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供暖通风>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独创技术21104字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2021-02-02 04:36:57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用户不仅期望空调具有更快的制冷和制热速度,还越来越关注空调的舒适性能。

  然而,为了实现更加快速地制冷和制热,难免需要进行大风量送风。但是,当风速过大的冷风或热风直吹人体时,必然会引起人体的不适。人体长期被冷风直吹还会引发空调病。

  因此,如何实现空调的舒适送风成为空调行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实现送风气流的上扬吹出并增大送风气流在左右方向的扩散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导风板具有引流混风功能,以使送风气流更加舒适。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包括:

  导风板本体,用于可绕平行于自身长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地安装于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

  两个扬风部,沿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每个扬风部凸出于导风板本体在打开出风口时朝上的第一侧面,配置成在送风气流流经第一侧面时,引导送风气流逐渐远离导风板本体以向上偏斜流动;和

  多个导流筋,凸出于第一侧面,沿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在两个扬风部之间,配置成引导送风气流逐渐朝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偏斜。

  可选地,导风板本体上开设有两个贯穿的引流口,每个引流口位于一个扬风部与导风板本体连接处的气流下游侧,以便送风气流逐渐远离导风板本体流动时,带动导风板本体另一侧的环境空气经引流口汇入送风气流。

  可选地,扬风部包括从引流口的气流上游边缘沿气流方向逐渐远离第一侧面的扬风板。

  可选地,扬风板的沿气流方向的末端超出引流口,以与第一侧面限定出与引流口连通的引流通道。

  可选地,扬风板在第一侧面的投影位于导风板本体的范围内。

  可选地,扬风部还包括多个沿导风板本体的转动轴线的平行方向间隔排列的连接筋,每个连接筋连接扬风板和导风板本体。

  可选地,扬风板为中心轴线平行于导风板本体的转动轴线,且凸面朝向导风板本体的弧形板。

  可选地,多个导流筋包括沿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流筋和多个第二导流筋;第一导流筋和第二导流筋朝送风气流下游方向延伸并分别逐渐向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偏斜。

  可选地,多个导流筋还包括第三导流筋,其位于多个第一导流筋和多个第二导流筋之间,且延伸方向垂直于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其开设有出风口;和导风板,其为根据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导风板,其中导风板本体可转动地安装于出风口处。

  可选地,导风板还包括至少一个转臂,其一端连接位于壳体内部的驱动装置,另一端连接导风板本体,以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带动导风板本体绕转臂的第一端向上转动地关闭出风口,或向下转动地打开出风口;且出风口处还安装有内导板,其位于导风板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可将送风气流的更好地上扬吹出,并增大了送风气流在左右方向的扩散角度,设计非常巧妙。具体而言,在送风气流流经导风板本体朝上的第一侧面时,扬风部改变了送风气流的流动方向,使送风气流逐渐远离导风板本体,向上偏斜流动,即上扬吹出。由于设置了专门的扬风部,可将扬风角度设计地更大,使风向更接近于竖直向上,充分满足了空调制冷或者不吹人模式时对上扬角度的要求。

  并且,当导风板处于导风状态,且出风口流出的送风气流流经第一侧面时,多个导流筋引导送风气流逐渐朝导风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偏斜,即逐渐向导风板本体长度方向两侧区域扩散。如此,增大了出风口在左右方向的扩散角度,实现了广角式送风,使房间内部温度更加均匀,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而且,由于多个导流筋设置在两个扬风部之间。导风板的左右两侧区段进行向上的扬风,将风更高、更远地引导。中间区段进行广角式送风,将风以相对较低,但更加广角地引导。导风板的不同长度段的送风气流在上下左右方向分别错开,实现了多维立体出风效果,其气流更加分散,舒适性更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还具有混风功能。在送风气流流经导风板本体的第一侧面时,扬风部改变了送风气流的流动方向,使其远离导风板本体的第一侧面,从而使导风板本体第一侧面处气流密度变小,形成负压。在负压区域的吸引下,导风板本体的第二侧的环境空气通过导风板本体上开设的引流口进入负压区域,随即汇入送风气流,形成混风效应。在空调制冷时,环境空气的混入能适当提升送风气流的温度;在空调制热时,环境空气的混入能适当降低送风气流的温度,这使送风气流更加舒适。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仅通过在导风板本体上开设引流口,并增设一个扬风部就实现了混风功能,设计非常巧妙,结构非常简单,成本较低。而且,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其他结构不需要改动,非常利于量产推广。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使扬风板沿气流方向的末端超出引流口,以与第一侧面限定出与引流口连通的引流通道,可对环境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使其与送风气流的夹角更小,使两者混合地更加柔和,避免环境空气直接通过引流口,垂直地进入送风气流内,引发噪音过大等问题。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导风板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导风板的N-N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导风板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导风板的N-N剖视图,相比图1进行了放大处理;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x轴为导风板本体的中心轴线,y轴平行于导风板本体的宽度方向。实心箭头示意了送风气流的风向,用空心箭头示意了环境空气的汇入方向。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板50一般性地可包括导风板本体51、两个扬风部52以及多个导流筋541、542、543。

  导风板本体51用于可转动地安装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0的出风口12处。导风板本体51整体为长条状,其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导风板本体51的转动轴线x轴平行于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导风板本体51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2,以及调节出风口12的出风角度。

  例如图1至图4所示,可使导风板本体51以转动轴线水平或接近水平地安装于出风口12,使其长度方向平行于左右方向,以用于调节出风口12的上下出风角度。

  从壳体10的内部经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为送风气流。在空调制冷时,送风气流为冷风;在空调制热时,送风气流为热风。导风板本体51在打开出风口12时,其朝上的一侧为第一侧,其表面为第一侧面511;朝下的一侧为第二侧,其表面为第二侧面512。定义导风板本体51在打开出风口12时靠近送风气流上游的一端为迎风端(B端),靠近送风气流下游的一端为出风端(A端)。送风气流在导风板本体51的第一侧面511的流动方向是朝向出风端的。

  两个扬风部52沿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扬风部52凸出设置于导风板本体51在打开出风口12时朝上的第一侧面511,并配置成在送风气流流经第一侧面511时,引导送风气流逐渐远离导风板本体51,以逐渐向上偏斜流动,这边可使风向更接近于竖直向上,以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实现更好地上扬吹风,以使风更好地避开人体。

  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制冷时,将风上扬吹出利于实现室内更快速、均匀的制冷,且送风距离更远。此外,使冷风或热风上扬吹出还可使风躲避人体,以避免直吹人体带来不适。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设置了专门的扬风板,设计人员可将扬风角度设计地更大,以充分满足了空调对上扬角度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仅通过在导风板50上增设一个扬风部52就实现了扬风功能,设计非常巧妙,结构非常简单,成本较低。而且,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其他结构不需要改动,非常利于量产推广。

  多个导流筋541、542、543凸出于第一侧面511,且沿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在两个扬风部52之间,并配置成在送风气流流经第一侧面511时,引导送风气流逐渐朝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偏斜。即,多个导流筋541、542、543引导一部分送风气流向左偏斜,一部分送风气流向右偏斜,如图1。可使多个导流筋与导风板本体51为由一体成型工艺制成的整体件,例如一体注塑成型。

  现有技术的导风板在导风时,送风气流仅沿导风板的宽度方向流动,这使得气流接近平行地从出风口吹出,形成矩形气流。出风口的内部通常另设摆叶,以对出风口的左右出风方向进行调节。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导风板本体51上设置多个导流筋541、542、543,可使至少一部分送风气流偏离导风板本体51的宽度方向,使该部分送风气流逐渐向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两侧区域扩散,即向左或向右扩散,形成扇形气流。如此,应用该导风板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增大了出风口在左右方向的扩散角度,实现了广角式送风效果,这使房间内部温度更加均匀,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而且,由于多个导流筋设置在两个扬风部之间。导风板的左右两侧区段进行向上的扬风,将风更高、更远地引导。中间区段进行广角式送风,将风以相对较低,但更加广角地引导。基于此,导风板的不同长度段的送风气流在上下左右方向分别错开,实现了多维立体出风效果,其气流更加分散,舒适性更高。

  在一些替代性方式中,可设置左右两组分别控制的摆叶。当左侧的多个摆叶朝左摆风,右侧的摆叶朝右摆风时,出风口也具有广角式送风效果。但是,由于摆叶相对于导风板处于出风口的更内侧,送风气流受到摆叶的偏斜引导之后,并非直接吹出出风口,而是还要撞击到导风板表面以受到导风板的上下引导作用。但是,偏斜的气流在撞击导风板表面,且受导风板向上或向下引导的过程中,其偏斜程度会产生不小的衰减,难以取得想要的广角式送风效果。

  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直接由导风板本体51上的导流筋对送风气流施加偏斜作用力,送风气流产生偏斜后将直接从出风口12吹出,偏斜程度不受其他部件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导风板本体51上开设有两个贯穿的引流口515,引流口515贯穿导风板本体51的两个侧面。每个引流口515位于一个扬风部52与导风板本体51连接处的气流下游侧。送风气流经扬风部52的扬风作用以逐渐远离导风板本体51流动时,在第一侧面511处形成负压,从而带动导风板本体51第二侧(即下侧)的环境空气经引流口515汇入送风气流。

  也就是说,由于扬风部52促使送风气流远离第一侧面511,使导风板本体51的第一侧面511处气流密度变小,形成负压区域(图4中的S区域大致表示负压区域范围)。在负压区域的吸引下,导风板本体51的第二侧的环境空气通过导风板本体51上开设的引流口515进入负压区域,然后汇入到送风气流中,形成混风效应。在空调制冷时,环境空气混入送风气流能适当提升送风气流的温度;在空调制热时,环境空气的混入能适当降低送风气流的温度,这都使送风气流更加舒适,实现了空调的舒适送风。

  本实用新型的导风板实现了送风气流的上扬吹出并增大送风气流在左右方向的扩散角度,还实现了引流混风,功能非常强大,设计非常巧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每个扬风部52包括从引流口515的气流上游边缘(C边)沿气流方向逐渐远离第一侧面511的扬风板521。或者说,扬风板521从第一侧面511上延伸出,延伸方向朝向送风气流下游侧,且延伸过程中逐渐远离第一侧面。在扬风板521的引导下,送风气流逐渐远离导风板50的第一侧面511,在第一侧面511处生成了负压区域。本实施例是使扬风板521的起始端与引流口515的边缘直接相接,使两者的连接过渡段更加平滑,利于更好地引导气流。

  如图3所示,可使扬风板521在第一侧面511上的投影至少覆盖引流口515,扬风板521可避免环境空气直接通过引流口515垂直地进入送风气流内,引发噪音过大等问题。进一步地,可使扬风板521沿气流方向的末端(E端)超出引流口515(指的是超过引流口515的气流下游边缘D边),以与第一侧面511限定出与引流口515连通的引流通道516。引流通道516能对环境空气的流动方向进行引导,使其与送风气流汇合时,两股气流的夹角更小,混合地更加柔和。

  可使扬风板521在第一侧面511的投影位于导风板本体51的范围内。换言之,使扬风板521的末端(E端)相比于导风板本体51的出风端(A端)朝送风气流的上游方向缩进一段距离。还可以这样理解,在扬风板521的末端向导风板本体51的第一侧面511作垂线,垂足会落在第一侧面511本身而非第一侧面511的延长面上。这样可使导风板本体51凸出扬风板521的区段对引流通道516流出的环境空气进行一定地引导和阻挡,使其更好地与送风气流混合。也可避免导风板本体51在关闭出风口12时,使扬风板521与出风口12的上边缘接触。

  如图1和图2所示,扬风部52还可包括多个沿导风板本体51的转动轴线的平行方向间隔排列的连接筋522,每个连接筋522连接扬风板521和导风板本体51,以实现结构上的连接。此外,连接筋522也能对环境空气进行了拆分,使气流更加柔和。可以理解的是,连接筋522相对引流口515位于送风气流下游侧。换言之,连接筋522将引流通道516分隔成多个小通道。可使扬风部52与导风板本体5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件,以便于加工制作。

  可使多个连接筋522中的两个连接在扬风板521的沿导风板本体51的转动轴线方向的两端与第一侧面511之间,以封闭扬风板521的该两端与第一侧面511之间的间隔。这样可避免气流沿着导风板本体51的转动轴线方向流动,从而避免出现不利的涡流和噪音。

  如图1至图4所示,可使扬风板521为中心轴线平行于导风板本体51的转动轴线,且凸面朝向导风板本体51的弧形板,以更好地送风气流上扬引导。可使引流口515为长度方向平行于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的长条形,使混风量更大。

  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也可使扬风板521并不完全覆盖引流口515。甚至,可使扬风板521在第一侧面511的投影落在引流口的上游区域,完全不落在引流口515上。或者,使扬风部52为凸出于第一侧面511的凸条,凸条的横截面弧形或三角形。具体结构不再详细介绍。

  例如图1所示,可使前述的多个导流筋包括述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的多个第一导流筋541和多个第二导流筋542。第一导流筋541和第二导流筋542朝送风气流下游方向(即从进风端到出风端的方向,y轴正向)延伸并分别逐渐向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偏斜。请参考图1,使多个第一导流筋541沿送风气流下游方向延伸同时朝左偏斜,使多个第二导流筋542沿送风气流下游方向延伸同时朝右偏斜,以使左侧部分气流朝左偏斜,右侧部分气流朝右偏斜。如此可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形成一种扇形的广角送风效果,使送风角度更大,且气流分布更加均匀。

  前述的多个导流筋还可包括第三导流筋543,第三导流筋543位于多个第一导流筋541和多个第二导流筋542之间,且延伸方向垂直于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即,第三导流筋543的作用是将向不同方向偏斜的气流进行分隔。如图2所示,可使多个第一导流筋541和多个第二导流筋542的数量相同,且关于第三导流筋543所在平面M对称分布。这样可使其对送风气流分拆地更加均匀。此外,还可使第三导流筋543处于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对称面上,以使其更加协调、美观,气流分配更加均匀。

  如图1所示,可使第一导流筋541和第二导流筋542沿圆柱面弯曲,以在送风气流沿使第一导流筋541或第二导流筋542流动时,使送风气流的偏斜角度逐渐增大(偏斜角度指的是送风气流偏离导风板本体宽度方向的角度),使送风气流的方向转变过程更加柔顺,这样可减少噪声。在一些替代性的实施例中,也可使导流筋在与导风板宽度方向呈锐角的平面内延伸。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导风板50。壳体10上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导风板50的导风板本体51可转动地安装在出风口12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导风板50还包括至少一个转臂53,其一端连接位于壳体10内部的驱动装置70,另一端连接导风板本体51。在驱动装置70的驱动下,转臂53带动导风板本体51绕转臂53的第一端向上转动地关闭出风口12,或向下转动地打开出风口12。可设置多个转臂53,使多个转臂53沿导风板本体5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驱动装置70包括电机,电机可为步进电机,用于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转臂53转动。

  如图4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包括蒸发器20、风机30、风道40、摆叶60。蒸发器20用于与从进风口11进入壳体1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送风气流(具体地,制冷时为冷风,制热时为热风)。风道40的进口面向蒸发器20,出口连通出风口12。风机30可为贯流风机,其设置在风道40的进口处,以促使空气从蒸发器20处流至出风口12处。摆叶60用于调节出风口12的左右出风方向。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