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摄像光波> 一种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独创技术10237字

一种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

2023-02-23 15:12:36

一种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镜头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车载镜头主要由镜筒、成像组件以及套设于镜筒外围的压环等几部分构成,其中,镜筒设置有容纳腔。成像组件内置于容纳腔内,且由压环进行压靠、固定。目前,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因低温原因冰霜、雾气宜凝结于车载镜头的成像组件上,从而影响镜头的成像质量。为了改善上述问题,较为常见的做法为通过人工擦拭的方式及时去除留存于成像组件上的冰霜和雾气,然而仅能维持一小段时间的成像质量,影响镜头的成像及判读,进而对行车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实施,且透光性能较好,具有良好成像质量的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其包括镜筒、成像组件、第一电加热组件以及套设于上述镜筒外围的压环。镜筒设置有容纳腔。成像组件内置于该容纳腔内,且由压环进行压靠、固定。成像组件包括由外而内依序布置的第一镜片、第二镜片。第一电加热组件包括第一电发热体和第一导线。第一导线为第一电发热体提供电力支持,且其穿越镜筒以实现与第一电发热体的电连接。第一电发热体围绕第二镜片成像区域的外围进行布置,且夹设于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还包括第二加热组件,其包括第二电发热体和第二导线。第二导线为上述第二电发热体提供电力支持,且其亦穿越镜筒以实现与第二电发热体的电连接。第二电发热体围绕第一镜片成像区域的外围进行布置,且夹设于第一镜片和压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在镜筒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通孔,用来同时穿设第一导线以及第二导线。且贯穿通孔与容纳腔相沟通。

  当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改型设计,上述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还可以包括第三加热组件,其包括第三电发热体和为第三电发热体提供电力支持的第三导线。第三电发热体包裹于压环的外围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还包括缓冲环,其内置于容纳腔内,且压靠于第二镜片的底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上述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还包括密封环,其贴附于压环上、正对应于第一镜片的环形压靠区域上。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车载镜头,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额外增设了电加热组件,以提高成像组件的自身温度,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水气在其成像区域凝结的倾向性,加之,电加热组件的电发热体布置于非成像区域,从而避免了电发热体自身以及凝结的冰、霜、水雾对成像组件透光性的影响,确保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镜筒;11-容纳腔;12-贯穿通孔;2-成像组件;21-第一镜片;22-第二镜片;23-间隔环;3-第一电加热组件;31-第一电发热体;32-第一导线;4-压环;5-第二电加热组件;51-第二电发热体;52-第二导线;6-缓冲环;7-密封环;8-第三电加热组件;81-第三电发热体;82-第三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图2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图以及立体装配图,可知,其主要由镜筒1、成像组件2、第一电加热组件3以及套设于上述镜筒1外围的压环4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在镜筒1内设置有容纳腔11。成像组件2内置于该容纳腔11内,且由压环4进行压靠、固定。成像组件2包括由外而内依序布置的第一镜片21、第二镜片22以及间隔环23。需要着重说明的是,第一电加热组件3包括第一电发热体31和第一导线32。第一导线32为第一电发热体31提供电力支持,且其穿越镜筒1以实现与第一电发热体31的电连接。第一电发热体31围绕第二镜片22成像区域的外围进行布置,且夹设于第一镜片21和第二镜片22之间(如图3、4中所示)。这样一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成像组件2的自身温度,降低了水气在其上成像区域凝结的倾向性,加之,第一电加热组件3的第一电发热体31布置于非成像区域,从而避免了第一电发热体31自身以及凝结的冰、霜、水雾对成像组件透光性的影响,确保成像质量。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相较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上述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还包括第二加热组件5,其包括第二电发热体51和第二导线52。第二导线52为上述第二电发热体51提供电力支持,且其亦穿越镜筒1以实现与第二电发热体51的电连接。第二电发热体51围绕第一镜片21成像区域的外围进行布置,且夹设于第一镜片21和压环4之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成像组件2的温升速度,且避免了水气在第一镜片21的外侧面进行凝结,确保成像质量。

  不过在此需要强调一点,当压环4与镜筒1借助于螺纹副进行旋合联接时,第二电发热体51受到周向力矩的作用必然发生旋转动作,导致其极易与第二导线52相脱离,进而发生电力供应中断的现象,为此,上述实施方式仅适用于压环4与镜筒1相扣合连接固定的场景。

  另外,由图5中还可以看出,在镜筒1内,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贯穿通孔12,用来同时穿设第一导线32以及第二导线52。且贯穿通孔12与容纳腔11相沟通。如此一来,使得镜筒1的设计结构较为合理,利于对其进行注塑成型,确保成型质量;另外,还利于在装配过程中对第一导线32和第二导线52进行布线。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上述第一电发热体31和第二电发热体51均可优选为电阻发热环、电加热片或电电热膜中的任一种。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相较于上述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1)增设有缓冲环6,其内置于容纳腔11内,且压靠于第二镜片22的底壁,从而使得第二镜片22具有一定的弹性预紧力,这样一来,一方面,防止第二镜片22受到过大压紧力作用而发生破裂现象;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因装配问题而第二镜片22未被压紧现象发生的几率,降低了对压环4和镜筒1的轴向配合尺寸的要求。2)增设有密封环7,其贴附于压环4上、正对应于第一镜片21的环形压靠区域上,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载镜头自身的密封性,防止水气进入到成像组件2的内部。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相较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额外增设由第三加热组件8,其包括第三电发热体81和为该第三电发热体81提供电力支持的第三导线82。第三电发热体82包裹于压环4的外围侧壁上。该实施方式作为上述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种改型设计,两种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效果基本一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以及布线的便利性等角度考虑以进行合理选择。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一种自动除冰除霜除雾的车载镜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