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织造> 一种氨纶超柔面料独创技术14816字

一种氨纶超柔面料

2021-02-01 00:30:31

一种氨纶超柔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饰面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氨纶超柔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贴身衣物面料品质要求的提高,普通的化纤类产品已经难以满足人民需求。氨纶超柔面料表面绒毛密集,柔软,立毛感强,不掉毛、不倒毛,具有很强的回弹性能,手感细腻柔软,光泽亮丽,色牢度高,适合做服装的内胆,也可直接进行穿着,保暖性远好于普通的珊瑚绒和法兰绒。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贴身衣物对皮肤有刺激性过敏性的面料已满足不了当下市场需求了。因此作为内衣面料具有保持内衣形状贴身舒适、保暖、塑身及经多次洗涤也不松弛或起皱特性的氨纶超柔面料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告号CN 207931206U公开的一种氨纶超柔服装面料,包括布基层和贴附在所述布基层靠近人体肌肤一侧的里料层,所述布基层与所述里料层之间设有聚氨酯粘合剂层,所述里料层包括FDY经纱、FDY纬纱以及穿设在所述FDY纬纱上且与所述FDY经纱交错缠绕呈“八”字形状的涤纶包芯纱。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技术面料整体的蓬松性和吸湿性好,用现有技术面料做的衣服储存在衣柜中,若遇到潮湿的天气,面料势必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水分着床于面料组成纤维间,水分中带有细菌和霉菌,易在面料内滋生大量的霉菌和细菌,霉菌和细菌的代谢物与面料中的组成纤维接触,会破坏纤维结构导致面料的舒适性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抗菌性较好的氨纶超柔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氨纶超柔面料,包括上基层、下基层和粘合于上基层和下基层之间的抗菌层,上基层和下基层结构相同;上基层由基层纬线和基层经线编织而成,基层纬线包括基层纬线单元线和位于基层纬线单元线之间的第一抗菌长纤维;基层纬线单元线包括FDY50D/24F基层锦纶长丝和第一氨纶丝;基层经线包括多根基层经线单元线和位于基层经线单元线之间且材质与第一抗菌长纤维相同的第二抗菌长纤维;基层经线单元线包括DTY75D/72F基层涤纶低弹丝和材质与第一氨纶丝相同的第二氨纶丝;抗菌层包括多层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和设置于相邻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之间的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和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组合可消灭绝大多数的细菌霉菌等危害面料的微生物,光谱杀菌性较强且杀菌效果持久,可有效保护面料;本实用新型绒毛密集,柔软,立毛感强,不掉毛、不倒毛,具有很强的回弹性能,手感细腻柔软,光泽亮丽,色牢度高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杀菌性能,穿着更加舒适且能不结构更加稳定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包括背向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设置的无机抗菌层和朝向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设置的抗毒吸附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无机抗菌层杀灭进入面料内部的细菌,防止内部滋生细菌导致内部结构被破坏,面料性能下降;抗毒吸附层将杀菌物质锁在抗菌层内,不与人体皮肤接触,使得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加舒适和安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无机抗菌层由第一纬线和第一经线编织而成,第一纬线包括FDY50D/24F第一锦纶长丝,FDY50D/24F第一锦纶长丝周向复合有第一无机抗菌层;第一经线包括DTY75D/72F第一涤纶低弹丝,DTY75D/72F第一涤纶低弹丝复合有第二无机抗菌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无机抗菌层和第二无机抗菌层编织组合成杀菌网,可有效网住进入杀菌层的细菌和霉菌并杀灭;且分别与FDY50D/24F第一锦纶长丝和DTY75D/72F第一涤纶低弹丝结合紧密不易脱离,杀菌效果持久。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抗毒吸附层包括第二纬线和与第二纬线材质相同的第二经线,第二纬线包括多根棉纤维和位于相邻多根棉纤维之间的竹炭纤维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棉纤维保证了抗毒吸附层的透气柔软性能,从热保证整体的透气柔软性;竹炭纤维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将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释放的杀菌物质锁在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内,减小对穿着者皮肤的刺激,赋予了本实用新型更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竹炭纤维层本身具有杀菌作用,可增加杀菌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包括第三纬线和第三经线,第三纬线包括FDY50D/24F第三锦纶长丝,FDY50D/24F第三锦纶长丝周向复合有第一有机抗菌层;第一有机抗菌层周向包覆有FDY50D/24F第四锦纶长丝;第三经线包括DTY75D/72F第三涤纶低弹丝,DTY75D/72F第三涤纶低弹丝周向复合有第二有机抗菌层;第二有机抗菌层周向包覆有DTY75D/72F第四涤纶低弹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有机抗菌层和第二有机抗菌层的广谱杀菌效果较好,且与FDY50D/24F第三锦纶长丝和DTY75D/72F第三涤纶低弹丝的相容性好,不易脱落,保证了持久的杀菌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层纬线还包括第一甲壳素纤维,第一甲壳素纤维位于基层纬线单元线之间且相邻第一甲壳素纤维和第一抗菌长纤维之间相隔一个基层纬线单元线;基层纬线单元线还包括第二甲壳素纤维,第二甲壳素纤维位于基层经线单元线之间且第二甲壳素纤维和第二抗菌长纤维之间相隔一个基层经线单元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赋予了上基层良好的舒适性,减小了面料对皮肤的刺激,穿着更加舒适;上基层不易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保证穿着者的健康。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基层和抗菌层之间复合有调温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温层提高使得本实用新型穿着舒适性,能吸收穿着人剧烈运动产生的热能,避免穿着人由于体温上升导致头晕、乏力等不良现象。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温层包括第四纬线和与第四纬线材质相同的第四经线,第四纬线包括中空纤维,中空纤维填充形成有相变储能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变储能层赋予了调温层有良好的温度调节能力,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上基层、下基层和杀菌层,使得本实用新型绒毛密集,柔软,立毛感强,不掉毛、不倒毛,具有很强的回弹性能,手感细腻柔软,光泽亮丽,色牢度高,同时具有良好的抗菌杀菌性能,穿着更加舒适且面料结构更加稳定,更加经久耐用。

  通过调温层,提高使得本实用新型穿着舒适性,能吸收穿着人剧烈运动产生的热能,避免穿着人由于体温上升导致头晕、乏力等不良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基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无机抗菌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纬线的剖面图;

  图5是第一经线的剖面图;

  图6是抗毒吸附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第三纬线的剖面图;

  图9是第三经线的剖面图;

  图10是调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四纬线的剖面图。

  图中,1、上基层;11、基层纬线;12、基层经线;121、DTY75D/72F基层涤纶低弹丝;122、第二氨纶丝;13、基层纬线单元线;131、FDY50D/24F基层锦纶长丝;132、第一氨纶丝;14、第一抗菌长纤维;15、基层经线单元线;16、第二抗菌长纤维;17、第一甲壳素纤维;18、第二甲壳素纤维;2、下基层;3、抗菌层;30、调温层;301、第四纬线;302、第四经线;303、中空纤维;304、相变储能层;31、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11、无机抗菌层;3111、第一纬线;3112、第一经线;3113、FDY50D/24F第一锦纶长丝;3114、第一无机抗菌层;3115、DTY75D/72F第一涤纶低弹丝;3116、第二无机抗菌层;312、抗毒吸附层;3121、第二纬线;3122、第二经线;3123、棉纤维;3124、竹炭纤维层;32、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21、第三纬线;3211、FDY50D/24F第三锦纶长丝;3212、第一有机抗菌层;3213、FDY50D/24F第四锦纶长丝;322、第三经线;3221、DTY75D/72F第三涤纶低弹丝;3222、第二有机抗菌层;3223、DTY75D/72F第四涤纶低弹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氨纶超柔面料,包括上基层1,下基层2和通过热熔胶粘合于上基层1和下基层2之间的抗菌层3。上基层1背向抗菌层3的表面通过拉毛形成有绒毛层10。

  参照图2,上基层1和下基层2材质和结构皆相同,以上基层1为例:上基层1由基层纬线11和基层经线12编织而成,上基层1是由基层纬线11和基层经线12相互编织而成。基层纬线11包括多根基层纬线单元线13和位于基层纬线单元线13之间的第一抗菌长纤维14,锦纶长丝纺丝液中添加了具有杀菌性能的纳米二氧化钛粉体,混合均匀后纺丝制的具有良好杀菌性能且不易变色的第一抗菌长纤维14。基层纬线单元线13包括两根FDY50D/24F基层锦纶长丝131和位于两根FDY50D/24F基层锦纶长丝之间的第一氨纶丝132。基层经线12包括基层经线单元线15和位于基层经线单元线15之间且材质与第一抗菌长纤维14相同的第二抗菌长纤维16,基层经线单元线15包括两根DTY75D/72F基层涤纶低弹丝121和位于两根DTY75D/72F基层涤纶低弹丝121之间且材质与第一氨纶丝132相同的第二氨纶丝122。为了减小面料对皮肤的刺激,相邻基层纬线单元线13之间编入有第一甲壳素纤维17,相邻第一甲壳素纤维17和第一抗菌长纤维14之间相隔一个基层纬线单元线13;基层经线单元线15之间编入有第二甲壳素纤维18,第二甲壳素纤维18和第二抗菌长纤维16之间相隔有一个基层经线单元线15。第一甲壳素纤维17和第二甲壳素纤维18,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且本身具一定的消毒能力,赋予了上基层1良好的舒适性,对皮肤刺激小且防止可防止细菌在面料表面,使得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舒适性和抗菌性。

  参照图1,抗菌层3包括两层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1;相邻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1之间通过热熔胶粘合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2。无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1包括两层无机抗菌层311和位于无机抗菌层311之间的抗毒吸附层312。抗毒吸附层312通过热熔胶粘合与无机抗菌层311粘合。结合图3,无机抗菌层311由第一纬线3111和第一经线3112编织而成,第一纬线3111包括FDY50D/24F第一锦纶长丝3113,FDY50D/24F第一锦纶长丝3113周向复合有第一无机抗菌层3114(标识图4)。第一经线3112包括DTY75D/72F第一涤纶低弹丝3115,DTY75D/72F第一涤纶低弹丝3115复合有第二无机抗菌层3116(标识图5)。第一无机抗菌层3114和第二无机抗菌层3116材质相同,优选具有良好杀菌性能的纳米银涂层。结合图6,抗毒吸附层312包括第二纬线3121和与第二纬线3121材质相同的第二经线3122,第二纬线3121包括多根棉纤维3123和位于相邻多根棉纤维之间的竹炭纤维层3124。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2中的有机杀菌剂会释放出杀菌物质,可增强面料的抗菌性能。竹炭纤维层3124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将杀菌物质锁在抗菌层3内,不与人体皮肤接触,使得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加舒适和安全。

  参照图7,有机系抗菌复合纤维层32由第三纬线321和第三经线322编织而成。结合图8,第三纬线321包括FDY50D/24F第三锦纶长丝3211,FDY50D/24F第三锦纶长丝3211周向复合有第一有机抗菌层3212;第一有机抗菌层3212周向包覆有FDY50D/24F第四锦纶长丝3213。结合图9,第三经线322包括DTY75D/72F第三涤纶低弹丝3221,DTY75D/72F第三涤纶低弹丝3221周向复合有第二有机抗菌层3222;第二有机抗菌层3222周向包覆有DTY75D/72F第四涤纶低弹丝3223。第一有机抗菌层3212的制备材料是加入光谱杀菌性较好的季铵盐类杀菌剂的锦纶长丝的纺丝液;第一有机抗菌层3212可与FDY50D/24F第三锦纶长丝3211的相容性好,不易脱落,杀菌效果持久;第二有机抗菌层3222的制备材料是加入光谱杀菌性较好的季铵盐类杀菌剂的涤纶长丝的纺丝液,第二有机抗菌层3222可与DTY75D/72F第三涤纶低弹丝3221的相容性好,不易脱落,杀菌效果持久。

  参照图10,上基层1和抗菌层3之间复合有调温层30。调温层30由第四纬线301和与第四纬线301材质相同的第四经线302编织而成。结合图11,第四纬线301包括中空纤维303,优选中空人造纤维;中空纤维303填充形成有相变储能层304,相变储能层304的材料选用纺织调温纤维用石蜡,该石蜡主要含有12至24个碳原子的直链烃,具有无毒、不腐蚀、不吸湿、潜热大、性能稳定的优点,赋予了调温层30有良好的温度调节能力,可提高本实用新型的舒适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氨纶超柔面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