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技术 > 发动机装置> 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独创技术14283字

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

2020-11-21 13:02:49

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油泵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燃油泵包括有刷式和无刷式两种。有刷式燃油泵采用有刷电机驱动,通过电刷与换向器机械换向来实现电机的连续工作,并且根据不同的负载和转速工况,如采用相同的换向角来配合不同排量的燃油泵,则存在换向电火花大、电噪音大以及EMC(英文: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中文:电磁兼容性)难抑制的问题;如采用不同的换向角来制作电机,则存在换向角接近而造成生产防错困难的问题。并且在现有整车节能的要求下,按需供油的燃油泵长期工作在低电压范围内,导致目前的有刷式燃油泵的电刷换向器难以满足使用需求。而目前市场上的无刷式燃油泵是将传统的有刷电机的转子外置后与控制器连接来实现电子换向,虽然实现无刷的功能,但是作为转子的磁钢组件容易被腐蚀,且存在固定和动平衡难的问题,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不利于大量生产和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以解决目前燃油泵换向电火花、电噪音大,EMC抑制难的问题,同时也提升了燃油泵按需要求以及较宽的换向角,方便了生产,另外,还解决了转子易被腐蚀,固定和动平衡难的问题,生产工艺更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利于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极壳、出油部件、定子部件、转子部件以及泵部件,其中,

  极壳呈筒状设置,极壳的两端内分别设置出油部件和泵部件,并于出油部件和泵部件之间设置有定子部件,且定子部件内设置有转子部件;

  出油部件包括出油主体以及突出于出油主体并与出油主体连通的出油嘴,出油主体嵌设于极壳内,出油嘴伸出至极壳外;

  泵部件包括泵室、涡轮以及泵盖,泵室嵌设于极壳内,且泵室背离出油部件的一侧设置有泵腔,泵腔内设置有涡轮,且泵室设置有涡轮的一侧盖设有泵盖;

  定子部件包括绝缘层支架、线圈以及内定子矽钢片和外定子矽钢片,绝缘层支架设置有内空,绝缘层支架的中部呈环形阵列分布有若干组线圈,且每组线圈对应一与当前线圈绝缘隔开的内定子矽钢片,同时,绝缘层支架的中部且位于内定子矽钢片外还套设有外定子矽钢片,且外定子矽钢片的一端抵靠于出油主体上,绝缘层支架的一端抵靠于泵室上;

  转子部件设置于绝缘层支架的内空中,包括电枢轴、转子矽钢片以及磁体,电枢轴、转子矽钢片以及磁体通过注塑在一起后形成一体式注塑结构,电枢轴的一端通过轴承固定于绝缘层支架上,另一端通过轴承固定于泵室上且穿过泵室伸入泵腔内与涡轮连接。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出油主体内且位于出油嘴处设置有止回阀和泄压阀组件。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出油主体与极壳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绝缘层支架上且位于出油主体的一端设置有电极片,电极片的一端插设于绝缘层支架上并与线圈连接,电极片的另一端穿过出油主体后伸出至极壳外,且电极片与出油主体为过盈配合。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泵室抵靠于定子部件的一端设置有凸颈,凸颈卡设于绝缘层支架的内空中。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定子部件、泵部件与极壳之间均为间隙配合。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内定子矽钢片与外定子矽钢片为过盈配合。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还包括电机控制器和按需供油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和按需供油控制器均设置于极壳外。

  上述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其中,极壳的两端均设置有缩口,且极壳的两端的缩口分别压住出油主体和泵盖。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上述的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通过设置带线圈绕组的定子部件和设置于定子部件内的带磁体的转子部件,使得在定子部件中输入三相交流电时,转子部件能在定子部件中转动,从而带动泵室的泵腔内的涡轮转动,实现泵液,实现了无刷驱动,较有刷燃油泵提升了按需要求,提供了较宽的换向角,从而方便了生产,解决了EMC抑制难,换向电火花和电磁噪音大的问题;另外,转子部件中的电枢轴、转子矽钢片以及磁体通过注塑在一起后形成一体式注塑结构,有效解决了充磁定位不准,动平衡难控制以及易被腐蚀的问题;还将泵室直接卡入定子部件的绝缘层支架的内空中,实现了泵部件和定子部件的直接配合,并且结合定子部件的一体式结构,有效提高了同心度,从而改善了振动问题,更利于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附图中:1、极壳;11、缩口;2、出油部件;21、出油主体;22、出油嘴;211、密封圈;3、定子部件;31、绝缘层支架;32、线圈;33、内定子矽钢片;34、外定子矽钢片;311、内空;312、电极片;4、转子部件;41、电枢轴;42、转子矽钢片;43、磁体;5、泵部件;51、泵室;52、涡轮;53、泵盖;511、凸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包括:极壳1、出油部件2、定子部件3、转子部件4以及泵部件5,定子部件3和转子部件4为电机组件,定子部件3采用三相绕组,通过改变输入到定子线圈32中的电流交变频率来形成旋转磁场,实现了电机组件的无刷驱动,通过电机组件带动泵部件5转动而实现泵液,相较于传统有刷燃油泵而言提升了燃油泵的按需要求,使得换向角较宽,不仅方便了生产,还有效解决了EMC抑制难和换向电火花、电磁噪音大的问题。

  具体的,极壳1呈筒状设置,极壳1的两端内分别设置出油部件2和泵部件5,并于出油部件2和泵部件5之间设置有定子部件3,且定子部件3内设置有转子部件4,使得在出油部件2、定子部件3、转子部件4以及泵部件5装配好后整体套入极壳1内,方便了安装,同时也通过极壳1为其内部的各结构提供了安装空间和保护,结构更合理。

  具体的,极壳1一端的出油部件2又包括出油主体21以及突出于出油主体21并与出油主体21连通的出油嘴22,出油主体21嵌设于极壳1内,出油嘴22伸出至极壳1外,使得通过泵部件5泵入的燃油能通过出油部件2上的出油嘴22排出,且通过出油主体21能保证出油部件2在极壳1内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的,设置于极壳1另一端的泵部件5又包括泵室51、涡轮52以及泵盖53,泵室51嵌设于极壳1内,且泵室51背离出油部件2的一侧设置有泵腔,泵腔内设置有涡轮52,涡轮52可在泵腔内转动,且泵室51设置有涡轮52的一侧盖设有泵盖53,使得在泵盖53压紧于泵室51的泵腔上时,泵盖53和泵室51能形成一密封的泵腔,使得涡轮52在转动过程中能将从泵盖53上的泵室入口进入的油液在泵室51内加速,并将油液从泵室51上的泵室出口压出,实现泵液。

  具体的,极壳1内且位于出油部件2和泵部件5之间的定子部件3又包括绝缘层支架31、线圈32以及内定子矽钢片33和外定子矽钢片34,绝缘层支架31设置有内空311,绝缘层支架31的中部呈环形阵列分布有若干绕线支架,且每一绕线支架上均绕设有一组线圈32,且每组线圈32对应一与当前线圈32绝缘隔开的内定子矽钢片33,内定子矽钢片33嵌设于绕线支架内,同时,绝缘层支架31的中部且位于内定子矽钢片33外还套设有外定子矽钢片34,即绕线支架外套设有外定子矽钢片34,且外定子矽钢片34的一端抵靠于出油主体21上,绝缘层支架31的一端抵靠于泵室51上,实现了将定子部件3固定于极壳1内的目的。

  具体的,极壳1内且位于定子部件3内的转子部件4设置于绝缘层支架31的内空311中,转子部件4能在绝缘层支架31的内空311中旋转,即在定子部件3上通入三相交流电后,转子部件4能在定子部件3的内空311中旋转。转子部件4又包括电枢轴41、转子矽钢片42以及磁体43,并且电枢轴41、转子矽钢片42以及磁体43通过注塑在一起后形成一体式注塑结构,使得转子部件4的初始动平衡较好,提高了结构的同心度,有利于改善噪音,并且也能解决充磁定位不准和使用过程中易被燃油腐蚀的问题,另外,电枢轴41的一端通过轴承固定于绝缘层支架31上,电枢轴41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固定于泵室51上且穿过泵室51伸入泵腔内与涡轮52连接,使得在转子部件4转动时,转子部件4能带动泵腔内的涡轮52转动,从而实现泵液。

  更加具体的,出油主体21内且位于出油嘴22处设置有止回阀和泄压阀组件,能有效防止油液的回流,同时也能提高产品的安全性,结构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于出油主体21与极壳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11,使得从泵室51出口压出的油液进入到极壳1内后不会从出油主体21和极壳1的连接处泄露,从而保证了泵液的可靠性,安全保障性更高。

  更加具体的,在绝缘层支架31上且位于出油主体21的一端设置有电极片312,电极片312的一端插设于绝缘层支架31上并与线圈32连接,另外,电极片312的另一端穿过出油主体21后伸出至极壳1外,使得外界的电路能通过电极片312连接至燃油泵上,控制燃油泵的工作,并且电极片312与出油主体21为过盈配合,不仅能保证电极片312安装于出油嘴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防止油液的泄露,结构更合理。

  更加具体的,泵室51抵靠于定子部件3的一端设置有凸颈511,凸颈511卡设于绝缘层支架31的内空311中,使得定子部件3和泵组件两者之间能进行切向限位,使得泵组件能和定子部件3直接连接固定,避免了现有结构将泵组件和定子组件均固定于极壳1上后通过极壳1连接带来的装配累积误差大的问题,无需精度较高的零部件同样能达到装配和泵液效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更加具体的,定子部件3、泵部件5与极壳1之间均为间隙配合,能有效减小装配的累积误差,从而利于改善电枢轴41两端的轴承的同心度,从而提高了泵液性能,减小了噪音和磨损。

  更加具体的,内定子矽钢片33与外定子矽钢片34为过盈配合,使得外定子矽钢片34和内定子矽钢片33之间的连接固定更牢固,从而保证了定子部件3在极壳1内的固定更稳定,同样提高了泵液的性能。

  更加具体的,在极壳1外还设置有电机控制器和按需供油控制器,实现了电机控制器和按需供油控制器的外置结构,有效防止了长时间使用下油液渗透至电机控制器和按需供油控制器内而损坏电子元件,避免了控制的失效,安全保障性更高。

  更加具体的,极壳1的两端均设置有缩口11,且极壳1的两端的缩口11分别压住出油主体21和泵盖53,通过缩口11的布置,实现出油部件2和泵部件5在极壳1内的安装固定,同时也实现了对定子部件3和转子部件4的安装固定,结构更合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包括极壳1和设置于极壳1内的出油部件2、定子部件3、转子部件4以及泵部件5;通过定子部件3上绕设有若干组线圈32,转子部件4为一体式注塑结构并设置于定子部件3内,同时,泵室51和出油部件2分别设置于定子部件3的两端,且转子部件4延伸至泵组件内与涡轮52连接,通过定子部件3上的线圈32绕组通入三相交流电来实现对转子部件4的驱动,从而带动泵组件内的涡轮52转动来泵液,实现了无刷驱动,提升了泵的按需要求,增宽了换向角,方便了生产,解决了EMC抑制难,换向电火花和电磁噪音大的问题,并且一体式的转子部件4有效解决了充磁定位不准,动平衡难控制以及结构易被腐蚀的问题,同时,泵部件5直接卡接于定子部件3上,有效提高了结构同心度,解决了振动问题,更利于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使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适用于醇类乘用车的燃油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