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技术 > 测时学>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设备主体独创技术14408字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设备主体

2021-02-14 19:11:25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设备主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设备主体。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已得到广泛应用。

  智能化电子设备的兴起,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某些使用频率较高的电子设备,通常设计成可穿戴结构,方便人们随身携带和使用。常见的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电子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其主要结构均包括两部分,即设备主体和绑带。

  以智能手表为例,设备主体主要包括表壳,而绑带即为腕带。其中,腕带一般分为两部分,能够周向合围形成类圆形结构,方便佩戴在手腕等部位上。设备主体一般安装在两条腕带之间,主要用于安装电子元器件,同时收发无线信号,实现与外界设备的无线通信。为满足智能手表的无线通信需求,一般在表壳内安装有天线。同时,为方便表壳与腕带之间的连接,还在表壳上安装有表耳,从而通过表耳上安装的生耳与腕带相连。

  目前,表耳一般设置在表壳的上壳位置,下壳一般仅做承托紧固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表壳与表耳的此种结构设计,一方面由于上壳内安装有数量繁多的微小型元器件,内部安装空间狭窄,导致上壳内的天线净空太小,干扰因素太多,难以实现全向通信,同时表耳的安装位置靠上,也制约了天线的净空;另一方面,当智能手表不慎掉落到地面时,很大概率会是外伸的表耳先着地,而撞击产生的冲击将顺着表耳直接传递到上壳,容易损坏上壳表面安装的屏幕组件,导致屏幕破碎等问题。

  因此,如何增加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净空,降低信号干扰和损耗,同时避免屏幕组件受到表耳传递的冲击导致损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备主体,能够增加可穿戴设备的天线净空,降低信号干扰和损耗,同时避免屏幕组件受到表耳传递的冲击导致损坏。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备主体,包括用于作为天线的金属上壳、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金属上壳表面上的屏幕组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金属上壳底面上的基座下壳、设置于所述基座下壳的侧壁上并用于安装生耳的若干个表耳。

  优选地,各所述表耳与所述基座下壳的侧壁通过预设工艺一体成型相连。

  优选地,所述基座下壳及各所述表耳均为具有弹性的塑胶材质。

  优选地,所述金属上壳及所述基座下壳均呈圆盘状,且两者互相扣合。

  优选地,各所述表耳的内端面底部均连接在所述基座下壳的外缘上,且各所述表耳的内端面均压紧在所述金属上壳的侧壁上。

  优选地,各所述表耳的外端在所述基座下壳的外缘上沿预设角度向外倾斜延伸。

  优选地,所述基座下壳的侧壁表面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一安装槽,且所述金属上壳的侧壁底面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金属上壳的侧壁底面上凸出设置有呈环形、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槽形成卡接的第一卡接环,且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面上贴附设置有用于加强与所述第一卡接环的连接稳定性及液密封性的防水胶黏环。

  优选地,所述金属上壳的侧壁表面上沿周向开设有第二安装槽,且所述屏幕组件的外缘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上的腕带,其中,所述设备主体具体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设备主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设备主体,主要包括金属上壳、屏幕组件、基座下壳和若干个表耳。其中,金属上壳内安装有若干电子元器件,同时金属上壳作为天线使用,可收发变换无线信号,实现电子元器件与外界设备的无线通信。屏幕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金属上壳的表面上,主要用于显示信息或透光。基座下壳可拆卸地安装在金属上壳的底面上,主要用于承载金属上壳。各个表耳均设置在基座下壳的侧壁上,主要用于安装生耳,从而方便与腕带的连接。如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设备主体,由于将金属上壳的壳体作为无线信号变换与收发的天线部件,并且同时将各个表耳安装到基座下壳上,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表耳安装在金属上壳处且天线安装在上壳内的结构,消除了内部电子元器件的阻碍和干扰以及外部表耳的影响,能够大幅提高天线净空,降低信号干扰和损耗;同时,若设备主体不慎掉落地面,则碰撞产生的冲击会首先通过表耳传递至基座下壳上,经过基座下壳的吸收后再传递至金属上壳上,避免冲击振动直接传递至金属上壳上,有效避免屏幕组件受到较大冲击影响,降低屏幕组件损坏几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纵剖视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基座下壳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4中:

  金属上壳—1,屏幕组件—2,基座下壳—3,表耳—4,防水胶黏环—5;

  第一安装槽—31,第二安装槽—11,第一卡接环—12,第二卡接环—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设备主体主要包括金属上壳1、屏幕组件2、基座下壳3和若干个表耳4。

  其中,金属上壳1内安装有若干电子元器件,同时金属上壳1作为天线使用,可收发变换无线信号,实现电子元器件与外界设备的无线通信。屏幕组件2可拆卸地安装在金属上壳1的表面上,主要用于显示信息或透光。基座下壳3可拆卸地安装在金属上壳1的底面上,主要用于承载金属上壳1。各个表耳4均设置在基座下壳3的侧壁上,主要用于安装生耳,从而方便与腕带的连接。

  如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设备主体,由于将金属上壳1的壳体作为无线信号变换与收发的天线部件,并且同时将各个表耳4安装到基座下壳3上,因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将表耳4安装在金属上壳1处且天线安装在上壳内的结构,消除了内部电子元器件的阻碍和干扰以及外部表耳4的影响,能够大幅提高天线净空,降低信号干扰和损耗;同时,若设备主体不慎掉落地面,则碰撞产生的冲击会首先通过表耳4传递至基座下壳3上,经过基座下壳3的吸收后再传递至金属上壳1上,避免冲击振动直接传递至金属上壳1上,有效避免屏幕组件2受到较大冲击影响,降低屏幕组件2损坏几率。

  为方便各个表耳4与基座下壳3之间的安装,本实施例中,各个表耳4可与基座下壳3的侧壁通过预设工艺一体成型设计。具体的,基座下壳3可为塑胶材质,其材质较软,便于贴肤,佩戴体验较好。同时,各个表耳4也可为塑胶材质,并且可通过注塑工艺与基座下壳3一体化成型加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拼接件或紧固件相连结构,本实施例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较低的有益效果。当然,各个表耳4可与基座下壳3之间还可通过其余相同效果的工艺进行一体成型设计,比如还可通过硫化工艺等实现。

  同时,基座下壳3与各个表耳4还可均为具有弹性的塑胶材质,比如硬质橡胶等,如此设置,当设备主体不慎跌落到地面(或其余硬质表面)时,利用塑胶材质的弹性形变性能,能够大幅缓冲与地面间的冲击振动,从而降低对基座下壳3和各个表耳4的损害,同时减小传递至金属上壳1上的冲击振动,避免屏幕组件2出现破碎等情况。

  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所示的基座下壳3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在关于金属上壳1与基座下壳3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该金属上壳1与基座下壳3可均呈圆盘状或圆碟状,具体的,金属上壳1与基座下壳3均非平直盘状,而是沿周向朝内卷曲一定弧度的凸起形状,类似于圆盖状。同时,金属上壳1的底面与基座下壳3的表面互相扣合,两者结合形成扁平的椭球体。

  进一步的,各个表耳4可分别连接在基座下壳3的外缘上,考虑到设备主体一般连接在2条合围的腕带之间,因此在基座下壳3的外缘上沿径向两侧分别设置有2个表耳4,共4个表耳4。左侧的2个表耳4之间与右侧的2个表耳4之间均用于安装生耳,以通过生耳与腕带相连。同时,各个表耳4的内端面底部可均连接在基座下壳3的外缘上,而各个表耳4的内端面均压紧在金属上壳1的侧壁上。如此设置,通过4个表耳4的内端面对金属上壳1的侧壁不同位置的抵接和压紧,相当于将金属上壳1包裹起来,对其形成防护层,在遭到冲击振动时,各个表耳4可首先对冲击振动进行削弱,降低金属上壳1受到的冲击振动影响。

  一般的,各个表耳4的外端均在基座下壳3的外缘上朝下方一定角度向外倾斜延伸,比如可以基座下壳3的表面为基准面呈斜下方15°~30°的方向向外延伸等。如此设置,各个表耳4的方位更加方便生耳的安装,同时各个表耳4的末端也能在设备主体静置时抵接在地面(或物体表面)上,形成稳定安装效果。当然,各个表耳4均向外延伸一定长度,可有效保证在与地面产生冲击时,能够率先着地,吸收冲击能量。

  如图3所示,图3为图1的纵剖视图。

  为方便基座下壳3与金属上壳1之间的安装与拆卸,本实施例在基座下壳3的侧壁表面上沿周向方向开设了第一安装槽31,同时,金属上壳1的侧壁底面安装在该第一安装槽31内。同理,本实施例还在金属上壳1的侧壁表面上沿周向方向开设了第二安装槽11,同时,屏幕组件2的外缘安装在该第二安装槽11内。显然,第一安装槽31与第二安装槽11均为环槽(呈圆环或椭圆环状),而金属上壳1的底部可扣合在第一安装槽31内完成在基座下壳3中的安装,同时屏幕组件2的底部可扣合在第二安装槽11内完成在金属上壳1中的安装。

  具体的,本实施例在金属上壳1的侧壁底面上凸出设置有第一卡接环12,同时在屏幕组件2的外缘表面上凸出设置有第二卡接环21。其中,第一卡接环12的形状与第一安装槽31的形状相同,两者可顺利地形成卡接配合,比如,第一卡接环12的截面形状可为矩形,而第一安装槽31的截面形状可为形状相同的矩形等。同理,第二卡接环21的形状与第二安装槽11的形状相同,两者可顺利地形成卡接配合,比如,第二卡接环21的截面形状可为矩形,而第二安装槽11的截面形状可为形状相同的矩形等。如此设置,金属上壳1与基座下壳3之间即可通过第一安装槽31与第一卡接环12的卡接配合实现卡接连接,同时屏幕组件2与金属上壳1之间即可通过第二安装槽11与第二卡接环21的卡接配合实现卡接连接。

  进一步的,为提高第一安装槽31与第一卡接环12以及第二安装槽11与第二卡接环21之间的卡接稳定性,同时为提高基座下壳3、金属上壳1与屏幕组件2三者连接位置的密封性,本实施例在第一安装槽31和第二安装槽11的槽底面上均贴附设置了防水胶黏环5。具体的,该防水胶黏环5可起到防水密封胶的作用,同时该防水胶黏环5可两面贴胶,当第一卡接环12安装进第一安装槽31时,能够通过胶黏剂的作用加强连接。第二卡接环21与第二安装槽11之间同理。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主要包括设备主体和连接在设备主体上的腕带,其中,该设备主体的具体内容与上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穿戴设备,主要指的是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也可以为其余智能穿戴设备。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设备主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