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土层钻进> 风量补偿结构和风量补偿设备独创技术17203字

风量补偿结构和风量补偿设备

2021-03-25 20:59:39

风量补偿结构和风量补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量补偿结构和风量补偿设备。

  背景技术

  隧道施工过程中,通常隧道只有施工进出口位置和外界连通,隧道内部处于半封闭状态,外界空气无法有效流动到隧道内部,而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都需要氧气完成作业,因此相关技术中采用管道将外界空气灌输到隧道内部,从而保证人员和设备能够正常作业。但是由于隧道较长,管道沿隧道铺设,空气在管道内传输的过程中易出现风量损失,导致在施工作业面的风量很小,不足以支撑人员和设备继续施工。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空气在管道内传输出现风量损失,传输至施工作业面的风量很小,不足以支撑人员和设备继续施工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风量补偿结构和风量补偿设备,旨在有效保证管道内空气的风量,使将外界空气有效传输至施工作业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风量补偿结构,应用于隧道,包括:

  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沿隧道进出方向设置;和

  补偿风室,所述补偿风室一端连接于所述进气管道,所述补偿风室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道,所述补偿风室具有与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出气管道连通的补偿容腔,所述补偿风室表面开设有补偿风口,隧道内的空气经所述补偿风口进入到所述补偿容腔内。

  可选地,所述补偿风室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与所述隧道的侧壁面相对的侧板,所述外壳还包括与所述侧板上端连接的顶板、和与所述侧板下端连接的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远离所述侧板的侧边均抵接于所述隧道的侧壁面,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侧板和所述侧壁面围设形成所述补偿容腔。

  可选地,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与所述隧道的侧壁面接触位置设置有密封垫。

  可选地,所述补偿风口位于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至少其中之一

  可选地,所述补偿风口设置所述顶板和所述侧板,所述补偿风口处设置有过滤部件。

  可选地,所述过滤部件包括初级过滤器、中级过滤器和化学过滤器,所述初级过滤器、所述中级过滤器和所述化学过滤器沿所述补偿风口的进风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所述补偿风室和所述出气管道之间设置有补偿风机。

  可选地,所述补偿风室和所述出气管道之间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圈。

  可选地,所述补偿风室采用塑钢材质。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量补偿设备,包括:送风机和如上文所述风量补偿结构,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进气管道,所述送风机将隧道外部空气传送至所述进气管道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在补偿风室两端分别设置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补偿风室具有补偿容腔,风从进气管道进入,依次穿过补偿容腔和出气管道。在补偿风室的表面开设补偿风口,隧道内的空气通过补偿风口进入到补偿容腔内,提高了补偿容腔的风量。由此可知,在传输隧道外空气的情况下,通过补偿风室还能够利用隧道内的空气,从而能够弥补管道内损失的风量,保证将隧道外空气,在足量的风量带动下传输至施工作业面,使人员和设备能够正常作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量补偿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量补偿结构的空气进出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壳体安装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过滤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紧固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风量补偿结构,应用于隧道10,尤其是高原隧道,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隧道外部的空气量较少。风量补偿结构包括:进气管道20、补偿风室30和出气管道40。补偿风室30的一端设置进气管道20,另一端设置出气管道40。

  进气管道20沿隧道10进出方向设置;进气管道20从隧道10的隧道入口位置向着隧道10内部延伸,在靠近隧道10的施工作业面附近还设置有出气管道 40,出气管道40用于将隧道10内的空气传输至施工作业面。

  补偿风室30一端连接于进气管道20,补偿风室30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道 40,补偿风室30具有与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40连通的补偿容腔301,补偿风室30表面开设有补偿风口,隧道10内的空气经补偿风口进入到补偿容腔301 内。由于隧道10内有也有空气流动,虽然隧道10内部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可能会少,单体总体的比例成分和隧道10内的空气接近。空气在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40内传输时,由于管道的泄漏,导致空气量变少,而通过补偿风口能够补充泄漏的空气量。

  本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在补偿风室30两端分别设置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40,补偿风室30具有补偿容腔301,风从进气管道20进入,依次穿过补偿容腔301和出气管道40。在补偿风室30的表面开设补偿风口,隧道10内的空气通过补偿风口进入到补偿容腔301内,提高了补偿容腔301的风量。由此可知,在传输隧道外空气的情况下,通过补偿风室30还能够利用隧道10内的空气,从而能够弥补管道内损失的风量,保证将隧道10外空气,在足量的风量带动下传输至施工作业面,使人员和设备能够正常作业。

  参阅图2所示,补偿风室30包括外壳,外壳包括与隧道10的侧壁面相对的侧板320,外壳还包括与侧板320上端连接的顶板310、和与侧板320下端连接的底板330,顶板310和底板330远离侧板320的侧边均抵接于隧道10的侧壁面 110,顶板310、底板330、侧板320和侧壁面110围设形成补偿容腔301。

  可以理解的是,外壳扣设在隧道10的侧壁面110上。由此可知,充分利用了隧道10的结构,如此能够节省搭建补偿风室30的材料,还能够有效形成补偿容腔301。另外,参阅图3所示,隧道10通常为水泥或者混凝土修筑成的,隧道10的表面不够光滑,在顶板310和底板330与隧道10抵接的位置可能会有缝隙产生,补偿风室30内存储的空气通过这些缝隙会外泄到外部环境中,因此,在顶板310和侧壁面110抵接位置,以及,底板330和侧壁面110的抵接位置设置有密封垫340,通过密封垫340的密封作用能够减少补偿风室30内存储的空气的外泄。另外,顶板310和侧壁面110抵接位置设置有固定件350,通过固定件350穿过密封垫340,进一步将顶板310和侧壁面110固定在一起。例如采用螺钉固定。同样的,底板330和侧壁面110抵接位置也设置有密封垫340,也采用固定件350将底板330固定在侧壁面110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偿风口位于顶板310、底板330和侧板320至少其中之一。在充分利用隧道10的结构时,补偿风室30大体呈现四方体形结构,其中前后方向位置分别用于连接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40,补偿风口位于顶板310、底板330和侧板320至少其中之一,具体地说,补偿风口可以位于顶板 310,补偿风口也可以位于底板330,补偿风口还可以位于侧板320上,另外,补偿风口可以设置于顶板310、底板330和侧板320至少其中之一,具体地说,补偿风口可以位于顶板310、底板330和侧板320中的两个位置上,再者,在顶板310、底板330和侧板320上均设置有补偿风口。在顶板310、底板330和侧板 320上开设补偿风口能够使隧道10内的空气直接进入到补偿容腔301内,缩短空气进入到补偿容腔301的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偿风口设置顶板310和侧板320,补偿风口处设置有过滤部件50。具体地,隧道10内经常处于施工状态,施工车辆运转时易产生废气和灰尘,并且在隧道的岩石内也可能存在有害气体。而这些灰尘和有害气体通常徘徊在隧道10空间的下层。因此补偿风口设置在顶板310和侧板 320上能够避免隧道10下层空间的灰尘或者有害气体能够进入到补偿风室30 内。补偿风口设置顶板310和侧板320还尽可能的增加位置。另外,在补偿风口处设置有过滤部件50,通过过滤部件50能够对进入到补偿风室30内的空气加以过滤,过滤掉灰尘和有害气体,保证补偿风室30内空气的清洁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所示,过滤部件50包括初级过滤器510、中级过滤器520和化学过滤器530,初级过滤器510、中级过滤器520和化学过滤器530沿补偿风口的进风方向依次设置。具体地,初级过滤器510也为初效过滤器,主要用于过滤5um以上尘埃粒子。初效过滤器有板式、折叠式等,外框材料有纸框、铝框、镀锌铁框,过滤材料有无纺布、尼龙网、活性炭滤材、金属孔网等,初级过滤器510一般还包括防护网,防护网有双面喷塑铁丝网和双面镀锌铁丝网两种。初级过滤器510对10um粒径的过滤效率大于等于90%。中级过滤器520也为中效过滤器,中效过滤器主要包括无纺布或玻璃纤维,中效过滤器用于过滤小粒径的粉尘,对1um粒径的过滤效率大于等于95%。化学过滤器530用于用于过滤空气中恶臭,有毒有害及腐蚀性气体。化学过滤器530 中包括有各种化学滤剂,化学滤剂与隧道10内的有害气体发生反应,滤除掉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化学滤剂的选择主要依据隧道10内的有害气体而设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偿风室30和出气管道40之间设置有补偿风机80。另外,空气分子相互之间摩擦,以及空气分子和隧道10内壁的摩擦,导致风压下降,风量减少,通过出气管道40设有补偿风机80。补偿风机80用于加强出气管道40内的气流压力。补偿风机80可以是轴流风机,空气在管道内长距离传输,风量风压会因为气流内部的分子撞击,以及气流和管道内壁的摩擦而降低。补偿风机80的运转时候带动空气向前流动,给予管道内的空气足够的动力,保证风压,使管道内的空气能够快速传输至施工作业面。另外,补偿风机80一般相对于出气管道40更加沉重,为了保证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 40维持同一离地高度上,在补偿风机80下方设置有支撑架,避免补偿风机80 由于自身重力原因导致管道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5所示,补偿风室30和出气管道40之间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圈70。具体地,补偿风室30和出气管道40连接位置设置有紧固件60,紧固件60包括设置于补偿风室30的第一紧固部610,紧固件60还包括设置于出气管道40的第二紧固部620,第一紧固610和第二紧固部620对接紧固,将补偿风室30和出气管道40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补偿风室30采用塑钢材质。塑钢材质是一种现有材质,通过塑钢能够便于补偿风室30的模块化设计,在施工完毕后,易于拆卸,还能够将拆卸下的部件重新组装,能够用于新的隧道施工中。

  另外,在补偿风室30还可以设置有氧含量检测组件,用于提示补偿风室 30内的氧气含量是否达到标准。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风量补偿设备,包括:送风机和上文所述风量补偿结构,送风机设置于进气管道20,送风机将隧道10外部空气传送至进气管道20内。

  所述风量补偿结构应用于隧道尤其是高原隧道,由于海拔较高,空气稀薄,隧道外部的空气量较少。风量补偿结构包括:进气管道20、补偿风室30 和出气管道40。补偿风室30的一端设置进气管道20,另一端设置出气管道40。

  进气管道20沿隧道10进出方向设置;进气管道20从隧道10的隧道入口位置向着隧道10内部延伸,在靠近隧道10的施工作业面附近还设置有出气管道 40,出气管道40用于将隧道10内的空气传输至施工作业面。

  补偿风室30一端连接于进气管道20,补偿风室30另一端连接有出气管道 40,补偿风室30具有与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40连通的补偿容腔301,补偿风室30表面开设有补偿风口,隧道10内的空气经补偿风口进入到补偿容腔301 内。由于隧道10内有也有空气流动,虽然隧道10内部的空气中氧气含量可能会少,单体总体的比例成分和隧道10内的空气接近。空气在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40内传输时,由于管道的泄漏,导致空气量变少,而通过补偿风口能够补充泄漏的空气量。

  本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中,在补偿风室30两端分别设置进气管道20和出气管道40,补偿风室30具有补偿容腔301,风从进气管道20进入,依次穿过补偿容腔301和出气管道40。在补偿风室30的表面开设补偿风口,隧道10内的空气通过补偿风口进入到补偿容腔301内,提高了补偿容腔301的风量。由此可知,在传输隧道外空气的情况下,通过补偿风室30还能够利用隧道10内的空气,从而能够弥补管道内损失的风量,保证将隧道10外空气,在足量的风量带动下传输至施工作业面,使人员和设备能够正常作业。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风量补偿结构和风量补偿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