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燃烧设备>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独创技术23679字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2021-02-16 00:27:49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燃烧器是家用燃气灶和集成灶普遍使用的燃气系统,主要用途是对器具中的食物或水提供热量,现有燃烧器根据一次空气进气方式一般分为下进风燃烧器和上进风燃烧器两种,下进风燃烧器的底壳开有孔,底壳固定在橱柜上,空气通过底壳开孔缝隙进入底壳里,然后再被负压吸入。一次空气从底壳外,通过底壳开孔吸入到底壳内部,再由于喷嘴的负压被吸入到空气吸入口,由于空气吸入口设置在面板之下,在橱柜柜门的频繁开启中,由于抽开瞬间能带来引射进气量的变化,从而造成一次空气的瞬间变化,尤其是内环火,热电偶一般都安装在内环火位置,频繁地抽开橱柜门,容易造成熄火等安全隐患。为此上进风燃烧器可以很好地解决容易熄火问题,因为其一次空气的进风方式为直接在面板之上,但上进风燃烧器一般采用多喷嘴设计,引射管普遍偏短,一次空气进气后预混不充分,造成燃气燃烧不充分,影响燃气燃烧工况,易产生黄焰,离焰,如一专利号为ZL201520936922.3(授权公告号为CN20522732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上进风燃烧器》公开一种在燃烧器底座上设有内环进气通道和外环进气通道,内环进气通道与底座腔连通的一端设有内环喷嘴,外环进气通道与底座腔连通的一端设有外环喷嘴,为了避免溢液倒灌进入内环进气通道或外环进气通道,从而对内环喷嘴和外环喷嘴造成堵塞,以内环喷嘴为例,如专利的说明书附图2中所示,与内环喷嘴相对设置的内引射管,其一端与内环喷嘴相对,另一端与内环燃气通道相通,内引射管垂直向下延伸至底座腔,下端与内环喷嘴隔开一定距离,供一次空气补入,而内火盖座、内引射管与底座上盖一体成型,内火盖座、内引射管道设在凸台上端面上,汤汁洒落时,流落在凸台端面,不容易进入底座腔内,但一旦溢液通过内环火盖的火孔进入内引射管后仍然会有可能堵塞内环喷嘴,为解决上进风燃烧器的负荷不能做大、溢液容易堵塞喷嘴以及下进风燃烧器易熄火的问题,需要对现有的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造成熄火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均匀度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黄焰和火力无力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喷射器被堵塞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为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

  基座,具有开口朝上的凹腔,该凹腔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喷射器;

  连接体,包括有悬置于所述基座之上的板体,所述板体的外周沿覆盖住所述凹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向下延伸、并竖向设置的引射管,该引射管的上端开口为出气口端,该引射管的下端开口为进气口端、并伸入所述基座的凹腔内与所述喷射器相对,所述板体与基座之间的间隙构成连通所述凹腔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的凹腔内的第一入口;所述基座于引射管之进气口端之下的部分至少局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凹腔的通孔,所述通孔构成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的凹腔内的第二入口。

  为了实现用于向喷射器补充一次空气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相对的独立性,所述基座的凹腔内还设置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能将所述基座的凹腔于进气口端之下的部分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入口和所述第二入口。进而实现本发明的燃烧器兼具有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之上进风的特点,以及下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之下进风的特点,从而避免下进风燃烧器因频繁地抽开橱柜门易熄火的特点。

  为了避免喷射器被溢液堵塞,所述分隔件为环状的第一水平隔板,所述第一水平隔板的内侧端围成有供所述喷射器露出的开口,所述第一水平隔板的外侧端连接在所述基座上。该第一水平隔板设置在喷射器之上,并具有喷射器露出的开口,为此,一旦溢液经引射管流入时,能流入至第一水平隔板之上。

  更好地,为了避免经引射管流入的溢液堵塞喷射器,所述第一水平隔板的内侧端位于所述引射管的下端开口之内。因第一水平隔板的内侧端位于引射管的下端开口之内,为此,流入引射管的溢液因趋壁效应以及第一水平隔板的内侧端的阻挡,容易导流至第一水平隔板上。

  为了能将导流至第一水平隔板上的溢液排出基座,优选地,所述基座于所述第一水平隔板的外侧端之上的部分开设有连通所述凹腔的第三入口。该第三入口也能作为连通凹腔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的凹腔内的空气入口。

  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第一水平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基座的底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连通所述第一入口。第一间隙能使得进入该第一间隙的一次空气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喷射器的外围,从而在喷射器的作用下能更好地使燃气更直接地与经第一间隙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从而使得该具有上进风燃烧器特点的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为了能更好地使导流至第一水平隔板上的溢液排出基座,所述第一水平隔板自所述外侧端至内侧端逐渐自外向内并向上倾斜。同时该第一水平隔板的设置能加快外界的一次空气导流至第一入口后并且于补充至喷射器的上方。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

  火盖,设于所述连接体之上,所述火盖与所述连接体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和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一混气室对应于所述引射管,用于混合一次空气和燃气;以及

  传输通道,用于将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所述第一混气室传输至第二混气室。

  为了避免溢液进入引射管,所述引射管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和围绕中心腔室的外周腔室;所述中心腔室的下端开口与所述喷射器相对,所述中心腔室的上端开口与所述的第一混气室相连通;所述外周腔室的下端开口与所述基座的第三入口连通,所述外周腔室的上端开放为开放端。由于外周腔室的下端开口为开放端并与基座的第三入口连通,为此,当溢液进入外周腔室时,能直接从第三入口流出,此时,第三入口可构成溢液的排出口;外周腔室即可以导液溢液,也可以进气给喷射器补充空气,还可以减少第二混气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对引射管的传热,进而减少第一混气室对喷射器的传热。

  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外周腔室的外周壁下端缘高于所述中心腔室的周壁下端缘。此设计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避免经外周腔室流出的溢液因中心腔室的周壁下端缘的阻挡而避免溢液堵塞喷射器,二是中心腔室的周壁下端缘能与喷射器的距离变长,从而增强引射管引射一次空气和燃气的引射能力,避免一次空气进气后预混不充分而产生的黄焰,离焰现象。

  为解决第四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外周腔室和所述中心腔室之间设置有环状的第二水平隔板,所述外周腔室与所述第二水平隔板共同构成存储溢液的溢液腔。这样进入外周腔室的溢液能被第二水平隔板阻隔,以完全避免进入外周腔室的溢液影响喷射器。

  为了避免溢液存积于外周腔室,所述外周腔室的外周壁于所述第二水平隔板之上的部分至少局部开设有供溢液流出的出口。

  其中第二混气室的构成方式可以为:所述火盖包括有外环火盖,所述连接体还包括有与所述外周腔室的外周壁之上端同心间隔设置的外圈壁面、以及连接外周壁之上端和外圈壁面的底壁,所述外周腔室的外周壁之上端、外圈壁面、底壁以及外环火盖共同围设成所述第二混气室。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有环状顶壁、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自该环状顶壁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外周腔室的外周壁之上端相抵,所述外环壁与所述连接体的外圈壁面相抵,所述外环壁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外火孔。

  为了避免溢液堵塞外火孔,所述外环火盖的环状顶壁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有一圈用于遮挡所述外火孔的第一防水檐。

  为了避免由第一防水檐流下的溢液因趋壁效应,仍有可能沿连接体的外圈壁面向下流至连接体的板体与基座之间的间隙即构成连通凹腔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的凹腔内的第一入口,优选地,所述外环火盖的底壁向外延伸有一圈凸圈,所述凸圈包括有与所述第一防水檐相对的上凸边、下凸边以及连接上凸边和下凸边的外凸边,所述外凸边自上而下逐渐向下倾斜,所述第一防水檐相较所述外凸边更靠近所述连接体的外圈壁面。这样由第一防水檐流下的溢液因趋壁效应而通过凸圈的外凸边而远离第一入口。

  更好地,为了避免第一防水檐流下的溢液因趋壁效应而通过凸圈的外凸边,仍有可能堵塞第一入口,所述凸圈的下凸边与所述连接体的底壁之间具有内台阶。该内台阶可进一步地减弱溢液对第一入口的堵塞,使得凸圈具有防止溢液堵塞第一入口的双重保险的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火盖还包括有内环火盖,所述内环火盖包括有顶壁以及自该顶壁的外周缘向下延伸的环形周壁,所述环形周壁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内火孔。

  为了防止溢液对内环火盖的内火孔造成堵塞,所述内环火盖的顶壁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有一圈用于遮挡所述内火孔的第二防水檐。同时该第二防水檐还具有将溢液导向外周腔室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设计了全新的“底杯结构”,该基座的第一入口和第二入口使得燃烧器兼具有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之上进风的特点,从而避免下进风燃烧器因频繁地抽开橱柜门易熄火的特点;另外,第二入口不仅是外界的一次空气导入基座凹腔的“入口”还是实现喷射器有效散热的“散热口”,可克服上进风燃烧器的引射管与喷射器的距离过近可对喷射器的传热性大的缺陷,为此本燃烧器可以实现上下进风的优势,也能解决上下进风各自的缺点,具有通用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体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体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8为图5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8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该基座1具有开口朝上的凹腔11,并且凹腔11的中央位置设置有喷射器2;以及连接体3,该连接体3包括有悬置于基座1之上的板体,板体的外周沿覆盖住凹腔11,板体的中央位置具有向下延伸、并竖向设置的引射管31,该引射管31的上端开口为出气口端311,该引射管31的下端开口为进气口端312、并伸入基座1的凹腔11内与喷射器2相对,板体与基座1之间的间隙构成连通凹腔11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的第一入口4;基座1于引射管31之进气口端312之下的部分至少局部开设有连通凹腔11的通孔,通孔构成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的第二入口12。该基座1的第一入口4和第二入口12使得燃烧器兼具有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20之上进风的特点,从而避免下进风燃烧器因频繁地抽开橱柜门易熄火的特点;另外,第二入口12不仅是外界的一次空气导入基座1凹腔11的“入口”还是实现喷射器2有效散热的“散热口”,可克服上进风燃烧器的引射管31与喷射器2的距离过近从而对喷射器2具有较大传热性的缺陷。

  为了实现用于向喷射器2补充一次空气的第一入口4和第二入口12相对的独立性,基座1的凹腔11内还设置有分隔件,分隔件能将基座1的凹腔11于进气口端312之下的部分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分别连通第一入口4和第二入口12,进而实现本发明的燃烧器兼具有上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20之上进风的特点,以及下进风燃烧器的一次空气从面板20之下进风的特点,从而避免下进风燃烧器因频繁地抽开橱柜门易熄火的特点。为了避免喷射器2被溢液堵塞,分隔件为环状的第一水平隔板5,第一水平隔板5的内侧端51围成有供喷射器2露出的开口511,第一水平隔板5的外侧端52连接在所述基座1上,该第一水平隔板5设置在喷射器2之上,并具有喷射器2露出的开口511,为此,一旦溢液经引射管31流入时,能流入至第一水平隔板5之上。更好地,为了避免经引射管31流入的溢液堵塞喷射器2,第一水平隔板5的内侧端51位于引射管31的下端开口之内,流入引射管31的溢液因趋壁效应,容易导流至第一水平隔板5上。而为了能将导流至第一水平隔板5上的溢液排出基座1,优选地,基座1于第一水平隔板5的外侧端52之上的部分开设有连通凹腔11的第三入口13,同时第一水平隔板5还能作为通过第三入口13进入基座1的凹腔11的一次空气更好地导向喷射器2。另外,第一水平隔板5的下表面与基座1的底壁33之间具有第一间隙50,第一间隙50连通所述第一入口4,第一间隙50能使得进入该第一间隙50的一次空气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喷射器2的外围,从而在喷射器2的作用下能更好地使燃气更直接地与经第一间隙50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避免燃气与一次空气由不同方向的汇合而相互撞击,进一步提高了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的均匀度、提高一次空气吸入率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动能损失,从而使得该具有上进风燃烧器特点的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为了能更好地使导流至第一水平隔板5上的溢液排出基座1,第一水平隔板5自外侧端52至内侧端51逐渐自外向内并向上倾斜,同时该第一水平隔板5的设置能加快外界的一次空气导流至第一入口4后并且于补充至喷射器2的上方。

  本实施例的燃烧器还包括有设于连接体3之上的火盖,火盖与连接体3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70和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80,第一混气室70对应于引射管31,用于混合一次空气和燃气;以及用于将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从第一混气室70传输至到第二混气室80的传输通道9。为了避免溢液进入引射管31,引射管31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313和围绕中心腔室313的外周腔室314;中心腔室313的下端开口与喷射器2相对,中心腔室313的上端开口与第一混气室70相连通;外周腔室314的下端开口与基座1的第三入口13连通,外周腔室314的上端开放为开放端,由于外周腔室314的下端开口为开放端并与基座1的第三入口13连通,为此,当溢液进入外周腔室314时,能直接从第三入口13流出,此时,第三入口13可构成溢液的排出口;外周腔室314即可以导液溢液,也可以进气给喷射器2补充空气,还可以减少第二混气室80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对引射管31的传热,进而减少第一混气室70对喷射器2的传热。其中,外周腔室314的外周壁3141下端缘高于中心腔室313的周壁3131下端缘,此设计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避免经外周腔室314流出的溢液因中心腔室313的周壁3131下端缘的阻挡而避免溢液堵塞喷射器2,二是中心腔室313的周壁3131下端缘能与喷射器2的距离变长,从而增强引射管31引射一次空气和燃气的引射能力,避免一次空气进气后预混不充分而产生的黄焰,离焰现象。外周腔室314和中心腔室313之间还设置有环状的第二水平隔板10,外周腔室314与第二水平隔板10共同构成存储溢液的溢液腔3140,这样进入外周腔室314的溢液能被第二水平隔板10阻隔,以完全避免进入外周腔室314的溢液影响喷射器2。而为了避免溢液存积于外周腔室314,外周腔室314的外周壁3141于第二水平隔板10之上的部分至少局部开设有供溢液流出的出口3142。

  本实施例的第二混气室80的构成方式为:火盖包括有外环火盖8,连接体3还包括有与外周腔室314的外周壁3141之上端同心间隔设置的外圈壁面32、以及连接外周壁3141之上端和外圈壁面32的底壁33,外周腔室314的外周壁3141之上端、外圈壁面32、底壁33以及外环火盖8共同围设成第二混气室80。而外环火盖8包括有环状顶壁81、自该环状顶壁81的内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82、自该环状顶壁81的外侧边缘竖直或倾斜向下延伸的外环壁83,内环壁82与外周腔室314的外周壁3141之上端相抵,外环壁83与连接体3的外圈壁面32相抵,外环壁83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第二混气室80的外火孔831。为了避免溢液堵塞外火孔831,外环火盖8的环状顶壁81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有一圈用于遮挡外火孔831的第一防水檐811。最后,为了避免由第一防水檐811流下的溢液因趋壁效应,仍有可能沿连接体3的外圈壁面32向下流至连接体3的板体与基座1之间的间隙即构成连通凹腔11与外界以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引入基座1的凹腔11内的第一入口4,优选地,外环火盖8的底壁33向外延伸有一圈凸圈311,凸圈311包括有与第一防水檐811相对的上凸边3111、下凸边3112以及连接上凸边3111和下凸边3112的外凸边3113,外凸边3113自上而下逐渐向下倾斜,第一防水檐811相较外凸边3113更靠近连接体3的外圈壁面32,这样由第一防水檐811流下的溢液因趋壁效应而通过凸圈311的外凸边3113而远离第一入口4。更好地,为了避免第一防水檐811流下的溢液因趋壁效应而通过凸圈311的外凸边3113,仍有可能堵塞第一入口4,凸圈311的下凸边3112与连接体3的底壁33之间具有内台阶3114,该内台阶3114可进一步地减弱溢液对第一入口4的堵塞,使得凸圈311具有防止溢液堵塞第一入口4的双重保险的作用。本实施例的火盖还包括有内环火盖7,内环火盖7包括有顶壁71以及自该顶壁71的外周缘向下延伸的环形周壁72,环形周壁72沿周向间隔开设有连通第二混气室80的内火孔721。为了防止溢液对内环火盖7的内火孔721造成堵塞,内环火盖7的顶壁71的外周缘向外延伸有一圈用于遮挡内火孔721的第二防水檐711,同时该第二防水檐711还具有将溢液导向外周腔室314的作用。

  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如下,由于喷射器2喷射至引射管31中所造成的低压,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吸入基座1的凹腔11的第一混气室70中,然后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将一次空气至第一混气室70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在第一混气室70进一步混合并经过传输通道9进入第二混气室80,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外环火盖8的外火孔831以及内环火盖7的内火孔721流出、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外周火和内周火。具体一次空气的进入路径分成三路:第一路:一次空气从板体与基座1之间的间隙即第一入口4进入凹腔11;第二路:一次空气从第一水平分隔板之上的第三入口13进入凹腔11;第三路:一次空气从第一水平分隔板之下的第二入口12进入凹腔11,从第二入口12进入的一次空气还因第一间隙50能使得进入该第一间隙50的一次空气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喷射器2的外围,从而在喷射器2的作用下能更好地使燃气更直接地与经第一间隙50均匀后的一次空气进行一次空气的混合;经第一路和第二路进入的一次空气还能于第一水平隔板5之上交汇形成一定的缓冲作用,进而再向喷射器2的上方进行一次空气的补充。另外,引射管31为夹层结构,包括有位于中心的中心腔室313和围绕中心腔室313的外周腔室314;中心腔室313的下端开口与喷射器2相对,中心腔室313的上端开口与第一混气室70相连通;外周腔室314的下端开口与基座1的第三入口13连通,外周腔室314的上端开放为开放端,由于外周腔室314的下端开口为开放端并与基座1的第三入口13连通,为此,当溢液进入外周腔室314时,能直接从第三入口13流出,此时,第三入口13可构成溢液的排出口3142,同时外周腔室314还具有避免第二混气室80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热向第一混气室70传导的作用,进而避免喷射器2因与引射管31的距离过近而带来的温度变高的问题,同时第一入口4也可作为喷射器2的散热口,以降低喷射器2的温度,进而提高喷射器2喷射燃气的喷射力。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