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送纱器独创技术13043字

一种送纱器

2020-12-29 18:46:09

一种送纱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机械零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送纱器。

  背景技术

  送纱器是把纱线按照编织工艺要求,准确的送到针织大圆机的成圈机件,送纱器是保证针织大圆机编织各种面料时运转正常,良好的编织符合工艺要求的面料,理想的品质,高效率的运行状态的一种重要装置。

  现有的,专利公告号为CN20495921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储纱送纱器,包括送纱器本体,送纱器本体上设置有皮带轮、送纱支架、夹纱装置、储纱筒、分纱杆、旋转支架以及出纱支架,储纱筒与皮带轮设置于同一芯轴,皮带轮及储纱筒分别设置于芯轴的上端及下端,皮带轮及储纱筒分别位于送纱器本体的上方及下方;工作时,皮带轮可与皮带啮合,使皮带轮带动储纱筒转动,纱线从送纱支架穿入,经夹纱装置后缠绕于储纱筒上,并经分纱杆依次从旋转支架及出纱支架送出。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采用圆柱状的储纱筒进行缠绕纱线,纱线与储纱筒的接触面积大,纱线容易因磨损而崩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送纱器,该送纱器通过减小纱线所受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纱线因磨损而崩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送纱器,包括送纱器本体、设置在所述送纱器本体上的送纱支架、夹纱装置、皮带轮、储纱轮、分纱杆以及出纱支架,所述储纱轮包括第一轮盘、第二轮盘和若干个储纱柱,所述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同轴设置有大小一致的轴孔,若干个所述储纱柱均布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之间并围成圆筒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纱线从送纱支架穿入,经夹纱装置后缠绕在储纱轮上,然后经分纱杆从出纱支架送出;其中储纱轮包括第一轮盘、第二轮盘和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之间的若干个储纱柱,储纱柱均布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之间并围成圆筒状,且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上设置有供转轴穿过的轴孔,皮带轮通过转轴与储纱轮相连,皮带轮转动时带动储纱轮转动,从而把夹纱装置出来的纱线缠绕在储纱柱上,由于储纱柱间隔设置,所以纱线与储纱轮的接触面积较储纱筒小,因此可减小纱线在储纱轮上所受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纱线因磨损而崩断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分别设置有与其一体成型的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所述第一凸柱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凸柱上设置有与凹槽相适配的凸块,所述轴孔穿过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可增大转轴与轴孔的接触面,提高储纱轮旋转时的平稳性。

  优选地,所述凸块呈方体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呈方体状设置,有利于增大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的接触面积,增大连接处的摩擦力,提高第一凸柱和第二凸柱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储纱柱包括连接部、导纱部、储纱部和防滑部,所述储纱部位于导纱部和防滑部之间,所述导纱部朝外向上倾斜,所述防滑部朝外向下倾斜,所述导纱部和防滑部的另一端分别与连接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纱柱设置连接部 、导纱部、储纱部和防滑部,连接部用于与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固定连接,导纱部用于将导纱部上的纱线引导至储纱部上,防滑部用于阻碍储纱部上的纱线下滑。

  优选地,所述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分别围绕其周向设置有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与第一凸柱之间及第二固定环与第二凸柱之间分别形成一道环槽,所述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分别于其内侧相对设置有卡槽,所述储纱柱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纱柱上的卡块与卡槽配合,从而把储纱柱固定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上。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接柱,所述第三连接柱的端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固定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容置槽的侧壁上、另一端连接挡块,所述挡块远离弹簧的一端连接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三连接柱上设置容置槽,在容置槽内设置弹簧和挡块,并在挡块的另一侧设置与卡槽相适配的卡块,安装储纱柱时,在第一固定环与第一凸柱或第二固定环与第二凸柱的挤压作用下,卡块压缩弹簧向容置槽内运动,当卡块运动至卡槽处时,弹簧恢复其形变作用将卡块弹出,使卡块进入卡槽中,从而将储纱柱固定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之间,该固定方式采用从内往外的方式对储纱柱进行固定,有利于加强储纱柱的稳定性。

  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储纱柱间分别于第二固定环上设置有剪线槽,所述剪线槽沿第二固定环周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送纱过程中掉落在储纱轮上的断线长期积累容易形成纱线团缠绕在第二固定环上,设置剪线槽有利于清除第二轮盘上缠绕的纱线团。

  优选地,所述剪线槽的开口由第二固定环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增大,所述剪线槽的深度由第二固定环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增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掉落在储纱轮上的断线往下滑并聚集在一起,便于清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纱线从送纱支架穿入,经夹纱装置后缠绕在储纱轮上,然后经分纱杆从出纱支架送出;其中储纱轮包括第一轮盘、第二轮盘和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之间的若干个储纱柱,储纱柱均布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之间并围成圆筒状,且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上设置有供转轴穿过的轴孔,皮带轮通过转轴与储纱轮相连,皮带轮转动时带动储纱轮转动,从而把夹纱装置出来的纱线缠绕在储纱柱上,由于储纱柱间隔设置,所以纱线与储纱轮的接触面积较储纱筒小,因此可减小纱线在储纱轮上所受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纱线因磨损而崩断的问题;

  2.储纱柱设置连接部、导纱部、储纱部和防滑部,连接部用于与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固定连接,导纱部用于将导纱部上的纱线引导至储纱部上,防滑部用于阻碍储纱部上的纱线下滑;

  3.在第三连接柱上设置容置槽,在容置槽内设置弹簧和挡块,并在挡块的另一侧设置与卡槽相适配的卡块,安装储纱柱时,在第一固定环与第一凸柱或第二固定环与第二凸柱的挤压作用下,卡块压缩弹簧向容置槽内运动,当卡块运动至卡槽处时,弹簧恢复其形变作用将卡块弹出,使卡块进入卡槽中,从而将储纱柱固定设置在第一轮盘和第二轮盘之间,该固定方式采用从内往外的方式对储纱柱进行固定,有利于加强储纱柱的稳定性;

  4.送纱过程中掉落在储纱轮上的断线长期积累容易形成纱线团缠绕在第二轮盘上,设置剪线槽有利于清除第二轮盘上缠绕的纱线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送纱器中储纱轮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储纱轮上储纱柱的爆炸图。

  图中,1、送纱器本体;2、送纱支架;3、夹纱装置;4、皮带轮;5、储纱轮;6、第一轮盘;61、第一凸柱;611、凹槽;612、滑槽;62、第一固定环;621、定位槽;622、卡槽;63、轴孔;64、环槽;7、第二轮盘;71、第二凸柱;711、凸块;72、第二固定环;721、剪线槽;8、储纱柱;81、连接部;811、第一连接柱;812、第二连接柱;813、第三连接柱;814、容置槽;815、弹簧、816、挡块;817、卡块;82、导纱部;83、储纱部;84、防滑部;9、分纱杆;10、旋转支架;11、出纱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 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送纱器,包括送纱器本体1,设置在送纱器本体1上的送纱支架2、夹纱装置3、皮带轮4、储纱轮5、分纱杆9、旋转支架10以及出纱支架11;其中,送纱支架2设置于送纱本体的其中一端,夹纱装置3设置在送纱支架2的下方,皮带轮4靠近送纱支架2设置,且皮带轮4与储纱轮5设置于同一转轴并分别位于送纱器本体1的上方和下方,分纱杆9、旋转支架10和储纱支架分别设置于储纱轮5的一侧。

  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一种储纱轮5,储纱轮5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以及设置于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之间的储纱柱8,其中,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分别呈轮状设置,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分别同轴设置有与其一体成型的呈圆柱状的第一凸柱61和第二凸柱71,且第一轮盘6、第一凸柱61、第二凸柱71以及第二轮盘7的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有相连通的轴孔63;所述轴孔63内设置有与皮带轮4相连的转轴;第一凸柱61围绕轴孔63均布有凹槽611,第二凸柱71设置有与凹槽611相适配的凸块711,其中,凸块711呈方体状;另外,第一凸柱61和第二凸柱71分别沿其周向对应凹槽611滑槽612定环和第二固定环72。

  参照图2和图4,第一固定环62与第一凸柱61之间及第二固定环72与第二凸柱71之间均形成一道环槽64;另外,第一固定环62和第二固定环72分别于其内侧对称设置有卡槽622,卡槽622围绕第一固定环62和第二固定环72的内侧均布设置;第一固定环62和第二固定环72相对应的卡槽622上均卡入储纱柱8,储纱柱8位于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之间并围成圆筒状;且第一固定环62和第二固定环72分别于端部设置有定位槽621,定位槽621呈半圆环状。另外,第二固定环72沿其周向上均布设置有剪线槽721,其中,剪线槽721设置于相邻两个储纱柱8之间,剪线槽721呈喇叭状,且剪线槽721的开口由第二固定环72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增大,剪线槽721的深度由第二固定环72的内侧向外侧逐渐增大。

  参照图5,储纱柱8包括一体成型的连接部81、导纱部82、储纱部83和防滑部84,其中,储纱部83位于导纱部82和防滑部84之间,导纱部82和防滑部84的另一端分别与连接部81连接,且导纱部82相对储纱部83朝外并向上倾斜,防滑部84相对储纱部83朝外并向下倾斜。连接部81包括与定位槽621相适配的第一连接柱811、与滑槽612相适配的第二连接柱812和与卡槽622相对应设置的第三连接柱813,其中,第一连接柱811与导纱部82和防滑部84连接,第二连接柱812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柱811和第三连接柱813上。第三连接柱813上设置有容置槽814,容置槽814内固定设置有弹簧815,弹簧81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挡块816,挡块81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伸出容置槽814且与卡槽622相适配的卡块817。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纱线从送纱支架2穿入,经夹纱装置3后缠绕在储纱轮5上,然后经分纱杆9从出纱支架11送出;其中储纱轮5包括第一轮盘6、第二轮盘7和设置在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之间的若干个储纱柱8,储纱柱8均布设置在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之间并围成圆筒状,且第一轮盘6和第二轮盘7上设置有供转轴穿过的轴孔63,皮带轮4通过转轴与储纱轮5相连,皮带轮4转动时带动储纱轮5转动,从而把夹纱装置3出来的纱线缠绕在储纱柱8上,由于储纱柱8间隔设置,所以纱线与储纱轮5的接触面积较储纱筒小,因此,可减小纱线在储纱轮5上所受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纱线因磨损而崩断的问题。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送纱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