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供暖通风> 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独创技术10660字

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

2021-03-12 21:55:11

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气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气膜建筑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用特殊的建筑膜材做外壳,再配备一套智能化机电设备,以便在气膜建筑内部提供空气以保持正压,把建筑主体支撑起来的一种建筑结构系统。

  完整的气膜建筑系统还包括智能控制系统和电气系统等,其中换气装置作为智能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起到使工作空间的气体与室外的空气进行交换的作用。但是现有的换气装置在送风的时候,不能过滤进入建筑室内的空气,从而使得气膜建筑室内的空气混杂,给用户带来不便。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能够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气膜建筑中换气装置换气效果较差、气膜建筑内空气混杂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包括送风装置和排风装置;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管、第一壳体、第一支架和第一送风机;所述第一壳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送风管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接;所述第一送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中,所述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送风管中设置有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水管,所述水管设置在所述送风管上,所述水管设置在所述送风管内的一端设置有喷头;所述水管上位于所述送风管外的位置设置有电动阀门,所述电动阀门连接控制器;

  排风装置,所述排风装置包括排风管、第二壳体、第二支架和第二送风机;所述第二壳体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排风管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二送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中,所述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下方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送风管中设置有多个滤网,所述滤网用于过滤流经所述送风管中的气体。

  进一步的,所述滤网与所述送风管的内壁粘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包括电机和扇叶,所述扇叶设置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电机转动时带动所述扇叶转动。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滤网的结构互不相同,以实现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排风管内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异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通过在送风装置的送风管内部设置多个过滤网,当工作人员进行换气作业时,可通过多个过滤网把空气中的空气过滤,能够有效的对进入气膜建筑中的空气进行过滤处理,使得排向建筑室内的空气处于过滤状态,同时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能够检测室内空气湿度,并通过设置的加湿装置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湿度调节。本实用新型能够净化气膜建筑内部的空气,提高空气质量,给用户带来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排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过滤网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送风装置;10、送风管;11、壳体A;12、支架A;13、送风机;111、过滤网A;112、过滤网B;113、过滤网C;114、过滤网D;

  101、水管;102、喷头;103、电动阀门;3、排风装置;30、排风管;31、壳体B;32、支架B;33、排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包括送风装置1,如图1所示,以及排风装置3,如图2所示,所述送风装置1包括送风管10、壳体A11、支架A12和送风机13,壳体A11为中空结构,送风机13安装在壳体A11的内部,支架A12位于壳体A11的底面,且与壳体A11焊接固定,送风管10安装在壳体A11的表面,且与壳体A11内部相连通,送风机1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在送风管10上设置有加湿装置,加湿装置的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水管101,水管101设置在送风管10的管壁上,其中一端设置在送风管10的内部且该端设置有喷头102,送风管10外的水管上设置有电动阀门103,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连接电动阀门103从而实现对电动阀门103的自动开启和关闭。

  所述排风装置3包括排风管30、壳体B31、支架B32和排风机33,壳体B31为中空结构,排风机33安装在壳体B31的内部,支架B32位于壳体B31的底面,且与壳体B31焊接固定,排风管30安装在壳体B31的表面,且与壳体B31内部相连通,排风机3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送风管10的进风口设置在气膜建筑的室外,以供室外气体进入;排风管30的出风口设置在室外,以供气膜建筑室内的空气排出;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以设置在地面上,也可以设置上墙上,如果气膜与地面连接部分有墙体则设置在墙体上,否则设置在地面上。风道可以布置到室外或地下,出风口与进风口合理分开布置即可,回风口和进风口不能太近。

  本实施中,在送风管10的内部设有过滤网A111、过滤网B112、过滤网C113和过滤网D114,当工作人员进行换气作业时,可通过过滤网A111、过滤网B112、过滤网C113和过滤网D114把空气中的空气过滤,进而使得排向气膜建筑室内的空气处于过滤状态,给用户带来便利。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过滤网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增减,属于数量上的常规改变,根据风量大小安装不同数量的滤网,风量越大则增加滤网的数量以达到更好的过滤效果。过滤网分为粗效、中效、亚高效、高效四种,粗效和中效适用于新风的过滤,亚高效过滤网对粒径0.5um以上尘埃粒子的过滤效率为95%(计数法),高效过滤网对粒径0.5um以上尘埃粒子的过滤效率为99.95%(计数法)。

  进一步的,送风管10包括过滤网A111、过滤网B112、过滤网C113和过滤网D114,送风管10内部为中空结构,过滤网A111、过滤网B112、过滤网C113和过滤网D114依次排列在送风管10的内部,并与送风管10粘接固定。

  进一步的,送风机13包括电机和扇叶,扇叶连接在电机上,电机转动时带动扇叶转动,从而实现对空气的输送。

  进一步的,送风机13和排风机33结构相同,起作用均为输送空气。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在排风管30的管内部设置有湿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湿度传感器的型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奥松电子的AM2320、AM2302或者AM2322。湿度传感器连接控制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选择51单片机或者ARM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为:换气装置安装好后,在送风管10的内部设有过滤网A111、过滤网B112、过滤网C113和过滤网D114,当工作人员进行换气作业时,可通过过滤网A111、过滤网B112、过滤网C113和过滤网D114把空气中的空气过滤,进而使得排向气膜建筑室内的空气处于过滤状态,给用户带来便利。同时在输送空气时,湿度传感器检测排出气体的湿度从而得到室内空气的湿度,湿度传感器将采样数据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对采样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调节电控阀门103的开启度,同时调整通过送风管10进入室内的空气的湿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记载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记载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代表保护范围的内容来限制。

《一种气膜建筑的换气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