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技术 > 晶体生长> 一种双坩埚结构独创技术8823字

一种双坩埚结构

2021-03-02 11:24:42

一种双坩埚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单晶硅料制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续直拉单晶所用的双坩埚结构。

  背景技术

  CZ单晶工艺是制备单晶硅的常规工艺。CZ直拉单晶硅制造过程是将多晶硅料放入石英坩埚中,加热融化形成液态硅料,然后经过调温、引晶、放肩、转肩、等径、收尾等六个步骤,最终生产出单晶硅棒。采用常规CZ工艺通常采用一次加料或副室多次复投料,由于加料、熔料过程耗费时间长,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制造成本相对较高。另外,常规CZ工艺通常在初始装料和多次加料时添加掺杂剂,由于掺杂元素分凝系数的影响,拉制的单晶硅棒轴向电阻率分布不均匀。

  CCZ单晶工艺是制备单晶硅的另一种工艺,为连续拉晶工艺。CCZ工艺主要通过炉外加料器装置,在拉晶制备过程中将硅料以连续加入到炉体内坩埚中,从而保证长时间连续拉晶的进行。而CCZ工艺便于掺杂剂的随时添加,从而保证制备的单晶硅棒轴向电阻率均匀。CCZ工艺,通常采用双坩埚,即在外坩埚内设置内坩埚,将硅料添加在外坩埚与内坩埚之间的区域,现有技术的双坩埚结构如图1所示,内坩埚通过连接件11固定于外坩埚上方,连接件11固连支撑件12、然后通过升降装置14与支撑件12外侧的螺纹13匹配带动移动。采用双坩埚,防止在拉晶制备过程,由于加料导致坩埚内熔体波动、温度变化异常等,影响晶体的生长。内坩埚稳定的设置在熔体生长的坩埚中,对保证熔体稳定性、提高拉晶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公开号为JP 1996005736B2的日本专利公开一种双坩埚结构,其包括内坩埚升降装置1,内坩埚10通过连接件11连接到管状支撑件12上,支撑件12下部设置螺纹13,升降机构14与支撑件螺纹卡和,对内坩埚10进行升降。该专利公开的内坩埚悬挂装置占用炉体空间大、结构复杂、不易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坩埚结构,其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能够将内坩埚稳定的设置在外坩埚中,提高内坩埚设置的稳定性,同时能够对内坩埚的平衡性、水平性进行调节,提高安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坩埚结构,包括内坩埚和外坩埚,所述外坩埚位于炉体内,用于容纳硅料,炉体内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位于外坩埚上方,还包括多个支持装置,内坩埚通过所述多个支持装置连接于盖板,并悬挂于容纳硅料的外坩埚中。

  优选地,所述支持装置包括支撑件、固定件和连接件,所述支撑件和固定件分别连接于连接件的上下端,所述支撑件连接于盖板,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内坩埚。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支持装置数量一致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分散设置于所述盖板上,所述支撑件为螺杆,所述螺杆通过对应的固定孔与所述盖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孔以炉体中心轴为中心线均匀分布于所述盖板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卡扣,所述卡扣上端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螺杆通过所述安装孔与卡扣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为横杆,所述横杆与所述卡扣配合连接所述内坩埚。

  进一步地,所述内坩埚为圆筒状,所述内坩埚侧壁上部设置有与所述支持装置数量一致的悬挂孔,所述横杆穿过所述悬挂孔与所述卡扣配合连接所述内坩埚。

  进一步地,所述支持装置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支持装置上端连接于盖板、下端连接于内坩埚。

  事例性地,所述支持装置为耐高温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占用炉体空间小、结构简单、运行稳定、容易操作的内坩埚悬挂的双坩埚结构,其利用螺杆可以对内坩埚的平衡性、水平性进行调节,能够提高内坩埚的安装精度;采用多个支持装置,能够提高内坩埚设置的稳定性;支撑装置连接于盖板,保证了内坩埚与炉体中心对中,从而提升内坩埚运行的稳定性及拉晶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现有双坩埚结构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双坩埚结构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双坩埚结构支持装置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双坩埚结构支持装置分布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双坩埚结构盖板的俯视图。

  图中,1.内坩埚升降装置,10.内坩埚,11.连接件,12.支撑件,13.螺纹,14.升降机构,100.双坩埚结构,20.炉体,21.盖板,22.加热器,23.硅料输送装置,24.热屏,25外坩埚,26.晶棒,27.硅液,30.支持装置,31.支撑件,32.连接件,33.固定件,40.悬挂孔,41.固定孔,42.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用CCZ工艺,制备晶棒26的双坩埚结构100,其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外坩埚25、内坩埚10,外坩埚25位于炉体20内,用于容纳硅料,炉体20内设置有盖板21,还包括至少两个支持装置30,支持装置30用于将内坩埚10连接于盖板21,并位于外坩埚25内。支持装置30如果为两个,则相对设置,如果为三个或三个以上,则分散设置即可。炉体20内设置有加热器22,用于加热熔化硅料,形成硅液27;还设置有热屏24,用于引导气体流通。在连续拉晶制备过程中,炉外加料装置(图中未示出)通过硅料输送装置23将硅料连续地加入到外坩埚25与内坩埚10的间隙处,加热器22加热熔化硅料。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坩埚结构100,内坩埚10为圆筒状,内坩埚10侧壁上方设置有悬挂孔40,悬挂孔40个数为三个。当然,悬挂孔40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于三个。悬挂孔40作为连接孔,其位置可以任意设置。优选地,悬挂孔40以内坩埚10中心轴为中心线,均匀分布在内坩埚10侧壁上方。通过打孔机对内坩埚10进行打孔,孔的直径能够匹配支持装置30即可。

  双坩埚结构还包括3个支持装置30,其结构如图3所示,支持装置30包括支撑件31、固定件33和连接件32,支撑件31和固定件33分别连接于连接件32两端,支撑件31连接于盖板21、固定件33连接于内坩埚10。盖板21结构如图5所示,盖板21上设置有3个固定孔41,固定孔41以炉体20中心轴为中心线均匀分布。当然,固定孔41也可以为多个。

  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支持装置30的支撑件31为螺杆、固定件33为横杆、连接件32为卡扣,卡扣上端设置有安装孔42。如图4所示,螺杆上端通过盖板21上对应的固定孔41与盖板21螺纹连接,螺杆下端通过安装孔42与卡扣螺纹连接。内坩埚10上的悬挂孔40与横杆配合,卡合在卡扣下端。卡扣下端设置有开孔,通过横杆对内坩埚10进行螺纹固定。

  当然,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坩埚结构100,其支持装置30还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支持装置30上端通过盖板上对应固定孔41连接于盖板21、支持装置30下端通过内坩埚10上对应悬挂孔40连接于内坩埚10。

  支持装置30无论是哪种结构,均优选耐高温材料制成,例如钨、碳化物、石墨或者复合材料。

  本实施例的内坩埚10通过三个支持装置30与盖板21相连,当然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于三个的支持装置30对应设置。安装完成后,使用测量尺进行测量,通过拧动螺杆螺纹,调节内坩埚10的水平。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坩埚结构100制备单晶硅棒。首先对炉体20进行清扫,然后将热场在炉体内20进行安装,安装时保证热场的中心与炉体中心对中。前期工作准备完成后,进行装料工序,先安装外坩埚25,然后将多晶硅料均匀的装入外坩埚25中。最后,将盖板21连同通过支持装置30连接的内坩埚10放入炉体内。

  加热器22加热熔化硅料时,外坩埚25与内坩埚10无重叠区域,当外坩埚25内的硅料熔化完成后,将外坩埚25通过炉体底部装置上升至拉晶位置,进行正常拉晶。防止未熔化的多晶硅料与内坩埚10接触,造成内坩埚10破损;及防止内坩埚10过早地进入硅液27中,以降低内坩埚10的软化腐蚀速度。

《一种双坩埚结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