材3从圆柱夹具一端的第二起始点S2(a12/b2)以Z字形状弯折移动到圆柱夹具上部的第三位置A3(a3/b3)。首先,使第二线材3从第二起始点S2(a12/b2)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形成第一单元U1,并以第一单元U1图形重复折弯而形成Z字形状(G-1步骤);随后,使第二线材3从所述G-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a1/b1)向下移动2格对角线,使位置点从所述G-1步骤的部分隔开(G-2步骤),用于将G步骤图案与H步骤图案隔开。此时第三位置A3(a3/b3)位于与第二起始点S2(a12/b2)相邻的长度分割线上。

  第四循环单元形成步骤(H步骤),在该步骤中,从第三位置A3(a3/b3)沿圆周分割线方向缠绕而形成环扣部,接着以倒V字形状折弯而形成环扣连接部,环扣部与环扣连接部交替进行,直至第二线材3移动到第四位置F’1(a10/b5),所述G步骤形成的图案与H步骤形成的图案位于相邻长度分割线上。具体移动方法为:首先,使第二线材3从第三位置A3(a3/b3)向下移动1格长度分割线后经过定位销1再次向上移动1格长度分割线(H-1步骤)形成环扣部;接着,使第二线材3从所述H-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a3/b3)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H-2步骤)形成倒V形的环扣连接部;随后,交替以所述H-1步骤和H-2步骤的图案移动,最后,使第二线材3从最后一次H-2步骤移动的位置点(a9/b3)向下移动1格圆周分割线(该步骤形成环扣部的一部分)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H-3步骤),使H步骤与I步骤的图案隔开。

  其中,在H-1步骤中,第二线材3从相邻两个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1的右侧向下移动后再次从两个定位销1的左侧向上移动,从而形成腰圆形图案,该图案作为苯环结构5中的竖直线材部分,由于线材完全沿支架轴线方向布置,故不存在横向受力,不会出现短缩现象,图26示意出所述竖直线材部分的受力示意图。在H-3步骤中,第二线材3从上一级定位销1的右侧向下移动至相邻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1的左侧从而形成半8字形图案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所述半8字形图案交叉后形成的8字形图案也作为苯环结构5中的竖直线材部分,该8字形图案使线材相互交叉,起到提高编织紧凑度的作用,每排苯环结构5中仅需要设置一至两个即可。

  循环单元迭代步骤(I步骤),从第四位置F’1(a10/b5)到圆柱夹具的另一端,使第二线材3交替以G步骤的图案和H步骤的图案移动,直至移动到圆柱夹具另一端的第三转折点F’5(a2/b17)。在该步骤中,首先使第二线材3以G步骤的图案移动(I-1步骤),接着从所述I-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以所述H步骤的图案移动(I-2步骤),在第三转折点F’5(a2/b17)处以所述H步骤的图案结束。

  H-1步骤中形成的腰圆形图案与由其上方左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和向其上方右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共同组成倒Y形的第二单元U2,H-3步骤中形成的半8字形图案与由其上方左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和向其下方右侧1格对角线延伸出的分支共同组成第三单元U3,第二线材下降步骤由第一单元U1、第二单元U2和第三单元U3依次或者交替重复迭代组成。

  (6)第二线材尾端步骤(S600)

  在该步骤(J步骤)中,从第三转折点F’5(a2/b17)重复以Z字形状弯折,使第二线材3移动到第二截止点A4(a16/b17),并在圆柱夹具另一端形成第二尾端结构。如图19所示,重复使第二线材3从第三转折点F’5(a2/b17)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直至第二截止点A4(a16/b17),从而在支架的最下端形成Z形连接网。第三转折点F’5(a2/b17)对应于,多个I-2步骤的结束点(F’1、F’2、F’3、F’4、F’5)中,与第二截止点A4(a16/b17)位于同一长度分割线上的结束点。

  (7)第二线材上升步骤(S700)

  在该步骤(K步骤)中,如图20所示,从第二截止点A4(a16/b17)至圆柱夹具一端交替以Z字形状和H步骤的图案形式移动,直至移动到圆柱夹具一端的第四转折点F’10(a3/b1),形成第二主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线材上升步骤的图案与所述第二线材下降步骤的图案相同,所述第二线材上升步骤沿反向由下向上移动第二线材3,具体步骤如下:首先,使第二线材3从第二截止点A4(a16/b17)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由定位销1的右侧向上移动至位于相邻长度分割线的定位销1的左侧形成半8字图形(K-1步骤),此处的半8字图形与所述H-3步骤中的半8字形图案共同组成苯环结构5的一个竖直线材,故该步骤中半8字图形所在的圆周分割线应当与所述H-3步骤中半8字图形所在的圆周分割线相同。接着,使第二线材3从K-1步骤移动的位置点按所述H-2步骤和所述H-1步骤的图案交替移动(K-2步骤);随后,使第二线材3从所述K-2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上移动2格对角线(K-3步骤),并重复使第二线材3从所述K-3步骤移动的位置点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K-4步骤),所述K-1步骤~K-4步骤组成第二线材上升步骤的循环单元,所述第二线材上升步骤以该循环单元形成的图案重复移动第二线材3,直至移动至第四转折点F’10(a3/b1)。

  所述第二线材上升步骤中的腰圆形图案(在所述K-1步骤中形成)不应当与所述第二线材下降步骤中的腰圆形图案重合,故每个所述K-3步骤的结束点所在的圆周分割线均与每个所述I-2步骤(与所述H步骤的图案相同)的起始点和所述H-1步骤所在的圆周分割线相同,即当所述第二线材3即将与所述第二线材下降步骤中的腰圆形图案相遇时进入K-4步骤,转为Z字形状移动。

  (8)第二线材首端步骤(S800)

  在该步骤(L步骤)中,从第四转折点F’10(a3/b1)重复以Z字形状弯折,使第二线材3移动到第二起始点S2(a12/b2),并在圆柱夹具一端形成第二首端结构。如图21所示,重复使第二线材3从第四转折点F’10(a3/b1)向下移动1格对角线后再次向上移动1格对角线而弯折成Z字形状,直至第二起始点S2(a12/b2),从而在支架的最上端形成Z形连接网。第四转折点F’10(a3/b1)对应于,多个所述K-3步骤的结束点(F’6、F’7、F’8、F’9、F’10)中,位于与第二起始点S2(a12/b2)相邻的长度分割线上的结束点。

  如图22所示,如上所述的重新到达第二起始点S2的第二线材3通过焊接等实现收尾连接,从而形成具有预定结构特性的第二支架。并且,利用第一线材2完成的内侧第一支架结构与利用第二线材3完成的外侧第二支架结构最终可如图所示地连接成为一个支架。

  在第二线材3移动过程中以如下方式移动第二线材3,在已编织于圆柱夹具上的第一线材2与第二线材3形成的多个交叉位置中的两个相邻交叉位置,其中一个交叉位置处第一线材2位于第二线材3之上(如图24所示),另一个交叉位置处第一线材2位于第二线材3之下(如图23所示)。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支架,该支架采用韧性线材通过以上所述的支架编织方法编织而成,所述韧性线材可以为采用韧性塑料、不锈钢材料或者记忆合金等等能够弯折的材质制成的线材。

  通过本发明所述方法编织而成的具有两根线材的支架结构中,第二线材3在第一线材2编织而成的第一支架的基础上沿圆周方向将圆周分割线移动奇数格后形成与第一支架相同图案的第二支架,并且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的图案不重合。

  如图15和图22所示,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中的每个苯环结构5占据四个长度分割线,苯环结构5沿圆周方向顺序布置,最后以8字形缠绕交叉C2方式锁紧,随后在相邻四个长度分割线上以相同方式布置苯环结构5,其中8字型缠绕交叉沿对角线方向而螺旋形地在每排苯环结构5组中各形成有一个,即除了在每隔两个长度分割线上分别形成一个的各个8字形缠绕交叉C2以外的其余部分形成有锁扣交叉C1。如图12所示,锁扣交叉C1是指使线材在交叉点处以类似于链条连接方式连接而层叠为两层,并在中央处借助定位销1形成有中空圆柱空间,这种结构使线材在相邻长度分割线之间相互连接,并且提供单元形态变化的足够空间,使支架具有高水平的结构韧性。

  由于本发明所述编织方法结构的独特性,所述长度分割线也可以选择沿圆柱体长度L方向不等距地分配而设定;具体分割方式为:如图27所示,任意两个相邻的圆周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w,所述A-1步骤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L1;所述B-2步骤以及每个所述C-2步骤中与所述B-2步骤形成的图案相同的步骤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B-1步骤以及每个所述C-2步骤中与所述B-1步骤形成的图案相同的步骤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1=(0.45~0.65)*w;L2=L1+(0.80~1.20);L3=L1。这里公式中所涉及到的长度、距离单位均为毫米。

  L3表示本发明所述方法编织而成的支架中苯环结构5的环扣部,即苯环结构5中与支架的轴向平行的边线长度,该长度比相邻两个圆周分割线之间的距离短,并且近似为相邻两个圆周分割线之间的距离的一半;L2表示本发明所述方法编织而成的支架中苯环结构5的环扣连接部,即每个苯环结构5中靠近首端步骤的V字形弯折图形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L1表示每个苯环结构5中靠近尾端步骤的V字形弯折图形所经过的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包括首端步骤和尾端步骤对应的相邻两个长度分割线之间的距离,该长度与L3相等。

  在本说明书中,对所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一种支架编织方法及使用该方法制成的支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