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技术 > 门窗钥匙> 一种门体及制冷设备独创技术28929字

一种门体及制冷设备

2021-02-10 02:42:27

一种门体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体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市场上的例如立式冷柜、冰吧或酒柜等产品中,其门把手可按外置式、隐藏式进行分类,也可以按助力式、非助力进行分类。

  现有制冷设备的门体上经常会设置有助力式门把手,用于解决开门困难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安装有磁性门封条的门体,助力式门把手更受欢迎。现有助力式门把手又可以按外置式、隐藏式进行分类。针对于助力式、外置式门把手,其完全外露于门体外侧,不美观,且容易造成磕碰,特别是将其安装至立式冷柜上进行运输时,需要对门把手组件进行单独保护处理;此外,外置式门把手一般是安装在门壳的侧壁上并延伸至门壳的前壁,这样,使得门体的左右宽度较箱体的左右宽度窄,造成在相同内胆容积下,使得整个箱体的体积大,造成占用空间大;且在门体的左右宽度较箱体左右宽度窄时,对应地箱体的前侧开口也会变小,影响用户取物体验。

  针对助力式、隐藏式门把手用户存在无把手抓握的感觉,用户体验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门体,用于兼顾门体美观性、安全及省力开门的效果,提升产品卖点及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门体,其包括门壳和门把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把手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其设置在所述门壳的内侧空间;顶杆,其位于所述门壳的内侧空间且与所述第一固定座滑动配合,且所述顶杆具有推动端和伸出所述门壳的顶出端;连杆,其设置在所述门壳的内侧空间,且与所述顶杆的推动端和所述门壳分别转动配合;第二固定座,其设置在所述门壳的外侧;把手,其设置在所述门壳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固定座转动配合;弹性复位件,其用于驱动所述把手转动复位;传动部,其与所述第二固定座滑动配合,且与所述把手传动连接,在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所述传动部将所述顶杆的顶出端顶出,而在所述把手转动复位过程中,所述传动部将所述顶杆的顶出端缩回复位。

  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门把手组件还包括:加强部,其设置在所述门壳的内侧空间上,所述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分别与所述加强部连接,且所述连杆与所述加强部转动配合。

  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加强部上形成有朝向所述第一固定座延伸的相对内翻边;所述门把手组件还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连杆的第一末端形成有第一转动通孔,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转动通孔与所述顶杆的驱动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位于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有第二转动通孔,且相对的所述内翻边分别形成有安装通孔;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二转动通孔且两端分别转动设置在两个安装通孔中。

  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传动部包括:第一推杆,其与所述第二固定座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一转动通孔和第二转动通孔之间的部分转动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把手配合;第二推杆,其与第一推杆平行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固定座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二转动通孔和第二末端的部分转动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把手配合。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形成有第一滑槽,且所述顶杆的位于所述推动端和所述顶出端之间的部分上形成有所述第一滑槽相配合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形成有第二滑槽,且所述传动部上形成有所述第二滑槽相配合的第二滑轨。

  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门把手组件还包括:第三转轴,其上套设有所述弹性复位件,所述把手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

  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门把手组件还包括把手钣金件,其具有所述驱动端,且在所述驱动端处形成相对的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所述第二固定座的相对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通孔和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三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吊耳上的开孔并转动安装至所述第一安装通孔,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吊耳上的开孔并转动安装至所述第二安装通孔;在所述把手处于初始位臵时,所述传动部抵靠所述驱动端; 把手外罩,其与所述把手钣金卡接配合,用于罩住部分所述把手钣金件。

  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门把手组件还还包括:外罩壳,其位于所述门壳的外侧,用于罩住位于所述把手和所述门壳之间的部分。

  如上所述的门体,所述外罩壳的内侧壁上形成有卡扣,所述第二固定座的侧壁上形成有与所述卡扣相配合的卡槽。

  本申发明的目的之二还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用于兼顾制冷设备门体上设置的门把手组件的美观性、占用面积小及省力开门的效果,提升产品卖点及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制冷设备,其包括门体,所述门体为如上所述的门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第一固定座和顶杆配合滑动安装且分别安装至门壳内侧空间,第二固定座设置在门壳的外侧,把手相对于第二固定座可转动且设置在门壳的外侧,使门把手组件半隐藏在门体中,相对于完全外露于门体外侧的外置式门把手组件,在将本申请中门把手组件安装至门体上时,至少部分降低了门把手组件易磕碰的风险,提升安全性,且保留了把手的实际抓握感;(2)顶杆和第一固定座均位于门壳的内侧空间,使门体左右宽度与箱体左右宽度基本相等,提升了门体的美观性。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实施例与门框的剖面图,其中门体未被打开;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实施例与门框的剖面图,其中门体被打开;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实施例中门把手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实施例中门壳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实施例中门把手组件的加强铁、顶杆和连杆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实施例中门把手组件的第二固定座的底视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门体实施例中门把手组件的传动部、转轴、扭簧、第二固定座和把手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制冷设备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0为图9中K部分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门把手组件;10-加强铁;11-内翻边;12-开口;13-卡扣;14-第一固定孔;15-第二固定孔;20-第一固定座;21-滑槽;22-卡槽;23-第一固定孔;24-肋;30-第二固定座;31-滑槽;32/32'-吊耳;321-第一固定孔;321'-第二固定孔;33-卡扣;34-第一安装通孔孔;35-第二安装通孔;40-顶杆;41-顶杆头罩;411-顶出端;42-顶杆本体;421-滑轨;422-推动端;50-连杆;51-第一转动通孔;52-第二转动通孔;60-传动部;61-第一推杆;611-滑轨;62-第一推杆;621-滑轨;70-把手;71-把手钣金件;711-卡槽;72-把手外罩;721-卡扣;73-第一吊耳;74-第二吊耳;80-外罩壳;81-卡扣;90-门壳;91-前壁;911-第一开口;912-第一固定孔;913-第二固定孔;914/915-内翻边;92-后壁;921-第二开口;922-第一螺钉孔;923-第二螺钉孔;93-侧壁;110-扭簧;120-门壳外罩;121-贯通部;122-第一贯通孔;123-第二贯通孔;130-第一转轴;140-第二转轴;150-第三转轴;200-箱体;210-门框;300-门体;A/B/C/D-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为了兼顾门体美观性、安全性、具有该门体的制冷设备占用空间小及省力开门的效果,本实施例涉及一种门体300,其包括门壳90和门把手组件100。

  参考图1至图8,详细介绍本实施例中门把手组件100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门把手组件100包括第一固定座20、第二固定座30、顶杆40、连杆50、传动部60、把手70、以及弹性复位件,本实施例弹性复位件为扭簧110,当然也可以选择具有弹性复位功能的其他元件,例如硅胶块。

  如图1至图5,本实施例中的门壳90具有前壁91、后壁92和与前壁91和后壁92分别对接的侧壁93,前壁91和后壁92平行且长度延伸方向相同,前壁91、后壁92和侧壁93围成内侧空间,门壳90用于形成门体300的外观面。在前壁91上预留有第一开口911,用于安装第一固定盒20和第二固定盒30,且在第一开口91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固定孔912和第二固定孔913,并在第一开口91的左右边缘处形成有朝向前壁91的内表面翻折的内翻边914和915;且在后壁92上预留有第二开口921(如图4所示),用于顶杆40的顶出。

  在门壳90的内侧空间设置加强部,本实施例加强部选择为加强铁10,其安装至门壳90内侧空间,如图1至图4,本实施例加强铁10具体设置在门壳90的前壁91的内表面上,以便将第一固定座20固定至该加强铁10上,避免将第一固定座20直接安装至门壳90上而需要在门壳90的前壁91上开口或损伤门壳90的外观面,同时增强门把手组件100安装至门壳90上的强度。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加强铁10为板状,其具有开口12,且在开口12的周向绕设有多个卡扣13,并且在加强铁10的开口12的边缘处形成有朝内翻折的相对内翻边11,并在加强铁10的位于相对内翻边11的两侧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4和第二固定孔15。

  如图5所示,门壳90的前壁91上的内翻边914和915,用于定位加强铁10,加强铁10与门壳90的前壁91的内表面贴合并使内翻边914和915穿过开口12。

  为了便于门把手组件100的组装,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固定座20安装在门壳90的内侧空间,本实施例第一固定座20安装在门壳90的前壁91和侧壁93之间的拐角处,与侧壁93紧贴,在底座的边缘处设置有多个卡槽22,并在底座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23和第二固定孔23。在将第一固定座20固定至加强铁10上时,底座上的各卡槽22与加强铁10上的各卡扣15卡接,实现第一固定座20与加强铁10的固定。

  如图4所示,第一固定座20上还形成有多条交错的肋24,用于增强第一固定座20的整体强度。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顶杆40设置在门壳90的内侧空间,即顶杆40设置在门壳90的侧壁93的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顶杆40包括顶杆头罩41和顶杆本体42,顶杆头罩41具有顶出端411,其伸出门壳90的后壁92的第二开口921,用于抵住门框210,顶杆本体42顶部伸入该顶杆头罩41内。顶杆本体42的推动端422与连杆50转动铰接且与第一固定座20滑动配合。

  本实施例连杆50也设置在门壳90的内侧空间,其分别与顶杆40的推动端422和门壳90转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门壳90的前壁9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加强铁10,为了避免对门壳90的损伤,本实施例连杆50与加强铁10转动配合。

  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连杆50具有位于第一末端处的第一转动通孔51和位于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之间的第二转动通孔52。顶杆40的推动端422设置有相对的转动通孔,第一转轴130穿过第一转动通孔51且将第一转轴130的两端分别伸入推动端422处的相对转动通孔中,实现连杆50与顶杆40的推动端422转动铰接。

  在加强铁10的相对内翻边11上分别开设安装通孔,第二转轴140穿过穿过第二转动通孔52且将第二转轴140的两端分别伸入相对的内翻边11上的两个安装通孔中,实现连杆50与加强铁10的转动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把手70位于门壳90的前壁91且具有驱动端和握持端,顶杆40的推动端422通过连杆50和传动部60实现与把手70的驱动端配合,握持端用于用户抓握,便于用户抓握该把手70的握持端时可将门体打开。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顶杆本体42的可移动,在第一固定座20的与门壳90侧壁93的相对的侧面上的前后两侧上分别形成有滑槽21,对应地,在位于顶杆本体42的推动端422和顶出端411之间的部分的前后两侧上分别形成滑轨421,顶杆本体42与第一固定座20发生相对移动时,滑轨421置于滑槽21内且与滑槽21形成滑动副,能够有效限定顶杆本体42的前后移动,避免其发生偏移。

  滑槽2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U型槽、T型槽或燕尾槽等形状,对应地,滑轨421的截面形状与滑槽21的截面形状适配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顶杆本体42的位于推动端422和顶出端411之间的部分上开设有凹槽,以便减轻顶杆本体42整体的重量,便于把手90转动时容易将顶杆本体42的顶出端411顶出。

  把手90在转动时通过传动部60进行动力传递,将把手90的转动力通过传动部60传递至连杆50,然后通过连杆50再将动力传递至顶杆40。

  如图2至图4、图8所示,传动部60包括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在结构上完全相同,滑动设置在第二固定座30内,分别与把手90和连杆50转动配合。

  为了实现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的可滑动,在第二固定座30的左右两侧内部分别形成有滑槽31,对应地,在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上分别形成有滑轨611和621,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与第二固定座20发生相对移动时,滑轨611和621置于滑槽31内且与滑槽31形成滑动副,能够有效限定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的前后移动,避免其发生偏移。

  滑槽3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U型槽、T型槽或燕尾槽等形状,对应地,滑轨611和621的截面形状与滑槽31的截面形状适配即可。

  第一推杆61的一端和第二推杆62的一端分别抵靠把手90的驱动端,第一推杆61的另一端和第二推杆62的另一端分别抵靠连杆50。

  如图2和图3所示,具体地,第一推杆61的另一端抵靠至连杆50的位于第一转动通孔51和第二转动通孔52之间的部分上,第二推杆62的另一端抵靠至连杆50的位于第二转动通孔52和其第二末端之间的部分上。

  在把手70沿图2中虚线箭头方向(即远离门框210的方向)向外拉时,把手70的驱动端与第一推杆61配合,将第一推杆61向后顶起并进而使连杆50发生顺时针转动,使得连杆50的第一端向后运动并将顶杆40的顶出端411顶出至门框210上,门框210对门体施加反作用力,实现门体打开,如图3所示。在此过程中,由于连杆50顺时针转动,其第二端向前运动,并将第二推杆62向前推出并牢牢抵靠至把手70的驱动端。

  为了便于把手70复位,如图2图3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转轴150转动设置在把手70上,并然后将整体转动设置在第二固定座30上,扭簧110套在该第三转轴150上,且扭簧110的一端固定至第二固定座30上,另一端在把手70转动时抵靠至把手70。

  在把手70沿图2中虚线箭头方向向外拉时,扭簧110的一端由于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0上而保持不动,另一端随着把手70的转动而转动,并转动到一定角度后,扭簧110抵靠至把手70上,使得在顶杆40的顶出端411顶出的同时扭簧110蓄积弹性力。

  在打开门体后,松开把手70,扭簧110的弹性恢复力使把手70沿图3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即靠近门框210)向内运动,此时第一推杆61向前运动且第二推杆62向后运动,连杆50逆时针转动,其第一端带动顶杆本体42的推动端422向后运动,带动顶杆头罩41的顶出端411缩回,直至扭簧50复位,把手70恢复至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

  为了提高把手70的强度及美观性,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把手70包括把手钣金件71和把手外罩72,把手外罩72通过卡接方式连接把手钣金件71且罩住部分把手钣金件71,具体地,在把手钣金件71的相对侧壁上开设有卡槽711,对应地,在把手外罩72的内侧壁上形成有与卡槽711相对应的卡扣721,通过卡扣721和卡槽711的卡接,将把手外罩72和把手钣金件71固定在一起。

  如图4、图7和图8所示,把手70通过第三转轴150固定至第二固定座30上,且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滑动设置在第二固定座30内且一端分别由把手70承载。

  具体地,把手70的驱动端处形成有相对的第一吊耳73和第二吊耳74,第二固定座30的相对侧壁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通孔34和第二安装通孔35;第三转轴140的一端穿过第一吊耳73上的开孔并转动安装至第一安装通孔34,第三转轴140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吊耳74上的开孔并转动安装至第二安装通孔35;在把手70处于(即如图2所示的)初始位置时,第一推杆61的一端和第二推杆62的一端分别抵靠把手70的驱动端。

  为了实现第二固定座30的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0的前后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吊耳32和32',且该吊耳32和32'对应开设有第一固定孔321和第二固定孔321'。

  螺钉A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座30的第一固定孔321、门壳90的前壁91上的第一固定孔912、加强铁10的第一固定孔14和第一固定座20的第一固定孔23固定,螺钉B依次穿过第二固定座30的第二固定孔321'、门壳90的前壁91的第二固定孔913、加强铁10的第二固定孔15和第一固定座20的第二固定孔(未示出)固定。

  在门把手组件100组装安装至门壳90上时,把手70的驱动端和门壳90的前壁91之间的部分外露部件(例如第二固定座20、第三转轴150以及第一推杆61及第二推杆62)会影响整个门把手组件100的美观性,因此,如图1至图4、图8所示,门把手组件100还包括外罩壳80,其用于罩住位于把手70的驱动端和门壳90的前壁91之间的外露部分。

  为了实现外罩壳80的固定安装,外罩壳80可以卡接至第二固定座30,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外罩壳80的左右相对内侧壁上形成有卡扣81,对应地,在第二固定座30的左右相对外侧壁上形成有卡扣33,卡扣81为三角形,其斜向下,而卡扣33也为三角形,其斜向上,在外罩壳80安装时,卡扣81和卡扣33相互卡接,实现外罩壳80的固定。

  此外,在门体300被打开时,用户会看到门壳90的后壁92,因此,为了提升美观性,在门壳90的后壁92上设计有用于盖住顶杆头罩41的顶出端411与第二开口921之间缝隙的门壳外罩120。

  如图1至图4所示,门壳外罩120整体成板状,其具有与第二开口921对应的贯通部121,且为了将门壳外罩120固定至门壳90的后壁92上,在门壳90的后壁92的第二开口921的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螺钉孔922和第二螺钉孔923,对应地,在门壳外罩120的贯通部121的两侧开设有第一贯通孔122和第二贯通孔123,其中第一螺钉孔922和第一贯通孔122对应,第二螺钉孔923与第二贯通孔123对应。此外,第一固定座20靠近门壳90后壁92的顶部的前后侧上开设有第一螺柱(未示出)和第二螺柱(未示出)。

  在将门把手组件100安装至门壳90上时,螺钉C依次穿过第一贯通孔122和第一螺钉孔922伸入第一螺柱,螺钉D依次穿过第二贯通孔123和第二螺钉孔923伸入第二螺柱,实现门壳外罩120、门壳90的后壁92与第一固定座20之间的相互固定。

  门把手组件100的安装顺序如下:(1)在门壳90的前壁91和后壁92上分别预留有第一开口911、第一固定孔912和第二固定孔913以及第二开口921、第一螺钉孔922和第二螺钉孔923;(2)将加强铁10安装在门壳90的内侧空间并利用门壳90的内翻边914/915进行限位;(3)将连杆50通过第二转轴140安装至加强铁10上,且顶杆本体41通过第一转轴130安装至连杆50上;(4)将第一固定座20的卡槽22卡接至加强铁10的卡扣15;(5)将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安装至第二固定座30上,同时扭簧110套设在第三转轴150上且把手70在完成把手钣金件31和把手外罩32卡接后通过该第三转轴150固定至第二固定座30上;(6)通过螺钉A和B将第二固定座30固定至门体上;(7)将外罩壳80卡接至第二固定座30上;(8)顶杆头罩41通过门壳90的后壁92的第二开口921插入至与顶杆本体42接触;(9)将门壳外罩80通过螺钉C和D穿过门壳90后壁92上的第一螺钉孔922和第二螺钉孔923固定至第一固定座20上。

  其中,上述有些步骤在不影响安装的情况下可互换执行,在第(4)步中将第一固定座20安装至加强铁10上时,对门壳90进行发泡以形成门体,即第一固定座20和加强铁10发泡至发泡层内。

  门把手组件100除了安装螺钉A、B、C和D之外,其余部件均是通过卡接方式实现安装的,因此,在拆卸时较容易且方便。

  如图2和图3所示,开门时,拉动把手70,在把手70沿图2中虚线箭头方向从初始位置转动时,把手钣金件71的驱动端与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0配合,使连杆50顺时针转动,导致第一推杆61向后运动,第二推杆62向前运动,带动顶杆40的顶出端411向后顶出并抵靠门框210且向门框210施加推力,此时扭簧110蓄积弹性力,门框210向把手70施加反向推力,实现助力开门(如图3所示),节省力量。

  在打开门体300后,松开把手70,扭簧110的弹性恢复力使把手70沿图3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即靠近门框210)向内运动,把手70的驱动端与第一推杆61和第二推杆62的配合,使连杆50逆时针转动,导致第一推杆61向前运动,第二推杆61向后运动,带动顶杆40的顶出端411缩回,直至扭簧110复位,把手70恢复至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门体300中门把手组件100结构简单,易拆装,方便维护。

  本实施例门体300中门把手组件100的第一固定座20和顶杆本体42均位于门壳90的内侧空间,避免其外露,且把手70设置在门壳90的前壁91,实现门把手组件100的半隐藏式设计,相比顶杆40外露设置在门壳90的侧壁93的外侧面上,至少部分降低磕碰风险,且又可以实现把手70的实际抓握感,提升用户体验度。

  此外,根据用户实际需要,门把手组件100可以实现在门壳90的左右两侧的互换,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在门体300发泡之前,门壳90内侧空间的左右两侧内分别根据门把手组件100的安装顺序(1)至(4)安装加强铁10、连杆50、第二转轴140、顶杆本体41、第一转轴130以及第一固定座20,并之后进行门体300发泡。

  在用户需要将把手70安装在门壳90的前壁91的左侧边时,将根据如上所述的门把手组件100的(5)至(9)的安装顺序在门壳90前壁91的左侧边分别安装各剩余件,并在门壳90的前壁91的右侧边的第一开口处加装装饰盖(未示出)。

  在用户需要将把手70安装在门壳90的前壁91的右侧边时,将根据如上所述的门把手组件100的(5)至(9)的安装顺序在门壳90的前壁91的右侧边分别安装各剩余件,并在门壳90的前壁91的左侧边的第一开口处加装装饰盖(未示出)。

  实施例二

  参见图9和图10,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制冷设备,例如立式冷柜、酒柜等,包括门体和箱体200,其箱体200在其前端开口形成门框,该门体为如上所述的门体300,,其结构参见图1至图8及其如上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门壳90为形成门体300的外观面。

  门把手组件100设置在门体300的左侧边,且在门把手组件100的顶杆40的顶出端411顶出时抵靠门框中的左门框210。

  当然,门把手组件100也可以设置在门体300的右侧边,且在门把手组件100的顶杆40的顶出端411顶出时抵靠门框中的右门框(未示出)。

  在第一固定座20安装至门壳90上时,该第一固定座20与门壳90一起发泡,即第一固定座20形成在发泡层中,并随后根据实施例一所述的门把手组件100的安装顺序将门把手组件100的其余部件安装在门壳90上,以形成门体300。

  本实施例制冷设备具有半隐藏式门把手组件100,可以使门壳90的左右宽度与门框210的左右宽度一致,不仅提升整个门体300的美观性及产品卖点,而且在相同内胆容积大小的情况下,此方案中的箱体200体积较外置式门把手可以设计的更小,减小占用空间,且易于运输;且相同箱体200体积大小的情况下,此方案中的门体300左右宽度较外置式门把手涉及的门体300左右宽度宽,这样,可以对应地加大箱体200的前侧开口,提升用户打开门体300后的视野,且提高用户取物体验。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一种门体及制冷设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