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大圆机编织防线圈跟起装置独创技术5739字

大圆机编织防线圈跟起装置

2021-03-24 09:13:52

大圆机编织防线圈跟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圆机编织防线圈跟起装置,属于纺织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当双面机在要求克重比较高的时候,会减少送纱从而提高克重,这样会造成线圈小,在起针时线圈会跟针一块带起来,当起针针舌被带到钢梭位置的时候会造成钢梭阻挡针舌的打开,从而造成掉布、坏针等疵点和损失;当遇有特殊工艺比如上针或下针多次喂纱、线圈比较多的时候,线圈会浮在针上,在再次喂纱的时候针上线圈多,会影响到成圈和退圈,造成布面花针、三角眼等疵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圆机编织防线圈跟起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安装板,在所述的安装板的一侧垂直设置有连接臂,在所述的连接臂上设置有压线装置,所述的压线装置与针织机的线圈相抵;在所述的安装板上还设置有安装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臂为直板结构,在所述的直板的非连接端的端面设置有所述的压线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臂为L型板结构,在所述的L型板的非连接端的端面设置有所述的压线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线装置为压线板、压线块或压线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针织机的钢梭上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实现在出针起针的时候能有效阻止线圈跟起来;当线圈要跟起的时候,本装置会把线圈压住,帮助出针退圈,从而提高产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的左视图。

  图7是实施例1在实际生产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2在实际生产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2在实际生产中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101.连接臂,102.安装板,103.安装孔,104.压线装置,2.钢梭,3.针,4.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包括:安装板102,在安装板102的一侧垂直设置有连接臂101,在连接臂101上设置有压线装置104,压线装置104与针织机的线圈相抵;在安装板102上还设置有安装孔103,利用螺栓通过安装孔103将装置与针织机的钢梭固定安装;

  其中,所述的压线装置104可以设置在所述的连接臂101的下端面处;在通常情况下,为了便于安装,亦可将所述的压线装置104与所述的连接臂101集成一体,利用连接臂101直接作为压线装置104使用。以下实施例1、2即为这种集成设置的结构。

  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1中,如图1~3所示,在安装板102上垂直设置有一直板,将直板作为连接臂101,直板的非连接端面作为压线装置104;将该直板的非连接端面设置在下针3的出针后面、靠近起针点针筒口的位置处,并且与针织机下针的线圈4相抵,如图7所示。

  为了便于使用,可根据针织机的圆周长度将直板设置有一定弧度。

  这种设计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钢梭上安装实施例1的装置,可在针织机的下针出针起针的时候能阻止线圈跟起,当线圈要跟起的时候,通过压线装置104把线圈压住,帮助出针退圈;当纱线成功喂入针舌的时候,压线装置104与线圈完全脱离。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实施例1的一种变形结构,它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4~6所示,在安装板102上垂直设置有L型板作为连接臂101,在L型板的非连接端的端面设置有一直板作为压线装置104;使L型板与直板共线设置,将该直板的非连接端面设置在上针出针下面、靠近起针点针筒口的位置处,并且与针织机上针的线圈4相抵,如图8、9所示。

  这种设计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钢梭上安装实施例2的装置,在针织机的上针出针起针的时候能阻止线圈跟起,当线圈要跟起的时候,通过压线装置104把线圈压住,帮助出针退圈;当纱线成功喂入针舌的时候,压线装置104与线圈完全脱离。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实施例1的一种变形,它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上述直板的端面设置有一压线块,作为压线装置104,所述的压线块的截面为长方形结构或半球形结构的铜质材料,通过焊接或粘接工艺设置在直板的端面;将该压线块的下表面设置在下针3的出针后面、靠近起针点针筒口的位置处,并且与针织机下针的线圈4相抵。这种设计可以使压线的面积增大,线圈更平整。

  实施例4

  实施例4是实施例1的一种变形,它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上述直板的端面设置有一压线条,作为压线装置104,其中,所述的压线条可采用宽度2~5mm的铜质材料,通过焊接或粘接工艺设置在直板的端面;将该压线条的下表面设置在下针3的出针后面、靠近起针点针筒口的位置处,并且与针织机下针的线圈4相抵。这种设计可以使压线的面积增大,线圈更平整,且更为轻便。

《大圆机编织防线圈跟起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