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织造> 携纱导向片、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及铺纱方式独创技术38257字

携纱导向片、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及铺纱方式

2021-02-11 22:13:44

携纱导向片、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及铺纱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立体织物编织中的整体铺纱织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携纱导向片、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及铺纱方式。

  背景技术

  铺纱立体织物是新兴的高科技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及烧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天领域。

  铺纱工艺成型的立体织物,指在预先布好的Z向钢针矩阵的X向(行)和Y向(列)间隙之间分别铺设纤维,达到设计要求后用纤维替换Z向钢针,形成的立体织物。铺纱工艺,既可在单行或列间隙间铺设纤维,也可在整行或整列间隙间铺设纤维,后一种称整体铺设,提高了生产效率,保留了单行或列成型织物的整体性能。本发明中所述的整体铺设中的Z向钢针矩阵不同于Z向钢针一端开口、另一端固定的方式,而是Z向钢针两端在铺设未完成设计要求前,均用特殊工装固定,以确保行或列间隙清晰畅通,本发明未对特殊工装规定。

  在目前,常采用穿纱钢片作为纱线的引导工具,该穿纱钢片一般采用薄钢片制作,并沿薄钢片的厚度方向开设孔眼,然后将纱线穿在孔眼上。由于相邻的钢针之间的净距离较窄,在穿纱钢片携带纤维在钢针之间穿梭时,由于钢片厚度和两侧纱线的径粗的总和已经超过相邻钢针之间的净距离,因此在编织过程中,纱线在钢针的挤压下会产生近似于90°的小半径弯曲,由于立体织物所采用的纤维经常采用碳纤维、玄武岩纤维以及玻璃纤维等无机纤维,这些纤维虽然经过表面处理,提高了其柔然性,能够承受一定的弯曲度,但是在编织立体织物的过程中,纱线所产生的弯曲半径极小,常常使纤维折断或者造成磨损,影响纤维的品质,从而影响整个立体织物的质量。另外,在纤维折断时,需要停车对纤维的断头进行处理,以及需要重新接头,也影响了织造速度和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首先提出了一种携纱导向片,利用该携纱导向片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铺设纤维时,钢针对纤维的挤压,避免纤维由于挤压而产生的折断和磨损,具体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携纱导向片,其包括一长条状的导向板,该导向板的中间部形成为板身,该导向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为携纱端和固定端,在该携纱端设置有一引纱孔,该引纱孔沿该导向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该携纱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该携纱导向片在工作时,导向板的长度方向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其宽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纤维是沿上下方向穿过引纱孔,当携纱导向片携带纤维在钢针矩阵之间穿梭时,携纱导向片上下两侧的巨大空间为纤维的无障碍移动提供了保证,因此碰撞或摩擦主要发生在携纱导向片与钢针之间;而纤维只有在纤维导向架发生大幅度的偏移时、才可能与最外侧的钢针产生摩擦,而且纤维不会发生较大的弯曲,仅仅会发生微小的弯曲,不会对纤维造成磨损。由于避免了钢针对纤维的摩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大幅度的弯曲现象,避免了纤维由此而产生的损伤,使织造能够顺利地进行,并由此提高了织造的效率。对纤维的损伤减少,直接提高了织物的品质。

  为了进一步地避免对纤维的磨损,该引纱孔的截面呈圆形,且该引纱孔的两端均倒圆角。引纱孔的截面呈圆形,可以避免纤维在引纱孔内移动以及转动时,引纱孔的内壁对纤维的磨损。引纱孔两端倒圆角,可以避免引纱孔的边缘由于太过尖锐而对纤维造成划伤。

  进一步,为避免携纱导向片在移动过程中,由于与钢针产生碰撞而阻碍其移动,在该携纱导向片中,沿导向板的宽度方向观察,携纱端的端面呈弧状。携纱端的端面既可以呈单半径弧状,例如该端面可以为某一圆的一部分。携纱端的端面也可以呈多半径弧状,例如可以为椭圆的长轴方向的一部分或短轴方向的一部分。

  而且为了避免对纤维或操作人员造成伤害,携纱端的顶角也以倒圆角为佳。

  进一步,在该导向板的宽度方向上,该携纱端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侧面向外超出板身朝向相同的一侧的侧面。该设计可以使携纱端的至少一侧形成一凸台,该凸台可以使纤维最多与携纱端的侧面进行摩擦,即只与凸台的侧面进行摩擦,而不会与导向板的其余部分的侧面进行摩擦,有效地减少了纤维与携纱导向片的摩擦区域,保证纤维的品质。

  其次,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其包括一机架、一上固定工装板、一下固定工装板和一钢针矩阵,该上固定工装板和下固定工装板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该钢针矩阵由若干根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呈矩阵布置的钢针构成,该钢针矩阵中的任一钢针的上端可拆卸地固定在该上固定工装板上,该钢针矩阵中的任一钢针的下端可拆卸地固定在该下固定工装板上;

  该钢针矩阵的若干根钢针排成N列和M排;相邻的两列钢针之间形成一第一携纱通道,共形成N-1列第一携纱通道,相邻的两个第一携纱通道分别为一第一A型携纱通道和一第一B型携纱通道,使第一A型携纱通道和第一B型携纱通道间隔设置;

  相邻的两排钢针之间形成一第二携纱通道,共形成M-1排第二携纱通道;相邻的两个第二携纱通道分别为一第二A型携纱通道和一第二B型携纱通道,使第二A型携纱通道和第二B型携纱通道间隔设置;

  该铺纱装置还包括一第一A型导向片组、一第一B型导向片组、一第二A型导向片组以及一第二B型导向片组;

  该第一A型导向片组包括一第一连接板Ⅰ和连接在该第一连接板Ⅰ上的至少两根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该至少两根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一A型携纱通道;

  该第一B型导向片组包括一第一连接板Ⅱ和连接在该第一连接板Ⅱ上的至少两根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该至少两根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一B型携纱通道;

  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均为上述的任一项携纱导向片;

  该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一B型导向片的长度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该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一B型导向片的宽度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该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均活动地安装在该机架上,在外力的推动下,能够使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A型携纱通道内、并使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经过该钢针矩阵并到达该钢针矩阵的外侧,以及使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B型携纱通道内、并使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位于钢针矩阵的外侧;

  该第二A型导向片组包括一第二连接板Ⅰ和连接在该第二连接板Ⅰ上的至少两根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该至少两根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二A型携纱通道;

  该第二B型导向片组包括一第二连接板Ⅱ和连接在该第二连接板Ⅱ上的至少两根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该至少两根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二B型携纱通道;

  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均为上述的任一项携纱导向片;

  该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导向片的长度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该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导向片的宽度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该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均活动地安装在该机架上,在外力的推动下,能够使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A型携纱通道内、并使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经过该钢针矩阵并到达该钢针矩阵的外侧,以及使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B型携纱通道内、并使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位于钢针矩阵的外侧。

  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以及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均为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携纱导向片,且该携纱导向片的长度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携纱导向片的宽度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从而使引纱孔沿竖直方向延伸。

  当携纱导向片携带纤维在钢针矩阵之间穿梭时,携纱导向片上下两侧的巨大空间为纤维的无障碍移动提供了保证,因此碰撞或摩擦主要发生在携纱导向片与钢针之间;而纤维只有在纤维导向架发生大幅度的偏移时、才可能与最外侧的钢针产生摩擦,而且纤维不会发生较大的弯曲,仅仅会发生微小的弯曲,不会对纤维造成磨损。由于避免了钢针对纤维的摩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大幅度的弯曲现象,避免了纤维由此而产生的损伤,使织造能够顺利地进行,并由此提高了织造的效率。对纤维的损伤减少,直接提高了织物的品质。

  在该铺纱装置中,对应于第一携纱通道设置了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两个导向片组,以分别对应于第一A型携纱通道和第一B型携纱通道,当该铺纱装置在工作时,可以使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同步或分步移动,当分步移动时,由于相邻的两个携纱通道中只有一根携纱导向片在移动,当钢针在携纱导向片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时,能够向相邻的第一携纱通道内弯曲,避免对携纱导向片产生过大的压力,有利于减少由此而产生的磨损。

  当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同步移动时,由于第一A型导向片组与第一B型导向片组为两个独立的部件,可以将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分离,以使两者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距离,由此可以使在同一高度上,携纱导向片间隔设置在第一携纱通道内,使携纱导向片两侧的钢针在发生弯曲时,具有充分的扩展空间,不会对钢针的弯曲产生限制,由此避免钢针与携纱导向片之间产生较大的挤压力,并避免由此而产生的大量的磨损。分设第二A型导向片组以及第二B型导向片组也具有同样的功能用途。

  进一步,该铺纱装置还设置有第一顶出装置,该第一顶出装置包括一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转轴、以及固定安装在该第一转轴上的若干第一顶出件;

  每一第一顶出件均对应于一根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且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活动地抵压在所对应的第一顶出件上,该第一A型导向片组在高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一下限位置和一第一上限位置;转动该第一转轴,能够使第一顶出件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转动,并驱动第一A型导向片组在第一下限位置和第一上限位置之间移动;在高度方向上,当第一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一下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至少部分重叠,当第一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一上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之间具有距离。

  当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位于同一高度,并同时在钢针矩阵中穿梭时,当对钢针形成挤压时,钢针无法充分地弯曲变形,只能与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以及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在较大的压力下进行摩擦,对钢针、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以及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均会造成较大的磨损,会大幅度地降低这些部件的使用寿命。采用该第一顶出装置后,可以使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在高度方向上之间具有距离,在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在钢针矩阵之间穿梭时,钢针在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或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的挤压下产生变形,具有充分的弯曲空间,虽然仍会产生一定的磨损,但是与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位于同一高度相比,其磨损要大幅度地降低,由此可以延长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

  基于同样的原因,该铺纱装置还设置有第二顶出装置,该第二顶出装置包括一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二转轴、以及固定安装在该第二转轴上的若干第二顶出件;

  每一第二顶出件均对应于一根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且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活动地抵压在所对应的第二顶出件上,该第二A型导向片组在高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二下限位置和一第二上限位置;转动该第一转轴,能够使第一顶出件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转动,并驱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在第二下限位置和第二上限位置之间移动;在高度方向上,当第二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二下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至少部分重叠,当第二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二上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之间具有距离。

  再次,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立体织物的铺纱方式,其特性在于,采用上述的任一项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

  钢针矩阵的四个外侧依次为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其中第一侧和第三侧相对设置,且第一携纱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侧和第三侧;第二侧和第四侧相对设置,且第二携纱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侧和第四侧。

  该铺纱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1)将第一携纱导向片移动到钢针矩阵的第一侧,然后将第一纤维穿过第一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后固定在1#第一前固定件上,该第一携纱导向片包括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

  将第二携纱导向片移动到钢针矩阵的第二侧,然后将第二纤维穿过第二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后固定在1#第二前固定件上,该第二携纱导向片包括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

  (2)转动第一转轴,推动第一顶出装置处在第一上限位,然后推动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使第一携纱导向片携带第一纤维沿第一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一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三侧的外侧,再转动第一转轴,使第一顶出装置处在第一下限位,将第一纤维钩挂在1#第一后固定件上;

  再将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三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一携纱通道,然后将第一纤维钩挂在2#第一前固定件上;暂停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再转动第一转轴,推动第一顶出装置处在第一上限位;

  将穿梭在钢针矩阵中的第一纤维向下压紧;

  (3)转动第二转轴,推动第二顶出装置处在第二上限位,然后推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使第二携纱导向片携带第二纤维沿第二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二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四侧的外侧,再转动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装置处在第二下限位,将第二纤维钩挂在1#第二后固定件上;

  再将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四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二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二携纱通道,然后将第二纤维钩挂在2#第二前固定件上;暂停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再转动第二转轴,推动第二顶出装置处在第二上限位;

  将穿梭在钢针矩阵中的第二纤维向下压紧;

  (4)保持第一顶出装置处在第一上限位,推动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使第一携纱导向片携带第一纤维沿第一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一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三侧的外侧,再转动第一转轴,使第一顶出装置处在第一下限位,将第一纤维钩挂在2#第一后固定件上;

  再将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三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一携纱通道,然后将第一纤维钩挂在2#第一前固定件上;再次暂停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再转动第一转轴,推动第一顶出装置处在第一上限位;

  将穿梭在钢针矩阵中的第一纤维向下压紧;

  (5)保持第二顶出装置处在第二上限位,推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使第二携纱导向片携带第二纤维沿第二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二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四侧的外侧,再转动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装置处在第二下限位,将第二纤维钩挂在1#第二后固定件上;

  再将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四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二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二携纱通道,然后将第二纤维钩挂在1#第二前固定件上;再次暂停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再转动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装置处在第二上限位;

  将穿梭在钢针矩阵中的第二纤维向下压紧;

  (6)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完成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铺设。

  优选地,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在移动时为同时移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在移动时为同时移动。

  在该铺纱方式中,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携带着第一纤维,在钢针矩阵中穿梭时,携纱导向片上下两侧的巨大空间为纤维的无障碍移动提供了保证,因此碰撞或摩擦主要发生在携纱导向片与钢针之间;而纤维只有在纤维导向架发生大幅度的偏移时、才可能与最外侧的钢针产生摩擦,而且纤维不会发生较大的弯曲,仅仅会发生微小的弯曲,不会对纤维造成磨损。由于避免了钢针对纤维的摩擦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大幅度的弯曲现象,避免了纤维由此而产生的损伤,使织造能够顺利地进行,并由此提高了织造的效率。对纤维的损伤减少,直接提高了织物的品质。

  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携带着第二纤维在钢针矩阵中穿梭时,具有与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相同的效果。

  由于将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分离,以使两者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具有距离,由此可以使在同一高度上,携纱导向片间隔设置在第一携纱通道内,使携纱导向片两侧的钢针在发生弯曲时,具有充分的扩展空间,不会对钢针的弯曲产生限制,由此避免钢针与携纱导向片之间产生较大的挤压力,并避免由此而产生的大量的磨损。

  将第二A型导向片组以及第二B型导向片组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分离,也具有同样的功能用途。

  附图说明

  图1是携纱导向片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另一状态图。

  图5是第一顶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为该第一顶出装置的一个状态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7是立体织物的铺纱方式中完成第一纤维固定后的状态图。

  图8是第一纤维穿过第一携纱通道后的状态图。

  图9是第一纤维退出第一携纱通道后的状态图。

  图10是第一纤维再次穿过第一携纱通道后的状态图。

  图11是第一纤维再次退出第一携纱通道后的状态图。

  图12是钢针矩阵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携纱导向片10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和图2,该携纱导向片10包括一长条状的导向板11,该导向板11的中间部形成为板身14,该导向板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形成为携纱端15和固定端16,在该携纱端15设置有一引纱孔12,该引纱孔12沿该导向板的宽度方向S延伸、并贯穿该携纱端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图1和图2中,标记为R的箭头的指向表示导向板的长度方向,也即携纱导向片的长度方向;标记为S的箭头的指向表示导向板的宽度方向,也即携纱导向片的宽度方向;标记为W的箭头的指向表示导向板的厚度方向,也即携纱导向片的厚度方向。

  引纱孔12的截面呈圆形,引纱孔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部122和第二端部123,该第一端部122和第二端部123均到圆角,即引纱孔12两端均到圆角。

  沿导向板的宽度方向S观察,携纱端15的端面151呈弧状。携纱端的端面151可以为单半径的圆弧状,也可以为多半径的弧状。在本实施例中,携纱端的端面151为一椭圆的一部分。

  为避免划伤纱线,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板的所有尖角均到圆弧。

  本实施例中,在该导向板的宽度方向S上,该携纱端1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面分别为第一携纱侧面152和第二携纱侧面153,板身14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面分别为第一板身侧面142和第二板身侧面143,其中第一携纱侧面152和第一板身侧面142的朝向相同,第二携纱侧面153和和第二板身侧面143的朝向相同。在导向板的宽度方向S上,第一携纱侧面152向外超出第一板身侧面142,第二携纱侧面153向外超出第二板身侧面143。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使第一携纱侧面152向外超出第一板身侧面142,或仅使第二携纱侧面153向外超出第二板身侧面143。即在该导向板的宽度方向上,该携纱端的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侧面向外超出板身朝向相同的一侧的侧面。

  在图1和图2中,所标识的XYZ轴体系与下述的图3中XYZ轴体系相同。在图1和图2中,携纱导向片10的显示的为安装在下述的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900中的状态图,即携纱导向片10的宽度方向沿Z轴方向延伸。

  以下对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3和图4,一种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900,其包括一机架、一上固定工装板301、一下固定工装板303和一钢针矩阵300,在附图中机架未显示。

  该上固定工装板301和下固定工装板303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且上固定工装板301位于下固定工装板303的上方。该钢针矩阵300由若干根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呈矩阵布置的钢针310构成,该钢针矩阵中的任一钢针的上端可拆卸地固定在该上固定工装板301上,该钢针矩阵中的任一钢针的下端可拆卸地固定在该下固定工装板303上。在钢针矩阵上还活动地穿设有一压紧板302,在该压紧板302上开设有过针孔,钢针310自由地穿过该过针孔,压紧板302用于将铺设在A型携纱通道内的纤维和B型携纱通道内的纤维向下压紧。

  该钢针矩阵300的若干根钢针310排成N列和M排,在本实施例中,钢针矩阵300示例性显示了11列和11排。为描述方便,在图3中设置了一XYZ坐标,其中X轴和Y轴表示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相互垂直,Z轴沿竖直方向延伸。

  钢针矩阵300的若干根钢针310中,相邻的两列钢针之间形成一第一携纱通道,共形成N-1列第一携纱通道,即形成10列第一携纱通道,在图3中,该第一携纱通道沿X轴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一携纱通道分别为一第一A型携纱通道331和一第一B型携纱通道332,使第一A型携纱通道331和第一B型携纱通道332间隔设置,即具有五个第一A型携纱通道331和五个第一B型携纱通道332。

  钢针矩阵300的若干根钢针310中,相邻的两排钢针之间形成一第二携纱通道,共形成M-1排第二携纱通道,即形成10排第二携纱通道,在图3中,该第二携纱通道沿Y轴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二携纱通道分别为一第二A型携纱通道341和一第二B型携纱通道342,使第二A型携纱通道341和第二B型携纱通道342间隔设置,即具有五个第二A型携纱通道341和五个第二B型携纱通道342。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钢针均为同一型号的钢针,且第一携纱通道和第二携纱通道的宽度均相同。

  该铺纱装置还包括一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一第一B型导向片组500、一第二A型导向片组以及一第二B型导向片组。

  该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包括一第一连接板Ⅰ410和连接在该第一连接板Ⅰ410上的五根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该五根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一A型携纱通道331。

  该第一B型导向片组500包括一第一连接板Ⅱ510和连接在该第一连接板Ⅱ510上的五根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520,该五根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520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一B型携纱通道332。

  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和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520均为上述的携纱导向片10。

  该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和第一B型导向片520的长度均沿X轴方向延伸,即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该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和第一B型导向片520的宽度均沿Z轴方向延伸,即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500在竖直方向能够先后叠加,以便于在停止工作期间,能够减少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500所占据的空间,第一连接板Ⅰ410位于五根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的上侧,第一连接板Ⅱ510位于五根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520的下侧,使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和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520在竖直方向上能够间隔插设在一起。

  该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500均活动地安装在该机架上,在外力的推动下,能够使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A型携纱通道331内、并使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经过该钢针矩阵并到达该钢针矩阵的外侧,以及使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520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一B型携纱通道332内、并使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位于钢针矩阵的外侧。

  该第二A型导向片组包括一第二连接板Ⅰ和连接在该第二连接板Ⅰ上的至少两根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该至少两根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二A型携纱通道。

  该第二B型导向片组包括一第二连接板Ⅱ和连接在该第二连接板Ⅱ上的至少两根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该至少两根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分别对应于一个第二B型携纱通道。

  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均为上述的携纱导向片10。

  该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导向片的长度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该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导向片的宽度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A型导向片组的结构与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的结构相同,第二A型导向片组的结构请请参阅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的结构。第二B型导向片组的结构与第一B型导向片组500的结构基本相同,第二B型导向片组的结构请请参阅第一B型导向片组500的结构。

  该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均活动地安装在该机架上,在外力的推动下,能够使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A型携纱通道内、并使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位于钢针矩阵的外侧,以及使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插入到所对应的第二B型携纱通道内、并使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位于钢针矩阵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该铺纱装置还设置有第一顶出装置20,请同时参阅图5和图6,该第一顶出装置20包括一采用轴承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转轴21、以及固定安装在该第一转轴上的五个第一顶出件22。在第一转轴2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把手23,转动该把手23,能够转动第一顶出装置20。第一顶出件22呈长条板状。

  每一第一顶出件22均对应于一根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且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活动地抵压在所对应的第一顶出件22上,该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在高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一下限位置和一第一上限位置。图3中,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下限位置;图4中,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在高度方向位于第一上限位置。

  转动该第一转轴21,能够使第一顶出件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转动,并驱动第一A型导向片组在第一下限位置和第一上限位置之间移动;在高度方向上,当第一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一下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至少部分重叠,当第一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一上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之间具有距离。

  图3中,第一顶出装置20的第一顶出件22的沿水平方向延伸,使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在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下限位置。图4中,第一顶出装置20的第一顶出件22的沿竖直方向延伸,推动第一A型导向片组400在高度方向上由第一下限位置移动到第一上限位置上。

  本实施例中,该铺纱装置还设置有第二顶出装置,该第二顶出装置在附图中未显示,该第二顶出装置包括一采用轴承转动地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二转轴、以及固定安装在该第二转轴上的若干第二顶出件。

  每一第二顶出件均对应于一根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且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活动地抵压在所对应的第二顶出件上,该第二A型导向片组在高度方向上具有一第二下限位置和一第二上限位置;转动该第一转轴,能够使第一顶出件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转动,并驱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在第二下限位置和第二上限位置之间移动;在高度方向上,当第二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二下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至少部分重叠,当第二A型导向片组位于第二上限位置时,相邻的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与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之间具有距离。

  该第二顶出装置的结构与第一顶出装置20的结构基本相同。

  以下对立体织物的铺纱方式进行说明。该铺纱方式采用上述的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900进行。

  请参阅图12,将钢针矩阵300的四个外侧依次称为第一侧C1、第二侧C2、第三侧C3和第四侧C4,其中第一侧和第三侧相对设置,且第一携纱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侧和第三侧;第二侧和第四侧相对设置,且第二携纱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侧和第四侧。

  请参阅图7-图11,该铺纱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1)请参阅图7,将第一携纱导向片420移动到钢针矩阵300的第一侧,然后将第一纤维610穿过第一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12后固定在1#第一前固定件631上,该第一携纱导向片包括第一A型携纱导向片420和第一B型携纱导向片520。在本实施例中,1#第一前固定件631为一钉子,且1#第一前固定件631布置在钢针矩阵300第一侧。第一纤维610预先卷绕在第一纱架600上。

  将第二携纱导向片移动到钢针矩阵的第二侧,然后将第二纤维穿过第二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后固定在1#第二前固定件上,该第二携纱导向片包括第二A型携纱导向片和第二B型携纱导向片。1#第二前固定件也为一钉子,第二纤维预先卷绕在第二纱架上,该1#第二前固定件和第二纱架在附图中均未显示,且该1#第二前固定件与1#第一前固定件631基本相同,第二纱架和第一纱架基本相同。

  (2)请参阅图8,经把手23转动第一顶出装置20的第一转轴21,使第一顶出件22处于第一上限位上,推动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使第一携纱导向片420携带第一纤维610沿第一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一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12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三侧C3的外侧,再经把手23转动第一顶出装置20第一转轴21,使第一顶出件22处于第一下限位上,将第一纤维610钩挂在1#第一后固定件641上。

  在本实施例中,1#第一后固定件641为一两端固定的纱线F1,将第一纤维610钩挂在1#第一后固定件641上具体为:将作为1#第一后固定件641的纱线F1穿过第一纤维610与钢针矩阵之间的间隙,使第一纤维610绕过该1#第一后固定件641。

  请参阅图9,再将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三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一携纱通道,并返回到钢针矩阵的第一侧,然后纱线E1穿过第一纤维与钢针矩阵之间的间隙,将第一纤维钩挂在纱线E1上,该纱线E1即为2#第一前固定件632。再经把手23转动第一顶出装置20第一转轴21,使第一顶出件22处于第一上限位上,暂停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

  将压紧板302向下移动,将第一携纱通道内的第一纤维向下压紧,然后将压紧板再向上返回。

  (3)经把手转动第二顶出装置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件处于第二上限位上,推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使第二携纱导向片携带第二纤维沿第二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二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四侧的外侧,再经把手转动第二顶出装置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件处于第二下限位上,将第二纤维钩挂在1#第二后固定件上。

  再将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四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二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二携纱通道,并返回到钢针矩阵的第二侧,然后将第二纤维钩挂在2#第二前固定件上;再经把手转动第二顶出装置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件处于第二上限位上,暂停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

  将穿梭在钢针矩阵中的第二纤维向下压紧。

  该步骤(3)与步骤(2)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第二纱线的移动方向不同,可参阅图8和图9。

  (4)请参阅图10,保持第一顶出装置处在第一上限位,再次推动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使第一携纱导向片420携带第一纤维610沿第一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一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三侧的外侧,再经把手23转动第一顶出装置20第一转轴21,使第一顶出件22处于第一下限位上,将第一纤维钩挂在2#第一后固定件642上。

  在本实施例中,2#第一后固定件641为一两端固定的纱线F2,将第一纤维610钩挂在2#第一后固定件642上具体为:将作为2#第一后固定件642的纱线F2穿过第一纤维610与钢针矩阵之间的间隙,使第一纤维610绕过该2#第一后固定件642。

  请参阅图11,再将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三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一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一携纱通道,并返回到钢针矩阵的第一侧,然后纱线E2穿过第一纤维与钢针矩阵之间的间隙,将第一纤维钩挂在纱线E2上,该纱线E2即为3#第一前固定件633。

  再经把手23转动第一顶出装置20第一转轴21,使第一顶出件22处于第一上限位上,再次暂停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

  再次将压紧板302向下移动,将第一携纱通道内的第一纤维向下压紧,然后将压紧板向上返回。

  (5)保持第二顶出装置处在第二上限位,再次推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使第二携纱导向片携带第二纤维沿第二携纱通道移动,并使第二携纱导向片的引纱孔到达该钢针矩阵的第四侧的外侧,再经把手转动第二顶出装置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件处于第二下限位上,将第二纤维钩挂在2#第二后固定件上。

  再将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朝背离第四侧的方向移动,使第二携纱导向片退出第二携纱通道并返回,然后将第二纤维钩挂在3#第二前固定件上;再经把手转动第二顶出装置第二转轴,使第二顶出件处于第二上限位上,再次暂停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的移动。

  将穿梭在钢针矩阵中的第二纤维向下压紧。

  该步骤(5)与步骤(4)基本相同,可参阅图8和图9。

  (6)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完成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达到设计要求的铺设。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A型导向片组和第一B型导向片组在移动时为同时移动;第二A型导向片组和第二B型导向片组在移动时为同时移动。

《携纱导向片、立体织物的铺纱装置及铺纱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