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飞织鞋口面料独创技术4675字

一种飞织鞋口面料

2021-02-05 07:01:45

一种飞织鞋口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飞织鞋口面料。

  背景技术

  飞织面料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纺织面料,主要用在运动鞋的鞋面上。飞织面料具有吸汗透气、穿着舒适、柔软轻便的优点,与网布相比不会有压脚背的感觉,并且可以纺织多种花色,较为时尚。现有的飞织鞋的鞋口结构是由鞋面面料直接收口形成,弹性不好,穿戴不方便,另外,穿戴过程中脚与鞋口处摩擦较为频繁,对鞋口处面料的耐磨性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飞织鞋口面料,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弹力层和下弹力层,上弹力层由连续的第一组成单元形成,第一组成单元由上凸的第一圈状部和下凹的第一U形部依次连接形成,下弹力层由连续的第二组成单元形成,第二组成单元由下凹的第二圈状部和上凸的第二U形部依次连接形成,上弹力层的第一U形部与下弹力层的第二圈状部相互重叠形成第一重叠部,上弹力层的第一圈状部与下弹力层的第二U形部相互重叠形成第二重叠部,第一圈状部与第一重叠部之间采用第一拉线连接,第二圈状部与第二重叠部之间采用第二拉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弹力层和下弹力层的材料为丈巾。

  进一步的,所述上弹力层和下弹力层的纱线数量为1条。

  进一步的,所述上弹力层和下弹力层中的相邻的圈状部和U形部之间的针位间距为2.38mm,厚度为1-1.5mm。

  进一步的,所述拉线的长度为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两弹力层,两弹力层的圈状部和U形部相互交错重叠,使得上下两弹力层紧密地勾连在一起,具有防脱层效果,重叠后面料的耐磨性和回弹效果也大大增加,适合用在飞织鞋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飞织鞋口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弹力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下弹力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弹力层、11-第一圈状部、12-第一U形部、13-第一拉线、2-下弹力层、21-第二圈状部、22-第二U形部、23-第二拉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上弹力层1和下弹力层2,上弹力层1由连续的第一组成单元形成,第一组成单元由上凸的第一圈状部11(即第一圈状部的开口朝下)和下凹的第一U形部12(即开口朝上)依次连接形成,下弹力层2由连续的第二组成单元形成,第二组成单元由下凹的第二圈状部21(即第二圈状部的开口朝上)和上凸的第二U形部22(即开口朝下)依次连接形成,上弹力层1的第一U形部12与下弹力层2的第二圈状部21相互重叠形成第一重叠部,上弹力层1的第一圈状部11与下弹力层2的第二U形部22相互重叠形成第二重叠部,第一圈状部11与第一重叠部之间采用第一拉线13连接,第二圈状部21与第二重叠部之间采用第二拉线23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弹力层1和下弹力层2的材料为丈巾。

  进一步的,所述上弹力层1和下弹力层2的纱线数量为1条。

  进一步的,所述上弹力层1和下弹力层2中,相邻的圈状部和U形部之间的针位间距为2.38mm,厚度为1-1.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线13和第二拉线23的长度(即钩花间距)为3mm。

  本实用新型在纺织时采用14针的钩针设备,上弹力层1和下弹力层2采用280D丈巾,纱线数量为一条,可根据厚度需要增加纱线数量。上弹力层1与下弹力层2采用上下对称的结构,钩织时错开半个针位,即上层的圈状部与下层的U形部重叠,下层的圈状部与上层的U形部重叠,并且在拉线的作用下将上下两弹力层勾连在一起,使用时,由上弹力层1和下弹力层2组成的鞋口面料形成罗口结构,用在飞织鞋口处。

  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一种飞织鞋口面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