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独创技术9270字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

2021-02-16 03:10:06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针织面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

  背景技术

  传统的冬服如棉絮、羽绒、裘皮和各类化纤絮片等保暖材料制成的服装,多通过阻止热量散发来达到保暖效果,其缺点是厚重、臃肿,透气性差。随着人们审美和舒适要求的提高,舒适、透气、保暖为主,兼具功能性、美观性,成为冬季内衣较为理想的选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本实用新型从纤维、纱线、组织结构、后整理方案等多方面着手进行面料整体设计,在赋予产品发热功能的同时兼具良好的柔软性和蓬松风格,明显提升贴身穿着的柔软舒适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其特征在于,该面料具有以下特征: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所述面料包括面层、中间层和里层三层,中间层纱线连接里层和面层,形成一个导湿透气通道,快速吸附人体湿气,并放出热量,里层为贴身层。

  所述面料在机号为24针/英寸或28针/英寸的双面纬编针织机上编织而成,

  第一路纱线的上针盘高针编织成圈,上针盘低针不参加编织成浮线,下针筒高针不参与编织成浮线,下针筒低针参加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二路纱线的上针盘高针和上针盘低针均不参加编织成为浮线,下针筒低针和下针筒高针全部参与编织成圈;

  第三路纱线的上针盘高针针参与编织成圈,上针盘低针参与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四路纱线的上针盘高针和下针筒低针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上针盘低针参与编织成圈,下针筒高针参加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五路纱线的上针盘高针和上针盘低针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下针筒低针和下针筒高针全部成圈;

  第六路纱线的下针筒低针和下针筒高针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上针盘高针参与编织但不成圈,上针盘低针参与编织成圈;

  第七路~第十二路的编织结构与第一路~第六路的编织结构相同,并且以六路为一个周期。

  所述面料经进口行星式碳刷磨毛机进行双面多重磨毛处理后,面料表面绒毛的平均长度为1~2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创新性三层保暖组织结构。发热红豆绒面料采用三层组织结构,由内到外分别为里层、中层和面层,其中里层采用膨体腈纶/精梳棉混纺纱,中层采用粘胶/腈纶功能混纺纱,面层采用精梳棉和氨纶的交织纱,使用粘胶/腈纶混纺功能纱线将面层和里层连接起来,且面层纱线的工艺线长与里层连接纱的工艺线长保持比例在1:0.8-1:0.75左右,最大限度的提升面料内部的静止空气数和对湿气的吸附能力,有助于提升保暖性能和吸湿指标。三层组织设计使得人体热量不易流失,增强保暖性能,弹性氨纶、膨体腈纶、棉纤维的选用使得发热红豆绒面料柔软蓬松有弹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发热保暖舒适性能,适合在冬季或者寒冷环境中使用。

  2.超细纤维的应用。里层膨体腈纶和中间层腈纶功能纤维均为0.9D,即1dtex,属于超细纤维,里层超细膨体腈纶的选用既可以给人体带来更蓬松柔软舒适的体验,又可以在进行起绒整理时使得绒毛更细密柔软,超细纤维的选用可以使得同样大小空间充塞更多纤维,阻隔人体热量辐射散失的效果更强。

  3.多重磨绒工艺。后整理工艺中采用多重磨绒工艺,使布面绒毛具有短、细、密、匀等特点,纤细的绒毛使得面料触感更加柔软,绒毛的短匀密特点使得布面整洁且不易起毛起球。

  4.染色均匀。在工艺设计过程中采用混纺纱线进行编织,利用棉和粘胶的优良染色性能使得染色更加均匀,水洗效果更稳定,布面效果更美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红豆绒面料第一路和第二路纱线的编织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红豆绒面料第三路和第四路纱线的编织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红豆绒面料第五路和第六路纱线的编织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 上针盘高针;2.上针盘低针;3.下针筒低针;4. 下针筒高针;11.第一路纱线;12.第二路纱线;13.第三路纱线;14.第四路纱线;15.第五路纱线;16.第六路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包括面层、中间层和里层三层,中间层纱线连接里层和面层,形成一个导湿透气通道,快速吸附人体湿气,并放出热量,里层为贴身层;中间层采用50S 70/30粘胶/腈纶混纺纱,里层采用膨体腈纶/精梳棉混纺纱,面层采用精梳棉和氨纶的交织纱。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在机号为24针/英寸的双面纬编针织机上织造而成,编织结构图如附图所示,

  第一路纱线11采用发热功能纱,为50S 70/30粘胶/腈纶混纺纱,上针盘高针1编织成圈,上针盘低针2不参加编织成浮线,下针筒高针4不参与编织成浮线,下针筒低针3参加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二路纱线12采用40S精梳棉纱,40D氨纶和棉纱一同喂入织布在面料面层全部成圈,上针盘高针1和上针盘低针2均不参加编织成为浮线,下针筒低针3和下针筒高针4全部参与编织成圈;

  第三路纱线13采用50N纯膨体腈纶纱,上针盘高针1针参与编织成圈,上针盘低针2参与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四路纱线14成分同第一路纱线,上针盘高针1和下针筒低针3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上针盘低针2参与编织成圈,下针筒高针4参加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五路纱线15成分同第二路纱线,上针盘高针1和上针盘低针2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下针筒低针3和下针筒高针4全部成圈;

  第六路纱线16成分同第三路纱线,下针筒低针3和下针筒高针4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上针盘高针1参与编织但不成圈,上针盘低针2参与编织成圈;

  第七路~第十二路的编织结构与第一路~第六路的编织结构相同,并且以六路为一个周期。

  所述面料经进口行星式碳刷磨毛机进行双面多重磨毛处理后,面料表面绒毛的平均长度为1mm。

  实施例2: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包括面层、中间层和里层三层,中间层纱线连接里层和面层,形成一个导湿透气通道,快速吸附人体湿气,并放出热量,里层为贴身层;中间层采用50S 70/30粘胶/腈纶混纺纱,里层采用膨体腈纶/精梳棉混纺纱,面层采用精梳棉和氨纶的交织纱。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在机号为28针/英寸的双面纬编针织机上织造而成,编织结构图如附图所示,

  第一路纱线11采用发热功能纱,为50S 70/30粘胶/腈纶混纺纱,上针盘高针1编织成圈,上针盘低针2不参加编织成浮线,下针筒高针4不参与编织成浮线,下针筒低针3参加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二路纱线12采用40S精梳棉纱,40D氨纶和棉纱一同喂入织布在面料面层全部成圈,上针盘高针1和上针盘低针2均不参加编织成为浮线,下针筒低针3和下针筒高针4全部参与编织成圈;

  第三路纱线13采用50N纯膨体腈纶纱,上针盘高针1针参与编织成圈,上针盘低针2参与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四路纱线14成分同第一路纱线,上针盘高针1和下针筒低针3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上针盘低针2参与编织成圈,下针筒高针4参加编织但不成圈成为集圈;

  第五路纱线15成分同第二路纱线,上针盘高针1和上针盘低针2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下针筒低针3和下针筒高针4全部成圈;

  第六路纱线16成分同第三路纱线,下针筒低针3和下针筒高针4不参与编织成为浮线,上针盘高针1参与编织但不成圈,上针盘低针2参与编织成圈;

  第七路~第十二路的编织结构与第一路~第六路的编织结构相同,并且以六路为一个周期。

  所述面料经进口行星式碳刷磨毛机进行双面多重磨毛处理后,面料表面绒毛的平均长度为2mm。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发热红豆绒面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