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天然纤维> 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独创技术11157字

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

2021-03-16 23:15:18

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式调节油架及导丝钩架竖直方向距离和前后距离的上油导丝装置,具体是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

  背景技术

  聚酯熔体从纺丝组件的喷丝板孔熔融挤出后形成细流经过冷却系统,再进入上油装置,之后通过导丝器后进入纺丝甬道,最后经过卷绕系统卷装成型。随着市场化的需求,超细旦及极细旦等微细纤维渐渐市场化,众所周知,涤纶长丝总纤度越小,单丝根数愈多,手感越柔软,本领域一般把单丝在0.3D---0.5D之间的聚酯纤维称为超细旦纤维,把单丝在0.1D---0.2D之间的聚酯纤维称为极细旦纤维,为保证纤维品质,生产微细纤维时,要求上油均匀性尽量一致,纺丝张力尽量小,但因为微细纤维单丝太细,孔数较多,对油嘴,导丝器非常敏感,如果选择不合适都会造成纤维上油的均匀性以及纺丝张力的稳定性较差,生产不稳定,进而造成产品的品质不好,影响后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包括护板、油架和导丝钩架,所述护板前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轨道,所述轨道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前侧的底部和第二支架前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油架底部的左右两侧和导丝钩架底部的左右两侧均与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油架的前侧固定设置有油嘴,所述导丝钩架前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左手向导丝钩,所述导丝钩架前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右手向导丝钩。

  优选的,所述油嘴一端的表面固定套设有油嘴柄,所述油嘴柄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内腔设置有滤网,所述连接杆内腔的一端活动连接有快速插头,所述快速插头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油管。

  优选的,所述油嘴的内腔设置有过丝通道,所述过丝通道一端的表面依次设置有第一出油嘴、第二出油嘴和第三出油嘴,所述过丝通道一端的内腔设置盛油波纹槽,所述第一出油嘴、第二出油嘴和第三出油嘴均设置为梯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前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腔通过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所述护板的前侧开设有卡槽,所述螺纹孔、定位螺栓和卡槽均设置有四组,所述定位螺栓的一端延伸至卡槽的内腔,所述卡槽的槽宽与定位螺栓的大径相一致,左右两侧的轨道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槽。

  优选的,所述滑轨和滑块均设置有四组,所述油嘴设置有十组,所述左手向导丝钩和右手向导丝钩均设置有五组,所述左手向导丝钩从左到右的角度分别为60°、45°、30°、15°、0°,所述右手向导丝钩从右到左的角度分别为60°、45°、30°、15°、0°。

  优选的,所述轨道的深度为35mm,宽度为10mm,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一支架的后侧均设置有凸块,且凸块延伸至轨道的内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护板、轨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油架和导丝钩架的配合,方便了油架和导丝钩架相对位置的调节,从而实现了出油嘴、右手向导丝钩和左手向导丝钩之间距离的调节,通过滑轨和滑块的配合,方便了丝束在油嘴的接触点与丝束在右手向导丝钩和左手向导丝钩的接触点之间垂直方向的水平距离,保证丝束的上油率,避免拉油现象,通过过丝通道、第一出油嘴、第二出油嘴和第三出油嘴的配合,保证丝束的上油效果及均匀性,通过卡槽、螺纹孔和定位螺栓的配合,方便便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调节在轨道内部的定位,增加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在轨道内部固定为稳定性,通过连接杆、滤网、快速插头和油管的配合,方便了油嘴的出油。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方便了油架和导丝钩架的安装,通过设置油架,方便了油嘴的安装,通过设置导丝钩架,方便了左手向导丝钩和右手向导丝钩的安装,通过设置左手向导丝钩和右手向导丝钩,利用不同角度的左手向导丝钩和右手向导丝钩,这样使得在保证各锭丝束纺丝张力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两侧丝束纺丝张力的差异性,通过设置盛油波纹槽,使得丝束在锯齿形的盛油波纹槽上连续接触回流的油剂,同时减少了丝束在过丝通道的接触面,减少摩擦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油嘴上油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油嘴支架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油嘴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左手向导丝钩和右手向导丝钩示意图。

  图中:1、护板;2、轨道;3、油架;4、第一支架;5、导丝钩架;6、左手向导丝钩;7、第二支架;8、卡槽;9、油嘴;10、定位螺栓;11、右手向导丝钩;12、油嘴柄;13、连接杆;14、滤网;15、快速插头;16、油管;17、过丝通道;18、第一出油嘴;19、第二出油嘴;20、第三出油嘴;21、盛油波纹槽;22、滑轨;23、螺纹孔;24、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包括护板1、油架3和导丝钩架5,通过设置油架3,方便了油嘴9的安装,通过设置导丝钩架5,方便了左手向导丝钩6和右手向导丝钩11的安装,护板1前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轨道2,轨道2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7,通过设置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7,方便了油架3和导丝钩架5的安装,第一支架4前侧的底部和第二支架7前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轨22,滑轨22的内腔活动连接有滑块24,油架3底部的左右两侧和导丝钩架5底部的左右两侧均与滑块24的顶部固定连接,油架3的前侧固定设置有油嘴9,导丝钩架5前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左手向导丝钩6,导丝钩架5前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右手向导丝钩11,通过设置左手向导丝钩6和右手向导丝钩11,利用不同角度的左手向导丝钩6和右手向导丝钩11,这样使得在保证各锭丝束纺丝张力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了两侧丝束纺丝张力的差异性;

  油嘴9一端的表面固定套设有油嘴柄12,油嘴柄12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3,连接杆13的内腔设置有滤网14,连接杆13内腔的一端活动连接有快速插头15,快速插头15的内腔固定连接有油管16,油嘴9的内腔设置有过丝通道17,过丝通道17一端的表面依次设置有第一出油嘴18、第二出油嘴19和第三出油嘴20,过丝通道17一端的内腔设置盛油波纹槽21,通过设置盛油波纹槽21,使得丝束在锯齿形的盛油波纹槽21上连续接触回流的油剂,同时减少了丝束在过丝通道17的接触面,减少摩擦阻力,第一出油嘴18、第二出油嘴19和第三出油嘴20均设置为梯形。第一支架4前侧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螺纹孔23,螺纹孔23的内腔通过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10,护板1的前侧开设有卡槽8,螺纹孔23、定位螺栓10和卡槽8均设置有四组,定位螺栓10的一端延伸至卡槽8的内腔,卡槽8的槽宽与定位螺栓10的大径相一致,左右两侧的轨道2的两侧均设置有卡槽8,滑轨22和滑块24均设置有四组,油嘴9设置有十组,左手向导丝钩6和右手向导丝钩11均设置有五组,左手向导丝钩6从左到右的角度分别为60°、45°、30°、15°、0°,右手向导丝钩11从右到左的角度分别为60°、45°、30°、15°、0°;

  轨道2的深度为35mm,宽度为10mm,第一支架4和第一支架4的后侧均设置有凸块,且凸块延伸至轨道2的内腔,通过护板1、轨道2、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7、油架3和导丝钩架5的配合,方便了油架3和导丝钩架5相对位置的调节,从而实现了出油嘴9、右手向导丝钩11和左手向导丝钩6之间距离的调节,通过滑轨22和滑块24的配合,方便了丝束在油嘴9的接触点与丝束在右手向导丝钩11和左手向导丝钩6的接触点之间垂直方向的水平距离,保证丝束的上油率,避免拉油现象,通过过丝通道17、第一出油嘴18、第二出油嘴19和第三出油嘴20的配合,保证丝束的上油效果及均匀性,通过卡槽8、螺纹孔23和定位螺栓10的配合,方便便了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7的调节在轨道2内部的定位,增加了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7在轨道2内部固定的稳定性,通过连接杆13、滤网14、快速插头15和油管16的配合,方便了油嘴9的出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7在轨道2内部上下移动,可以将油架3和导丝钩架5之间的距离调节至最小的130mm,然后待油架3和导丝钩架5之间的距离调节至合适时,将定位螺栓10通过螺纹孔23安装,并且拧入卡槽8内部,将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7固定在轨道2的内部,然后将滑块24在滑轨22内部移动,调节丝束在油嘴9的接触点与丝束在导丝钩的接触点之间垂直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丝束通过过丝通道17穿过油嘴9,然后第一出油嘴18、第二出油嘴19和第三出油嘴20的配合,保证丝束的上油效果及均匀性,并且丝束在锯齿形的盛油波纹槽21上连续接触回流的油剂,同时减少了丝束在过丝通道17的接触面,减少摩擦阻力。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新型上油导丝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