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土层钻进> 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独创技术8103字

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

2021-01-26 10:51:27

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仰拱渗水是隧道内常见的病害之一,仰拱渗水上逸会导致无砟轨道板与仰拱填充层之间长期积水,加之渗水中携带了下部围岩的固体物质,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翻浆冒泥现象,进而威胁列车运营安全。

  目前山岭隧道大多采用钻爆法施工,由于隧道施工作业工序原因,往往预留部分的仰拱填充层要最后浇筑,由此,仰拱填充层内势必形成施工冷缝。在隧道下部岩体富水和施工逢防水处理失效的情况下,往往下部水会顺着失效的施工缝上逸至仰拱层施工冷缝内,进而由仰拱填充后浇层的开裂处渗出。

  针对仰拱填充渗水,目前主要采取的有填充层内钻孔排水和填充层内注浆堵水两种措施。由于上部渗水处不一定就是下部垂直渗出,故钻孔排水无法准确判定下部渗水点,钻孔后往往存在无水排出的问题;而注浆堵水往往存在堵住一段时间后,存在其他地方渗水或者原堵水处失效的问题,需长期进行堵水作业,处理工程费用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仰拱填充层渗漏水无法有效排出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包含若干个沿隧道横向设置的第一凹槽,所有所述第一凹槽沿隧道纵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凹槽设于一期仰拱和二期仰拱之间,所述第一凹槽中设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第一排水管连通排水沟。

  其中,所述第一排水管可以完全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也可以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凹槽中。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所述一期仰拱和二期仰拱分别为仰拱的第一期浇筑结构和仰拱的第二期浇筑结构,也即产生冷缝的位置,通过分布于隧道纵向的若干个所述第一凹槽及其中所述第一排水管,在冷缝中形成排水管网,有效将冷缝各处的积水排入所述排水沟中,极大的提升了排水效率和排水效果;同时,所述第一排水管对所述一期仰拱的渗水起到截水作用,在渗水上逸至仰拱顶面前进行引排,避免渗水上逸而影响列车运营安全,本结构运营维护成本低,排水难度小,值得大力推广。

  优选的,还包含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隧道纵向设置,有效形成纵横交错的排水网络,保证整个冷缝区域的排水覆盖。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凹槽中设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上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第二排水管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可以完全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也可以部分设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上方均设有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包含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无纺布、有膨胀混凝土层和植筋胶。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深度均为20-30cm,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的直径均为40-60cm。

  进一步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的间距为5-8m,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的间距为2-4m。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具有1%-5%的坡度。

  优选的,所述排水沟为中心排水沟。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通过分布于隧道纵向的若干个所述第一凹槽及其中所述第一排水管,在冷缝中形成排水管网,有效将冷缝各处的积水排入所述排水沟中,极大的提升了排水效率和排水效果;同时,所述第一排水管对所述一期仰拱的渗水起到截水作用,在渗水上逸至仰拱顶面前进行引排,避免渗水上逸而影响列车运营安全,本结构运营维护成本低,排水难度小,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第一凹槽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的第一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中标记: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21-一期仰拱,22-二期仰拱,3-第一排水管,4-排水沟,5-无纺布,6-膨胀混凝土层,7-植筋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包含若干个沿隧道横向设置的第一凹槽11,所述第一凹槽11设于一期仰拱21和二期仰拱21之间,即设于冷缝中。所述第一凹槽11中设有第一排水管3,所述第一凹槽11的尺寸与所述第一排水管3的直径适配,所述第一排水管3上设有若干通孔,如图3所示,所有所述通孔如梅花式均匀分布,所述第一排水管3连通排水沟4,如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沟4为中心排水沟,所述第一凹槽11分别设于所述中心排水沟的两侧,所有所述第一凹槽11沿隧道纵向间隔分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11的间距为5-8m,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凹槽11的分布范围覆盖所述隧道整个长度部分,能有效将冷缝各处的积水排出。

  具体的,如所述第一凹槽11的深度为20-30cm,所述第一排水管3直径均为40-60cm,当然也可以减少所述第一排水管3的埋深,也可以全部埋入所述第一凹槽11中。所述第一排水管3上方设有防护结构,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排水管3上方覆盖无纺布5,然后回填膨胀混凝土层6,并用植筋胶7锚固。

  两侧的所述第一凹槽11均具有朝向所述中心排水沟的坡度,如设置1%-5%的坡度,以提高排水效率。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其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还包含第二凹槽12,所述第二凹槽12沿所述隧道的纵向设置,用于连通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11,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凹槽11之间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凹槽12,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凹槽12的间距为2-4m,所述第二凹槽12从中部向两端分别具有1%-5%的坡度,以利于排水,所述第二凹槽12的深度参照第一凹槽11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12中设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二排水管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排水管3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凹槽12与第二排水管的尺寸关系也可参照所述第一凹槽11与第一排水管3的尺寸关系设置。

  同样的,第二排水管上方的防护结构设置也参照所述第一排水管3的防护结构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隧道仰拱填充渗漏水的排放系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