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缝纫绣花> 缝纫机的旋梭装置独创技术22216字

缝纫机的旋梭装置

2021-02-07 16:05:13

缝纫机的旋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

  背景技术

  旋梭装置,是缝纫机中的重要部件,其通常由绕水平的旋转轴可旋转的外梭、由外梭可旋转地支承的内梭、以及安装在内梭的梭心套等构成。

  在现有的旋梭装置中,通常根据挑线杆的行程以及旋梭的大小分为大旋梭和小旋梭,在实际使用中,大旋梭可以采用细线,也可以采用粗线,而小旋梭通常仅能够适用细线,因此工业缝纫机采用大旋梭进行缝纫织造,然而,在现有的技术中,尤其是三倍大旋梭的电脑缝纫机,其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陷:

  1、缝纫线在缝纫时,尤其是细度较细时,经常会出现缝纫线卡到旋梭里的现象,例如使用规格为300D*3等股线构成的梭线以及更细的梭线时,卡线的频率较大。

  2、在更换旋梭芯底线后,在起步缝纫时,卡线的频率更高,易导致缝纫机无法转动,从而停止工作。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旋梭装置,避免卡线是本申请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可以降低卡线的频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包括:外梭、内梭,其中,所述外梭具有与所述缝纫机的机针上下同步运动并与所述缝纫机的下轴一体旋转的梭尖;所述外梭的内腔壁和所述内梭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轨道槽;所述外梭的内腔壁具有沿其周向开设的限位槽;所述内梭的外周面沿周向设有限位凸起;

  所述限位凸起的外周面沿其周向开设有槽体;

  所述槽体从沿所述限位凸起的上端面贯穿其下端面;

  所述槽体的个数为两个以上,沿所述限位凸起的不同位置分布。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的槽向与所述内梭的轴向呈夹角设置;所述夹角为30~60度。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夹角为45度。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各槽体以所述内梭的中心为中心点,所述限位凸起的外周面与所述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沿所述限位凸起的周向等角分布,或者沿所述限位凸起的周向等距分布,或者沿所述限位凸起的周向按递增角度分布。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的深度为0.6~1mm;所述槽体的宽度为1~3mm;所述槽体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所述槽体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的径向截面形状为矩形、弧形和钩形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为弧槽。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包括:第一弧形区、与第一弧形区相连的第二弧形区。其中,所述第一弧形区和所述第二弧形区沿内梭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弧形区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弧形区的面积;所述第二弧形区的曲率半径从连接所述第一弧形区的一端朝向连接内梭的外周面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弧形区的曲率半径不变。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内梭的外周面的周向开设有一过线凹槽;其中,所述内梭具有以所述过线凹槽的对称轴为分割线划分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所述第一半部和所述第二半部至少有一个开设有所述槽体;并且,所述槽体的个数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的数量为六个;所述第一半部被垂直于所述对称轴的法线分割为具有所述过线凹槽的第一区、与所述第一区相连的第二区;其中,一个槽体位于第一区、四个槽体位于第二区,剩余的一个槽体位于所述第二半部;并且,第二区有一槽体位于与所述第二半部相连或相邻的区域;并且,所述第二半部内有一槽体位于所述法线上。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的径向截面形状为矩形、弧形和钩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位于第一区的槽体的径向截面形状为矩形;位于第二区的槽体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弧形;位于第二半部的槽体的径向截面形状为钩形;其中,所述钩形包括:第一弧形区、与第一弧形区相连的第二弧形区;所述第一弧形区和所述第二弧形区沿内梭的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弧形区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弧形区的面积;所述第一弧形区的宽度沿限位凸起的周向,朝向背离第二弧形区的方向逐渐减小。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还包括:与所述内梭相互配合的定位钩;其中,所述定位钩开设有导线孔,且所述导线孔的形状为腰形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降低卡线的频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旋梭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旋梭装置的爆炸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内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内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图4中A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6: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内梭的俯视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内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内梭的俯视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内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中内梭的仰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内梭的俯视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中内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内梭的俯视图;

  图14: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中内梭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中定位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外梭1、限位槽11、梭尖13、内梭2、限位凸起21、槽体22、转轴23、驱动杆3、机针4、定位钩5、腰形孔51、下轴7、针板8;第一弧形区221;第二弧形区222、第一区201、第二区202、第三区203、第四区204、槽体22b、第一弧形区22b1、第二弧形区22b2、第一弧形区22c、第一弧形区22c1、第二弧形区22c2、过线凹槽2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包括:外梭21、设置于所述外梭21内的内梭2。其中,内梭2具有一转轴23,且内梭2通过转轴23可旋转地设置于外梭21上;外梭21具有与缝纫机的机针4上下同步运动并与缝纫机的下轴7一体旋转的梭尖13;外梭21的内腔壁和内梭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轨道槽;外梭21的内腔壁具有沿其周向开设的限位槽11。内梭2的外周面沿周向设有限位凸起21;限位凸起21的外周面沿其周向开设有两个以上的槽体22,且各槽体22沿限位凸起21的不同位置分布。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如图3所示,为了提升槽体22对线条的切割效率,槽体22从沿限位凸起21的上端面贯穿其下端面。

  在现有技术中,当梭尖13在高速旋转时,易将梭线的线体带入轨道槽内,并缠绕在内梭2的转轴23上,从而形成卡线的状态,以至于缝纫机无法转动,降低了生产效率。此外,当缝纫机出现卡线的现象时,因线头断裂,重新缝纫等因素,被缝纫的织物表面易出现疵点,从而导致不良品的上升。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由于限位凸起21和限位槽11的配合,使得梭尖13勾住梭线(可以为面线或底线)的线体后沿轨道槽内运行,因此当梭尖13在高速旋转(例如起步400转/分钟、工作中2000~~2500转/分钟)的过程中,若出现梭线的线体(例如机针4第一针扎入织物后的梭线或内梭2上的梭线)被梭尖13带入轨道槽内,并缠绕在内梭2的转轴23上后,在高速旋转的过程中,由于槽体22的作用,对缠绕的线体起到切割作用,并借助离心力的作用,将被切断的线条抛出到轨道槽外部,从而可降低卡线的频率,保证缝纫机的稳步运行,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实施例中的旋梭装置优选适用于细度为300D*3以下或毛羽率高的梭线进行缝纫时,可极大地避免出现卡线的现象,降低卡线的频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槽体22的径向截面形状优选为矩形,以利于槽体22对梭线的切割。

  为了说明本申请的工作原理,本申请以垂直旋梭为例作以下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

  缝纫机的机针4在驱动杆3的带动下,其第一针扎入面料,并穿过针板8上开设的针孔后,旋梭在起步旋转,尤其是达到400转/分钟的高速时,外梭21的梭尖13易将机针4上具有线头的梭线(面线),和/或内梭2上具有线头的梭线(底线)带入轨道槽内,并缠绕在内梭2的转轴23上后,由于被带入轨道槽的梭线与限位凸起21产生摩擦,而一旦该梭线转动至槽体22所在的位置时,即被槽体22所切断,并使得被切断的梭线抛出旋梭装置外部,从而避免出现卡死的现象。

  此外,当旋梭在高速运转阶段,尤其是工作中2000~~2500转/分钟的高速时,外梭21的梭尖13易将机针4上的梭线或内梭2上的梭线带入轨道槽内带入轨道槽内,并缠绕在内梭2的转轴23上后,借助槽体22切断梭线,从而避免出现卡死的现象。

  另外,为了进一步避免出现卡线的现象,内梭2的外周面的周向开设有一过线凹槽25,旋梭装置还包括:固定在缝纫机的底板上的定位钩5,其中,针板8与底板固定连接,且定位钩5的一侧具有能够插入过线凹槽25的凸起53,以在转陪使用时,通过凸起51限制内梭2的周向转动,确保机针4随驱动杆3上下运动时,配合旋梭结构可完成勾线的动作轨迹。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槽体22的槽向与内梭2的轴向呈夹角设置。

  由上可知,由于槽向与内梭2的轴向呈夹角设置,因此使得缠绕在内梭2的转轴23上的梭线易落入槽体22中,从而便于槽体22的后续切割。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夹角为30~60度。通过实验测试可知,当夹角在范围内时,卡线的频率较小,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缝纫机的稳步运行。

  较佳地,如图5所示,夹角为45度,在该夹角内,无论梭线是从何方向带入轨道槽内并被缠绕在内梭2的转轴23上后,均可较好地落入槽体22内,以利于后续的切断。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上述槽体22的深度为0.6~1mm,并且,槽体22的宽度优选为1~3mm;以通过该深度可使得梭线在旋转时更容易地被带入槽体22内,且易被切断,同时,又可避免内梭2在旋转时产生较大的震动。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槽体22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通过该形状可使得正常运动的梭线不易被带入槽体22,而使得被转轴23缠绕的梭线在受到较大的牵引力后,沿内梭2的外周面移动,滑入槽体22中,然后被槽体22切断。

  详细地,槽体22的宽度和长度之比优选为1:5。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上述槽体22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弧形,如图6和图7中所示的槽体22b。

  由此可知,由于该槽体22b的径向截面形状为弧形,因此可使得正常运动的梭线即使被吸附于槽体内后,也不易被槽体所损伤,以致于缝纫线在缝纫面料后,易出现断裂的现象。

  详细地,槽体22b与内梭2的外周面呈圆弧过渡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如图6和图7所示,槽体22b主要是由第一弧形区22b1、与第一弧形区22b1相连的第二弧形区22b2等构成,且本实施例中的槽体22的径向截面形状优选为弧形。其中,第一弧形区22b1和第二弧形区22b2沿内梭的转动方向(如图6所示的C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弧形区22b1的面积小于第二弧形区22b2的面积;第二弧形区22b2的曲率半径从连接第一弧形区22b1的一端朝向连接内梭的外周面的一端逐渐增大,第一弧形区22b1的曲率半径不变。因此,通过该结构延长了槽体的长度,使得梭线易滑入第一弧形区22b1内,避免部分出现异常的梭线,即被转轴缠绕的梭线出现空跳而脱落槽体22。此外,通过第二弧形区22b2可使得梭线受到的作用力产生渐变,并在到达第一弧形区22b1的过程中逐渐变大,因此在第二弧形区22b1中易被切断。此外,由于第二弧形区22b1的曲率半径小于等于第二弧形区22b2的曲率半径,使得部分梭线即使出现被转轴缠绕的情况时,也可在第二弧形区22b2内易出现反弹而回归正常运转状态。

  实施例四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8和图9所示,槽体22为多个,沿限位凸起21的不同位置进行分布。

  通过该结构可知,当槽体22有多个,且分布于限位凸起21上不同的部位时,在旋梭装置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尤其是更换不同粗细以及种类的梭线后,通过不同位置上的槽体22针对不同粗细梭线进行切割,以使得旋梭装置在更换不同粗细以及种类的梭线后,仍能起到减小或避免出现卡死的作用。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各槽体22以内梭2的中心为中心点,限位凸起21的外周面与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半径,沿限位凸起21的周向等角分布。

  显然,本申请中的各槽体22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沿限位凸起21的周向等距分布。或者沿所述限位凸起的周向按递增角度分布,例如按照30°、60°、90°等呈倍数关系递增的角度间隔分布,以利于对不同粗细梭线进行切割,以及减小槽体22数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小或避免出现卡死的现象。其中,该倍数可以是一倍、二倍和三倍等,也可以是其他倍数的,在此不再作具体的限定和赘述。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内梭2的外周面的周向开设有一过线凹槽25;其中,内梭2具有以过线凹槽25的对称轴为分割线A划分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并且,第一半部开设有多个槽体22。因此,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第二半部相对第一半部较轻,因此在第一半部上开设多个槽体22,有助于降低第一半部的重量,起到平衡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作用,从而使得内梭不易产生偏转,因而可降低卡线的频率,避免出现切断正常运转的梭线的现象。

  作为优选的一种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槽体的数量优选为五个,通过实验表明,将槽体22设置为五个时,可在起到减小或避免出现卡死的同时,避免槽体22对旋梭装置的正常锁边起到阻挡的作用。

  详细地,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半部被垂直于对称轴的法线B分割为具有过线凹槽25的第一区201、与第一区201相连的第二区202;其中,一个槽体位于第一区201、四个槽体位于第二区202,剩余的一个槽体位于第二半部;其中,第二半部被法线B和对此轴A划分成了第三区203和第四区204。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区201内的槽体22与法线B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45度。位于第二区202内的槽体22以内梭2的中心为中心点,限位凸起21的外周面与中心点的距离为半径,沿限位凸起21的周向等角分布。

  并且,第二区有一槽体22位于与第二半部相连或相邻的区域,以避免在第二区内出现卡线的现象,同时由于该槽体22大体上与过线凹槽25位于同一轴线上,可同时较好地起到平衡内梭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或避免出现卡死的现象。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第四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旋梭装置还包括:开设于第二半部的槽体22。

  通过实验表明:机针4在回退过程中,内梭的第二半部处于空行程的状态,因此通常不易出现缠绕在转轴上的梭线而致使梭线卡死的现象,而通过在第二半部上开设槽体22,可有助于切断在此区域内产生卡线现象的梭线。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半部内有一槽体22位于法线上,以在平衡的同时,避免该区域可能出现卡线的现象。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的槽体22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多个,而本实施例对于槽体的具体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二半部上仅以优选开设一个槽体22为例作说明,并且,该槽体22与法线B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30度。以使得第二半部的法线B附近的区域出现卡线时,可通过槽体22快速切断梭线,避免出现卡死的现象。通过在该区域设置槽体,有利于平衡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的重量,使得内梭不易出现摆动的现象,同时在该区域设置数量较少的槽体22即可避免第二半部出现卡线的现象。

  实施例六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第任意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槽体22的径向截面形状优选为钩形,如图11和图12所示的槽体22c,且槽体22c主要是由第一弧形区22c1、与第一弧形区22c1相连的第二弧形区22c2等构成,其中,第一弧形区22c1和第二弧形区22c2沿内梭的转动方向(如图11所示的C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弧形区22c1的面积小于第二弧形区22c2的面积;第一弧形区22c1的宽度沿限位凸起21的周向,朝向背离第二弧形区22c2的方向逐渐减小。当内梭(如图11所示的C方向的转动方向时,梭线作反方向运动且出现卡线时,并通过第二弧形区222内的弧面即可容易地进入第一弧形区221内,然后在第一弧形区221的弧面所形成的刀面作用下即可容易地被切断,且不易从第一弧形区221内滑出,从而可较好地保障旋梭装置的平稳运行。

  实施例七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本实施例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槽体的径向截面形状为矩形、弧形和钩形中的任意两种以上形状的组合。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的各槽体径向截面形状优选分别为弧形和钩形;其中,径向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弧形的槽体22位于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内;其中,位于第一区201和第二区202内的槽体的槽向与内梭的轴向呈夹角设置,通常该夹角为30°~60°之间。本实施例中的该夹角优选为45°,可参考图4。并且,径向截面形状为钩形的槽体22位于第三区203和第四区204内,或第三区203和第二区202的交界处。

  通过不同径向截面形状的槽体的组合,可利于对不同规格和类型的梭线出现卡线后,可以及时的进行切割处理,避免产生卡死的现象,此外,还可避免产生误切断正常运转的梭线的现象。

  实施例八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缝纫机的旋梭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15所示,定位钩5上开设有导线孔521,且所述导线孔的形状为腰形孔。

  通过将导线孔521的形状设置为腰形孔,相比现有的导线孔的形状为圆形孔,可有助于提升梭线的移动行程,调整内梭的位置,从而有利于梭线的收线和放线,确保缝纫线对织物缝纫时形成良好后的线迹,避免出现不连续等疵点的产生。

  详细地,本实施例中定位孔的长度为10mm,宽度为4.6mm。其中,定位钩有定位部51和开设有导线孔521的过线部52构成,且导线孔521的中心与定位部51的之间的距离为14.3mm。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仅仅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

《缝纫机的旋梭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