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土层钻进> 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独创技术29742字

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2021-03-05 01:27:09

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涌水防治技术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局部涌水是由于隧道的掘进作业破坏了围岩含水层结构,使得水动力条件与围岩之间的力学平衡状态发生急剧的改变,造成地下水体所储存的能量以流体高速运移的形式瞬间释放的一种现象。隧道涌水处理的原则是“防、排、截、堵”相结合,同时在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的情况下,采用“排堵结合,以堵为主”的治理理念。

  目前对于穿越富水地层或软弱夹层的隧道而言,施工期间发生涌水的风险极高。特别是出现局部涌水事故,这一类的事故虽然波及范围较小,但是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其短时间内的用水量极大。如果不对局部涌水进行封堵,容易造成更大范围的事故,对工程进度和施工安全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常用手段是用沙袋对工作面进行封堵,然后进行注浆加固,这个过程十分危险、工作量大且较为耗时,该过程中由于沙袋完全堵住了工作面,也使得抢险人员无法对涌水的来源、压力等进行收集和分析,影响事故分析和后期施工推进。因此,需要对局部涌水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保证人员和施工机械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从而更快地封堵隧道内局部作业面涌水,保障施工进度和安全。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之一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用于对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进行封堵,所述涌水防护装置包括升降装置、至少2个第一支撑杆、导轨、滑块、至少2个第二支撑杆及防水布;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隧道地面上,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上,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二端,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上,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块上,其中至少一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连接于地面上,使用状态下,各所述第二支撑杆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相对设置,当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第二端在导轨上滑动时,各所述第一支撑杆随之形成第一伞状空间,所述防水布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一伞状空间上,所述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

  进一步,所述涌水防护装置还包括防护膜,当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第二端在导轨上滑动时,各所述第二支撑杆随之形成第二伞状空间,所述防护膜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二伞状空间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个数为4个,4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均匀分布支撑起所述防水布的4个角。

  进一步,所述防水布上设有注浆孔。

  进一步,所述注浆孔处且位于所述注浆孔内设有单向阀。

  进一步,所述排水孔位于所述注浆孔的下方。

  进一步,在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处设置一圈用于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相抵的止水带。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个数为4个,4个所述第二支撑杆均匀分布支撑起所述防护膜的4个角。

  进一步,所述防水布及所述防护膜上分别对应设有注浆孔,各所述防水布上的注浆孔与对应的所述防护膜上的注浆孔之间连通有注浆管道。

  进一步,所述防水布及所述防护膜上分别对应设有排水孔,各所述防水布上的排水孔与对应的所述防护膜上的排水孔之间连通有排水管道。

  进一步,所述排水孔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水孔均匀分布于所述防水布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注浆孔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注浆孔均匀分布于所述防水布的上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撑杆为外层钢杆。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撑杆内层钢杆。

  进一步,所述防护膜为内层橡皮防护膜。

  进一步,所述止水带为凹凸止水带

  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采用千斤顶。

  进一步,所述千斤顶采用液压驱动式。

  进一步,所述千斤顶采用机械手动驱动式。

  进一步,所述防护膜上设有用于测量局部涌水的地下水压力的孔压传感器,所述孔压传感器通过控制器与显示装置电连接,所述孔压传感器靠近所述防护膜的底部。

  进一步,所述防水布上设有用于对排水孔进行开闭的阀门。

  进一步,所述阀门上设有用于开闭阀口的拧紧螺栓。

  进一步,所述涌水防护装置还包括至少2个地锚,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端通过一所述地锚转动安装于隧道地面上,至少一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通过一所述地锚转动连接于地面上。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之一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使用有效且安装方便,通过将涌水防护装置设计为升降装置、至少2个第一支撑杆、导轨、滑块、至少2个第二支撑杆及防水布,将撑伞的这种生活中常见挡雨方式极具创造性应用于对隧道局部涌水实现有效防护,其操作十分容易,从而更快地封堵隧道内局部作业面涌水,保障施工进度和安全;

  2、采用该装置便于后期对涌水的来源、压力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不会影响事故分析和后期施工推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沙袋对工作面进行封堵的这种耗时耗力且不安全的方式;

  3、通过在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排水孔用于将隧道涌水即地下水缓慢向外排出,增加了该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沙袋对工作面进行封堵这种不安全的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之二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隧道涌水工作面的位置,将升降装置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隧道地面上,将至少一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连接于地面上,其中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相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靠近于隧道涌水工作面的位置;接着启动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伸长,升降装置的伸缩端在导轨上滑行,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随升降装置的伸缩端向右滑动,第二支撑杆也随之转动且其第二端也跟着滑块在导轨上滑动,然后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作用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并与之相抵,撑开防水布形成第一伞状空间,使得防水布边沿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的边缘相紧密贴合,所述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

  进一步,在安装涌水防护装置之前堵住排水孔。

  进一步,在所述挡水板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注浆孔,在注浆孔处且位于所述挡水板上设有单向阀。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之二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启动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伸长,升降装置的伸缩端在导轨上滑行,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随升降装置的伸缩端向右滑动,第二支撑杆也随之转动且其第二端也跟着滑块在导轨上滑动,然后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作用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并与之相抵,撑开防水布形成第一伞状空间,使得防水布边沿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的边缘相紧密贴合,将撑伞的这种生活中常见挡雨方式极具创造性应用于对隧道局部涌水实现有效防护,其操作十分容易,从而更快地封堵隧道内局部作业面涌水,保障施工进度和安全。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中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正视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2为图1提供的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简化示意图;

  图3为图1提供的一种隧道涌水防护装置中排水孔开闭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图1提供的一种隧道涌水防护装置中注浆孔开闭的工作原理图;

  图5为图1提供的一种隧道涌水防护装置中千斤顶在另一实施例中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在省去防水布与防护膜之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提供的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在省去防水布与防护膜之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提供的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在省去防水布与防护膜之后)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中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提供的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中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外层钢杆;111、滑动端;121、转轴安装缺口;2、导轨;3、外层高强防水布;4、内层橡皮防护膜;5、内层钢杆;6、滑块;7、孔压传感器;8、千斤顶;81、第一安装座;82、第一转动杆;83、第一传动螺母;84、第二传动螺母;85、第二转动杆;86、第二安装座;861、铰接点;87、传动螺杆;871、手拧环;872、限位螺母;873、正向螺纹;874、反向螺纹;9、排水孔;10、注浆孔;11、凹凸止水带;12、阀门;121、拧紧螺栓;122、孔压传感器;13、转动轴;14、闸门;15、闸门扣件;16、地锚;17、注浆管道;18、排水管道;19、隧道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在如图1-5所示的实施例1中,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用于对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进行封堵,所述涌水防护装置包括升降装置、至少2个第一支撑杆、导轨2、滑块6、至少2个第二支撑杆及防水布;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隧道地面19上,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二端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2上,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二端,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所述滑块6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2上,各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块6上,其中至少一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连接于地面上,使用状态下,各所述第二支撑杆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相对设置,当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第二端在导轨2上滑动时,各所述第一支撑杆随之形成第一伞状空间,所述防水布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一伞状空间上,所述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9。

  启动升降装置使得升降装置的第二端向上升出,升降装置的第一端相对于隧道地面19发生顺时针转动,升降装置的第二端在导轨2上向右滑动,从而推动各第一支撑杆向右扩张,各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也随之向右扩张,由于各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转动安装于滑块6上,在各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向右转动的情况下,滑块6也随之向右滑动,于是可撑开所述防水布,再将防水布的边缘封堵住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即可实现涌水防护。

  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使用有效且安装方便,通过将涌水防护装置设计为升降装置、至少2个第一支撑杆、导轨2、滑块6、至少2个第二支撑杆及防水布,将撑伞的这种生活中常见挡雨方式极具创造性应用于对隧道局部涌水实现有效防护,其操作十分容易,从而更快地封堵隧道内局部作业面涌水,保障施工进度和安全;

  2、采用该装置便于后期对涌水的来源、压力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不会影响事故分析和后期施工推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沙袋对工作面进行封堵的这种耗时耗力且不安全的方式;

  3、通过在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排水孔用于将隧道涌水即地下水缓慢向外排出,增加了该装置使用时的安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沙袋对工作面进行封堵这种不安全的方式。

  进一步,为了防止支撑杆生锈,所述第一支撑杆为外层钢杆1,所述第二支撑杆为内层钢杆5。

  进一步,所述涌水防护装置还包括防护膜,当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第二端在导轨2上滑动时,各所述第二支撑杆随之形成第二伞状空间,所述防护膜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二伞状空间上。

  防护膜安装于第一支撑杆放射形成的伞状空间前方,形成一个弧形或者锥形且关于第一支撑杆、滑块、第二支撑杆的防护面,并随着滑块移动张开或收缩,防止局部涌水对第一支撑杆、滑块、第二支撑杆的高压冲击,以延长该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防护膜可采用内层橡皮防护膜4。

  进一步,所述排水孔9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排水孔6均匀分布于所述防水布的底部。

  由于需要将局部涌水快速排出,通过将排水孔9均匀分布于所述防水布的底部,所以排水孔9处于低位并利用重力因素能够更容易实现上述目的。

  进一步,为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固性,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个数可设计为4个,4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均匀分布支撑起所述防水布的4个角。

  进一步,所述防水布上设有用于排水结束后对局部涌水口进行修护的注浆孔10,可实现对作业面涌水点的注浆加固并防止地下水倒流。

  进一步,所述注浆孔10处且位于所述注浆孔10内设有单向阀。单向阀仅允许浆液从外部穿过送浆孔10送入隧道内涌水工作面,而当地下水进入单向阀时无法导通,从而防止地下水由注浆孔10涌出、同时在注浆时供浆液进入。

  进一步,由于需要将局部涌水快速排出,可将所述排水孔9设计位于所述注浆孔10的下方,所以排水孔9处于低位并利用重力因素能够更容易实现上述目的。

  当注浆孔10处于排水孔9的上方时,便于利用从上至下对局部涌水工作面全面进行封堵,注浆效果会更好些。

  进一步,由于千斤顶比较常用和造价便宜,所述升降装置可采用千斤顶8。随着千斤顶加载铰接点可以沿导轨移动,令伞状空间开口变大。

  进一步,由于液压力比较大,能够牢固地顶住局部涌水工作面,所述千斤顶8可采用液压驱动式。

  进一步,为便于精确手动施力和避免液压驱动力大破坏局部涌水工作面,所述千斤顶8采用机械手动驱动式。

  进一步,所述单向阀包括闸门(14)及闸门扣件(15),所述闸门扣件(15)固定于所述注浆孔(10)内,所述闸门(14)的一端与所述注浆孔(10)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所述闸门(14)的另一端与所述闸门扣件(15)朝向注浆孔(10)内端的一面相抵,当需要注浆时,浆液从注浆孔(10)的外端进入并推动闸门(14)向内转动以供浆液进入,待注浆结束后由地下水压力推动闸门(14)向外转动,并碰到闸门扣件(15)而停止。

  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单向阀结构,便于注浆和防止地下水从注浆孔10流出。

  进一步,所述单向阀还包括扭簧,所述闸门(14)通过所述扭簧与所述注浆孔(10)的内表面转动连接,并用于使得所述闸门(14)的另一端与所述闸门扣件(15)朝向注浆孔(10)内端的一面相抵。

  通过在闸门14与注浆孔10之间设有扭簧,即可在闸门14和闸门扣件15朝向注浆孔10内端的一面预先设定一定的预紧力,以进一步防止地下水从注浆孔10中渗漏出去。

  进一步,所述单向阀还包括转动轴13,所述闸门14的一端通过所述转动轴13与所述注浆孔10的内表面转动连接。

  若需要注浆,则将注浆管与注浆孔10连接,由浆液压力推动闸门14向内绕转动轴13旋转以供浆液进入,待注浆结束后由地下水压力推动闸门14然转动轴13向外旋转,并碰到闸门扣件而停止,防止地下水由注浆孔10排出。

  当然,在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处设置一圈用于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相抵的止水带,以增强防水布边缘对局部涌水口之间的封堵。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止水带为凹凸止水带,止水带最前方为凸起的结构,以此增加止水带与作业面的接触,增强止水带的止水效果。

  进一步,防水布为外层高强防水布3,外层高强防水布包裹在外层钢杆形成的伞状空间外部,类似于雨伞的伞面,内层橡皮防护膜安装于内层钢杆放射形成的伞状空间前方,形成一个弧形或者锥形的防护面,并随着滑块移动张开或收缩。

  进一步,为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固性,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个数为4个,4个所述第二支撑杆均匀分布支撑起所述防护膜的4个角。

  进一步,为了保证浆液顺畅的流进,所述防水布及所述防护膜上分别对应设有注浆孔10,各所述防水布上的注浆孔10与对应的所述防护膜上的注浆孔10之间连通有注浆管道17。

  进一步,为了保证隧道局部涌水顺畅的排出,所述防水布及所述防护膜上分别对应设有排水孔9,各所述防水布上的排水孔9与对应的所述防护膜上的排水孔9之间连通有排水管道18。

  进一步,所述注浆孔10的个数为多个,多个所述注浆孔10均匀分布于所述防水布的上部。

  当注浆孔10处于排水孔9的上方时,便于利用从上至下对局部涌水工作面全面进行封堵,注浆效果会更好些。

  进一步,由于千斤顶比较常用和造价便宜,所述升降装置可采用千斤顶8。随着千斤顶加载铰接点可以沿导轨移动,令伞状空间开口变大。

  进一步,由于液压力比较大,能够牢固地顶住局部涌水工作面,所述千斤顶8可采用液压驱动式。

  进一步,为便于精确手动施力和避免液压驱动力大破坏局部涌水工作面,所述千斤顶8采用机械手动驱动式。

  如图5所示,千斤顶8包括第一安装座81、至少2个第一转动杆82、第一传动螺母83、第二传动螺母84、至少2个第二转动杆85、第二安装座86及传动螺杆87,传动螺杆87的一端固定有手拧环871,传动螺杆87的一端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母872,传动螺杆87上设有正向螺纹873及反向螺纹874;所述第一安装座81的底部设有转动连接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的地锚16,所述第一安装座81的顶部对称转动固定有2个所述第一转动杆82的第一端,其中一第一转动杆82的第二端转动于第一传动螺母83的底部,另一第一转动杆82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第二传动螺母84的底部,第一传动螺母83螺纹连接于传动螺杆87的正向螺纹873上,第二传动螺母84螺纹连接于传动螺杆87的反向螺纹874上,第一传动螺母83的顶部转动连接于一第二转动杆85的第一端,第二传动螺母84的顶部转动连接于另一第二转动杆85的第一端,一第二转动杆85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第二安装座86的底部,另一第二转动杆85的第二端也转动连接于第二安装座86的底部,第二安装座86的顶部设有铰接点861,铰接点861用于与外层钢杆1转动连接。

  实施例1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的机械手动驱动结构,通过采用机械手动驱动式,便于精确手动施力和避免液压驱动力大破坏局部涌水工作面。

  进一步,所述防护膜上设有用于测量局部涌水的地下水压力的孔压传感器11,所述孔压传感器11通过控制器与显示装置电连接,所述孔压传感器11靠近所述防护膜的底部。

  孔压传感器在对地下水进行导流的同时可以实时监控地下水压力,为险情分析和指力提供有力依据。

  进一步,所述防水布上设有用于对排水孔6进行开闭的阀门12。若需要排水,则打开排水口6上的阀门10;若不需要排水,则关闭排水口6上的阀门10。

  进一步,为了方便开闭,所述阀门12上设有用于开闭阀口的拧紧螺栓。

  进一步,所述涌水防护装置还包括至少2个地锚16,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一端通过一所述地锚16转动安装于隧道地面19上,至少一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通过一所述地锚16转动连接于地面上。

  实施例1还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

  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隧道涌水工作面的位置,将升降装置的第一端转动安装于隧道地面19上,将至少一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连接于隧道地面19上,其中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相比,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靠近于隧道涌水工作面的位置;接着启动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伸长,升降装置的伸缩端在导轨2上滑行,第二支撑杆也随之转动且其第二端也跟着滑块6在导轨2上滑动,然后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作用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并与之相抵,撑开防水布形成第一伞状空间,使得防水布边沿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的边缘相紧密贴合,所述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9。

  该安装方法仅需区区几步即可实现隧道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操作非常简便,并在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6,排水孔6用于将隧道涌水即地下水缓慢向外排出,使用有效且安装方便,便于后期对涌水的来源、压力等进行收集和分析,不会影响事故分析和后期施工推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沙袋对工作面进行封堵的这种耗时耗力且不安全的方式。

  进一步,为了保证使用时的安全性,在使用涌水防护装置之前堵住排水孔6。

  进一步,在所述挡水板上还设有至少一个注浆孔10,在注浆孔10处且位于所述挡水板上设有单向阀。

  当需要解除对隧道局部的防护时,启动升降装置的伸缩端缩回,升降装置的伸缩端在导轨2上向左滑行,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向左滑动,第二支撑杆也随之转动且其第二端也跟着滑块6在导轨2上向左滑动,即可实现防水布的收缩。从而离开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

  实施例1中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实施例1还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方法,该安装方法仅需区区几步即可实现隧道涌水防护装置的使用,操作非常简便,启动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伸长,升降装置的伸缩端在导轨2上滑行,第二支撑杆也随之转动且其第二端也跟着滑块6在导轨2上滑动,然后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铰接点作用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并与之相抵,撑开防水布形成第一伞状空间,使得防水布边沿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的边缘相紧密贴合,将撑伞的这种生活中常见挡雨方式极具创造性应用于对隧道局部涌水实现有效防护,其操作十分容易,从而更快地封堵隧道内局部作业面涌水,保障施工进度和安全。

  实施例2

  如图6-8所示,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用于对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进行封堵,所述涌水防护装置包括千斤顶8、4个外层钢杆1、导轨2、滑块6、4个内层钢杆5及外层高强防水布3(图未示);所述千斤顶8的第一端通过地锚16转动安装于隧道地面19上,所述升降装置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一外层钢杆1上,即升降装置的第二端转动安装于一外层钢杆1的转轴安装缺口121内,以避免形成干涉。

  一外层钢杆1上设有滑动端111,滑动端111滑动连接于导轨2上,各所述外层钢杆1的第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动端111,各所述外层钢杆1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各所述内层钢杆5的第一端,所述滑块6滑动连接于所述导轨2上,各所述内层钢杆5的第二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滑块6上,其中至少一组外层钢杆1和内层钢杆5之间的铰接点转动连接于地面上,使用状态下,各所述内层钢杆5与隧道局部涌水工作面相对设置,当所述升降装置驱动其第二端在导轨2上滑动时,各所述外层钢杆1随之形成第一伞状空间,所述防水布包裹设置于所述第一伞状空间上,所述防水布上设有至少一排水孔9。

  实施例3

  如图9所示,所述外层高强防水布3处设有用于对排水孔10进行开闭的阀门12。安装该装置之前要关闭排水孔6上的阀门12,防止涌水,从而使用起来更加安全。阀门12设有用于开闭阀门12的拧紧螺栓121,所述阀门12处设有孔压传感器122。

  如图10所示,所述外层高强防水布3处设有单向阀,单向阀包括闸门14及闸门扣件15,所述闸门扣件15固定于所述注浆孔10内,所述闸门13的一端与所述注浆孔10的内表面通过转动轴13转动连接,所述闸门13的另一端与所述闸门扣件14朝向注浆孔10内端的一面相抵,当需要注浆时,浆液从注浆孔10的外端进入并推动闸门13向内转动以供浆液进入,待注浆结束后由地下水压力推动闸门13向外转动,并碰到闸门扣件14而停止。

  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单向阀结构,便于注浆和防止地下水从注浆孔10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本行业的普通技术人员均可按说明书附图所示和以上所述而顺畅地实施本发明;但是,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隧道局部涌水防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