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独创技术79759字

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

2021-03-12 15:32:25

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

  背景技术

  针通机,一般通过针织单元针织出圆带、针织管、口罩带、袜子等筒形针织物,一般的针通机都包含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以通过针织单元将送线单元输送来的针织线织成针织管,授权公告号为CN208183212U的实用新型专利就公开了一种织袜机,通过喂纱电机驱动喂纱辊将纱线进过导纱瓷眼输送至水平织针和竖直织针上,并通过电机带动转盘上的水平织针和竖直织针转动,同时,通过水平气缸驱动水平织针往复移动,通过竖直气缸驱动竖直织针往复移动,从而将袜子针织出来。但是,这种针通机的喂纱装置需要喂纱电机驱动,针织单元需要电机和气缸驱动,能耗较大,且需要的能源种类较多,对生产车间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也给自动化生产的控制增加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一般的针通机能耗较大,需求能源种类较多,对车间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自动化生产的控制难度较大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

  该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包括机架;设在机架上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和设在机架上且通过同步转动移动单元连接的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同步转动移动单元设置成在驱动针织单元的钩针趋近和远离送线单元运动的同时,驱动送线单元带动其输送的针织线绕与针织单元移动的路径平行的轴线转动。由于针织单元和送线单元通过同一个同步转动移动单元进行驱动,当使用该针通机时,仅需要将同步转动移动单元与一个驱动设备连接,即可在一个驱动设备的驱动下同时驱动针织单元和送线单元运动,从而节约能耗,降低生产成本,而且需求的能源种类单一,对车间的硬件设施要求不高,降低了自动化生产控制的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步转动移动单元设置成在驱动钩针往复移动一次的同时,驱动送线单元带动其输送的针织线正向或反向转动,且钩针往复移动两次时,送线单元转动的方向不同。由此,送线单元将钩针两侧的针织线交替地输送至钩针上,使钩针针织出针织线呈交错的网格结构能够伸缩的针织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同步转动移动单元包括通过传动机构连接的移动驱动机构和转动传动机构;移动驱动机构与钩针连接,用于驱动钩针趋近或远离送线单元;转动传动机构与送线单元连接,用于驱动送线单元交替正向、反向转动,以避免通过驱动设备直接驱动送线单元往复转动,导致驱动设备易损坏的问题;传动机构设置成能够带动移动驱动机构和转动传动机构同步运动。由此,可以通过不同的机构分别驱动送线单元转动和驱动钩针移动,使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运动不会相互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转动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曲柄、第一连杆和摇杆;还包括将第一曲柄与第一连杆可枢转连接的第一枢转轴、将第一连杆与摇杆可枢转连接的第二枢转轴、将第一曲柄与传动机构连接的第二转动轴,和将摇杆与送线单元连接的第三枢转轴。从而,在传动机构带动第一曲柄转动的同时,第一曲柄通过第一连杆带动摇杆往复摆动,从而带动与摇杆连接的送线单元往复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移动驱动机构包括通过第三枢转轴依次可枢转连接的第二曲柄、第二连杆和第二滑块,钩针设在第二滑块上;还包括将第二曲柄与传动机构连接的第四转动轴,和与第二滑块适配的导轨,导轨沿钩针移动的方向设在机架上。由此,在传动机构带动第二曲柄转动的同时,第二曲柄通过第二连杆带动第二滑块沿导轨延伸的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带动与第二滑块连接的钩针往复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传动机构设置成驱动第二转动轴转动和驱动第四转动轴转动的传动比为 1:2;或送线单元包括与转动传动机构连接的转动结构,和设在转动结构上的,用于输送针织线的第一过线盘,转动结构设置成在转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带动第一过线盘和针织线一起绕与针织单元移动的路径平行的轴线转动,且转动结构的传动比为1:2。从而实现驱动钩针往复移动一次的同时,驱动送线单元带动其输送的针织线正向或反向转动,且钩针往复移动两次时,送线单元转动的方向不同的运动模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还包括与传动机构连接的手动操作手柄。从而可以通过转动手动操作手柄,驱动传动机构工作,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第二曲柄带动滑块和钩针往复移动,同时,通过传动机构驱动第一曲柄带动送线单元往复转动,以便通过手动进行试机、检测和穿线等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织单元设有用于通过针织管或针织线的第一通孔;还包括用于将外部弹性管输送至经由针织单元针织出的针织管内的输料单元,和/或用于在针织单元针织出的针织管的外周成型外管的外管成型机。现有技术中生产双层管需要通过人工在针织管内穿设内管或在针织管外周穿设外管,由于条件的限制,生产的双层管最长不超过15米,这给需要更大长度的双层管的用户带来不便;有时为了获取长度较长的双层管,需要通过接头将长度较短的双层管进行连接获得,导致生产效率低,制得的双层管生产成本高;同样的,现有技术生产针织管内设有内管,针织管外周外设有外管的三层管的长度和生产效率也受限制。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生产针织管的针通机,通过输料单元在针织单元针织出针织管的同时,在针织管内通入内管,和/或通过外管成型机在针织单元针织出的针织管的外周套设外管,从而直接制备出任意长度的双层管或三层管,制得的双层管或三层管的壁厚大于单层针织管,使得双层管和三层管的使用寿命远大于单层针织管;且由于省去人工套设内管和/或外管的过程,也无需通过接头将两条双层管或三层管连接,以获得所需长度的双层管或三层管,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针织单元设置成针织出能够伸缩的针织管;输料单元输送的内管为弹性管,外管为弹性伸缩管或非弹性褶皱管。由此,当针织管的内部套设有内管或外部套设有外管时,制得的双层管为双层伸缩管,且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出任意长度的双层伸缩管,且针织管在弹性管的表面布局均匀,不会导致针织管在弹性管上形成多余的皱褶,节约针织管用量,以针织线采用涤纶丝的直径为16mm的双层伸缩管为例,每米用涤纶丝节省2克多(由于原来手工穿设弹性管,外层的皱褶较多,使用的长度大,每米用涤纶丝10多克,现在的产品没有皱褶每米用涤纶丝不到8克),不仅使得产品减重,还大大节约原料成本;弹性管内可以通水作为水管使用,以使制得的双层伸缩管可以作为双层伸缩水管使用,例如可以在乳胶管等弹性管内通水,由于乳胶管具有弹性,在通入其内部的水的压力作用下,乳胶管能够伸缩,由于针织管包裹在乳胶管外部,可以与乳胶管同步伸缩,避免乳胶管因与外部直接接触而磨损,提高双层伸缩管的使用寿命。当针织管的外部套设有外管时,外管可以保护针织管不易被刮伤,以制得双层耐磨管,延长双层管的使用寿命。当针织管内套设弹性管,外部套设外管时,制得的三层伸缩管的使用寿命远大于双层伸缩管;当外管为弹性伸缩管时,由于弹性伸缩管在针织管的表面布局均匀,不会导致弹性伸缩管在针织管上形成多余的皱褶,节约弹性伸缩管用量,不仅使得产品减重,还大大节约原料成本;由于在针织管的表面套设有弹性伸缩管,制成的三层伸缩管的表面光滑,针织管不易被刮伤,使得三层伸缩管的使用寿命远大于双层伸缩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该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将针织单元(40)针织出的针织管牵引出来,和/或将外管成型机制备的套设在针织管外的外管牵引出来的牵引单元。由于该针通机还设置了牵引单元,当钩针全部穿过上次针织形成的环形针织扣时,通过牵引单元替代人工,带动针筒输出的针织线或单层针织管向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移动使钩针脱离环形针织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生产针织管的针通机的送线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送线单元的第一送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送线单元的转动传动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转动传动机构的运动极限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针通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针通机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针通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针织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6所示针通机的钩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所示针通机的同步移动转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5所示针通机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6所示针通机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6所示针通机生产的单层针织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6所示针通机生产的一种双层针织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6所示针通机生产的另一种双层针织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6所示针通机生产的又一种双层针织管的机构示意图;

  图17为图6所示针通机生产的一种三层针织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6所示针通机生产的另一种三层针织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至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生产针织管的针通机的送线单元。

  如图1所示,该用于生产针织管的针通机的送线单元包括支架100、转动结构20和第一过线盘 31,其中,转动结构20设在支架100上,第一过线盘31设在转动结构20上,第一过线盘31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多个第一过线孔311,每个第一过线孔311用于给针通机的钩针输送针织线101,转动结构20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由此,可以将原本用于通过加捻形成一根纱线(常用的针织线101)的一组纤维丝(包括多根纤维丝)穿过一个第一过线孔311,每个第一过线孔311 每次单独给一个钩针输送一组纤维丝。

  优选的,转动结构20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一过线盘31交替正向、反向转动。从而,使每个第一过线孔311中的多根纤维丝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在使用该送线单元时,将该送线单元安装在针通机上,且位于钩针的前端,同时将该送线单元设置成转动结构20的转轴垂直于钩针的移动方向,从而可以通过第一过线盘31将钩针的两侧的针织线101交替地输送到钩针上,以通过钩针针织出针织线101交错设置的针织管,从而使钩针针织出的针织管能够伸缩。

  图5至图1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生产针织管106的针通机。

  如图5至图7所示,该针通机包括机架200;均设在机架200上的用于将针织线101针织成针织管106的针织单元40和用于给针织单元40输送针织线101的送线单元,其中,送线单元为图1 至图4所示的送线单元。具体的,送线单元的支架100设在机架200上,支架100可以一体成型在机架200上,也可以固定连接在机架200上,只要支架100和机架200相对固定即可。

  优选的,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过线孔311在第一过线盘31上沿圆周分布。进一步的,多个第一过线孔311在第一过线盘31上沿圆周均匀分布,以通过多个第一过线孔311均匀地给针通机的钩针输送针织线101。

  优选的,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与第一过线孔311的轴线平行,以避免第一过线盘31转动的过程中,不同第一过线孔311中的针织线101相互缠绕,从而保证第一过线孔311能够顺畅地输送针织线101。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该用于生产针织管的针通机的送线单元还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架100上的第二过线盘32;第二过线盘32位于第一过线盘31的前端,第二过线盘32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多个第二过线孔321,每个第二过线孔321用于分别给一个第一过线孔311输送针织线101,多个第二过线孔321在第二过线盘32上沿圆周分布,转动结构20驱动第一过线盘31相对第二过线盘32 和支架100转动。该送线单元安装在针通机上时,钩针位于第一过线盘31的后端,同一个第一过线孔311中的多根纤维丝在输送至钩针上之前,依次经过第二过线孔321的内壁和第一过线孔311的内壁的揉搓,使得输送至钩针上的多根纤维丝的缠绕更加紧密。优选的,第二过线孔321的轴线设置成与第一过线孔311的轴线相互平行,以保证第二过线孔321顺畅地将针织线101输送至第一过线孔311中。

  优选的,第二过线盘32通过空间移动机构设在支架100上,空间移动机构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二过线盘32在平行于第一过线盘31的平面内移动,还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二过线盘32在垂直于第一过线盘31的平面内移动。具体的,空间移动机构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移动结构、第二移动结构、第三移动结构,其中第一移动结构与支架100连接,第三移动结构与第二过线盘32连接,第一移动结构驱动第二移动结构和第三移动结构沿垂直第一过线盘31的方向往复移动,第二移动结构驱动第三移动结构在平行于第一过线盘31的平面内沿一方向往复移动,第三移动结构驱动第二过线盘32 在平行于第一过线盘31的平面内沿垂直于第二移动结构的驱动方向往复移动。更具体的,第一移动结构、第二移动结构和第三移动结构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导轨滑块结构或丝杆螺母结构,以导轨滑块结构为例,第一移动结构的导轨安装在支架100上,第二移动结构的导轨安装在第一移动结果的滑块上,第三移动结构的导轨安装在第二移动结构的滑块上,第二过线盘32安装在第三移动结构的滑块上(图中未视出)。空间移动机构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实现方式。

  优选的,多个第二过线孔321合围成的圆周的轴线与所有的第一过线孔311合围成的圆周的轴线重合,且第二过线孔321的数量与第一过线孔311的数量相同,第二过线孔321和第一过线孔311 均呈圆周均匀分布,以通过第二过线孔321均匀地给第一过线孔311输送针织线101。优选的,第二过线孔321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的距离均大于第一过线孔311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的距离。以避免每个第一过线孔311和/或第二过线孔321中的纤维丝与其他第一过线孔311和/或第二过线孔321中的纤维丝相互缠绕,从而保证纤维丝的输送流畅。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该用于生产针织管的针通机的送线单元还包括第三过线盘33;第一过线盘31通过第三过线盘33设在转动结构20上,第三过线盘33设在第一过线盘31和第二过线盘 32之间,第三过线盘33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多个第三过线孔331,每个第三过线孔331用于将第二过线孔321输送来的针织线101输送给第一过线孔311,多个第三过线孔331在第三过线盘33上沿圆周分布,转动结构20驱动第三过线盘33带动第一过线盘31一起转动。由此,伴随着转动结构 20驱动第三过线盘33和第一过线盘31转动,通过该送线单元输送到针通机的钩针42上的针织线 101会在穿入第二过线孔321和第三过线孔331以及穿出第一过线孔311时发生摆动,使每个过线孔中的组成针织线101的多根纤维丝相互缠绕,形成更加缠绕更加紧密的针织线101。

  优选的,第三过线孔331的轴线设置成与第一过线孔311的轴线相互平行,以保证第二过线孔321顺畅地将针织线101输送至第三过线孔331中,并且保证第三过线孔331顺畅地将针织线101 输送至第一过线孔311中。

  第一过线盘31与第三过线盘33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例如通过螺钉将两者连接,或两者直接焊接或胶粘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过线盘31 与第三过线盘33通过第一连接杆34连接,第一连接杆34与第一过线盘31和第三过线盘33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固定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多个第三过线孔331合围成的圆周的轴线与多个第一过线孔311合围成的圆周的轴线重合,且第三过线孔331的数量与第一过线孔311的数量相同,第三过线孔331和第一过线孔311 均呈圆周均匀分布,以使得通过第三过线孔331均匀地给第一过线孔311输送针织线101。

  当所有第一过线孔311、第二过线孔321、第三过线孔331数量相同,且分别围成的圆周的轴线相互重合,同时均圆周均匀分布时,第二过线孔321可以均匀地给第三过线孔331输送针织线101,同时,第三过线孔331可以均匀地给第一过线孔311输送针织线101。

  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过线孔311和第二过线孔321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的距离均大于第三过线孔331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的距离,以避免每个第三过线孔331和/或第二过线孔321 中的纤维丝与其他第三过线孔331和/或第二过线孔321中的纤维丝相互缠绕,从而保证纤维丝的输送流畅。

  转动结构2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转动结构20包括第一同步带轮21、轴承22、第二同步带轮23和第一皮带24。第一同步带轮21通过轴承22设在支架100上,优选的,两者同轴连接。第一过线盘31固定安装在第一同步带轮21上,优选的,两者也同轴设置。第一同步带轮21 通过第一皮带24与第二同步带轮23连接。该送线单元可以设置驱动转动结构20运转的驱动设备,也可以通过外部的驱动设备驱动转动结构20运转,优选的,驱动设备采用转动电机26,第二同步带轮23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驱动设备也可以采用其他设备,只要能够驱动转动结构20运转即可,本实用新型对驱动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具体为,转动电机26与第二同步带轮23同轴连接,且转动电机26设在支架100上或第二同步带轮23可枢转地设在支架100上。转动电机26在驱动第二同步带轮23转动的同时,第二同步带轮23通过第一皮带24带动第一同步带轮21转动,进而带动固定安装在第一同步带轮21的第一过线盘31转动。当还包括第三过线盘33时,第一过线盘 31通过第三过线盘33安装在第一同步带轮21上,第一同步带轮21通过第三过线盘33带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转动电机26驱动第二同步带轮23的转动方向和转动方式可以通过预设有控制信息的控制模块控制,转动电机26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伺服电机,控制模块可以采用常用的PLC,本实用新型对伺服电机和PLC的具体型号不作限定。

  优选的,如图1所示,支架100上加工或连接有用于连接轴承22的悬挂凸台105。具体的,悬挂凸台105上加工有用于安装轴承22的轴承安装孔1051,轴承22安装在轴承安装孔1051中。更具体的,轴承22的外圈221安装在悬挂凸台105上,轴承22的内圈222的下端与第一同步带轮21 的上端连接,第一同步带轮21的下端连接第一过线盘31(当还设有第三过线盘33时,通过第三过线盘33连接第一过线盘31),第一同步带轮21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供针织线101通过的内径。优选的,第一同步带轮21和轴承22的内径能够供第一过线盘31通过(当还设有第三过线盘33时,能够供第三过线盘33和/或第一过线盘31通过)。由于第一过线盘31和/或第三过线盘33在第一同步带轮21和轴承22的内径中通过,从而可以避免,第一同步带轮21和轴承22与通过第一过线孔 311和第三过线孔313的针织线101相接触,导致第一同步带轮21和轴承22转动时与通过第一过线孔311和第三过线孔313的针织线101相互摩擦,避免针织线101因摩擦磨损而断开。本实用新型的轴承22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深沟球轴承或组合轴承等,只要使连接在其上的第一同步带轮21能够相对支架100转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轴承22选用的类型不作限定。

  转动结构2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副取代通过皮带连接的第一同步带轮21和第二同步带轮23,且其中一个齿轮的下端与第一过线盘31同轴连接或通过第三过线盘33与第一过线盘31同轴连接,其上端与轴承22的内圈同轴连接,另一个齿轮与转动电机26连接,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优选的,与轴承 22连接的齿轮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供针织线101通过的内径(图中未示出)。

  转动结构20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链条相互连接的两个链轮取代通过皮带连接的第一同步带轮21和第二同步带轮23,且其中一个链轮的下端与第一过线盘 31同轴连接或通过第三过线盘33与第一过线盘31同轴连接,其上端与轴承22的内圈同轴连接,另一个链轮与转动电机26连接,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优选的,与轴承22连接的链轮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供针织线101通过的内径(图中未示出)。

  转动结构20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为,转动结构20仅包括转动电机26,该转动电机26设在支架 100上,且其与第一过线盘31同轴连接或通过第三过线盘33与第一过线盘31同轴连接,该转动电机26直接驱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图中未示出)。但是,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通入第一过线孔311 或通入第三过线孔331的针织线101易在第一过线盘31转动的过程中缠绕在转动电机26的转轴上,导致针织线101无法顺利地通入第一过线孔311或第三过线孔331中。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该送线单元上还设有转动传动机构25,第二同步带轮23通过转动传动机构25与转动电机26连接。

  优选的,转动传动机构25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图3和图4所示,转动传动机构25为曲柄摇杆结构。具体的,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4所示,转动传动机构25包括第一枢转轴251、第一曲柄252、第一连杆253、摇杆254、第二转动轴255、第三转动轴256和第二枢转轴257,其中,通过第一枢转轴251可枢转连接的第一曲柄252和第一连杆253通过第一枢转轴251可枢转连接,第一连杆253和摇杆254通过第二枢转轴257可枢转连接,第一曲柄252通过第二转动轴255与转动电机26的转轴同轴连接,摇杆254通过第三转动轴256与第二同步带轮23同轴连接,且转动电机26安装在支架100上,第三转动轴256可枢转安装在支架100上。从而可以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曲柄摇杆结构带动第二同步带轮23往复转动,以通过第一皮带24带动第一同步带轮21往复转动,以避免通过转动电机26直接驱动第一同步带轮21往复转动,导致转动电机26易损坏的问题。此时,转动电机26无需借助控制模块进行控制,操作方便。优选的,第一枢转轴251、第二转动轴255和第三转动轴256均与第二同步带轮23的转轴平行。

  转动传动机构25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凸轮机构将转动转换成摆动来实现,以驱动第一过线盘31往复转动(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同步带轮23往复转动的角度(也即摇杆254摆动的角度X)可以通过调整曲柄摇杆结构控制。具体的,如图4所示,摇杆254在第一曲柄252和第一连杆253的带动下摆动,摆动的位置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摇杆254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的夹角位置即为摇杆254的摆动角度X。更具体的,第一曲柄252、第一连杆253和摇杆254 处于第一极限位置如图4所示实线位置,第一曲柄252、第一连杆253和摇杆254处于第二极限位置如图4所示虚线位置。摇杆254的摆动角度X可以通过调整以下参数进行调整:1、第二转动轴 255的轴线与连接第一曲柄252和第一连杆253的第一枢转轴251的轴线的距离L1,2、连接第一曲柄252和第一连杆253的第一枢转轴251的轴线与连接摇杆254和第一连杆253的第一枢转轴251 的轴线的距离L2,3、连接第一连杆253和摇杆254的第一枢转轴251的轴线与第三转动轴256的轴线的距离L3,4、第二转动轴255的轴线与第三转动轴256的轴线的距离L4。具体的,当 L32-L22=L42-L12时,X具有最小值,Xmin=2arcs in(L1/L4);当L3≥L4时,X>Xmin;当L4为定值时, X随L1同步增加或减少,X随L2或L3的增大先减后增。

  进一步的,可以将转动传动机构25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与其第一种实施方式结合,形成其第三种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凸轮机构驱动曲柄摇杆结构的曲柄运动,从而带动摇杆摆动,当需要调整的角度较大时,可以通过凸轮机构调整,当需要调整的角度较小时,可以通过曲柄摇杆结构调整(图中未视出)。

  如图6所示,当采用该送线单元给针通机的钩针输送针织线101时,首先,将支架100安装在针通机的机架200上,然后,可以直接将原本用于通过加捻形成一根纱线(常用的针织线101)的一组纤维丝(包括多根纤维丝)直接穿过其中一个第一过线孔311(当还设有第二过线盘32时,一组纤维丝依次穿过第二过线孔321和第一过线孔311;当还设有第三过线盘33时,一组纤维丝依次穿过第二过线孔312、第三过线孔313、第一过线孔311),每组纤维丝分别穿过不同的第一过线孔 311或第二过线孔321和第一过线孔311或第二过线孔312、第三过线孔313和第一过线孔311。过线孔(包括第一过线孔311或第二过线孔321和第一过线孔311或第二过线孔312、第三过线孔313 和第一过线孔311)输送针织线101的过程中,转动结构20会带动(或转动传动机构25通过转动结构20带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从而带动过线孔中的纤维丝摆动,每个过线孔中的所有纤维丝均以过线孔为原点摆动,从而使多根纤维丝在经过过线孔时相互因相互摩擦而缠绕在一起,使每个过线孔中的所有纤维丝形成紧密缠绕的一组纤维丝,避免钩针在钩取第一过线孔311输送来的针织线101时,仅钩取部分纤维丝,导致钩针针织出的针织管106的线条粗细不均;由此,该送线单元不仅可以给钩针输送经过加捻的纱线,还可以在输送未经过加捻的松散的纤维丝的过程中将松散的纤维丝拧紧,以保证输送至钩针的纤维丝呈紧密缠绕状态,从而使该送线单元的使用场景不受针织线101的质量限制,而且,由于针织线101在经过该送线单元前无需经过加捻,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

  优选的,如图1所示,该用于生产针织管的针通机的送线单元还包括设在支架100上的用于给送线单元输送针织线的放线机构。具体的,放线机构包括设在支架100上的用于放置针织线卷103 的放线轴104。可枢转地设在支架100上的,用于将针织线卷103上的针织线101输送至第二过线孔321中的导线辊102。从而,可以顺畅地将针织线卷103上的针织线101输送至第二过线孔321 中。具体的,导线辊102可枢转地设在支架100上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可枢转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在支架100上加工有与导线辊102的第一转动轴1021适配的安装孔。优选的,支架100上加工有与导线辊102的第一转动轴1021的两端适配的两个安装孔(图中未示出)。从而,可以顺畅地将针织线卷103上的针织线101输送至第二过线孔321中。

  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和放线轴104沿竖直方向设置,导线辊102的第一转动轴1021垂直于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设置,以便放线轴104上的针织线卷103能够顺畅地将针织线101输送至导线辊102上,并且便于导线辊102顺畅地将针织线101输送至第一过线孔311中 (当还设有第二过线孔321时输送至第二过线孔321中)。

  针织单元40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8所示,针织单元40包括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供针织线 101或针织管106通过的第一通孔411的针筒41,针筒41设在机架200上;沿针筒41的外周间隔设置的至少两根用于将针织线101针织成针织管106的钩针42,钩针42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的距离小于第一过线孔311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转轴的距离;设在钩针42上的移动机构43。送线单元为前述的送线单元,且设在第一通孔411的前端;移动机构43设置成能够驱动钩针42沿第一通孔 41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以趋近或远离送线单元。优选的,移动机构43设在针筒41上,针筒41 与机架200可拆卸连接,从而使针织单元40一体集成,要将针织单元40与机架200上连接或拆卸,只需要将针筒41与机架200连接或拆卸即可,从而实现针织单元40与机架200的快速安装和拆卸。

  优选的,钩针42沿圆周分布。

  使用该针通机时,将针织用的针织线101的线头按照针通机的用线根数分别且依次穿过第一过线盘31上的第一过线孔311(当还设有第二过线盘32时,一组纤维丝依次穿过第二过线孔321和第一过线孔311;当还设有第三过线盘33时,一组纤维丝依次穿过第二过线孔312、第三过线孔313、第一过线孔311)、钩针42、第一通孔411。根据转动电机26的两种驱动情况(第一种驱动情况,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25带动第一过线盘31交替正向、反向转动,第二种驱动情况,转动电机26直接驱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且转动的方向不变),存在两种操作方法:与第一种驱动情况对应的第一种操作方法: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沿第一通孔411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一次,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25带动第一过线盘31以其中一个方向(正向或反向)绕第一通孔411 的轴线转动,且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相邻次往复移动对应的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25 带动第一过线盘31的转动方向不同,或转动电机26设置成能够直接驱动第一过线盘31交替正向、反向转动;与第二种驱动情况对应的第二种操作方法与第一种操作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转动电机 26一直驱动第一过线盘31以其中一个方向绕第一通孔411的轴线转动,此时,转动电机26设置成能够驱动第一过线盘31正向或反向转动。第一种操作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如下:通过移动机构 43驱动钩针42朝送线单元所在的一侧运动的同时或之后,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25 带动第一过线盘31正转(也可以是反转或停止驱动),以在移动机构43的带动下将钩针42从针筒 41的顶部推出(针筒41的顶部为针筒41的朝向送线单元的端部),钩针42距离送线单元最近处时 (钩针42还未接触到第一过线盘31),并且第一过线盘31在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25的带动下带动钩针42其中一侧的针织线101摆动,直至该侧的针织线101贴合在钩针42的外侧;接着,通过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向下移动,钩针42下移时会勾住贴合在其外侧的针织线101并带动其勾住的针织线101一起下移,当钩针42移动至距离送线单元最远处时,钩针42位于针筒41顶部的下方,此时,钩针42全部穿过上次针织形成的环形针织扣;然后,可以通过人工或针通机外部的牵引单元80将第一通孔411内的针织线101或针织管106朝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牵引;再次通过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朝送线单元所在的一侧移动的同时或之后,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 25带动第一过线盘31朝相反方向转动或朝相同方向转动或停止转动,钩针42从针筒41的顶部伸出的同时,钩针42上的针织线101留在针筒41的顶部形成新的环形针织扣,第一过线盘31在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25的带动下带动钩针42的另一侧的针织线101摆动,直至该侧的针织线 101贴合在钩针42的外侧;接着,通过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带动其勾住的贴合在其外侧的针织线101移动至距离送线单元最远处,此时,钩针42全部穿过上次针织形成的环形针织扣;然后,通过人工或针通机外部的牵引单元80将第一通孔411内的针织线101或针织管106朝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牵引;再次通过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朝送线单元所在的一侧移动的同时或之后,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转动传动机构25带动第一过线盘31朝与前一次相反方向转动或朝相同方向转动或停止转动,重复上述动作,即可针织出设定长度、针织线101呈交错的网格结构的单层针织管106;同时,由于针织出的针织管106的针织线101呈交错的网格结构,且针织管106的结构为一根针织线 101形成的环形针织扣嵌套在另一根针织线101形成环形针织扣中,从而使针织出的针织管106在拉伸过程中,不同针织线101上的环形针织扣可以相互滑动,使得针织管106能够伸缩。而且,在使用该针通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针织线101、钩针42的数量,即不一定使所有的第一过线孔311中均有针织线101通过,由此可以针织出设定线数,密度可调的针织管106。

  优选的,如图6至图9所示,钩针42的朝向送线单元的一端一体成型、加工或连接有线钩,线钩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钩针开口422,钩针开口422朝向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设置,以便钩针42在移动机构43的驱动下朝背离送线单元移动的时候,能够钩取针织线101一起运动。

  进一步的,钩针42的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钩针42上还设有封口杆423,封口杆423可枢转地连接在钩针42上,封口杆423通过第三枢转轴424可枢转地连接在钩针42的钩针开口422的远离送线单元的一侧,封口杆423设置成能够以第三枢转轴424为转轴相对钩针42转动,且当封口杆 423能够朝送线单元所在的一侧转动,直至封堵住钩针开口422。具体的,第三枢转轴424垂直于移动机构43的移动方向设置。封口杆423还设置成当其转动至封堵住钩针开口422时,封口杆423 的自由端朝背离钩针42的一侧倾斜,以使钩针42在移动机构43的驱动下朝送线单元移动的过程中,在穿过留在针筒41的顶部的环形针织扣时,环形针织扣可以带动封口杆423朝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转动,以使封口杆423将钩针开口422打开。

  优选的,如图9所示,为了使钩针42移动至针筒41的顶部时,针筒41顶部的上次针织的环形针织扣能够顺利的带动封口杆423朝送线单元所在的一侧转动,使封口杆423封堵住钩针开口422,以避免因钩针42在移动到距离送线单元最远的位置的过程中勾住针筒41顶部的环形针织扣,而导致针织过程无法顺利进行。在钩针42的位于第三枢转轴424的远离送线单元的一侧一体成型或加工有弧形凹槽425,弧形凹槽425设在钩针42的背离针筒41的一侧,当针筒41沿竖直方向放置时,弧形凹槽425位于第三枢转轴424的下方,且弧形凹槽425的槽底位于第三枢转轴424的接近针筒 41的一侧。

  优选的,如图6至图9所示,钩针42的设有弧形凹槽425的侧面向外延伸形成有凸起427,第三枢转轴424可枢转地设在凸起427上,凸起427的与钩针42设有弧形凹槽425同侧的侧面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用于容纳封口杆423的容纳槽426,容纳槽426的槽底位于弧形凹槽425的外侧(即背离钩针42或针筒41的一侧),以保证封口杆423在向背离钩针开口422转动至极限位置时,封口杆423不会贴合在弧形凹槽425的外侧(即背离钩针42或针筒41的一侧),以便钩针42移动至针筒41的顶部时,针筒41顶部的上次针织的环形针织扣能够顺利的带动封口杆423朝送线单元所在的一侧转动,使封口杆423封堵住钩针开口422。

  更进一步的,如图5至图7和图12所示,针筒41与第一过线盘31之间设置有封口杆驱动结构,封口杆驱动结构固定设置在支架100或第一过线盘31上,封口杆驱动结构设置成当钩针42在移动机构43的驱动下朝送线单元移动的过程中与其接触时,能够驱动封口杆423朝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转动,直至封口杆423运动至其自由端与送线单元的距离最远的位置,以保证封口杆423与封口杆驱动结构接触后,所有的封口杆423均从钩针开口422上打开。具体的,封口杆驱动结构为定位块 50,定位块50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供钩针42通过的第三通孔51,且设置成,当封口杆423封堵住钩针开口422时,封口杆423的自由端位于第三通孔51的内壁的背离针筒41的一侧。当钩针42 在移动机构43的驱动下朝送线单元运动,并穿过定位块50的第三通孔51时,定位块50可以抵挡封口杆423并促使封口杆423朝背离送线单元转动。定位块50起到保险作用,能保证封口杆423 向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转动将钩针开口422全部打开,以便于接下来勾线。优选的,定位块50为圆环,以简化封口杆驱动结构,圆环通过第二连接杆52固定在支架100或第一过线盘31上,圆环与第二连接杆52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52与支架100或第一过线盘31固定连接。使用时,为了避免第二连接杆52阻碍针织线101的偏转,送线单元输送至钩针42的针织线101穿过第三通孔51;而且,由于输送至钩针42前的针织线101需要穿过第三通孔51,因此,在圆环和针筒41之间的针织线101是位于钩针42的钩针开口422的内侧的,钩针42在未穿过圆环之前是不会勾到针织线101 的,且由于钩针42的设有钩针开口422的部位的外侧位于第三通孔51的内侧,钩针42可以在移动机构43的驱动下穿过第三通孔51,然后,由于第一过线孔311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轴线的距离大于钩针42与第一过线盘31的轴线的距离,第一过线盘31可以在转动结构20的带动带着钩针42的其中一侧的针织线101摆动,直至该针织线101贴合在穿过第三通孔51的钩针42的外侧,以便钩针 42在移动机构43的驱动下朝针筒41所在一侧移动的同时构勾取贴合在其外侧的针织线101。

  优选的,如图6至图9所示,凸起427的外侧面位于封口杆423封堵钩针开口422时与钩针42 接触的表面的内侧(即朝向钩针42或针筒41的一侧),且钩针42向背离钩针开口422转动至极限位置时,封口杆423的外侧面位于凸起427的外侧面的内侧。以保证,封口杆423不会阻碍钩针42 穿过第三通孔51。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针织单元40也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其他的将针织线针织出针织管的针织单元。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针通机也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给针织单元40输送针织线的其他送线单元。

  实用新型人在生产研发过程中发现,一般的针织单元40占用面积较大是因为一般的针织单元 40中的钩针42是水平设置的,由于钩针42水平设置,导致沿周向布设的钩针42及其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占用的面积大,不易在一台针通机上设置多套针织单元40。

  为了解决一般情况下一台针通机只能配套安装一套针织单元40,导致多台针通机同时工作时,每台针通机需要至少一名技术人员负责,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若一名技术人员负责多台针通机时,需要在多台针通机之间往复跑动,存在技术人员耗费体力大,精力分散,易导致出错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针织单元40,如图5至图7所示,该针织单元40的针筒 41设置成其第一通孔411沿竖直方向设置。由于该针织单元40的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竖直设置,钩针42在移动机构43的驱动下上下滑动,减少了针织单元40在水平方向上的占用面积,便于在一台针通机上布设多套针织单元40,从而可以通过一名技术人员看管一台针通机上的多套针织单元 40,大大节约人力成本,而且,技术人员工作时无需四处跑动,技术人员可以节省体力,集中精神工作,以减少出错概率,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由于一台针通机上设置多套(例如6个或更多个) 针织单元40,一台针通机可以同时生产多根(两根三根或六根或十根等)多根针织管106,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还可以通过在一台针通机上设置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针织单元40,同时针织出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针织管106。

  优选的,由于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沿竖直方向设置,当封口杆423转动至封堵住钩针开口 422,且封口杆423的自由端朝背离钩针42的一侧倾斜时,封口杆423的重心与第一通孔411的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三枢转轴424与第一通孔411的轴线的距离,以形成封口杆423向背离送线单元转动以打开钩针开口422的力矩,从而在无外力作用在封口杆423上时,封口杆423向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转动,以保证钩针开口422呈开启状态,便于在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从针筒41的顶部伸出时,钩针42上的针织线101从钩针开口422移出,留在针筒41的顶部形成新的环形针织扣。具体的,如图9所示,封口杆423封堵住钩针开口422时,封口杆423的朝向钩针42的侧面抵靠在钩针42上,且钩针42的与封口杆423相接触的位置位于第三枢转轴424的背离针筒41的一侧,以使封口杆423封堵在钩针开口422上时,封口杆423具有向背离送线单元转动以打开钩针开口422的力矩。优选的,继续参照图9所示,封口杆423设置成枢转连接处宽,自由端窄的结构,以增加封口杆423封堵在钩针开口422上时,封口杆423向背离送线单元转动以打开钩针开口422的趋势。进一步的,封口杆423设置成,当其转动至其自由端距离送线单元最远的位置时,其朝向钩针42 的侧面与第一通孔411的轴线的距离自其与钩针42的连接处至自由端递增,从而使钩针42移动至针筒41的顶部时,针筒41顶部的上次针织的环形针织扣能够顺利的带动封口杆423朝送线单元所在的一侧转动,使封口杆423封堵住钩针开口422。

  虽然,封口杆423依靠其自身的重心位于钩针开口422朝背离针筒41一侧形成的力矩可以自动向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转动以打开钩针开口422,但是,当有阻力时(例如,第三枢转轴424与钩针42相对转动不顺畅时),钩针开口422不能全部打开,此时,由于设置了封口杆驱动结构,可以保证,钩针42在钩取针织线101之前,其钩针开口422全部呈打开状态。

  移动机构43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移动机构43包括相互适配的滑槽432和第一滑块431,滑槽432至少设有两个,且一体成型或加工在针筒41的外周面上,滑槽432沿针筒41 的轴向延伸,所有滑槽432沿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滑槽432的朝向送线单元的一端与外部连通,钩针42设在第一滑块431上。优选的,第一滑块431与钩针42一体成型,加工方便。优选的,滑槽432在针筒41的外周均布。优选的,钩针42与滑槽432适配,从而,当移送机构驱动钩针42沿滑槽432的延伸方向往复运动时,滑槽432可以限制钩针42的移动方向,避免钩针42移动时发生摆动,保证钩针42针织出的针织管106的纹理的均一性,保证针织管106的针织质量。

  优选的,继续参照图6和图7所示,移动机构43还包括套设在针筒41外周上的滑环433,所有的钩针42或第一滑块431与滑环433连接。优选的,钩针42与滑环433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卡合连接、螺纹连接等。由此,可以根据需要在针筒41外周设置不同数量的钩针42,以针织出不同密度的针织管106;还可以调整不同位置的钩针42的密度,以调整同一针织管106上不同部位的针织密度。

  具体的卡合连接方式如下:钩针42的侧部一体成型、加工或连接有向外凸起的卡接部421,在滑环433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滑环433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用于通过针筒41 的针筒通过孔4331,针筒通过孔4331的轴线与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平行,并在滑环433的设有针筒通过孔4331的内壁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与卡接部421适配的环形槽4332,钩针42的卡接部421 适配在滑环433的环形槽4332中,且卡接部421和钩针开口422设于钩针42的同侧,以使钩针42 通过卡接部421适配在滑环433上。安装时,先将钩针42卡合在滑环433上,然后将卡合有钩针 42的滑环433套设在针筒41上,以将钩针42卡合在滑环433和针筒41之间,从而实现钩针42与滑环433的可拆卸连接,连接过程无需使用连接工具,操作方便快捷,滑环433套设在针筒41的外侧上时,钩针42的钩针开口422朝向背离针筒41所在的一侧设置,沿针筒41的轴线(也即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往复移动滑环433时,可以带动钩针42一起沿针筒41的轴线往复运动。

  在滑环433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滑环433可以通过相互可拆卸连接的上滑环433和下滑环433 构成,环形槽4332设置在上滑环433和下滑环433的结合处,以方便环形槽4332的加工(图中未示出)。

  在滑环433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滑环433为设有径向开口4333的圆环,圆环的内壁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环形槽4332,径向开口4333沿滑环433的径向延伸至将滑环433的一侧贯穿,圆环的径向开口的宽度大于钩针42的宽度,且小于两相邻的滑槽432之间的壁厚与其中一个滑槽432的宽度之和。优选的,径向开口4333沿针筒通过孔4331的轴向将滑环贯穿。使用时,先将圆环套在针筒41的外周上,然后,转动圆环使其径向开口对准针筒41上的其中一个滑槽432,接着,将钩针 42经过圆环的径向开口装入滑槽432内;再转动圆环至其径向开口对准针筒41的第二个滑槽432,再装入钩针42,直至将需要安装钩针42的滑槽432中均安装有钩针42;最后,转动圆环至其径向开口与针筒41的滑槽432错开,即完成钩针42在针筒41上的安装,安装完成后,钩针42不会从圆环中滑出(图中未示出)。

  优选的,如图6至图8所示,滑槽432的前端与外部连通。由此,在移动机构43的带动下,钩针42可以自滑槽432的与外部连通的一端伸出,钩取针织线101进行针织;而且由于滑槽432的另一端不与外部连通,可以避免钩针42从滑槽432中滑出。

  移动机构43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为,移动机构43为油缸,油缸的缸体安装在机架200或针筒41 上,钩针42(或钩针42通过滑环433)安装在活塞杆上,通过油缸驱动钩针42沿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往复移动(图中未示出)。

  移动机构43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通过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凸轮机构将转动转换成移动来实现,以驱动钩针42往复转动(图中未示出)。

  当移动驱动机构44和转动传动机构25均用转动电机26驱动时,可以仅通过电力驱动,而无需设置液压驱动,驱动能源简单,便于管控。

  优选的,如图6和图8所示,针筒41的外周还套设有套环,套环套设在接近针筒41顶部的位置,以避免钩针42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摆动,保证针织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5至图7和图11所示,该针通机上还设有移动驱动机构44,滑环433或滑块通过移动驱动机构44设在机架200上(或设在针筒41上),移动机构43通过移动驱动机构44驱动移动机构43带动钩针42沿第一通孔41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移动驱动机构44还可以与驱动设备连接,驱动设备可以是转动电机26。

  移动驱动机构44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7和图11所示,移动驱动机构44为曲柄滑块结构。具体的,移动驱动机构44包括通过第四枢转轴445依次可枢转连接的第二曲柄441、第二连杆 442和第二滑块443;将第二曲柄441连接在转动电机26的转轴上的第四转动轴444;与第二滑块 443适配的导轨446,导轨446沿第一通孔411的轴线方向设置,且导轨446固定设置在机架200 上;第四转动轴444和第四枢转轴445与第一通孔411垂直设置;钩针42设在第二滑块443上。当该针通机还包括滑环433时,钩针42通过滑环433与第二滑块443连接。从而可以通过转动电机 26驱动曲柄滑块结构带动钩针42沿第一通孔41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该移动驱动机构44驱动钩针42移动的距离可以通过调整第四转动轴444与连接在第二曲柄441上的第四枢转轴445的距离进行调整,具体的,第四转动轴444与连接在第二曲柄441上的第四枢转轴445的距离的两倍,即为移动驱动机构44驱动钩针42移动的距离。当连接在第二曲柄441上的第四枢转轴445运动至背离送线单元的一端时,第二滑块443移动至距离送线单元最远的位置(如图6所示)。当连接在第二曲柄441上的第四枢转轴445运动至距离送线单元最近的一端时,第二滑块443移动至距离送线单元最近的位置(如图7所示),即图6和图7显示了在移动驱动机构44的带动下钩针42的两个移动极限位置。优选的,继续参照图6和图7所示,导轨446与针筒41一体成型,从而无需另外设置导轨 446,简化该针通机的结构。

  优选的,第二曲柄441还与手动操作手柄45连接,且两者的连接设置成能够通过转动手动操作手柄45带动第二曲柄441转动。从而可以通过转动手动操作手柄45,驱动第二曲柄441带动滑环 433沿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往复运动,以便通过手动进行试机、检测和穿线等操作。具体的,移动机构43通过传动机构90与手动操作手柄45和转动电机26连接,传动机构9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同步带轮结构或链轮结构等,只要手动操作手柄45和转动电机26的动力能够通过传动机构 90带动曲柄滑块结构运动即可,本实用新型对传动机构90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优选的,针筒41与机架200可拆卸连接,由于移动机构43设在针筒41上,也即针织单元40 包括移动机构43,在未设置移动驱动机构44时,可以通过将针筒41与机架200拆开或连接,实现针织单元40与机架200的快速拆卸和连接;而且,由于一台针通机上可以设置多个针织单元40,可以在一台针通机上设置多种规格的针织单元40,针织单元40的规格可以通过针筒41的直径来区分,具体的,是通过钩针42与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的轴线的距离来区分,从而可以通过在同一台针通机上设置不同规格的针织单元40,来实现在同一台针通机上同时针织出不同直径的针织管 106。当还设置有移动驱动机构44时,可以通过将针筒41与机架200拆开或连接,同时将钩针42 或滑环433与移动驱动机构44拆开或连接,实现针织单元40与机架200的快速拆卸和连接。具体的,针筒41与机架200的连接,以及钩针42或滑环433与移动驱动机构44的连接为螺纹连接,更具体的为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的,转动传动机构25和移动驱动机构44通过传动机构90连接,以构成同步转动移动单元,且传动机构90带动转动传动机构25和移动驱动机构44的传动比为1:2,从而使得转动传动机构25带动第一过线盘31往复转动一次时,移动驱动机构44带动钩针42往复移动两次,从而通过一个转动电机26同步驱动第一过线盘31和钩针42运动。进一步的,手动操作手柄45也与传动机构90连接,以便通过手动进行试机、检测和穿线等操作。更进一步的,转动电机26也与转动电机26连接,以节约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的,如图6所示,该针通机还包括用于将经由钩针42针织出的针织管106由针筒41的末端牵引出来的牵引单元80,牵引单元80设在针筒41的后端。由于针通机还设置了牵引单元80,该针通机的工作流程与前述针通机的工作流程略有不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当钩针42全部穿过上次针织形成的环形针织扣时,通过牵引单元80替代人工,带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线101、单层针织管 106或双层伸缩管向背离送线单元的一侧移动使钩针42脱离环形针织扣。

  具体的,牵引单元80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牵引单元80包括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的主动辊81、与主动辊81靠接的用于牵引针织出的针织管106的从动辊83及若干个用于引导针织管106 的引导辊82或引导轴84,引导轴84和引导辊82设在针筒41与主动辊81之间,以引导管材的走向。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牵引单元80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其他能够对针织线或单层针织管进行牵引的牵引装置,在这些牵引装置中都会设有用于牵引针织线或单层针织管从针筒中移出的辊子或转轴,且这些辊子或转轴在动力设备的驱动下绕其转轴转动。

  一般的针通机无法直接生产出带有弹性内管的双层伸缩管,现有技术中生产出的双层伸缩管需要通过人工在针织管106内穿设弹性管61,由于条件限制,生产的双层伸缩管最长不超过15米,这给需要更大长度的双层伸缩管的用户带来不便;另外,通过人工穿设弹性管61,在弹性管61上必然有众多的皱褶、余存的针织管106,导致针织管106的大量浪费,而且外观也不美观;有时为了获取长度较长的双层伸缩管,需要通过接头将长度较短的双层伸缩管进行连接获得,导致生产效率低,制得的双层伸缩管生产成本高。一般的针通机也无法直接生产出针织管106的外部设有用于保护针织管106的弹性伸缩管的耐磨双层伸缩管,一般的针通机还无法直接生产出针织管106的内部带有带有弹性管61,针织管106的外部带有用于保护针织管106的弹性伸缩管的三层伸缩耐磨水管,采用现有技术生产耐磨双层伸缩管或三层伸缩耐磨水管时,需要用单独的设备对已经生产出的针织管106或双层伸缩水管再次送料、挤出成型弹性伸缩管、牵引等工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样,生产出的耐磨双层伸缩管或三层伸缩耐磨水管的长度受原有针织管106或双层伸缩水管的限制,长度不超过15米,同样不能满足需要更大长度的耐磨双层伸缩管或三层伸缩耐磨水管的用户的需求。

  为了解决一般的针通机无法直接生产出针织管106内设有弹性管61的双层伸缩水管的问题,如图6所示,该针通机还包括用于将弹性管61输送至钩针42针织出的针织管106内的输料单元60,输料单元60设在针织单元40的前端。

  为了解决一般的针通机无法直接生产出针织管106外设有弹性伸缩管的耐磨双层伸缩管的问题,如图6所示,该针通机在未设置输料单元60的同时还包括用于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管106外成型外管107的外管成型机70或用于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管106外涂覆涂层的涂覆机,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设在针筒41的后端。

  为了解决一般的针通机无法直接生产出针织管106内设有弹性管61、针织管106外设有弹性伸缩管的三层伸缩耐磨水管的问题,如图6所示,该针通机还包括用于将弹性管61输送至钩针42针织出的针织管106内的输料单元60,输料单元60设在针织单元40的前端;和用于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管106外成型外管107的外管成型机70或用于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管106外涂覆涂层的涂覆机,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设在针筒41的后端。其中,覆盖在针织管106的外周的外管107 能够减少针织管106与外部的摩擦,或能够保持针织管106的表面的清洁。

  在本实施例中,外管成型机70可以采用现有现有技术中的用于成型外管的设备,涂覆机也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用于将流体涂覆于产品表面的涂覆机。

  具体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料单元60为供弹性管61缠绕在其上的支撑架,以使弹性管61 能够绕支撑架转动,从而能够在牵引单元80的牵引下,使弹性管61不断地输入针织管106中。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弹性管61的转动,支撑架上可枢转连接有供弹性管缠绕的转轴。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输料单元60为用于成型弹性管61的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塑料挤出机。

  当该针通机包括用于将弹性管61输送至钩针42针织出的针织管106内的输料单元60时,可以直接生产出内部带有弹性管61(例如乳胶管)的双层伸缩水管,钩针42在弹性管61外直接针织出针织管106,从而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出任意长度的双层伸缩水管,且针织管106在弹性管61的表面布局均匀,不会导致针织管106在弹性管61上形成多余的皱褶,节约针织管106用量,以16mm直径为例,每米用涤纶丝节省2克多(由于原来手工穿设弹性管61,外层的皱褶较多,使用的长度大,每米用涤纶丝10多克,现在的产品没有皱褶每米用涤纶丝不到8克),不仅使得产品减重,还大大节约原料成本;同时,无需通过接头连接来形成长度较长的双层伸缩水管,减轻双层伸缩水管的重量,节约生产成本;制得的双层伸缩水管可以在例如乳胶管等弹性管61内通水,由于乳胶管具有弹性,在通入其内部的水的压力作用下,乳胶管能够伸缩,水由于针织管106包裹在乳胶管外部,可以与乳胶管同步伸缩,避免乳胶管因与外部直接接触而磨损,提高双层伸缩管的使用寿命。

  当该针通机包括用于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管106外成型外管107的外管成型机70时,这个外管成型机70可以是与本实用新型的针通机相似或相同的针通机,也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用于挤出成型塑料管或塑料薄膜管的塑料挤出机,还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金属管编织成型机,由此,可以制得内层为针织管106,外层为针织管106或金属编织管的双层耐磨管,或可以制得内层为针织管106,外层为塑料管或塑料薄膜的双层耐磨防水管,且由于外管107是直接生产在针织管106 的外部的,生产出的双层管(双层耐磨管、双层耐磨防水管等)的长度不受限制。当该针通机包括用于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管106外涂覆涂层的涂覆机时,涂料例如可以是耐磨或防水涂料,从而可以直接生产出具有耐磨涂层或防水涂层的针织管106,且生产出的具有涂层的针织管106的长度不受限制;当外管107采用的针织管106、金属编织管、塑料管、塑料薄膜或涂层均为可伸缩时,生产出的针织管106外设有外管107的双层管也为双层伸缩管。具体的,外管107可以为弹性伸缩管或非弹性褶皱管。

  一般的针通机无法直接生产出针织管106的内部带有带有弹性管61,针织管106的外部带有用于保护针织管106的外管107的三层伸缩管,采用现有技术生产三层伸缩管时,需要用单独的设备对已经生产出的双层伸缩管再次送料、在双层伸缩管的外侧套设外管107等工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样,生产出的三层伸缩管的长度受原有双层伸缩管的限制,长度不超过15米,同样不能满足需要更大长度的三层伸缩管的用户的需求。当该针通机同时包括将弹性管61输送至钩针42针织出的针织管106内的输料单元60和将可伸缩外管107直接生产在针织管106外的外管成型机70时,可以直接生产出任意长度的三层伸缩管,无需通过接头连接来形成长度较长的三层伸缩管,减轻三层伸缩管的重量,节约生产成本;由于在针织管106的表面套设有外管107,针织管106不易被刮伤,使得三层伸缩管的使用寿命远大于双层伸缩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管成型机70为用于将弹性伸缩管成型在针筒41输出的针织管106外的塑料挤出机。由于弹性伸缩管在针织管106的表面布局均匀,不会导致弹性伸缩管在针织管106上形成多余的皱褶,节约弹性伸缩管用量,不仅使得产品减重,还大大节约原料成本;由于在针织管 106的表面套设有弹性伸缩管,制成的三层伸缩管的表面光滑,针织管106不易被刮伤,使得三层伸缩管的使用寿命远大于双层伸缩管。

  优选的,如图6所示,在外管成型机70之后还设有通过电机驱动的管材整理单元71。以便将生产出的管材整齐收纳。优选的,管材整理单元71可以通过转动电机26驱动,以实现自动化生产。具体的,管材整理单元71为管材收拢架,管材收拢架上设有供支撑架,支撑架上可枢转连接有供管材(单层针织管、双层伸缩管、三层伸缩管)缠绕的转轴,该转轴通过动力设备驱动其绕自身中心轴转动。管材整理单元71还可以使用现有技术中其他用于整理管材的设备。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该针通机未设置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时,也可以设置牵引单元80,牵引单元80用于将针筒41输出的针织线101、单层针织管106或双层伸缩水管牵引出来。进一步的,当该针通机还设有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时,牵引单元80也可以设置在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之前或之后,用于将针筒41输出的针织线101、单层针织管106或双层伸缩水管牵引至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上,或用于将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输出的双层管或三层管牵引出来。更进一步的,当该针通机还设有管材整理单元71时,牵引单元80还可以设置在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与管材整理单元71之间,用于将外管成型机70或涂覆机输出的双层管或三层管牵引至管材整理单元71上。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牵引单元80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其他能够对双层伸缩管或三层伸缩管进行牵引的牵引装置,在这些牵引装置中都会设有用于牵引双层伸缩管或三层伸缩管从针筒中移出的辊子或转轴,且这些辊子或转轴在动力设备的驱动下绕其转轴转动。

  优选的,如图6和图7所示,该针通机还包括设在机架200上且设于第一通孔411内的针织导向条或针织导向管201,针织导向管201或针织导向条与针筒41之间合围成供针织管106通过的通道,输料单元60设置成将弹性管61输送至针织导向管201内;送线单元上设有供针织导向条或针织导向管201通过的第二通孔312,第一过线孔311设在第二通孔312的外周。由此,通过钩针42 针织出的针织管106可以通过针筒41与针织导向管201或针织导向条之间的间隙输送出去。具体的,当送线单元仅包括第一过线盘31时,第一过线盘31上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第二通孔312,且第一过线孔311沿第二通孔312的周向间隔设置在第二通孔312的外侧。当送线单元还包括第二过线盘32 和/或第三过线盘33时,第二过线盘32和/或第三过线盘33设在第一过线盘31的背离针筒41的一侧,第二过线盘32和/或第三过线盘33上也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第二通孔312,且第二过线孔321在第二过线盘32上的第二通孔312的外侧周向间隔设置;第三过线孔331在第三过线盘33上的第二通孔312的外侧周向间隔设置。优选的,第二通孔312与第一通过同轴设置,以避免针织导向管201 或针织导向条在自第二通道输送至第一通道时发生扭曲,导致针织导向管201或针织导向条的输送不顺畅,针织导向管201也可以用实心的线材代替,实心线材仅在生产单层针织管106时使用。在针织出针织管106的过程中,弹性管61就通过针织导向管201设置在针织管106中,减小针织管106与弹性管61之间的摩擦。

  优选的,如图7所示,为了避免该针通机针织出的针织管106被针织导向管201或针织导向条的端部刮伤,在针织导向管201或针织导向条的背离送线单元的端部一体成型或加工有缩颈部。优选的,缩颈部设置成锥形,以便均匀地将该针通机针织出的针织管106导出。进一步的,针织导向管201或针织导向条的转角处圆滑过渡。

  优选的,如图6所示,转动结构20和移动机构43通过传动机构90与同一个转动电机26连接,以节约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具体的,传动机构90将转动结构20的第二同步带轮23、移动机构43 的滑块或滑环433与转动电机26连接。当该针通机还设有转动传动机构25时,传动机构90将转动传动机构25的第二转动轴255与转动电机26连接(而不是将转动结构20的第二同步带轮23与转动电机26连接)。当该针通机还设有移动驱动机构44时,传动机构90将移动驱动机构44的第四转动轴444与转动电机26连接(而不是将移动机构43的滑块或滑环433与转动电机26连接)。

  具体的,如图6所示,转动电机26的转轴上同轴连接有第三同步带轮91、第一齿轮和/或第一链轮,设在转动电机26的转轴上的第三同步带轮91、第一齿轮和第一链轮的总数不少于两个,其中,每个第三同步带轮91分别通过皮带连接有第四同步带轮92,每个第一齿轮分别通过与之对应的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每个第一链轮分别通过链条连接有第二链轮,其中一个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与第四转动轴444同轴连接,第四转动轴444与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相垂直,从而在转动电机26的驱动下,第三同步带轮91、第一齿轮和第一链轮通过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带动移动驱动机构44运动,以通过移动机构43带动钩针42往复移动;为了使转动结构20能够驱动第一过线盘31绕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的轴线转动,转动结构20和转动传动机构25的转轴设置成与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平行,具体的设置方式为:在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上同轴连接有第一伞形齿轮93,第一伞形齿轮93上啮合有第二伞形齿轮94,且第二伞形齿轮94的转轴与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平行,第二伞形齿轮94同轴连接有第二转动轴 255,通过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带动转动结构20或转动传动机构25和第一过线盘31一起往复转动。转动结构20、移动机构43上连接的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各不相同。

  当该针通机还包括牵引单元80时,为了节省能耗,牵引单元80也通过传动机构与转动结构20、移动机构43和转动电机26连接,此时,转动电机26的转轴上还同轴连接有一个第三同步带轮91、第一齿轮和/或第一链轮,即设在转动电机26的转轴上的第三同步带轮91、第一齿轮和第一链轮的总数不少于三个。具体的,传动机构90将牵引单元80的主动辊81与转动电机26连接。为了便于牵引单元80牵引通过针织单元40针织出的针织管106,牵引单元80的主动辊81的轴线设置成同时与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和第四转动轴444的转轴垂直,且第四转动轴444也与针筒41 的第一通孔411相垂直,具体的设置方式为:在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上同轴连接有第三伞形齿轮95,第三伞形齿轮95上啮合有第四伞形齿轮96,且第四伞形齿轮96的转轴同时与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的轴线和第四转动轴444的转轴垂直,第四伞形齿轮96同轴连接有第五同步带轮97、第三齿轮或第三链轮,牵引单元80的主动辊81上同轴连接有第六同步带轮98、第四齿轮或第四链轮,通过第五同步带轮97、第三齿轮或第三链轮带动第六同步带轮98、第四齿轮或第四链轮和主动辊81一起转动。转动结构20、移动机构43和牵引单元80上连接的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各不相同。

  优选的,为了保证第三同步带轮91、第一齿轮和第一链轮能够平稳驱动转动结构20、移动机构 43和牵引单元80,继续参照图6所示,转动电机26的转轴、第二转动轴255和第三转动轴256可枢转地连接在机架200上,同时,第四同步带轮92、第二齿轮或第二链轮的转轴以及第二伞形齿轮 94和第四伞形齿轮96的转轴也可枢转地连接在机架200上。

  当该针通机还设有管材整理单元71时,传动机构90将管材整理单元71与转动电机26连接。

  优选的,当针织单元40在机架200上间隔设置有1-10个(本实施例设置有6个,也可以是3 个或8个或10个,也可以设置更多个针织单元40),所有的针织单元40通过的转动电机26驱动传动机构90进行带动。由于该针通机中所有的针织单元40、转动结构20、移动机构43和牵引单元 80通过同一个转动电机26进行驱动,可以节约能耗,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优选的,转动电机26 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伺服电机。具体的,将所有针织单元40连接起来的传动机构90为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就是其中的一个针织单元40的相关机构的传动轴上的齿轮用一个伺服电机驱动转动时,通过齿轮传动机构90或通过同步带与其它所有的针织单元40的传动轴上的齿轮或同步轮及辅助轴上的齿轮或同步轮啮合传动,实现同步传动,也可以通过链轮传动或带轮传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转动结构20、移动机构43和牵引单元80分别用各自的伺服电机分别驱动时,需要通过控制模块控制每个伺服电机的转速及转向。当其中一个伺服电机驱动移动机构43带动钩针42上下移动时,另一个伺服电机驱动转动结构20带动第一过线盘31往复转动。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采用前述的针通机生产管材的生产方法。

  该生产方法,包括如下生产方法:

  生产方法一,单层针织管106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送线单元将针织线101输送至钩针42。具体的,送线单元通过第一过线孔311将针织线 101输送至钩针42。

  具体的,将针织用的线卷分别悬挂在送线单元的放线轴104上,将线卷上的出线头按照每个针织单元40的用线根数分别且依次穿过第一过线盘31上的第一过线孔311、钩针42以及针筒41的第一通孔411至管材整理单元71或牵引单元80。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S102: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沿第一通孔41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的同时,转动结构20驱动第一过线盘31转动,以将钩针42一侧的针织线101输送至钩针42上。

  优选的,移动机构43驱动钩针42沿第一通孔411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的同时,转动结构20 驱动第一过线盘31交替正向、反向转动,以将钩针42两侧的针织线101交替地输送至钩针42上。

  更为具体的方法与前述针通机的操作方法一致,在此不再赘述。由于第一过线盘31的交替正向、反向转动,使得每个钩针42针织出的针织线101的轨迹均是勾住其中一侧的针织线101后,再勾住另一侧的针织线101,从而针织出如图13所示的,具有一定松紧度的单层针织管106。

  生产方法二,双层伸缩管的生产方法,在生产方法一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步骤:

  S201:钩针42在输料单元60输出的弹性管61外周针织出针织管106,以形成双层耐磨水管。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S202:通过牵引单元80或管材整理单元71将内部套有弹性管61的针织管106一起牵引出来,形成如图14所示的双层耐磨水管。

  优选的,步骤S201设在S101或S102之前。

  优选的,控制弹性管61的放料紧度或放料速度,调节针织管106套装在弹性管61上的疏密程度或伸缩管的伸缩长度。

  或者还包括以下步骤:

  S202`:将外管成型机70输出的外管107套在针织单元40的钩针42生产出的单层针织管106 的外表面上,或将涂覆机输出的耐磨或防水涂料涂覆在S102生产出的单层针织管106的外表面上,以形成如图15和图16所示的双层耐磨管或双层耐磨防水管。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S203`:通过牵引单元80或管材整理单元71将外部套有外管107的针织管106或外部涂覆有耐磨或防水涂层的针织管106一起牵引出来,形成双层耐磨管或双层耐磨防水管。

  生产方法三,三层伸缩管的生产方法,在生产方法一的基础上,还包括步骤S201,以及包括以下步骤:

  S301:将外管成型机70输出的外管107套在S201生产出的双层耐磨水管的外表面上,或将涂覆机输出的耐磨或防水涂料涂覆在S202生产出的双层耐磨水管的外表面上,以形成如图17和图18 所示的三层伸缩管。

  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S302:通过牵引单元80或管材整理单元71将外部套有外管107的针织管106或外部涂覆有耐磨或防水涂层,且内部套有弹性管61的针织管106一起牵引出来,形成三层伸缩管。

  用上述的生产方法生产出的产品,包括单层针织管106或双层伸缩水管或双层耐磨管或双层耐磨防水管或三层伸缩管,其中,单层针织管106仅包括针织管106;双层伸缩管包括双层伸缩水管、双层耐磨管和双层耐磨防水管,双层伸缩水管包括针织管106和设在针织管106内的弹性管61;双层耐磨管包括针织管106和套设在针织管106外的外管107;双层耐磨防水管包括针织管106和涂覆在针织管106外的耐磨涂层或防水涂层;三层伸缩管包括针织管106、套设在针织管106内的弹性管61以及套设在针织管106外的外管107或涂覆在针织管106外的涂层。还可以根据需要在同一台针通机上同时生产出单层针织管106、双层伸缩管和三层伸缩管中的至少一种,以实现针通机生产针织管106的多样性。通过本实用新型生产方法生产出的单层针织管106、双层伸缩管和三层伸缩管具有前述对应的针织管106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的弹性管61和弹性伸缩管均为乳胶管、硅胶管、TPE管、TPV管之一。

  上述的针织线101为工业涤纶长丝或尼龙长丝或其它弹性及韧性较高的化纤长丝。

  上述的固定设置的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不可拆卸连接方式实现(例如焊接、胶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实现(例如卡扣、螺纹连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对固定设置的具体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或技术特征进行类似技术的简单替换或修改,而这些简单替换或修改,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实质,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有送线单元和针织单元的同步转动移动单元的针通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