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绳索技术> 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方法以及PC钢绞合线独创技术32772字

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方法以及PC钢绞合线

2021-02-12 09:45:38

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方法以及PC钢绞合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建筑结构物以及土木结构物等中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法的后加拉力方式或预加拉力方式的受拉钢材使用的PC钢绞合线的合成树脂粉末涂料覆膜的形成,即防锈覆膜的形成加工方法,特别涉及在担心由特殊结构的物体损坏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的情况下,仅在表层部形成加工双重结合覆膜的方法以及通过该方法获得的PC钢绞合线。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PC钢绞合线的结构为在芯线的周围绞接较细的侧面线。其理由是若使PC钢绞合线具有柔软性,并在通过侧面线的绞接形成的螺旋状槽部能够获得与混凝土附着的强度。因此,作为PC钢绞合线的防锈加工方法,希望其是不妨碍上述特性的方法。目前,作为PC钢绞合线的防锈加工方法,公知或众所周知采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作为公知或众所周知的第1种现有技术,为具有图10所示断面形状的PC钢绞合线。这种PC钢绞合线的防锈方法为:首先加热PC钢绞合线并通过绞合线开卷机暂时从芯线1a的周围扭绞侧面线1b,以原始的绞接状态再次形成在将该侧面线1b的扭绞部分放入静电粉末喷涂机内15~18英寸之处绞接的侧面线1b。在芯线1a以及侧面线1b上附着熔融时(呈胶状时)的树脂50通过侧面线1b的绞接应力在芯线1a和侧面线1b之间的空隙部分中移动(流动)并填充,进而为了防止在由上述侧面线1b绞接形成的螺旋状槽部中产生小孔,形成较厚的覆膜51(500~600μm)以使内部形成一体,从而形成复合体。(参见特许第2597795号特许公报)。

  作为公知或众所周知的第2种现有技术,为具有图11所示断面形状的PC钢绞合线。其防锈被覆加工方法是,该PC钢绞合线通过基体调整后的展开装置,顺次暂时从芯线1a的周围扭绞上述钢绞合线的侧面线1b,在之后的工序中,通过展开保持装置以必需的间隔保持展开侧面线1b,芯线1a经过芯线调整装置之后,通过静电粉末喷涂方法分别在芯线1a和侧面线1b的整个外周面单独喷涂合成树脂粉末涂料并通过静电排斥力形成附着的树脂覆膜52。加热熔化由该静电排斥力附着的粉末涂料,在经过凝胶时间以及硬化放置时间后,进行冷却,形成单独的树脂覆膜52,之后,以原始状态、相对于芯线1a绞接通过缓慢闭合装置扭绞的侧面线1b。(参见特许第2691113号特许公报)。

  这样形成的PC钢绞合线与前面上述的第1种现有技术不同,分别在芯线1a和侧面线1b的整个外周面的范围内单独1个1个地形成覆膜,从而绝对不会影响PC钢绞合线所要求的柔软性以及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等特性,并且能充分确保防锈功能,从而将这种防锈方法评定为PC钢绞合线的最终防锈方法。

  另外,通过上述第2种现有技术的防锈方法,分别在芯线1a和侧面线1b的整个外周面形成单独防锈覆膜的PC钢绞合线在拉伸疲劳强度方面也是优良的,特别是在应力振幅较大的情况下,能够显著地表现出这种优良的特性,以与通常的防锈加工前的PC钢绞合线相同的条件进行拉伸疲劳试验所得的试验结果的一个例子如表1所示。

  【表1】拉伸疲劳试验结果(标准值200万次)

  由前面上述的试验结果(表1)可以知道,作为实施一般防锈处理的PC钢绞合线和作为公知技术、在特许文献2中记载的分别在芯线和侧面线的整个外周面形成单独防锈覆膜的PC钢绞合线,形成防锈覆膜的PC钢绞合线能够显著提高拉伸疲劳强度。

  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通过分别在芯线和侧面线的整个外周面形成单独防锈覆膜,完全没有金属与金属的接触部分,从而可以防止“摩擦腐蚀”的磨损腐蚀、接触腐蚀等的产生,由此证实:这种防锈手段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防锈性能,而且还能显著提高拉伸疲劳强度。因此,在这种PC钢绞合线中,分别在芯线和侧面线的整个外周面形成单独覆膜的情况下,上述芯线和侧面线的覆膜厚度能够稳定保持绞接的侧面线螺旋状结构以及充分保持绞合状态的范围希望是250μm。

  作为对这种覆膜厚度的规定在业界是一致。即,通过多次对覆膜厚度应满足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耐冲击性·弯曲特性·混凝土的附着性)的研究结果可知,若采用粉末型环氧树脂喷涂,则适当的覆膜厚度为250±50μm,通过美国FHWA(美国联邦公路局)的实验结果可知最好在170±50μm的范围。

  另外,在规定覆膜厚度应充分考虑:具有上述规定覆膜厚度的涂覆物为“JIS G 3112钢筋混凝土钢筋”(异形钢筋),其与圆钢完全不同,在其表面轴线方向具有凸起(棱),在轴线方向以外也具有凸起(节点),在上述凸起部分形成有助于粉末附着的多个角部。

  因此,不言而喻,如在PC钢绞合线中的芯线·侧面线那样,在单纯的圆钢形状的情况下,由于在其外周面均匀地附着粉末涂料,因此,覆膜的厚度若为250±50μm,则不会产生任何问题的覆盖厚度。

  另外,作为公知或众所周知的第3种现有技术,为具有图12所示断面形状的PC钢绞合线。其采用防锈加工方法为:这种PC钢绞合线在担心由特殊结构的物体损伤防锈覆膜时,要求稳定保持的覆膜最大厚度应大于250μm,与前面上述第2种现有技术的PC钢绞合线相比,在其外周面形成较厚的树脂覆膜53以实现双重防锈加工。(参见特许第3172486号特许公报)。

  【专利文献1】

  特许第2597795号特许公报

  【专利文献2】

  特许第2691113号特许公报

  【专利文献3】

  特许第3172486号特许公报

  在上述第1种现有技术中所产生的问题为:由于采用的PC钢绞合线在芯线以及侧面线上附着熔融树脂粉末时(胶状时),通过侧面线的绞接应力使树脂在芯线和侧面线之间的空隙部分中移动(流动)并填充,同时,在表层部还一体形成较厚的覆膜,因此,不仅不能完全期待PC钢绞合线所要求的柔软性,而且还不能期望提高拉伸披露强度,由于由侧面线的绞接形成的螺旋状槽部较浅,因此,会降低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

  另外,不言而喻,这种PC钢绞合线虽然在内部空间填充有树脂,但是,芯线与侧面线以及侧面线彼此之间的接触部分依然会形成使基体彼此接触的结构,在芯线与侧面线相互之间未形成防锈覆膜,在各个接触部分,应解决所谓内部腐蚀的问题。

  在上述第2种现有技术中所产生的问题为:采用了在PC钢绞合线的芯线以及侧面线上形成了单独的树脂覆膜的结构,虽然能够期望以此提高PC钢绞合线所要求的柔软性和拉伸疲劳强度,但是,由于在上述防锈覆膜的形成工序中,在芯线以及侧面线上形成了单独的树脂覆膜之后,要以原始状态相对于芯线绞接侧面线,因此,单独形成的树脂覆膜的厚度为大致250μm左右,由于不能形成比较厚的厚度,因此,担心特殊结构的物体会损伤防锈覆膜,从而不能在为了防止由覆膜损伤引起的基体暴露而采用较厚覆膜的情况下或场合下使用。

  另外,上述第3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虽然采用了具有实施双重覆膜防锈加工并在外周面形成较厚覆膜的结构的PC钢绞合线,但是,形成在外周面的较厚覆膜不仅会损坏PC钢绞合线所要求的柔软性,同时,与此相伴,还非常有损于拉伸疲劳强度,由于外周面的螺旋状槽部较浅,因此,会降低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解决的课题为:不损坏PC钢绞合线所要求的柔软性以及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提高拉伸疲劳强度,并且为了防止由覆膜损伤引起的基体的暴露,应在表层部(外周面)形成较厚的覆膜。

  发明内容

  作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例子中所存在问题的具体手段,本发明的第1发明提供了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形成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由以下工序构成:扭绞PC钢绞合线并从侧面线放松芯线以进行基体调整的前处理工序;一次喷涂工序,其中,在上述前处理工序之后,相对于芯线绞接侧面线并使其缓慢闭合,在除由绞接形成的螺旋状槽部以外的表层部喷涂合成树脂粉末涂料,同时,使上述涂料加热并附着,之后进行冷却,以便仅在表层部形成树脂覆膜;二次喷涂工序,其中,在上述一次喷涂工序之后,从芯线放松PC绞合线的侧面线,经过芯线调整装置之后,在处于放松状态的芯线以及侧面线的各个外周面涂敷合成树脂粉末涂料的同时,对上述涂料进行加热以使其能够均匀地附着之后,进行冷却,从而在侧面线上形成一部分形成双重结合覆膜的分别处于单独状态的树脂覆膜;在该二次喷涂工序之后,相对于芯线以原始状态绞接侧面线,以使上述双重结合覆膜部分位于绞合线的表层部的工序。

  在上述第1项发明中还含有的附加要素包括:在上述一次喷涂工序之后,在螺旋状槽部形成剩余树脂覆膜的情况下,应设置除去上述多余树脂覆膜的装置;上述芯线调整装置在通过二次喷涂工序在芯线和侧面线上形成独立状态的树脂覆膜之后,进行以原始状态相对于芯线绞接侧面线的工序时,能够长期自动聚集并调整多余的芯线,并且直至绞接时均能够在芯线上施加一定的张力;以及仅在除由绞接形成的螺旋状槽部以外的表层部喷涂合成树脂粉末涂料之后,即使分别在芯线以及侧面线的整个外周面以独立状态形成树脂覆膜以进行防锈覆膜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之后,仍可以实现侧面线相对于芯线的绞合,进而能够以原始的绞合状态再形成上述绞接的侧面线。

  在本发明的第2发明中,提供一种PC钢绞合线,其是以独立状态、分别在PC钢绞合线的芯线以及侧面线的外周面形成树脂覆膜,并使侧面线相对于上述芯线绞接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在形成于上述侧面线上的树脂覆膜仅在处于绞接状态下的表层部形成双重结合覆膜。

  在本发明中,在通过一次喷涂工序,在除由PC钢绞合线的螺旋状槽部以外的表层部形成树脂覆膜之后,从芯线放松侧面线以在芯线和侧面线的整个外周面形成单独的树脂覆膜,从而能够在侧面线的同一部分上形成双重结合覆膜,通过以原始状态相对于芯线绞接上述侧面线,从而使双重结合覆膜位于绞合线的表层部,除PC钢绞合线的螺旋状槽部以外的各个侧面线的表层部必然由较厚的树脂覆膜覆盖。

  并且,即使在以原始状态绞接侧面线时,在面向芯线外表面与该芯线接触的内侧的侧面线上形成的树脂覆膜分别为单层覆膜,从而不会对绞接产生障碍,通过在侧面线中残存的绞合弯曲,能够在快速且稳定的状态下、以原始状态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侧面图,其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发明实施形式的实施加工方法的加工线。

  图2为由同一实施形式加工的PC钢绞合线的剖面图。

  图3为示意性正面图,其显示了在同一实施形式中使用的缓慢放松装置(缓慢闭合装置)。

  图4为示意性正面图,其显示了在同一实施形式中使用的扩展打开装置。

  图5为示意性正面图,其显示了在同一实施形式中使用的作为一个例子的转动抽拉模具。

  图6为显示在同一实施形式中的一次喷涂工序的PC钢绞合线的剖面图。

  图7为平面图,其示意性地显示了在同一实施形式中使用的作为一个例子的芯线调整装置。

  图8为显示在同一实施形式中的二次喷涂工序的PC钢绞合线的剖面图。

  图9为在同一实施形式中,在二次喷涂工序之后,在相对于芯线以原始状态绞接侧面线的状态下的PC钢绞合线的剖面图。

  图10为第1种现有技术中的PC钢绞合线的剖面图。

  图11为第2种现有技术中的PC钢绞合线的剖面图。

  图12为第3种现有技术中的PC钢绞合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形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图1为本发明的用于实施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形成加工方法的加工线的示意图。

  本发明使用的一个例子中的PC钢绞合线1如图2所示,为所谓7根PC钢绞合线,其中,在其中央部具有芯线1a,在其外周以螺旋状加设多根(6根)侧面线1b。

  一般情况下,在这种PC钢绞合线1中,较长的部分以螺旋状卷绕,将上述卷绕而成的PC钢绞合线1以卷材状态设置在加工线的起始端以进行防锈覆膜形成加工。在这种情况下,由PC钢绞合线1的顶部前端进行顺次反绕后供给至加工线,经一次覆膜(仅在表层部)形成加工工序和二次覆膜(分别在芯线、侧面线的整个外周面)形成加工工序,在加工线的终端部、由加工后的顶部前端顺次以螺旋状卷绕。

  本发明加工线的工序的大致情况为:设置有上述PC钢绞合线1的开卷机(机架)2,将设置在上述开卷机2上的PC钢绞合线1顺次向用于进行防锈覆膜形成加工的下一工序输送。即,经过前处理工序A(含有喷丸处理装置5)、一次喷涂工序B(含有前加热装置7a、粉末喷涂装置8a、后加热装置7b、冷却装置10a)、芯线调整装置9、二次喷涂工序C(含有前加热装置7c、粉末喷涂装置8b、后加热装置7d、冷却装置10b),在再次以原始的状态恢复后,在加工线的终端部以卷材状卷绕仅完成喷涂的PC钢绞合线。

  首先,开始连续运转,作为准备作业,使用预轧出的PC钢绞合线,在按照预定各工序的种类或手法的状态下,通过手工作业,使绞合线从加工线的起始端穿过直达终端。在这种情况下,在各个工序中,使侧面线1b从PC钢绞合线1的芯线1a松弛(扭绞后打开),并且将上述松弛后的侧面线1b保持在扩展打开的状态下,进而使侧面线1b相对于芯线1a以原来的状态缓慢闭合(以螺旋状卷绕),因此,如图3以及图4所示,使用进行这些动作的缓慢放松装置3a、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a以及缓慢闭合装置6a。另外,由于缓慢放松装置3a和缓慢闭合装置6a仅在安装的方向上存在差异,其结构实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图中仅显示了其中一个的具体结构,而省略了另外一个的图示。

  在图3中显示了缓慢放松装置3a(也适用于缓慢闭合装置6a)。缓慢放松装置3a通过轴承17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转动环18上,在该转动环18上,在其中央部设有使PC钢绞合线1的芯线1a穿过的芯线通过孔19,同时,从该芯线贯通孔19以规定间隔设置以放射状使6根侧面线1b穿过的侧面线通过孔20。

  在图4中显示了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a。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a具有与缓慢放松装置3a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保持放松的PC钢绞合线1的扩展打开状态,转动环28通过支承座27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该转动环28上,在其中央部设有使PC钢绞合线1的芯线1a穿过的芯线通过孔29,同时,从该芯线贯通孔29以规定间隔设置以放射状使6根侧面线1b穿过的侧面线通过孔30,在与前面上述的缓慢放松装置3a的不同点在于:芯线贯通孔29和侧面线通过孔30之间的间隔较宽,而各个孔的尺寸大致相同。

  另外,从加工线的起始端穿过直达终端的预轧的PC钢绞合线在通过喷丸处理装置5时,在其前后,被扭绞的侧面线1b穿过缓慢放松装置3a的侧面线通过孔20,使芯线1a穿过芯线通过孔19,分别使这些穿过的侧面线1b以及芯线1a穿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a的侧面线通过孔30以及芯线通过孔29,并使它们以扩展打开的状态在喷丸处理装置5内通过,接着,使它们分别穿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b的侧面线通过孔30以及芯线通过孔29,进而,在穿过缓慢闭合装置6a中的侧面线通过孔20以及芯线通过孔19之后,在拉出规定的长度(大致500mm自由)时,以原始状态绞接。保持这种绞接的状态直至通过一次喷涂工序B的部分之后。

  在通过一次喷涂工序B后,在芯线调整装置9之前,再次使预轧的PC钢绞合线1扭绞,使该扭绞的侧面线1b穿过缓慢放松装置3a的侧面线通过孔20,使芯线1a穿过芯线通过孔19,分别使这些穿过的侧面线1b以及芯线1a穿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c的侧面线通过孔30以及芯线通过孔29,通过芯线调整装置9进行芯线1a的调整,接着,通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d保持侧面线1b相对于芯线1a的扩展打开状态并通过二次喷涂工序C,在其通过之后,使它们分别穿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e的侧面线通过孔30以及芯线通过孔29,进而在使它们通过缓慢闭合装置6b中的侧面线通过孔20以及芯线通过孔19之后,以原来的状态扭绞,并使它们通过覆膜厚度测定装置13、小孔检测装置14、牵引装置15,并且使它们通过贯穿以便通过卷绕装置16进行卷绕。

  这样,相对于从加工线的起始端贯穿直达终端的预轧PC钢绞合线,通过手工作业扭绞设置在开卷机2上的PC钢绞合线1的顶部前端,并使其与之前插入的预轧的PC钢绞合线对焊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接焊接状态下焊接芯线1a彼此之间以及侧面线1b彼此之间的各个端部,特别是,在侧面线1b中,相对于芯线1a的“扭绞弯曲”是大体一致的,从而能够在相互位置配合的状态下对接并焊接在一起。并且,在上述准备作业结束后开始连续运转。

  首先,通过使加工线连续运转,从而通过终端侧的牵引装置15以及卷绕装置16在终端侧引出预轧的PC钢绞合线,与此相伴,顺次引出设置在开卷机2上的PC钢绞合线1。之后,使通过缓慢放松装置3a以及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a、4b扭绞并展开的侧面线1b以及芯线1a在其扩展打开的状态下通过前处理工序A中的喷丸处理装置5。

  在这种情况下,开卷机2采取的结构为:为了在与终端侧的牵引装置15之间施加一定张力而内置有动力制动器,通过制动阻力调整设置在开卷机2上的PC钢绞合线1的牵引速度,从而施加必需的张力。

  在上述前处理工序A的喷丸处理装置5中,扩展打开的PC钢绞合线1配合侧面线1b的绞合间距一边转动一边输送,通过上述喷丸处理装置5,由高速旋转的叶片向处于扩张打开状态的芯线1a以及侧面线1b的整个外周面投射磨削材料(0.3mm左右的钢球),从而除去附着在这些芯线1a以及侧面线1b外周面上的油、锈迹等异物,同时,进行整个外周面的基体调整,例如形成无光状基体状态后,通过下一个工序中的喷涂工序,提高与涂膜(覆膜)粘结的效果(结合性)。

  在前处理工序A结束后,通过缓慢闭合装置6a扭绞,使扩展打开的侧面线1b相对于芯线1a、以原始状态绞合,以此状态将上述绞接的PC钢绞合线1供给至一次喷涂工序B。在上述一次喷涂工序B中,PC钢绞合线1由前加热装置7a加热,并通过粉末喷涂装置8a仅在除螺旋状槽部以外的表层部形成具有规定厚度的树脂覆膜26,通过前加热使上述树脂覆膜26形成熔融状态,进而,通过后加热装置7b实施加热以使整体大致均匀且光滑,在经过树脂的凝胶时间以及用于硬化的所需放置时间后,通过冷却装置10a使其充分冷却以提高树脂覆膜26的表面硬度。这种情况下的表层部为位于相对于芯线1a以螺旋状绞接的侧面线1b外侧的剖面圆弧状的面,而螺旋状槽部为绞接的侧面线1b彼此接触部位的附近。

  上述加热装置7a、7b最好采用易于调节温度的高频感应加热方式。另外,根据树脂的种类、PC钢绞合线(线的粗度)等,在即使通过前加热或后加热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就能大致均匀、光滑地形成树脂覆膜26的情况下,也可以仅采用其中的一种加热方式。另外,粉末喷涂法可以采用喷射喷涂法或者流动浸渍法中的任意一种,在需要时优选采用静电粉末喷涂法。其理由为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谓在具有原始粉末喷涂的槽状部分的部位处加入粉末喷涂粒子的特有现象。并且,通过加热的方法、静电枪的种类和设置位置以及气体状态、粉末喷料的混合比、供给方法等抑止涂料向螺旋状槽部的混入,以便在螺旋状槽部不形成覆膜,仅形成所谓表层部的覆膜。

  在一次喷涂工序B中,仅在除螺旋状槽部以外的表层部形成的树脂覆膜26的厚度例如为大约150~200μm左右,假定在螺旋状槽部的底部侧,即直至侧面线1b彼此接触的部位附近多余形成了一部分上述树脂覆膜26的情况下,应在硬化之前除去形成在该部分的多余的树脂覆膜。在这种情况下,在例如通过粉末喷涂装置8a之后,或者在通过后加热装置7b之后,立刻使PC钢绞合线1通过除去多余树脂覆膜的装置例如,所需的转动抽拉模具40,从而除去上述一部分树脂覆膜26,即除去形成于螺旋状槽部底部的多余的树脂覆膜。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除去装置,即作为转动抽拉模具40例如,可使用图5所示的装置。这种转动抽拉模具40设有通过轴承41可自由转动地环42,从该环42向中心并且形状能分别嵌入PC钢绞合线1中各个螺旋状槽部1的刃部43a、43b成对向内侧突出形成,通过这些刃部43a、43b可以刮去形成在各个螺旋状槽部上的一部分树脂覆膜,即,形成在底部的覆膜,在必要时,仅在除螺旋状槽部以外的表层部形成树脂覆膜26的PC钢绞合线形成图6所示的断面形状。

  之后,在供给二次喷涂工序C之前,使其通过图7所示的芯线调整装置9。即,在PC钢绞合线1中,通过缓慢放松装置3a、从芯线1a的周围顺次暂时扭绞侧面线1b,上述扭绞的侧面线1b通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c以及芯线调整装置9的外轮21以必需的间隔展开,对应PC钢绞合线1中侧面线的绞合间距数一边自由转动,一边到达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d,芯线1a经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c中的中央芯线通过孔29,使芯线调整装置9的固定滑轮25作U形转动,并再次使可动滑轮24作U形转动,并到达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d。

  可动滑轮24的运转距离或滑轮的槽数根据应收集的剩余芯线长度而定,例如若滑轮槽数为2,则剩余芯线收集量为2倍。由于正常时通过张力调整弹簧22、以一定张力向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c牵引可动滑轮24,因此,通过缓慢闭合装置6b自动收集以原始状态绞接侧面线1b时剩余的芯线1a。另外,固定滑轮25、可动滑轮24采用了不施加驱动力就能自由转动的结构。但是,本发明的芯线调整装置不应局限于滑轮的形式。

  经过芯线调整装置9的侧面线1b通过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d、4e以必需的间隔展开,芯线1a经上述扩展打开保持装置4d、4e中的中央芯线通过孔29,一边保持扩展打开的状态并且作侧面线绞接间距数转动,一边被供给至二次喷涂工序C,在该二次喷涂工序C,通过前加热装置7c实施加热,通过粉末喷涂装置8b、以独立状态分别在芯线1a和侧面线1b的整个外周面形成树脂覆膜27,上述树脂覆膜27通过前加热形成熔融状态,进而,通过后加热装置7d实施加热以使整体保持大致均匀、光滑,如图8所示,以在内侧完全包裹在一次喷涂工序B形成的树脂覆膜26的状态下形成树脂覆膜27,在经过树脂的凝胶时间以及用于硬化的所需放置时间后,通过冷却装置10b使其充分冷却以提高树脂覆膜26的表面硬度。

  这样,通过二次喷涂工序C在由一次喷涂工序B形成的树脂覆膜26上形成树脂覆膜27,并通过对其进行加热以实现凝胶化,从而形成双重结合覆膜。上述加热装置最好采用易于调节温度的高频感应加热方式。另外,根据树脂的种类、混合比例、PC钢绞合线的尺寸等,也可以仅采用前加热或后加热中的任意一种加热方式。

  由二次喷涂工序C形成的树脂覆膜27的厚度例如为大约250±50μm的程度,在由上述二次喷涂工序C形成树脂覆膜27之后,通过缓慢闭合装置6b,相对于芯线1a以原始状态绞接侧面线1b。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侧面线1b的绞合弯曲仍保持原样残留,因此,能够迅速地以原来状态绞接,以上述原始状态绞接的PC钢绞合线1的断面形状如图9所示,除去与PC钢绞合线1的螺旋状槽部对应的部分以外,双重结合覆膜仅位于在外侧突出的所谓表层部上。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次喷涂的覆膜厚度例如在大约150±50μm的范围内,二次喷涂工序覆膜厚度例如为大约250±50μm,因此,双重结合覆膜的厚度在大约400±100μm的范围内,在位于内侧的芯线1a上形成的覆膜以及与侧面线1b中绞接部分的芯线1a接触的面的覆膜厚度分别在250±50μm的范围内,由于双重结合覆膜位于离开绞接形成的接触面的外侧,因此,侧面线1b具有可相对于芯线1a以相同的间距快速、稳定绞接的覆膜厚度。

  在一次以及二次喷涂工序覆膜形成后的PC钢绞合线由作为覆膜检查装置的膜厚测定装置13测定表面膜厚,若上述膜厚度在设定的允许值以外,则会发出用于通知该情况的警报,同时,会发出不满足允许值或超过允许值的信号。另外,由小孔检测装置14检查覆膜的状态。该检查方法在为了不损伤覆膜而采用非接触式、例如光学检测装置检测小孔的情况下,在该检查位置施加标记并发出警报信号。

  仅在由此检测的表层部形成双重结合覆膜的PC钢绞合线1具有不会由上下设有循环胶皮带的牵引装置15对树脂覆膜造成损伤的结构,另外,上述牵引装置15由于还要作为上述加工线的速度设定装置,因此,使用倒相马达,并具有可以自由变换线速度的结构。并且,由于根据线速度形成的覆膜厚度不同,因此,通过选择线速度,可形成具有任意厚度的覆膜。

  由牵引装置15送出的形成了双重结合覆膜的PC钢绞合线1由于通过卷绕装置16的转矩马达,能够长期以一定的张力卷绕,因此,形成了例如即使PC钢绞合线1的卷绕直径较大,也不会改变卷绕张力的结构。

  在进行连续运行后,设置在开卷机2的PC钢绞合线1没有了时,便停止加工线的驱动并暂时停止覆膜的形成,以将新的PC钢绞合线设置在开卷机2上,且对接焊接先前的PC钢绞合线1的端侧后端以及新设置的PC钢绞合线1的顶部前端以使它们相连,并重新开始运行。

  由于以此方式形成的PC钢绞合线1在单独或独立的状态下、分别在芯线1a以及侧面线1b表面上形成树脂覆膜27,因此,不仅不会损失这种PC钢绞合线1所要求的柔软性,而且还能提高耐腐蚀性以及耐拉伸疲劳特性,另外,由于在以原始状态绞接侧面线1b时,双重结合覆盖膜部分位于外周面,因此,由绞接而成的螺旋状槽部进一步加深,并且能够提高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同时,即使在担心特殊结构的物体会损伤覆膜的某些部位或位置使用时,仍十分耐用。

  在该实施形式中,虽然对连续进行一次覆膜成形以及二次覆膜成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应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单独分别进行一次覆膜成形以及二次覆膜成形。另外,虽然对作为运行开始阶段的准备阶段使用预轧PC钢绞合线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应局限于此,在设置于开卷机2上后进行处理时,可以通过手工作业扭绞PC钢绞合线的顶部前端,根据各个工序的种类使其穿过直达加工线的终端,当然在不使用预轧PC钢绞合线的情况下也是适用的。

  如上述,本发明中第1发明的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方法,作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例子的课题的具体手段,在本发明的第1发明中,构成该方法的工序有:扭绞PC钢绞合线并从侧面线放松芯线以进行基体调整的前处理工序;一次喷涂工序,其中,在上述前处理工序之后,相对于芯线绞接侧面线并使其缓慢闭合,在除由绞接形成的螺旋状槽部以外的表层部喷涂合成树脂粉末涂料,同时,使上述涂料加热并附着,之后进行冷却,以便仅在表层部形成树脂覆膜;二次喷涂工序,其中,在上述一次喷涂工序之后,从芯线放松PC绞合线的侧面线,经过芯线调整装置之后,在处于放松状态的芯线以及侧面线的各个外周面涂敷合成树脂粉末涂料的同时,对上述涂料进行加热以使其能够均匀地附着之后,进行冷却,从而在侧面线上形成一部分成为双重结合覆膜的分别处于单独状态的树脂覆膜;在该二次喷涂工序之后,相对于芯线以原始状态绞接侧面线,以使上述双重结合覆膜部分位于绞合线的表层部的工序,通过该方法,所能实现的优良效果为:即使在形成双重结合覆膜之后,仍易于再次以原始的状态绞接侧面线,并且,绝对不会影响作为PC钢绞合线最大特征的柔软性以及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的特性,在担心特殊结构的物体会损坏覆膜时能够保护暴露的外表面(表层部),并能够容易地形成较厚的双重结合覆膜。

  另外,本发明中第2发明的PC钢绞合线是以独立状态、分别在PC钢绞合线的芯线以及侧面线的外周面形成树脂覆膜,并使侧面线相对于上述芯线绞接而形成的,其中:形成于上述侧面线上的树脂覆膜在处于绞接状态下的表层部形成双重结合覆膜,因此,能够实现各种优良的效果,即:由于芯线以及侧面线单独由树脂覆盖,故具有作为PC钢绞合线要求的柔软性,并且具有耐腐蚀性以及耐拉伸疲劳特性,同时,由于在PC钢绞合线的表层部形成双重结合覆膜,因此,能够避免特殊结构物体造成覆盖膜的损伤,另外,由于在外表面形成了比较深的螺旋状槽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与混凝土的附着强度。

  特别是,由目前要促进加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物寿命的现状考虑,PC钢绞合线的耐腐蚀性和耐拉伸疲劳特性是重要的课题,为解决该课题的本发明的防锈覆膜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方法以及由该方法形成的PC钢绞合线,与以往加工方法以及PC钢绞合线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本发明的方法即使在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后,仍可以相对于芯线扭绞侧面线,另外,还可以以原始的绞接状态再构成上述扭绞的侧面线,另外,对于作为成品形成的PC钢绞合线,在维持柔软性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优良的耐腐蚀性和耐拉伸疲劳特性的特性,这些效果均是非常明显的。

《PC钢绞合线的防锈覆膜双重结合结构形成加工方法以及PC钢绞合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