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起底升降装置独创技术19043字

一种起底升降装置

2021-02-01 02:25:55

一种起底升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起底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电脑针织横编机是针织机行业中技术含量很高的自动化机械,它融合了计算机数字控制、电子驱动、机械设计等技术为一体。电脑针织横编机在工作过程中对已编织的织片必须有牵拉才能完成后续的编织,即只有在牵拉状态下才能顺利地对织片进行编织。由于一般的电脑针织横编机并不配备有起底梳,因此在进入正式的织片编织之前,首先需要编织行数约为80-100行,长度约为20-30mm的起底织物,在起底织物被机床下部的卷布罗拉捕取后,织片才能获得一定的牵拉力,进入正式的织片编织。于是,每编织一片织片便需要由前述的20-30mm的起底织物进行过渡,织片编织完成后,工人还需要另外裁剪掉织片上的起底织物(俗称废纱),不仅严重地造成了起底织物的浪费,而且增加了织片的工序,生产效率不高。为了弥补上述欠缺,现有技术中也有给电脑针织横编机配备起底梳,利用起底针钩住起底纱,对织片提供牵拉力。在起底梳下方需要安装一升降装置用于将起底梳抬升或下降。现有的对于起底梳的升降一般在两边各安装一升降电机对起底梳进行升降,两边对同步性要求高,一旦配合不好会对起底梳甚至横机造成损坏。两个升降电机所带来的问题是所能达到的同步性不好调整,常常会出现同步性差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起底升降装置,使用一个升降电机,再通过同步带和传动轴的传动使得起底梳的两侧的同步性一致,通过做到起底梳两侧同时抬升或下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起底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电机、第一同步带、第二同步带、传动轴、第一滑块、第二滑块、第一直线导轨、第二直线导轨;

  所述升降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同步带与传动轴传动,所述传动轴与第二同步带传动;

  所述第一同步带上固定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可沿着第一直线导轨上下运动;所述第二同步带上固定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可沿着第二直线导轨上下运动;

  所述第一滑块上固定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滑块上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与一起底梳相固定。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同步带通过第一转动轮与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传动轴通过第二转动轮与第二同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同步带的另一端与第三转动轮相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传动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相连接;所述第一直线导轨、升降电机与第一连接板相固定;所述第二直线导轨、第三转动轮与第二连接板相固定。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升降电机通过升降电机固定板、升降电机固定螺柱与第一连接板相固定。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滑块通过第一固定块与第一同步带相固定,所述第一滑块、第一固定块位于第一同步带的两侧;所述第二滑块通过第二固定块与第二同步带相固定,所述第二滑块、第二固定块位于第二同步带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起底升降装置,采用一个升降电机,通过同步带和传动轴,配合直线导轨,使得起底梳升降时两边的同步一致性较好。使得起底梳的两端能够做到同步的升降,避免了由于起底梳两边升降不同步,对起底梳甚至横编机的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是局部图;

  图3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4是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起底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起底梳与送丝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起底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如下:1-升降电机;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第一同步带;5-第二同步带;6-第一转动轮;7-第二转动轮;8-第三转动轮;9-传动轴;10-第一滑块;11-第二滑块;12-第一直线导轨;13-第二直线导轨;14-第一固定板;15-第二固定板;16-起底梳;17-封锁丝;18-起底针;19-凹陷部;20-弧形凸起;21-穿丝孔;22-固定块;23-升降电机固定底板;24-升降电机固定螺柱;25-送丝电机;26-传感器;27-主动送线轮;28-从动送线轮;29-承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结合图1至图8,对本实施例所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一种改进型一体式起底装置,该起底装置用于电脑针织横机织片的起底,安装于电脑针强横机上。如图1和3所示的,起底装置包括起底梳16、封锁丝17、升降机构、送丝机构。升降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与横机机身相固定。

  起底梳16上设置有多根沿直线间隔排布的起底针18,起底针18的顶部设置有穿丝孔21,封锁丝17穿过穿丝孔21。升降机构与起底梳16相固定连接,可带动起底梳16的上下运动。送丝机构与封锁丝17相连接,封锁丝17可在送丝机构的驱动下穿入穿丝孔21内或从中抽出。封锁丝17可采用钢丝等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金属丝,优选使用弹簧钢丝。弹簧钢丝是一种极细并具有弹性的钢丝,直径在0.3-0.8mm之间,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弹性极限、韧性和抗疲劳性能,自然状态下,处于直线状态,在外边作用下可会产生弯曲,外力卸下能够再次恢复直线状态。弹簧钢丝能够随着起底装置的结构分布进行弯曲,并在封锁线圈时恢复成直线状态,既具有对线圈的封锁作用,又能节省封锁丝17所占用的空间,使得起底装置占用横机较少的空间。

  在本实施中的涉及的起底升降机构包括升降电机1、第一同步带4、第二同步带5、传动轴9、第一滑块10、第二滑块11、第一直线导轨12、第二直线导轨13。

  升降电机1通过升降电机固定板23、升降电机固定螺柱24与第一连接板2相固定。升降电机固定板23通过电机固定螺柱24与第一连接板2相固定,且升降电机1固定于升降电机固定板23上,使得升降电机1与第一连接板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升降电机1的输出端与第一同步带4传动连接,升降电机1的输出端位于其与第一连接板2的间隔内。升降电机1的转动,通过其输出端带动第一同步带的转动。

  第一同步带4与传动轴9传动,传动轴9与第二同步带传动。具体是,第一同步带4通达带动与传动轴9相固定的第一转动轮6,带动传动轴9的转动。传动轴9的两端与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通过轴承相连接,使得传动轴9可转动。传动轴9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转动轮7,第二连接板3上还固定有第三转动轮8,在第二转动轮7和第三转动轮之间设置有第二同步带5。传动轴9的转动,通过第二转动轮7带动第二同步带5的运动。

  在第一同步带4上固定有第一滑块10,第一滑块10可沿着第一直线导轨12上下运动。第一滑块10与第一固定块22位于第一同步带4的两侧,并通过螺栓将两者与第一同步带4固定。在第一同步带4运动时,带动第一滑块10沿着第一直线导轨12上下运动。第一同步带4与第一直线导轨12平行设置。

  在第二同步带5上固定有第二滑块11,第二滑块11可沿着第二直线导轨13上下运动。第二滑块11与第二固定块25位于第二同步带5的两侧,并通过螺栓将两者与第二同步带5固定。在第二同步带5运动时,带动第二滑块11沿着第二直线导轨13上下运动。第二同步带5与第二直线导轨13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在第一滑块10的另一侧固定有第一固定板14。在第二滑块11的另一侧固定有第二固定板15。第一固定板14和第二固定板15与一起底梳16相固定。

  整个升降机构的工作过程如下:升降电机1的转动,通过输出端带动第一同步带4的运动,第一同步带4通过传动轴9带动第二同步带5同时同方向运动。第一同步带4的运动,可带动与之相固定的第一固定块10沿第一直线导轨12运动。第二同步带5的运动,可带动与之相固定的第二滑块11沿第二直线导轨13运动。第一滑块10和第二滑块11的运动,可带动与之相固定的第一固定板14和第二固定板15的上下运动,进而带动与之相固定的起底梳16的上下运动,完成起底梳16的升降。

  具体的起底梳16的一端为弧形端20,弧形端20的弧形边缘处设置有一导向孔,导向孔与弧形端20的形状相似呈弧形。封锁丝17穿设于导向孔内,导向孔对封锁丝17呈导向作用,使得封锁丝17能够更容易的穿过起底针18上的穿丝孔21。弧形的导向孔可使得封锁丝17呈现弧形的状态,不会产生过大的弯折,使得送丝机构对封锁丝17的驱动更为的顺畅。封锁丝17在从导向孔中穿出时呈现水平状态,更容易的穿过穿丝孔21。

  在常规所使用的起底针18,截面通常为圆形,在将起底针18与起底梳16进行固定,如果使得圆形截面的起底针18中的穿丝孔21在一条直线上,较为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所使用的起底针18包括矩形孔截面的矩形端30,和呈现圆弧状的圆弧端31。在圆弧端1设置有穿丝孔21。具体为一截面为矩形的金属条状材料一端经处理得到圆弧端31。并且在弧形端31所设置的穿丝孔21的边缘顶点与弧形商31的顶点距离为0.3mm,矩形截面的规格为0.7*1.5mm,即厚度为0.7mm,宽度为1.5mm。整个起底针的长度为25-30mm。

  穿丝孔21为一圆柱形,其直径为封锁丝17直径的1.3-1.5倍。具体地,所使用的封锁丝17的直径为0.7mm,穿丝孔的直径为0.9mm。经过实验测试,在穿丝孔21为封锁丝17直径的1.3-1.5倍时,较为容易将封锁丝穿入穿丝孔21内,并且能够保证起底针18圆弧端的强度。

  作为另一种选择,穿丝孔21呈现锥台状,即一端为直径较大的圆,另一端为直径较小的圆。穿丝孔21的中心轴线与圆弧所在平面相垂直。起底针18一端呈圆弧形的设置可使得起底针18在使用时不会对纱线造成损伤。锥台状的穿丝孔21较大直径的一端穿入封锁丝17,可使得穿入时更为的容易。在封锁丝从上一穿丝孔21中突出时,封锁丝17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倾斜,并不垂直穿入下一个穿丝孔21,由于穿入端的直径较大,只要封锁丝17的穿入时位于直径范围内,就在在穿入时可由圆锥台的侧壁可将封锁丝17从穿丝孔的直径较小的一端穿出,具有一定的容错率。更具体的穿丝孔21的一端为封锁丝17直径的1.5-2倍,另一端封锁丝17直径的1.3-1.5倍。

  在起底梳16上设置有一凹陷部19,凹陷部19呈矩形,与起底针18的矩形端的截面相匹配。将起底针18置入凹陷部19内,可使得起底针18的穿丝孔21在一直线上。可使得在封锁丝17在穿过穿丝孔21时更为的容易。在将起底针18与起底梳16相固定时,将穿丝孔21面积较大的一侧朝向封锁丝17穿入的方向。

  在现有的送丝机构一般是与升降机构同样固定于横机机身上,此种设置需要在升降机构在升降时,需要将送丝机构同时进行送丝和回丝的操作,升降机构和送丝机构要求具有高的同步性,否而使得封锁丝会发生弯折或回丝,从部分起底针18的穿丝孔21中脱离。在本实用新型中,送丝机构与起底梳16相固定,可随着起底梳16的升降而升降,不需要考虑与升降机构的同步性。

  在本实施例中,送丝机构包括两对相对设置的主动送线轮27和从从动送线轮28,主动送线轮27由送丝电机25带动转动,且主动送线轮27和从从动送线轮28将封锁丝17进行夹持,在送丝电机25转动时,主动送线轮27转动,带动从动送线轮28作相反方向的转动,将封锁丝17向前传送。送丝电机27的转动带动其中一个主动送线轮27转动,而两个主动送线轮27之间通过齿轮传动。更进一步的,在主动送线轮27和/或从动送线轮28的表面,相对设置有环形槽,用于供封锁丝17的通过,用以增加封锁丝17与主动送线轮27和从动送线轮28的接触面积,使得封锁丝2的运动更加稳定。本实施例中,主动送线轮27和从动送线轮28均设置有环形槽。送丝电机25通过一具有工字槽的杆件与起底梳16的下部固定。该具有工字槽的杆件固定于起底梳16的下部。

  所涉及的送丝机构还包括一承托管29,为一塑料管,在使用时封锁丝17在承托管29内运动。更进一步的,承托管29穿过若干传感器26,用于检测封锁丝的位置,为送丝电机25的转动提供信号。传感器26亦固定于送丝电机25所固定的具有工字槽的杆件上。所使用的传感器26为环形接近感应开关传感器。

  起底装置在电脑针织横机上的工作过程如下:

  S1、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先用编织线织一个来回,形成一行在水平面上呈连续Z字型排列的线圈,编织机构停止。

  S2、起底梳16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作用下从初始位置经过两个卷布罗拉之间的缝隙开始上升,使间隔排布的起底针18的顶部穿过上述Z字型线圈并高于一行线圈所形成的平面,升降机构停止。

  S3、封锁丝17在送丝机构的驱动作用下依次交替地穿过起底针18的顶部,封锁丝17穿过一排起底针18后,送丝机构停止,此时封锁丝17位于一行线圈的上方;起底梳1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作用下开始下降,收紧电脑针织横编机编织出的第一行线圈,此时电脑针织横编机编织的第一行线圈被封锁丝17封锁。

  S4、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开始来回地用编织线进行编织,同时,起底梳16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作用下开始下降,起底梳16下降的速度与编织机构的编织速度同步,使织片受到起底梳16的牵拉力,因此,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能够对织片进行正常的编织。

  S5、起底梳16对织片进行向下的牵拉,当起底梳16下降至经过两个卷布罗拉之间的缝隙时,织片被两个反向转动的卷布罗拉捕取,升降机构停止,织片受到两个反向转动的卷布罗拉的牵拉力,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继续对织片进行正常的编织。

  S6、织片被两个卷布罗拉后,起底梳16在升降机构的驱动下下降到初始位置,升降机构停止;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编织机构再编织几行后,封锁丝17在送丝机构的驱动作用下依次交替地抽出起底针18的顶部,解除封锁丝17对第一行线圈的封锁,封锁丝17从全部起底针18抽出后,送丝机构停止,整个织片的起底过程完成。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起底升降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