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技术 > 石油煤气> 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独创技术16463字

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

2021-02-02 20:09:41

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润滑油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润滑油、润滑脂统而言之,为「润滑剂」之一种。而所谓润滑剂,简单地说,就是介于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具有减少两个物体因接触而产生摩擦的功能者。润滑油是一种技术密集型产品,是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而其真正使用性能又是复杂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过程的综合效应。润滑油的基本性能包括一般理化性能、特殊理化性能和模拟台架试验。每一类润滑油脂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理化性能,以表明该产品的内在质量。涂在机器轴承或者人体某个部位等运动部分表面的油状液体。有减少摩擦、避免发热、防止机器磨损以及医学用途等作用。一般是分馏石油的产物,也有从动植物油中提炼的。包含“润滑脂”。一般为不易挥发的油状润滑剂。

  然而,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会混入杂质,这些杂质一方面影响润滑油的效果,降低润滑油的功效,另一方面,将混有杂质的润滑油添加到机械设备中,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为了提高润滑油的二次利用率,将使用过的润滑油需要去除其中的杂质、铁销等颗粒,与新的润滑油混合使用,可以达到同样的润滑效果;同时,采用回收的润滑油进行生产加工,可以极大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但是现有的润滑油净化装置还存在着吸油管路不容易下沉到油池下部,吸油管路约束固定不方便和净化效果较差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显得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润滑油净化装置吸油管路不容易下沉到油池下部,吸油管路约束固定不方便和净化效果较差的问题。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包括润滑油净化过滤罐,支撑腿,视液镜,防护门,手握柄,吸油管配重盘结构,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支撑横板,吸油泵,导流管,添油漏斗,吸油控制开关,排油管和排油阀门,所述的支撑腿分别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下表面四角位置;所述的视液镜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正表面下部中间位置;所述的防护门铰链合页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手握柄螺栓连接在防护门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吸油管配重盘结构安装在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的下部;所述的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安装在防护门的内侧并位于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内部;所述的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分别与润滑油净化过滤罐和吸油泵相连接;所述的支撑横板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吸油泵螺栓连接在支撑横板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导流管一端镶嵌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上壁左侧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吸油泵的出油端;所述的添油漏斗镶嵌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上壁中间位置;所述的吸油控制开关螺钉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正表面左下侧;所述的排油管镶嵌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下壁中间位置;所述的排油阀门螺纹连接在排油管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吸油管配重盘结构包括油管配重盘,配重调节孔,配重螺栓,连接套管,锁紧螺栓和贯穿通孔,所述的配重调节孔开设在油管配重盘的内部外侧位置;所述的配重螺栓螺纹连接在配重调节孔内;所述的连接套管焊接在油管配重盘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锁紧螺栓螺纹连接在油管配重盘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贯穿通孔开设在油管配重盘的内部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包括安装固定板,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下部过滤网,上部侧挡板和下部导流板,所述的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和下部过滤网分别从上到下依次螺钉连接在安装固定板的左侧位置;所述的上部侧挡板分别螺栓连接在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和下部过滤网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下部导流板分别螺钉连接在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和下部过滤网的下表面左右两侧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包括吸油软管,L型固定杆,限位挡杆,下沉管和起拉吊环,所述的吸油软管缠绕在L型固定杆的外表面并位于限位挡杆的下部;所述的限位挡杆螺纹连接在L型固定杆垂直段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下沉管套接在吸油软管的左下端并用不锈钢抱箍片固定;所述的起拉吊环焊接在下沉管的左侧上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排油管具体采用L型的不锈钢管;所述的导流管具体采用不锈钢管;所述的排油管的直径比导流管的直径大十毫米至二十毫米。

  优选的,所述的配重调节孔具体采用带有内螺纹的圆形通孔;所述的配重调节孔设置有多个;所述的配重调节孔位于贯穿通孔的四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下沉管贯穿连接套管和贯穿通孔的内部;所述的锁紧螺栓贯穿连接套管顶紧在下沉管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和下部过滤网分别采用聚四氟乙烯纤维过滤网;所述的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和下部过滤网的网孔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优选的,所述的所述的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和下部过滤网的网孔直径设置在5um至1um。

  优选的,所述的安装固定板具体采用弧形的不锈钢板;所述的安装固定板与防护门螺栓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吸油软管具体采用带有不锈钢钢丝圈的透明橡胶管;所述的吸油软管的右端套接在吸油泵的进液端。

  优选的,所述的L型固定杆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的左侧下部位置并位于吸油泵的上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视液镜采用厚度设置在五毫米至八毫米的圆形钢化玻璃镜片。

  优选的,所述的吸油控制开关电性连接吸油泵;所述的吸油泵具体采用型号为CYZ-40的油泵;所述的吸油控制开关具体采用型号为BXK51的控制开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油管配重盘,配重调节孔,配重螺栓,连接套管和锁紧螺栓的设置,有利于起到增重的作用,可以使得下沉管下沉到油池的底部,提高吸油效率。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所述的上部过滤网,中间过滤网和下部过滤网的网孔直径设置在5um至1um,有利于进行三级过滤提高过滤净化效果,增强润滑油品质。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配重调节孔设置有多个,有利于根据润滑油油质的不同,调节配重螺栓的数量,保证下沉的需要。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安装固定板,防护门和手握柄的设置,有利于对净化过滤用的网板进行连接固定,并方便对过滤下的杂质进行清理。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上部侧挡板和下部导流板的设置,有利于对润滑油起到限位阻挡和导流的作用,提高净化效率。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导流管和添油漏斗的设置,有利于根据净化油液来源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添加方式,增加使用的便捷性。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吸油软管,L型固定杆,限位挡杆,下沉管和起拉吊环的设置,有利于对吸油管路进行约束固定,并方便用绳具连接起拉吊环进行拖拽移动管路的位置。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视液镜采用厚度设置在五毫米至八毫米的圆形钢化玻璃镜片,有利于对净化过滤后的油质进行察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管配重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润滑油净化过滤罐;2、支撑腿;3、视液镜;4、防护门;5、手握柄;6、吸油管配重盘结构;61、油管配重盘;62、配重调节孔;63、配重螺栓;64、连接套管;65、锁紧螺栓;66、贯穿通孔;7、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71、安装固定板;72、上部过滤网;73、中间过滤网;74、下部过滤网;75、上部侧挡板;76、下部导流板;8、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81、吸油软管;82、L型固定杆;83、限位挡杆;84、下沉管;85、起拉吊环;9、支撑横板;10、吸油泵;11、导流管;12、添油漏斗;13、吸油控制开关;14、排油管;15、排油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包括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支撑腿2,视液镜3,防护门4,手握柄5,吸油管配重盘结构6,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7,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8,支撑横板9,吸油泵10,导流管11,添油漏斗12,吸油控制开关13,排油管14和排油阀门15,所述的支撑腿2分别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下表面四角位置;所述的视液镜3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正表面下部中间位置;所述的防护门4铰链合页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手握柄5螺栓连接在防护门4的右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吸油管配重盘结构6安装在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8的下部;所述的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7安装在防护门4的内侧并位于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内部;所述的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8分别与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和吸油泵10相连接;所述的支撑横板9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吸油泵10螺栓连接在支撑横板9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导流管11一端镶嵌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上壁左侧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吸油泵10的出油端;所述的添油漏斗12镶嵌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上壁中间位置;所述的吸油控制开关13螺钉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正表面左下侧;所述的排油管14镶嵌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下壁中间位置;所述的排油阀门15螺纹连接在排油管14的左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吸油管配重盘结构6包括油管配重盘61,配重调节孔62,配重螺栓63,连接套管64,锁紧螺栓65和贯穿通孔66,所述的配重调节孔62开设在油管配重盘61的内部外侧位置;所述的配重螺栓63螺纹连接在配重调节孔62内;所述的连接套管64焊接在油管配重盘61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锁紧螺栓65螺纹连接在油管配重盘61的正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贯穿通孔66开设在油管配重盘61的内部中间位置;根据润滑油油池的不同,改变配重螺栓63的数量,将吸油软管81从L型固定杆82上解下来,将下沉管84放入油池内,在油管配重盘61,配重螺栓63,连接套管64和锁紧螺栓65重力的作用下,将下沉管84带入油池的底部,并将收集管路连接在排油管14上,打开排油阀门15。

  如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可导流的多层过滤网板结构7包括安装固定板71,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下部过滤网74,上部侧挡板75和下部导流板76,所述的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分别从上到下依次螺钉连接在安装固定板71的左侧位置;所述的上部侧挡板75分别螺栓连接在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下部导流板76分别螺钉连接在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的下表面左右两侧位置;接通外部电源通过吸油控制开关13启动吸油泵10,将需要净化的油液经过吸油软管81和导流管11吸入到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内,依次经过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的过滤后落入到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下部,并流入到排油管14内进入回收设备即可。

  如附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方便固定的吸油导管8包括吸油软管81,L型固定杆82,限位挡杆83,下沉管84和起拉吊环85,所述的吸油软管81缠绕在L型固定杆82的外表面并位于限位挡杆83的下部;所述的限位挡杆83螺纹连接在L型固定杆82垂直段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下沉管84套接在吸油软管81的左下端并用不锈钢抱箍片固定;所述的起拉吊环85焊接在下沉管84的左侧上部位置。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排油管14具体采用L型的不锈钢管;所述的导流管11具体采用不锈钢管;所述的排油管14的直径比导流管11的直径大十毫米至二十毫米。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配重调节孔62具体采用带有内螺纹的圆形通孔;所述的配重调节孔62设置有多个;所述的配重调节孔62位于贯穿通孔66的四周位置。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下沉管84贯穿连接套管64和贯穿通孔66的内部;所述的锁紧螺栓65贯穿连接套管64顶紧在下沉管84的外表面。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分别采用聚四氟乙烯纤维过滤网;所述的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的网孔直径从上到下依次减小。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所述的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的网孔直径设置在5um至1um。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安装固定板71具体采用弧形的不锈钢板;所述的安装固定板71与防护门4螺栓连接设置。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吸油软管81具体采用带有不锈钢钢丝圈的透明橡胶管;所述的吸油软管81的右端套接在吸油泵10的进液端。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L型固定杆82螺栓连接在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左侧下部位置并位于吸油泵10的上部位置。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视液镜3采用厚度设置在五毫米至八毫米的圆形钢化玻璃镜片。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吸油控制开关13电性连接吸油泵10;所述的吸油泵10具体采用型号为CYZ-40的油泵;所述的吸油控制开关13具体采用型号为BXK51的控制开关。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根据润滑油油池的不同,改变配重螺栓63的数量,将吸油软管81从L型固定杆82上解下来,将下沉管84放入油池内,在油管配重盘61,配重螺栓63,连接套管64和锁紧螺栓65重力的作用下,将下沉管84带入油池的底部,并将收集管路连接在排油管14上,打开排油阀门15;接通外部电源通过吸油控制开关13启动吸油泵10,将需要净化的油液经过吸油软管81和导流管11吸入到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内,依次经过上部过滤网72,中间过滤网73和下部过滤网74的过滤后落入到润滑油净化过滤罐1的下部,并流入到排油管14内进入回收设备即可。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新型的润滑油净化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