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摄像光波> 光学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独创技术47828字

光学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2023-01-12 23:27:18

光学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透镜阵列单元,其具备:至少1个透镜阵列,多个透镜排列成列状且具有光入射用的多个第1透镜面及光出射用的多个第2透镜面;第1遮光掩模,具有沿各透镜的轴长方向贯穿的多个贯穿孔,且以使这些多个贯穿孔位于各第1透镜面的正面的方式覆盖透镜阵列的正面,所述透镜阵列单元还具备;第2遮光掩模,具有沿各透镜的轴长方向贯穿的多个贯穿孔,且以使这些多个贯穿孔位于各第2透镜面的背后的方式配置于透镜阵列的背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02504号公报

  对于具备以光轴相互并行的方式排列的多个透镜的透镜体,例如为了抑制杂散光,有时设置阻断通过透镜的光的一部分的遮光体。并且,作为这种遮光体,已知有在与各透镜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使光通过的贯穿孔的结构。在此,若要减小透镜体中的透镜之间的距离,则也需要减小遮光体中的贯穿孔间的距离。然而,若减小贯穿孔之间的距离,则容易发生遮光体的整形不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中,目的在于与在遮光体上形成多个贯穿孔的情况相比,抑制遮光体的整形不良。

  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光学装置,其具有:透镜体,具备以各自的光轴相互并行的方式排列的多个透镜;及遮光体,相对于所述透镜体而配置,并阻断通过所述多个透镜的光的一部分,所述遮光体具有:基部,在从所述多个透镜的光轴偏移的位置上沿着该多个透镜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而设置,多个突出部,在所述多个透镜中的透镜彼此之间,从所述基部向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突出。

  方案2所述的发明为方案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透镜沿着所述排列方向排列设置成第1列及第2列,所述遮光体具有:第1遮光体,具有:第1基部,在从所述第1列的透镜的光轴偏移的位置上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而设置;及多个第1突出部,在该第1列的透镜中的透镜彼此之间,从该第1基部向所述交叉方向突出;及第2遮光体,具有:第2基部,在从所述第2列的透镜的光轴偏移的位置上沿着所述排列方向夹着所述第1列的透镜及该第2列的透镜而设置于与所述第1基部相反的一侧;及多个第2突出部,在该第2列的透镜中的透镜彼此之间,从该第2基部向所述交叉方向突出。

  方案3所述的发明为方案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遮光体的第1前端在所述交叉方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第2遮光体的第2前端更靠所述第2基部侧。

  方案4所述的发明为方案3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列的透镜及所述第2列的透镜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设置于相互重复的位置。

  方案5所述的发明为方案4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列的透镜在沿该透镜的光轴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第1遮光体的所述基部分开。

  方案6所述的发明为方案2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覆盖部件,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夹着所述第1遮光体及所述第2遮光体而设置于与所述透镜体相反的一侧,并覆盖该第1遮光体及该第2遮光体的对向的区域。

  方案7所述的发明为方案6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在所述多个透镜的各光轴上具有使光通过的通过区域。

  方案8所述的发明为方案7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盖部件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厚度比所述第1遮光体及所述第2遮光体薄。

  方案9所述的发明为方案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各自具有沿所述透镜的外周的一部分的弯曲面。

  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为方案1所述的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基部通过所述透镜彼此之间而延伸,并且该突出部的前端比该透镜在更远离该基部的位置突出。

  方案1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光学装置,其具有:透镜体,具备以各自的光轴相互并行的方式排列的多个透镜;及遮光体,相对于所述透镜体而配置,并阻断通过所述多个透镜的光的一部分,所述遮光体具有:基体,在从所述多个透镜的光轴偏移的位置上沿着该多个透镜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而设置,所述基体具有沿所述多个透镜中的各透镜的光轴的多个侧面。

  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具有;照射部,对原稿照射光;透镜体,具备:多个透镜,以各自的光轴相互并行的方式排列,并使从原稿反射的光通过;遮光体,相对于所述透镜体而配置,并阻断通过所述多个透镜的光的一部分;及受光部,接收通过所述多个透镜的光,所述遮光体具有:基部,在从所述多个透镜的光轴偏移的位置上沿着该多个透镜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而设置;及多个突出部,在所述多个透镜中的透镜彼此之间,从所述基部向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突出,所述照射部、所述透镜体及所述受光部成为一体移动的移动单元。

  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照射部,对原稿照射光;透镜体,具备:多个透镜,以各自的光轴相互并行的方式排列,并使从原稿反射的光通过;遮光体,相对于所述透镜体而配置,并阻断通过所述多个透镜的光的一部分;受光部,接收通过所述多个透镜的光;及图像形成部,根据所述受光部所接收的光来形成图像,所述遮光体具有:基部,在从所述多个透镜的光轴偏移的位置上沿着该多个透镜排列的方向即排列方向而设置,多个突出部,在所述多个透镜中的透镜彼此之间,从所述基部向与所述排列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突出。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与在遮光体上形成多个贯穿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遮光体的整形不良。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在透镜的列为多个的结构中可抑制杂散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在透镜的列为多个的结构中可抑制杂散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能够将第1列的透镜与第2列的透镜的交叉方向的透镜之间缩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与第1列的透镜在沿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观察时不与第1遮光体的基部分开的情况相比,能够在进一步抑制杂散光的位置配置第1遮光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案,与不具有覆盖部件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抑制杂散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与覆盖部件不具有通过区域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抑制杂散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与在沿透镜的光轴的方向上,覆盖部件比第1遮光体及第2遮光体厚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光学装置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案,与突出部的各自不具有沿透镜的外周的弯曲面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抑制杂散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案,与突出部的前端比透镜在更远离基部的位置不突出的情况相比,可进一步抑制杂散光。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与在遮光体上形成多个贯穿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遮光体的整形不良。

  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案,与在遮光体上形成多个贯穿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遮光体的整形不良。

  根据本发明的第13方案,与在遮光体上形成多个贯穿孔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遮光体的整形不良。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阵列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中的(a)及图4中的(b)是用于说明遮光壁的图;

  图5-1中的(a)及图5-1中的(b)是用于说明遮光壁的配置的图;

  图5-2中的(c)及图5-2中的(d)是用于说明另一方式中的遮光壁的配置的图;

  图6中的(a)至图6中的(d)是表示第1遮光膜的变形例的图;

  图7中的(a)及图7中的(b)是表示改变了第1遮光膜的形状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8是说明壁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9中的(a)及图9中的(b)是说明壁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0中的(a)至图10中的(c)是说明壁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1中的(a)及图11中的(b)是说明壁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1壁部件及第2壁部件的位置关系的图。

  符号说明

  1-原稿读取装置,10-透镜阵列单元,100-图像形成装置,110-第1遮光膜,130-遮光壁,131A-第1壁部件,131B-第2壁部件,132-基部,135-光轴槽,137-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00>

  图1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读取原稿G的信息的原稿读取装置1、根据由原稿读取装置1读取的原稿的信息(读取图像)将图像形成于记录纸S上的图像形成部2及送出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的记录纸S的供纸部3。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将图像形成部2和供纸部3容纳于主体101的内部,另一方面,在主体101的上方配置原稿读取装置1。主体101在其上表面部具有排出并容纳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S的排出容纳部102。

  原稿读取装置1具有壳体103。并且,原稿读取装置1在壳体103的上表面部具有放置原稿G的透光性的原稿台105及覆盖该原稿台105并能够对壳体103进行开闭操作的原稿盖106。原稿盖106上设置有将原稿G输送至读取位置并排出读取后的原稿G的自动原稿输送部107、搭载由自动原稿输送部107输送的原稿G的原稿托盘108及容纳从自动原稿输送部107排出的原稿G的容纳部109。

  图像形成部2例如具备以电子照相方式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像的像形成单元20、将由该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像输送至转印到记录纸S的中间转印单元26及使从中间转印单元26转印到记录纸S的色调剂像定影的定影单元27。

  供纸部3具有能够搭载由预先设定的尺寸、种类等构成的多张记录纸S的抽拉式的容纳体31及向输送路一张一张地送出容纳于容纳体31中的记录纸S的送出装置32。在供纸部3与图像形成部2之间配置有将从供纸部3送出的记录纸S输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供给输送路28。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原稿读取装置1中,由使用者将原稿G放置于原稿台105和原稿托盘108中的任一方。而且,通过由使用者对操作按钮(未图示)等进行操作,若接收原稿读取的指示,则开始进行原稿G的读取动作。即,原稿读取装置1获取原稿G的读取信息。而且,图像形成部2根据从原稿读取装置1接收到的原稿G的读取信息来执行图像形成动作。此时,配合图像形成部2的动作而从供纸部3送出记录纸S。而且,记录纸S在图像形成部2中色调剂像被定影之后,排出到容纳部102。以上的图像形成动作同样反复进行与原稿G的张数或图像形成张数相应的量。

  <原稿读取装置1>

  图2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接着,参考图2对适用本实施方式的原稿读取装置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原稿读取装置1具备透明板70、支承透明板70的合成树脂制的外壳71及安装于外壳71的底面部的基板72。在基板72的表面上设置有沿主扫描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隔着间隔而排列成列状的多个点状的光源73及沿与该多个光源73相同的方向排列的多个受光元件74。各光源73例如使用发光二极管而构成。各受光元件74为具有光电转换功能的元件,若接收光,则输出与该受光量相对应的输出电平的信号,具体而言为图像信号。

  在此,原稿读取装置1在透明板70与各受光元件74之间具备透镜阵列单元10。在后面详细叙述透镜阵列单元10的详细结构,图示的透镜阵列单元10配置于设置在外壳71的凹槽75内。并且,图示的透明板70的表面部中,与透镜阵列单元10对向的部分成为沿主扫描方向延伸的图像读取区域La。光从各光源73照射到该图像读取区域La。

  在原稿读取装置1中,对由自动原稿输送部107(参考图1)引导至透明板70的表面上的原稿G照射来自光源73的光。照射到原稿G的光的反射光朝向透镜阵列单元10行进。如此一来,通过透镜阵列单元10的作用,图像读取区域La中的原稿G的1线量的图像以直立等倍成像于多个受光元件74上。因此,从多个受光元件74输出与原稿G的图像相对应的1线量的图像信号。在原稿G例如通过自动原稿输送部107所具有的压纸辊77沿副扫描方向输送的过程中,反复执行多次这种读取处理。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从图像读取区域La朝向受光元件74的方向即图2中的上下方向称为光轴方向。

  <透镜阵列单元10>

  图3是适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阵列单元10的分解立体图。

  接着,参考图3对适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阵列单元1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透镜阵列单元10具有第1遮光膜110、遮光壁130、第2遮光膜150、第1透镜阵列170、第2透镜阵列180及第3遮光膜190。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图示的例的透镜阵列单元10中,第1遮光膜110、遮光壁130、第2遮光膜150、第1透镜阵列170、第2透镜阵列180及第3遮光膜190依次层叠,并且由粘结剂等相互粘结而成为一体化。以下,对透镜阵列单元10所具有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首先,对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进行说明。

  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各自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图示的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为1对透镜部件,是相互一致的形状。

  第1透镜阵列17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1支承体171及形成于第1支承体171的表面和背面的多个第1透镜173。多个第1透镜173以各自的光轴相互并行的方式构成。另外,多个第1透镜173的光轴相互并行是指,只要第1透镜173的各自将图像读取区域La中的原稿G的1线量的图像以直立等倍成像于多个受光元件74上即可,不仅可以为多个第1透镜173的光轴相互平行,也可以为相互的角度存在偏移。并且,多个第1透镜173排列设置成沿主扫描方向的第1列R71及第2列R72。在此,多个第1透镜173配置成交错状。即,构成第1列R71的第1透镜173和构成第2列R72的第1透镜173在主扫描方向上相互偏移而配置。另外,第1列R71中的第1透镜173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即间距配置。并且,第2列R72中的第1透镜173以与第1列R71相同的间隔配置。

  第2透镜阵列180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第2支承体181及形成于第2支承体181的表面和背面的多个第2透镜183。多个第2透镜183以各自的光轴相互连续的方式构成。另外,多个第2透镜183的光轴相互并行是指,只要第2透镜183的各自将图像读取区域La中的原稿G的1线量的图像以直立等倍成像于多个受光元件74上即可,不仅可以为多个第2透镜183的光轴相互平行,也可以为相互的角度存在偏移。并且,多个第2透镜183排列设置成沿主扫描方向的第1列R81及第2列R82。在此,多个第2透镜183配置成交错状。即,构成第1列R81的第2透镜183和构成第2列R82的第2透镜183在主扫描方向上相互偏移而配置。另外,第1列R81中的第2透镜183以预先设定的间隔配置。并且,第2列R82中的第2透镜183以与第1列R81相同的间隔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以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各自相互对向的方式配置。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以第1透镜173的光轴与第2透镜183的光轴一致的方式对齐配置。并且,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的各自例如通过使用具有透光性的光学树脂进行注射成型而形成为一体。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当无需区分第1透镜173的光轴和第2透镜183的光轴时,有时简称为“第1透镜173的光轴”。

  接着,对第1遮光膜110、第2遮光膜150及第3遮光膜190进行说明。第1遮光膜110、第2遮光膜150及第3遮光膜190各自为长形状的薄板部件。图示的例子中的第1遮光膜110、第2遮光膜150、及第3遮光膜190为相互一致的形状。

  第1遮光膜110具有俯视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面111。在该第1板面111形成有多个第1贯穿孔113。在此,各第1贯穿孔113为大致圆形。并且,各第1贯穿孔113的位置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相对应。即,各第1贯穿孔113形成于第1透镜173的光轴所通过的位置。并且,第1贯穿孔113排列设置成沿主扫描方向的第1列R11及第2列R12。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作为通过区域的第1贯穿孔113各自与第1透镜173的光轴的一个个(各光轴)相对应。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遮光膜110的厚度比遮光壁130薄。即,第1遮光膜110的光轴方向的尺寸比遮光壁130小。并且,第1遮光膜110例如由混合有黑色颜料的树脂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形成。该第1遮光膜110切断无助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成像的结构。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第1遮光膜110在光轴方向上夹着遮光壁130而设置于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相反的一侧,换言之,设置于遮光壁130的上表面,并切断进入遮光壁130的光的一部分。该第1遮光膜110为覆盖后述的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的对向的区域的覆盖部件的一例。另外,作为覆盖部件的一例的第1遮光膜110可以覆盖2列第1透镜173等、使多个第1透镜173和多个第1透镜173的光轴通过。

  如上所述,第1遮光膜110、第2遮光膜150及第3遮光膜190为相互一致的形状,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第2遮光膜150具有形成有多个第2贯穿孔153的第2板面151。在此,各第2贯穿孔153形成于第1透镜173的光轴所通过的位置。并且,第2贯穿孔153排列设置成第1列R51及第2列R52。

  并且,第3遮光膜190具有形成有多个第3贯穿孔193的第3板面191。在此,各第3贯穿孔193形成于第1透镜173的光轴所通过的位置。并且,第3贯穿孔193排列设置成第1列R91及第2列R92。

  另外,在后面叙述详细内容,当不像图4中的(a)及图4中的(b)那样以大致U字构成遮光壁130的光轴槽135而如图8那样为无弯曲面的遮光壁230的结构时,由第1遮光膜110引起的影响变得更大。换言之,第1遮光膜110所覆盖的部分中的形状例如优选设为比后述的遮光壁230更接近透镜的形状。遮光壁230比第1遮光膜110在光轴方向上更长,因此有时相对难以发挥尺寸的精度,但由于第1遮光膜110薄,因此相对容易操作形状。将第1遮光膜110与遮光壁230对合时进入第1透镜173的光靠近在设为遮光壁130的形状时进入第1透镜173的光。

  <遮光壁130>

  图4中的(a)及图4中的(b)是用于说明遮光壁130的图。更详细而言,图4中的(a)是第1壁部件131A的立体图,图4中的(b)是第1壁部件131A的上表面图。

  图5-1中的(a)及图5-1中的(b)是用于说明遮光壁130的配置的图。更详细而言,图5-1中的(a)是表示第1壁部件131A与第2壁部件131B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1中的(b)是图5-1中的(a)的VB中的放大图。图5-2中的(c)及图5-2中的(d)是用于说明另一方式中的遮光壁730的配置的图。更详细而言,图5-2中的(c)是表示第1壁部件731A与第2壁部件731B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2中的(d)是图5-2中的(c)的VD中的放大图。

  接着,参考图3、图4中的(a)及图4中的(b)、图5-1中的(a)及图5-1中的(b)对遮光壁13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遮光壁130是将各自大致长方体形状的2个壁部件131即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排列而构成。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遮光壁130具有夹着第1透镜173的光轴而相互对向设置的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

  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例如由混合有黑色颜料的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或丙烯酸树脂)形成。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为相同的部件。因此,以下,以第1壁部件131A为例子对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中的(a)及图4中的(b)所示,第1壁部件131A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部件。该第1壁部件131A以长度方向沿主扫描方向的方式配置。例如,第1壁部件131A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L1为300mm,光轴方向的长度L2为5mm,副扫描方向的长度L3为2mm。第1壁部件131A具有法线沿副扫描方向的面即第1侧面133。另外,该第1侧面133能够理解为是在第1壁部件131A中与第2壁部件131B(参考图3)对向的面。

  该第1壁部件131A为沿主扫描方向具有多个壁的梳齿型。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第1侧面133具有沿着光轴方向而形成的多个光轴槽135。该多个光轴槽135以预先设定的间隔沿主扫描方向排列设置。多个光轴槽135的各自形成于第1透镜173的光轴所通过的位置。附带说的话,主扫描方向上的光轴槽135的间隔与第1透镜阵列170中的第1透镜173的间隔及第2透镜阵列180中的第2透镜183的间隔一致。

  在此,如图4中的(b)所示,在第1侧面133形成有多个光轴槽135的第1壁部件131A能够理解为是具有长度方向沿着主扫描方向而延伸的基部132和从基部132向副扫描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37的结构。在此,突出部137的前端138在主扫描方向上以预先设定的间隔配置。并且,光轴槽135的底部139在主扫描方向上以预先设定的间隔配置。另外,第1壁部件131A的中突出部137为在主扫描方向上被夹在光轴槽135之间的部分,是指从连接光轴槽135的底部139的假想线IL起第1透镜173的光轴侧的部分。并且,第1壁部件131A中的基部132是指从连接光轴槽135的底部139的假想线IL起与第1透镜173的光轴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在图4中的(b)所示的例子中,基部132为俯视大致矩形状的部分。

  此外,如图5-1中的(a)所示,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以相互使形成有光轴槽135的面即第1侧面133(参考图4中的(a))对向的方式配置。而且,如图5-1中的(a)所示,若沿着光轴方向观察,则光轴槽135各自配置于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一致的位置。

  如此构成的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切断无助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成像的光。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中,向副扫描方向突出的多个突出部137形成在主扫描方向上在第1透镜173的各自之间切断光的壁。通过该突出部137,形成与光轴的交叉的朝向、换言之形成角度而切断入射到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光。由此,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中的1个透镜进入在主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其他透镜的光减少。

  其结果,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视场角缩小,焦深有可能增加。并且,能够变得在通过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光中难以产生杂散光。另外,在此,视场角是指相对于光轴方向的光线的视角角度(法线与光线所成的角度)。并且,杂散光是指从物体面的物点射出的光线到达像面上的对应的像点以外的光。

  并且,如上所述,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由混合有黑色颜料的树脂材料构成。因此,突出部137的表面,换言之,光轴槽135的内侧面也为黑色。通过如此将突出部137的表面设为黑色,可抑制由突出部137切断的光在突出部137反射。

  此外,如图5-1中的(a)所示,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以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相互偏移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以在主扫描方向上仅偏移第1透镜阵列170中的第1透镜173的间隔或第2透镜阵列180中的第2透镜183的间隔的一半的长度的方式配置。由此,第1壁部件131A的光轴槽135配置于与第1列R71的第1透镜173或第1列R81的第2透镜183的各自相对应的位置。并且,第2壁部件131B的光轴槽135配置于与第2列R72的第1透镜173或第2列R82的第2透镜183相对应的位置。

  并且,如图5-1中的(b)所示,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中的一方的前端138配置于进入的另一方的光轴槽135的内部的位置。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副扫描方向上,第2壁部件131B的前端138的位置P0比第1壁部件131A的前端138的位置P1更向第1壁部件131A的底部139(参考图4中的(b))侧突出。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第2壁部件131B的前端138比第1透镜173中的第2壁部件131B侧的顶点174的位置P2更突出。

  如此,第1壁部件131A的突出部137及第2壁部件131B的突出部137形成在副扫描方向上重叠的部分、所谓的悬突部分(图中参考区域GA)。通过该悬突部分,可更可靠地减少光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中作为对象的1个透镜进入在主扫描方向上相邻的其他透镜。尤其,如图5-1中的(a)那样,若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的距离即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与主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间隔缩小,则例如到达受光元件74(参考图2)的光的光量增加等、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的光学性能得到提高。如此,当透镜彼此重叠而构成时,若在突出部137形成悬突部分,则在突出部137的前端138会覆盖掉相反侧的透镜的一部分,但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利用未悬突结构进一步阻断向遮光对象的透镜的光。

  此外,一般而言,若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中的透镜间距即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主扫描方向上的间隔变窄,则例如到达受光元件74(参考图2)的光的光量增加等、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的光学性能得到提高。

  在此,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例如能够采用如下结构:由1个长方体形成遮光壁130,在与第1透镜173的光轴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多个贯穿孔(未图示)。然而,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若配合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中的窄的透镜间距而缩小遮光壁130的贯穿孔(未图示)彼此的距离,则例如贯穿孔之间的壁厚变薄。而且,例如若该壁厚成为150μm以下等薄于预先设定的厚度,则在进行注射成型时,薄的部分中的树脂材料的流动性变差,有可能发生整形不良。

  另一方面,在如本实施方式的遮光壁130那样具有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的结构中,即使减小第1壁部件131A及第2壁部件131B中的光轴槽135的间隔,也能够抑制如上所述的整形不良。

  此外,图示的光轴槽135的截面为大致U字状。换言之,光轴槽135的底部139为半圆形状。进一步换言之,突出部137具有沿着第1透镜173等的外周弯曲的形状的弯曲面。如此,由于突出部137呈沿第1透镜173等的外周的一部分的形状,因此更不易产生如上所述的杂散光。另外,突出部137沿第1透镜173等的外周的一部分是指,例如突出部137并不限定于与第1透镜173的外周表面的间隙为预先设定的大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以与第1透镜173等的外周相同的朝向弯曲等、从突出部137至第1透镜173的外周表面为止的距离变化的形状。并且,突出部137随着从根部侧朝向前端138而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即突出部137的宽度减小。由此,例如与图示的例子不同,与前端138的宽度比其他部分宽的结构相比,在注射成型的过程中容易进行从模具中拔出突出部137的作业。

  另外,如图5-2中的(c)及图5-2中的(d)所示,可以为如下结构: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的距离即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与主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间隔比图5-1中的(a)及图5-1中的(b)所示的实施方式宽,且透镜彼此不重叠。在该实施方式中的第1壁部件731A及第2壁部件731B中,在副扫描方向上,第2壁部件731B的前端138的位置P0比第1壁部件731A的前端138的位置P1更向第1壁部件731A的底部139(参考图4中的(b))侧突出。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第2壁部件731B的前端138比第1透镜173中的第1壁部件731A侧的顶点176的位置P3更突出。

  <变形例1>

  图6中的(a)至图6中的(d)是表示第1遮光膜110的变形例的图。

  接着,参考图6中的(a)至图6中的(d)对第1遮光膜11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上述说明中,对第1遮光膜110(参考图6中的(a))具有形成于俯视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面111的大致圆形的第1贯穿孔1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若第1遮光膜110为在光轴方向上夹着遮光壁130而设置于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相反的一侧并切断进入遮光壁130的光的一部分的结构,则其形状并不受特别限定。

  例如,如图6中的(b)所示的第1遮光膜210那样,可以为具有形成于俯视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面211的大致半圆状的第1贯穿孔213的结构。在此,图6中的(b)所示的第1遮光膜210能够理解为是将第1遮光膜110(参考图6中的(a))的宽度方向两端切掉而成的形状。例如,若将第1遮光膜110的宽度方向长度W1设为2mm,则第1遮光膜210的宽度方向长度W2成为0.75mm。

  并且,如图6中的(c)所示的第1遮光膜310那样,可以为具有形成于俯视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面311的第1贯穿孔313的结构。第1贯穿孔313为大致半圆,更具体而言为区域比半圆窄的由圆弧和弦形成的所谓的弓形。图6中的(c)所示的第1遮光膜310能够理解为是将第1遮光膜110(参考图6中的(a))的宽度方向两端切掉的形状。例如,若将第1遮光膜110的宽度方向长度W1设为2mm,则第1遮光膜310的宽度方向长度W3成为0.6mm。

  并且,如图6中的(d)所示的第1遮光膜410那样,可以为俯视大致矩形状。即,可以为不具有第1贯穿孔113(参考图6中的(a))的结构。第1遮光膜410能够理解为是在副扫描方向上的第1透镜173的第1列R71及第2列R72之间沿着第1列R71及第2列R72而配置的长形状部件。例如,第1遮光膜410的宽度方向长度W4为0.18mm。

  图7中的(a)及图7中的(b)是表示改变了第1遮光膜110的形状的模拟结果的图。更详细而言,图7中的(a)是表示改变了第1遮光膜110的形状时的、主扫描方向的焦深与分辨率(CTF:Contrast Transfer Function)的关系的模拟结果的图。并且,图7中的(b)是表示改变了第1遮光膜110的形状时的、副扫描方向上的焦深与分辨率的关系的模拟结果的图。

  另外,图7中的(a)及图7中的(b)中的分辨率为将写入的线图像数据的浓度对比度设为100%时的原稿G上的读取图像的浓度对比度的相对值。并且,作为模拟的条件,对如图2所示的透镜阵列单元10那样,依次层叠有遮光壁130、第2遮光膜150、第1透镜阵列170、第2透镜阵列180及第3遮光膜190的透光阵列单元配置了各形状的第1遮光膜110等。

  另外,“半圆0.6”是指将第1遮光膜110的副扫描方向的两侧切掉而将第1遮光膜的宽度方向长度设为0.6mm遮光膜。并且,作为比较对象,将不设置第1遮光膜110的条件设为“无薄膜”。并且,“线0.18”为图6中的(d)的第1遮光膜410,“半圆0.6”为图6中的(c)的第1遮光膜310,“半圆0.75”为图6中的(b)的第1遮光膜210,“圆”为图6中的(a)的第1遮光膜110。

  接着,参考图6中的(a)至图6中的(d)、图7中的(a)及图7中的(b)对改变了第1遮光膜110的形状时的模拟结果进行说明。

  如图7中的(a)及图7中的(b)所示,在上述第1遮光膜110、210、310、410及“半圆0.65”的第1遮光膜(未图示)的各自中,模拟了主扫描方向上的焦深与分辨率的关系及副扫描方向上的焦深与分辨率的关系。

  根据图7中的(a)及图7中的(b),在“线0.18”、“半圆0.6”、“半圆0.65”、“半圆0.75”及“圆”中的任何一个中,均得到了比“无薄膜”更大的分辨率。即,确认到通过配置第1遮光膜110等,透镜阵列单元10的光学性能得到提高。另外,在“线0.18”的第1遮光膜410中,确认到图7中的(b)所示的副扫描方向上的分辨率比“无薄膜”变大。

  <变形例2>

  图8是说明遮光壁130的变形例的图。

  图9中的(a)及图9中的(b)是说明遮光壁130的其他变形例的图。

  接着,参考图8、图9中的(a)及图9中的(b)对遮光壁13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上述说明中,对形成于遮光壁130的光轴槽135为截面大致U字状且呈沿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外周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光轴槽135只要为在遮光壁130中沿着第1透镜173的光轴形成空间的结构即可。

  例如,如图8所示的遮光壁230那样,可以为第1壁部件231A及第2壁部件231B具有截面大致矩形的光轴槽235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突出部237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此,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在光轴槽235的各自配置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另外,若与上述图5-1中的(a)等所示的光轴槽135相比,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光轴槽235内的突出部237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距离大。因此,在图8所示的结构中,例如优选在第1透镜阵列170中的第1透镜173的外周及第2透镜阵列180中的第2透镜183的外周形成遮光膜(未图示)来切断杂散光。

  并且,在上述说明中,对第1透镜阵列170具有多个列的第1透镜17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中的(a)所示,可以为第1透镜阵列170具有1列的第1透镜173的结构。如此,在第1透镜阵列170具有1列的第1透镜173的结构中,遮光壁330可以由1个第1壁部件331A构成。在该第1壁部件331A上形成有多个光轴槽135,在光轴槽135的各自配置有第1透镜173

  并且,如图9中的(b)所示,在第1透镜阵列170具有2列的第1透镜173的结构中,遮光壁430可以由1个第1壁部件431A构成。在该结构中,突出部237以与第1列R71及第2列R72这两者交叉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突出部237具有在第1列R71的第1透镜173彼此之间沿副扫描方向延伸的第1部437A、从第1部437A沿相对于副扫描方向倾斜的朝向延伸的倾斜部437B及从倾斜部437B沿副扫描方向延伸并通过第2列R72的第1透镜173彼此之间的第2部437C。附带说的话,与图9中的(b)所示的例子不同,可以为突出部137不具有沿副扫描方向延伸的部分的结构。例如,可以为突出部137整体沿相对于副扫描方向倾斜的朝向延伸的结构。

  <变形例3>

  图10中的(a)至图10中的(c)是说明遮光壁130的其他变形例的图。更详细而言,图10中的(a)是沿着光轴方向观察遮光壁530的图,图10中的(b)是沿着光轴方向观察由定位销194支承的遮光壁530的图,图10中的(c)是沿着主扫描方向观察由定位销194支承的遮光壁530的图。

  接着,参考图10中的(a)至图10中的(c)对遮光壁130的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说明中,对光轴槽135为截面大致U字状且呈沿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外周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0中的(a)所示的遮光壁530那样,可以以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形成于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的光轴槽535的底部539即壁的内侧成为与第1透镜173分开的位置的方式形成光轴槽535。换言之,可以设为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第1透镜173与基部532分开的结构。进一步换言之,可以将光轴槽535的深度形成为比第1透镜173的直径深与区域GA相当的量。

  通过如此较深的形成光轴槽535,组装遮光壁530的工作变得容易。以下,对将遮光壁530固定于第1透镜阵列170的过程进行具体说明。另外,在图示的过程中使用确定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各自的位置的多个定位销194、支承多个定位销194并受到来自驱动源(未图示)的驱动而移动的支承部件195及按压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的弹簧197。并且,定位销194设为与U字部分的曲率的直径相同。

  并且,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的定位中分别使用3个定位销194。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在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的各自的沿主扫描方向排列的光轴槽535中位于两端及中央的光轴槽535中各自配置定位销194。

  首先,以相对于第1透镜阵列170而使定位销194成为位置预先确定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受到来自驱动源(未图示)的驱动的支承部件195。而且,由弹簧197按压的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压接在相对于第1透镜阵列170而位置被确定的定位销194上。即,在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中的上述两端及中央的光轴槽535内各自配置定位销194。

  而且,如上所述,在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的位置被确定的状态下,在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与第1透镜阵列170之间例如涂布紫外线固化型的粘结剂192。而且,通过对该粘结剂192照射紫外线而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固定于第1透镜阵列170。固定之后,去除定位销194。若设为去除定位销194的结构,则能够在第1透镜173的光轴上配置定位销194,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与第1透镜173的距离靠近。

  在此,如图10中的(b)所示,若在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固定于第1透镜阵列170的状态下在光轴方向上观察,则光轴槽535的底部539成为与第1透镜173分开的位置。由此,确定第1壁部件531A的位置的定位销194不会与第2壁部件531B中的突出部537的前端538发生干涉。并且,确定第2壁部件531B的位置的定位销194不会与第1壁部件531A中的突出部537的前端538发生干涉。通过这种配置,第1壁部件131A的突出部137及第2壁部件131B的突出部137在副扫描方向上能够形成悬突部分(图中参考区域GA)。

  <变形例4>

  图11中的(a)及图11中的(b)是说明遮光壁130的其他变形例的图。更详细而言,图11中的(a)是表示第1壁部件631A的图,图11中的(b)是表示第1壁部件731A的图。

  接着,参考图11中的(a)及图11中的(b)对遮光壁130的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变形例3中,作为用于在第1壁部件531A及第2壁部件531B的突出部537形成悬突部分的结构,对与第1透镜173的尺寸相比较深地形成所有光轴槽53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11中的(a)所示的第1壁部件631A那样,可以将一部分光轴槽635A形成为比其他光轴槽635B深(图中参考距离GB)。通过在该形成为较深的一部分光轴槽635A中配置定位销194,一边抑制未配置有定位销194的其他光轴槽635B中的与第1透镜173的距离,一边形成上述悬突部分。

  并且,例如,如图11中的(b)所示的第1壁部件731A那样,在形成有多个光轴槽735且具备多个突出部737的结构中,也可以将一部分突出部737A的前端738A形成为比其他突出部737B的前端738B低(图中参考距离GC)。通过在与该形成为较低的一部分突出部737A对向的位置配置定位销194,一边抑制其他突出部737B中的与第1透镜173的距离,一边形成上述悬突部分。

  并且,也可以用定位销194对在遮光壁130没有弯曲面的结构进行定位,在该情况下成为点接触方式的定位。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优选设为首页相邻的突出部137彼此的间隙与直径相当的定位销194并使3个面与定位销194接触的结构。

  定位销194的形状也可以为正圆以外的形状,但若设为正圆,则容易使用通用品,也容易进行定位。并且,在将正圆的直径设为小于弯曲部的直径而不使第1透镜173与底部139分离的结构的情况下,虽然定位精度下降,但不易产生第1透镜173与底部139之差。

  定位销194和对象侧的突出部137也可以以接触的方式构成,但为了降低干涉的可能性,最好构成为预先分离尺寸误差量,并在底部139而不是在突出部137得到位置。

  <变形例5>

  图12是表示第1壁部件831A及第2壁部件831B的位置关系的图。

  接着,参考图12对遮光壁130的其他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图5-1中的(a)及图5-1中的(b)等中所示的例子中,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对突出部137不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重复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2所示的遮光壁830那样,也可以为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突出部837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参考图3)重复的结构。

  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例如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当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直径为0.4mm且突出部837的宽度W1为0.1mm~0.15mm时,例如从突出部837的前端838起0.1mm的部分(图中参考距离GD)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重复。即,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可以将突出部837中的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重复的尺寸(图中参考距离GD)设为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直径的1/2以下,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设为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的1/4以下。若设为这种结构,则与在光轴方向上观察时突出部137不与第1透镜173及第2透镜183重复的结构相比,悬突部分(图中、区域GA参照)变得更长,可更可靠地减少进入主扫描方向上的相邻的透镜的光。

  <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说明中,对设置第1遮光膜1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薄膜状的形状或材质。例如,也可以由刚性比薄膜高的板状部件构成第1遮光膜110。即,也可以构成为遮光板来代替第1遮光膜110。另外,也可以为不设置第1遮光膜110的结构。

  并且,在第1遮光膜110等中,对设置第1贯穿孔113、213、3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为使光透射的结构,则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由利用相对于来自光源73的光为透明的薄膜或板等覆盖第1贯穿孔113、213、313的结构。并且,在上述说明中的透镜阵列单元10中,对遮光壁130夹着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而设置于与受光元件74相反的一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遮光壁130设置于比第1透镜阵列170及第2透镜阵列180更靠受光元件74侧的结构。

  并且,透镜阵列单元10在原稿读取装置1中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例如,透镜阵列单元10也可以设置于沿直线状的读取方向(副扫描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单元。若进一步进行说明,则也可以为如下结构:该移动单元具备对原稿照射光的照射部、透镜阵列单元10及接收通过透镜阵列单元10的光的受光部的结构。

  并且,对将透镜阵列单元10设置于原稿读取装置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将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光成像于像保持体的像形成装置等除原稿读取装置1以外的光学装置中设置透镜阵列单元10。

  另外,上述说明中的第1透镜173为透镜体的一例。遮光壁130为遮光体的一例。第1壁部件131A为第1遮光体的一例。第2壁部件131B为第2遮光体的一例。第1壁部件131A的基部132为第1基部的一例。第1壁部件131A的突出部137为第1突出部的一例。第2壁部件131B的基部132为第2基部的一例。第2壁部件131B的突出部137为第2突出部的一例。第1遮光膜110为覆盖部件的一例。第1贯穿孔113为通过区域的一例。光轴槽135的内侧面为沿透镜的光轴的侧面的一例。光源73为照射部的一例。受光元件74为受光元件的一例。原稿读取装置1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主扫描方向为排列方向的一例。副扫描方向为交叉方向的一例。第1壁部件131A的前端138为第1前端的一例。第2壁部件131B的前端138为第2前端的一例。

  上述中对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也可以将这些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彼此组合而构成。

  并且,本公开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光学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