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土层钻进> 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及过渡系统独创技术10699字

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及过渡系统

2021-02-28 22:50:06

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及过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隧道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及过渡系统。

  背景技术

  铁路工程按正线数目可分为单线铁路和双线铁路,双线铁路在隧道内的平面布置通常有合修为一座双线隧道布置,也有分修为两座单线隧道的情况。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有时需要在隧道内由一座双线隧道变化为两座单线隧道,此时,须在隧道内设置合修大跨段。

  目前,在建或已投入运营的铁路隧道中合分修过渡段一般选取在围岩地质条件较好的区段,以降低施工难度,减小施工风险。

  但是,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路网规划不断完善,在复杂艰险山区修建的隧道越来越多,建设中遇到的复杂地质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情况屡屡发生。在加上线路展线受曲线半径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隧道合分修过渡段不得不设置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内。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隧道本身处理难度大、施工风险高,当隧道合分修过渡段设置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地段时,一般采用长台阶法直接过渡至分修隧道断面,或者以阶梯状结构过渡至分修隧道断面,会在断面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结构受力复杂,其施工风险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当隧道合分修过渡段设置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地段时,采用长台阶法直接过渡至分修隧道断面,或者以阶梯状结构过渡至分修隧道断面,会在断面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结构受力复杂,支护结构施工难度大,其建设风险很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及过渡系统,能够平稳过渡,避免产生断面,从而避免断面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整个过渡段结构受力合理,降低了施工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合修隧道双线段、合修隧道过渡段和分修隧道段,分修隧道段包括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所述第二分修隧道与所述合修隧道双线段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靠近所述第二分修隧道一侧具有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线路纵向弧形设置。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所述第二分修隧道与所述合修隧道双线段之间具有夹角,作为放置铁路分线的分修隧道,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靠近所述第二分修隧道一侧的第一侧壁部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线路纵向弧形设置,使得由合修隧道双线段过渡至分修隧道段过程中,合修隧道过渡段以弧形过渡,避免产生断面,从而避免断面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使得整个结构受力合理,降低了施工风险。

  优选地,所述第二分修隧道靠近所述第一侧壁部的一侧具有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密封连接,以防止连接处漏水。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部与所述第二侧壁部为一体浇筑成型结构件,更好地保证其之间的密封性能。

  优选地,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靠近所述第一分修隧道一侧具有第三侧壁部,所述第一分修隧道靠近所述第三侧壁部的一侧设置有第四侧壁部,所述第三侧壁部与所述第四侧壁部密封连接,以防止连接处漏水。

  优选地,所述第三侧壁部与所述第四侧壁部为一体浇筑成型结构件,更好地保证其之间的密封性能。

  优选地,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分别与所述第一分修隧道和所述第二分修隧道相对接。

  优选地,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与所述分修隧道段之间密封连接有端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分修隧道和第二分修隧道之间填筑有间岩柱,所述间岩柱位于所述端板远离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的一侧。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过渡系统,包括本申请所述的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内设置有第一铁路轨道和第二铁路轨道,所述第一铁路轨道延伸至所述第一分修隧道内,所述第二铁路轨道延伸至第二分修隧道。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过渡系统,利用预设的第二铁路轨道来控制所述第二铁路轨道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线路纵向弧形的弧度,使得本申请的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能够满足隧道合分要求,既保证了铁路正常运行,又能够控制合修隧道过渡段靠近分修隧道段的一端的洞口不会太大,从而使得合修隧道过渡段性价比更好,进而降低了施工成本。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部与所述第二铁路轨道相平行。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所述第二分修隧道与所述合修隧道双线段之间具有夹角,作为放置铁路分线的分修隧道,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靠近所述第二分修隧道一侧的第一侧壁部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线路纵向弧形设置,使得由合修隧道双线段过渡至分修隧道段过程中,合修隧道过渡段以弧形过渡,避免产生断面,从而避免断面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使得整个结构受力合理,降低了施工风险。

  2、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过渡系统,利用预设的第二铁路轨道来控制所述第二铁路轨道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线路纵向弧形的弧度,使得本申请的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能够满足隧道合分要求,既保证了铁路正常运行,又能够控制合修隧道过渡段靠近分修隧道段的一端的洞口不会太大,从而使得合修隧道过渡段性价比更好,进而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俯视)。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A示意图。

  图标:1-合修隧道双线段;2-合修隧道过渡段;21-第一侧壁部;22-第三侧壁部;3-分修隧道段;4-第一铁路轨道;5-第二铁路轨道;6-端板;7-第一分修隧道;71-第四侧壁部;8-第二分修隧道;81-第二侧壁部,9-间岩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合修隧道双线段1、合修隧道过渡段2和分修隧道段3,分修隧道段3包括第一分修隧道7和第二分修隧道8,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与所述合修隧道双线段1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2靠近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一侧具有第一侧壁部21,所述第一侧壁部21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线路纵向弧形设置。

  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靠近所述第一侧壁部21的一侧具有第二侧壁部81,所述第一侧壁部21与所述第二侧壁部81密封连接,以防止连接处漏水。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2靠近所述第一分修隧道7一侧具有第三侧壁部22,所述第一分修隧道7靠近所述第三侧壁部22的一侧设置有第四侧壁部71,所述第三侧壁部22与所述第四侧壁部71密封连接,以防止连接处漏水。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第一侧壁部21与所述第二侧壁部81为一体浇筑成型结构件,更好地保证所述第一侧壁部21与所述第二侧壁部81之间的密封性能;所述第三侧壁部22与所述第四侧壁部71为一体浇筑成型结构件,更好地保证所述第三侧壁部22与所述第四侧壁部71之间的密封性能。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2分别与所述第一分修隧道7和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相对接。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2与所述分修隧道段3之间密封连接有端板6,所述第一分修隧道7和第二分修隧道8之间填筑有间岩柱9,所述间岩柱9位于所述端板6远离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2的一侧。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与所述合修隧道双线段1之间具有夹角,作为放置铁路分线的分修隧道,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2靠近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一侧的第一侧壁部21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线路纵向弧形设置,使得由合修隧道双线段1过渡至分修隧道段3过程中,合修隧道过渡段2以弧形过渡,避免产生断面,从而避免断面突变处产生应力集中,使得整个结构受力合理,降低了施工风险。

  实施例2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过渡系统,包括如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所述合修隧道过渡段2内设置有第一铁路轨道4和第二铁路轨道5,所述第一铁路轨道4延伸至所述第一分修隧道7内,所述第二铁路轨道5延伸至第二分修隧道8,所述第一侧壁部21与所述第二铁路轨道5相平行。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过渡系统,利用预设的第二铁路轨道5来控制所述第二铁路轨道5沿所述第二分修隧道8线路纵向弧形的弧度,使得本申请的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能够满足隧道合分要求,既保证了铁路正常运行,又能够控制合修隧道过渡段2靠近分修隧道段3的一端的洞口不会太大,从而使得合修隧道过渡段2性价比更好,进而降低了施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大变形隧道合分过渡结构及过渡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