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织造> 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独创技术21605字

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

2021-03-19 17:25:06

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其具备:具有造纸面侧经纱和造纸面侧纬纱的造纸面侧织物层、以及具有行进面侧经纱和行进面侧纬纱的行进面侧织物层。

  背景技术

  通过织造经纱和纬纱而构成的造纸用织物被用于抄纸用的网、压榨毡、压榨带、干燥机帆布等多种用途中。对于抄纸机的网部中使用的抄纸用网,为了满足提高所制造的纸的品质、基于制造速度的高速化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要求没有褶皱且不蜿蜒地稳定行进的行进性、从原料液中更多地除去水的脱水性或通气性、抑制表面的凹凸转印而残留在纸上的表面性(纸面性)、抑制堵塞或粘着成分的附着的防污性、可耐磨损的耐磨损性等。

  将经纬双层织物作为网使用时,通过使造纸面侧织物层成为重视表面性的结构、使行进面侧织物层成为重视耐磨损性的结构,而成为兼具这两种特性的网。由于造纸面侧织物层与行进面侧织物层接结,有时使用织入到两层中的接结纱。例如,由造纸面侧经纱、行进面侧经纱、造纸面侧经接结纱和行进面侧经接结纱这四种经纱以及造纸面侧纬纱和行进面侧纬纱这两种纬纱形成经纬双层织物。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的结构:交替配置造纸面侧经纱和行进面侧经纱,使彼此相邻的造纸面侧经纱和行进面侧经纱成对,各对中的接结部分(造纸面侧经纱织入到行进面侧纬纱中的部分、行进面侧经纱织入到造纸面侧纬纱的部分)彼此相邻。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58446号公报

  在使用经纱和经接结纱的结构中,由于经纱与经接结纱的弯曲率不同,因而具有在织造时弯曲小的经纱松弛,从而影响表面性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造纸面侧经纱与行进面侧经纱交替配置,因而行进面侧经纱彼此不会相互密合,行进面侧纬纱的可磨损范围小,因此具有耐磨损性低、使用期间缩短的问题。进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由于彼此相邻的每四根经纱(两根造纸面侧经纱和两根行进面侧经纱)呈相互密集的状态,因而每两根造纸面侧经纱呈配对状态,使造纸面侧经纱的间隔出现稀疏和致密,具有表面性变差的问题(参照图8(示出结构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类似的比较例的图))。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表面性和耐磨损性高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1)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包含造纸面侧经纱(2)和造纸面侧纬纱(3)的造纸面侧织物层(4)、以及包含行进面侧经纱(5)和行进面侧纬纱(6)的行进面侧织物层(7),完整组织中的上述造纸面侧经纱包含织入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多个第1重复单元(8)和织入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至少1个第1接结单元(9),上述造纸面侧经纱在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上方穿过规定数量的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下方,之后穿过规定数量的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上方,由此构成上述第1重复单元,相对于上述第1重复单元,上述造纸面侧经纱代替穿过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上方而穿过该造纸面侧纬纱附近的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下方,由此构成上述第1接结单元,上述完整组织中的上述行进面侧经纱包含织入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多个第2重复单元(10)和织入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至少1个第2接结单元(11),上述行进面侧经纱在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下方穿过规定数量的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上方,之后穿过规定数量的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下方,由此构成上述第2重复单元,相对于上述第2重复单元,上述行进面侧经纱代替穿过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下方而穿过该行进面侧纬纱附近的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上方,由此构成上述第2接结单元,在彼此相邻的上述造纸面侧经纱和上述行进面侧经纱中,由上述第1接结单元织入的上述行进面侧纬纱与由上述第2接结单元织入的上述造纸面侧纬纱在经向彼此相邻,上述完整组织中的经纱组通过经纱单元(12)的重复而构成,所述经纱单元(12)是上述造纸面侧经纱、上述行进面侧经纱、上述行进面侧经纱和上述造纸面侧经纱依序排列而成的。

  根据该构成,由于经纱单元是造纸面侧经纱、行进面侧经纱、行进面侧经纱和造纸面侧经纱依序排列而成的,因而行进面侧纬纱的可磨损部分增大、耐磨损性增高,并且造纸面侧经纱彼此的间隔也呈大致均匀,因而表面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各个上述经纱单元中的一个上述造纸面侧经纱的上述第1接结单元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上述造纸面侧经纱的上述第1接结单元的位置在经向偏移。

  根据该构成,由于接结部分分散,因而表面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上述完整组织的上述经纱组包含2的n次方(n为1以上的整数)个上述经纱单元。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接结部分分散配置,表面性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任一构成中,在上述完整组织中,上述造纸面侧纬纱数与上述行进面侧纬纱数之比为2:1,上述造纸面侧经纱穿过3根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下方,之后穿过1根上述造纸面侧纬纱的上方,由此构成上述第1重复单元,上述行进面侧经纱穿过1根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上方,之后穿过1根上述行进面侧纬纱的下方,由此构成上述第2重复单元。

  根据该构成,通气性、耐磨损性的平衡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中,在上述完整组织中,各个上述造纸面侧经纱中包含的上述第1接结单元为1个,在上述完整组织中,各个上述行进面侧经纱中包含的上述第2接结单元为1个,上述完整组织中,上述经纱组包含4个上述经纱单元,上述造纸面侧纬纱和上述行进面侧纬纱数的合计为48根~72根。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第1接合单元和第2接合单元分散配置,并且能够确保良好的表面性和通气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表面性和耐磨损性高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经纱的织入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经纱彼此的间隔的截面图。

  图3是从造纸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说明图。

  图4是从行进面侧观察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说明图。

  图5A是从造纸面侧观察的组织的照片(实施方式)、图5B是从造纸面侧观察的组织的照片(比较例)。

  图6A是从行进面侧观察的组织的照片(实施方式)、图6B是从行进面侧观察的组织的照片(比较例)。

  图7是示出比较例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经纱的织入方式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比较例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的经纱彼此的间隔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图4、图5A和图6A示出实施方式的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以下简记为“织物”)1。织物1在抄纸机的网部(湿部)作为用于由纸料(液)形成湿纸的网使用。织物1被架设在抄纸机的辊上,根据辊的旋转而行进。将织物1的与纸料和湿纸接触的面称为造纸面、将与造纸面相反侧的面称为行进面。在织物1的造纸面上载置纸料,通过脱水形成湿纸。安装在抄纸机上的织物1呈环形带状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将造纸面侧称为上方、将行进面侧称为下方。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对作为从行进面侧观察的说明图的图4和作为从造纸面侧观察的图3进行比较说明,以左右反转的状态示出图4。

  织物1具有包含造纸面侧经纱2和造纸面侧纬纱3的造纸面侧织物层4、以及包含行进面侧经纱5和行进面侧纬纱6的行进面侧织物层7。织物1的组织是以完整组织为基础并通过其重复而构成的,该完整组织由8根造纸面侧经纱2、40根造纸面侧纬纱3、8根行进面侧经纱5和20根行进面侧纬纱6构成。在图1的截面图、以及图3和图4所示的完整组织的说明图中,经纱No.1’、4’、5’、8’、9’、12’、13’和16’的经纱为造纸面侧经纱2,经纱No.2’、3’、6’、7’、10’、11’、14’和15’的经纱为行进面侧经纱5。另外,纬纱No.1、3、4、6…(3l-2和3l(l为1到20的整数))的纬纱为造纸面侧纬纱3,纬纱No.2、5…(3l-1(l为1到20的整数))的纬纱为行进面侧纬纱6。在下文中,将经纱No.m’的造纸面侧经纱2和行进面侧经纱5分别记为经纱No.m’T和经纱No.m’B,将纬纱No.m的造纸面侧纬纱3和行进面侧纬纱6分别记为纬纱No.mT和纬纱No.mB。

  完整组织中的各个造纸面侧经纱2包含织入造纸面侧纬纱3的9个第1重复单元8、以及织入行进面侧纬纱6的1个第1接结单元9。造纸面侧经纱2在行进面侧纬纱6的上方穿过3个造纸面侧纬纱3的下方,之后穿过1个造纸面侧纬纱3的上方,由此构成第1重复单元8。相对于第1重复单元8,造纸面侧经纱2代替穿过造纸面侧纬纱3的上方而穿过该造纸面侧纬纱3附近的行进面侧纬纱6的下方,由此构成第1接结单元9。例如,经纱No.1’T穿过纬纱No.3T、4T、6T的下方并穿过纬纱No.7T的上方而构成1个第1重复单元8,接着穿过纬纱No.9T、10T、12T的下方并穿过纬纱No.13T的上方而构成另一第1重复单元8,按这种方式使第1重复单元8重复9次。第1重复单元8重复9次后,经纱No.1’T穿过纬纱No.57T、58T、60T的下方,之后将若重复第1重复单元8则穿过纬纱No.1T的上方的部分穿过作为与纬纱No.1T最接近的行进面侧纬纱6的纬纱No.2B的下方。

  完整组织中的各个行进面侧经纱5包含织入行进面侧纬纱6的9个第2重复单元10和织入造纸面侧纬纱3的1个第2接结单元11。行进面侧经纱5在造纸面侧纬纱3的下方穿过1个行进面侧纬纱6的上方,之后穿过1个行进面侧纬纱6的下方,由此构成第2重复单元10。相对于第2重复单元10,行进面侧经纱5代替穿过行进面侧纬纱6的下方而穿过该行进面侧纬纱6附近的造纸面侧纬纱3的上方,由此构成第2接结单元11。例如,经纱No.2’B穿过纬纱No.5B的上方、之后穿过纬纱No.8B的下方,构成1个第2重复单元10,接着穿过纬纱No.11B的上方、之后穿过纬纱No.14B的下方而构成另一第2重复单元10,按这种方式使第2重复单元10重复9次。第2重复单元10重复9次后,经纱No.2’B穿过纬纱No.59B的上方,之后将若重复第2重复单元10则穿过纬纱No.2B的下方的部分穿过作为与纬纱No.2B最接近的造纸面侧纬纱3之一的纬纱No.1T的上方。

  在彼此相邻的造纸面侧经纱2和行进面侧经纱5中,第1接结单元9和第2接结单元11彼此相邻,对于由第1接结单元9织入到造纸面侧经纱2中的行进面侧纬纱6,若相邻的行进面侧经纱5利用第2重复单元10将上述行进面侧纬纱6织入,则该行进面侧纬纱6应该被织入到该行进面侧经纱5中。同样地,对于由第2接结单元11织入到行进面侧经纱5中的造纸面侧纬纱3,若相邻的造纸面侧经纱2利用第1重复单元8将上述造纸面侧纬纱3织入,则该造纸面侧纬纱3应该被织入到该造纸面侧经纱2中。由此,在彼此相邻的造纸面侧经纱2和行进面侧经纱5中,由第1接结单元9织入的行进面侧纬纱6与由第2接结单元11织入的造纸面侧纬纱3在经向上彼此相邻。例如,由经纱No.1’T的第1接结单元9织入的行进面侧纬纱6与若经纱No.2’B的第2接结单元11的部分为第2重复单元10则应织入到经纱No.2’B中的纬纱No.2B一致。同样地,由经纱No.2’B的第2接结单元11织入的造纸面侧纬纱3与若经纱No.1’T的第1接结单元9的部分为第1重复单元8则应织入到经纱No.1’T中的纬纱No.1T一致。另外,纬纱No.1T和纬纱No.2B在经向上彼此相邻。

  完整组织中的经纱组由经纱单元12经4次重复而构成,该经纱单元12是造纸面侧经纱2、行进面侧经纱5、行进面侧经纱5和造纸面侧经纱2依序排列而成的。具体地说,经纱No.1’~4’、经纱No.5’~8’、经纱No.9’~12’和经纱No.13’~16’分别构成经纱单元12。

  图3和图4所示的圆标记表示的是,在第1接结单元9和第2接结单元11中,为了分别接结造纸面侧经纱2和行进面侧经纱5而织入的行进面侧纬纱6和造纸面侧纬纱3。属于各个经纱单元12的一个造纸面侧经纱2的第1接结单元9的位置相对于另一个造纸面侧经纱2的第1接结单元9的位置在经向偏移。优选的是,该偏移的长度为完整组织中包含的第1重复单元8的数量的1/2或最接近1/2的整数的量的第1重复单元8的长度。例如,由经纱No.1’的第1接结单元9织入的行进面侧纬纱6为纬纱No.2B,由与经纱No.1’T属于相同经纱单元12的经纱No.4’T的第1接结单元9织入的行进面侧纬纱6是从纬纱No.2B偏移4个(在完整组织中,1个造纸面侧经纱2中的第1重复单元的数量为9个,最接近其1/2的整数为4或5个)第1重复单元8的量的长度的位置的纬纱No.26B。同样的位置关系对于属于各个经纱单元12的2个行进面侧经纱5的第2接结单元的位置也成立。进而,任意的经纱单元12中的第1接结单元9和第2接结单元11的位置相对于其他3个接结单元中的第1接结单元9和第2接结单元11的位置在经向偏移。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造纸面侧经纱2、造纸面侧纬纱3、行进面侧经纱5和行进面侧纬纱6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单股长丝的单纱和捻纱,特别优选使用单纱。进一步也可以为对各纱实施卷缩加工或蓬松加工等而成的加工纱,还可以为非加工纱。这些之中,优选非加工纱。

  对于构成造纸面侧经纱2、造纸面侧纬纱3、行进面侧经纱5和行进面侧纬纱6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优选聚酰胺树脂和聚酯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优选脂肪族聚酰胺树脂、更优选尼龙。作为尼龙,可以举出66尼龙、6尼龙、12尼龙、11尼龙、610尼龙、612尼龙等。它们可以仅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聚酯系树脂只要为由二羧酸和二醇构成的聚酯,则对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它们可以仅使用一种,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另外,造纸面侧经纱2、造纸面侧纬纱3、行进面侧经纱5和行进面侧纬纱6彼此可以由同种材料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构成。另外,各纱可以分别由单一材质构成,也可以由材质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材质构成。各纱中还可以进一步包含无机填料和/或有机填料。行进面侧纬纱6优选比造纸面侧纬纱3粗。造纸面侧经纱2和行进面侧经纱5优选使用彼此同种同径的纱,以使得弯曲率相等。

  图5B、图6B、图7和图8示出比较例的织物101。参照图1和图7,比较例的织物101相对于实施方式的织物1,经纱No.3’和经纱No.4’的配置以及经纱No.7’和经纱No.8’的配置彼此相反。即,在实施方式的织物1的经纱单元12中,造纸面侧经纱2、行进面侧经纱5、行进面侧经纱5和造纸面侧经纱2依序排列,在比较例的织物101的经纱单元112中,造纸面侧经纱102、行进面侧经纱105、造纸面侧经纱102和行进面侧经纱105依序排列。需要说明的是,各个造纸面侧经纱102中的第1重复单元108和第1接结单元109的配置、以及各个行进面侧经纱105中的第2重复单元110和第2接结单元111的配置与实施例的织物1相同。

  实施方式的织物1中,通过使造纸面侧经纱2和行进面侧经纱5使用彼此同种同径的纱等弯曲率彼此相等或近似的纱,能够避免在使用弯曲率不同的接结纱将造纸面侧织物层4和行进面侧织物层7相互接结的情况下产生的造纸面侧经纱2和行进面侧经纱5的松弛的问题,从而表面性良好。这一点在比较例的织物101中也是同样的。

  但是,如图8所示,在比较例的织物101中,造纸面侧经纱102和行进面侧经纱105相互交替地配置,因而由于织造时的影响,每个经纱单元112、即彼此相邻的造纸面侧经纱102和行进面侧经纱105每合计4根密集在一起。因此,如图5B所示,造纸面侧经纱102彼此的间隔交替出现比较宽的部分和比较窄的部分。另一方面,如图2和图5A所示,由于实施方式的织物1在经纱单元12中造纸面侧经纱2、行进面侧经纱5、行进面侧经纱5和造纸面侧经纱2依序进行配置,因而在织造后能够使造纸面侧经纱2彼此的间隔大致均等。从而,实施方式的织物1的表面性优于比较例的织物101。

  另外,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的织物1是将造纸面侧经纱2、行进面侧经纱5、行进面侧经纱5和造纸面侧经纱2依序排列的经纱单元12重复而构成的,从而与造纸面侧经纱102和行进面侧经纱105交替重复的比较例的织物101相比,行进面侧纬纱6的可磨损范围增大。因此,实施方式的织物1的耐磨损性高。

  以上完成了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广泛地变形来实施。

  完整组织中的经纱和纬纱的根数可以适宜地变更。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对于将造纸面侧纬纱2根和行进面侧纬纱1根设为1组(造纸面侧纬纱与行进面侧纬纱之比为2:1)且在完整组织中设置8处接结部分的情况进行研究。为了使8处接结部分以未沿纬向排列的方式在经向分散,在经向需要8组量的纬纱。从而,纬纱的最低根数以3根×8组计为24根(造纸面侧纬纱16根、行进面侧纬纱8根)。

  但是,在将纬纱设为最低根数的情况下,由于在任一经向存在接结部分,因而表面性或通气性劣化。因此,优选接结部分隔开最低1组的间隔在经向排列,这种情况下,纬纱的根数以3根×(8组×2)计为48根(造纸面侧纬纱32根、行进面侧纬纱16根)。

  需要说明的是,若与3/1组织(造纸面侧经纱穿过3根造纸面侧纬纱的下方、之后穿过1根造纸面侧纬纱的上方的构成)这样的组织的排列的分散相对应,则在48根纬纱中,无法使3/1组织在经向均匀分散,而得到间隔未打开的部分或过分打开的部分。因此,若以少量追加纬纱组的形式保持3/1组织、同时使分散也一定程度地均匀,则如实施方式的织物所示,优选以3根×(8组×2)+3根×4组计使纬纱为60根(造纸面侧纬纱40根、行进面侧纬纱20根)。进而,若以3根×(8组×3)计使纬纱为72根(造纸面侧纬纱48根、行进面侧纬纱24根),则能够在经向接近均匀地分散。这样,完整组织中的纬纱根数优选为48根~72根。

  另外,在变更经纱的根数的情况下,优选经纱单元数为2的n次方(n为1以上的整数)。这样,n每增加1,增加部分的接结部分的经向位置按照现有部分的接结部分间的经向距离的一半偏移,由此能够分散配置接结部分。

  另外,还能够变更造纸面侧织物层和行进面侧织物层的组织的排列。例如,可以将造纸面侧的组织的排列变更为1/1组织、2/2组织、1/3组织。另外,在完整组织中的1个经纱中可以设置多个第1和第2接结单元,也可以变更1个经纱中包含的第1重复单元和第2重复单元的数量。本实用新型的织物可适用于造纸用毡的基布等。

  符号说明

  1: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

  2:造纸面侧经纱

  3:造纸面侧纬纱

  4:造纸面侧织物层

  5:行进面侧经纱

  6:行进面侧纬纱

  7:行进面侧织物层

  8:第1重复单元

  9:第1接结单元

  10:第2重复单元

  11:第2接结单元

  12:经纱单元

《造纸用经纬双层织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