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一种挂圈编织卷边露底结构花型的方法独创技术12250字

一种挂圈编织卷边露底结构花型的方法

2021-02-02 07:43:58

一种挂圈编织卷边露底结构花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物编织方法领域,尤其是一种挂圈编织卷边露底结构花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横机在编织的过程中,单针床空针编织无牵拉力时,成圈困难,虽然,现有技术仿效圆纬机,安装了沉降片装置达到辅助牵拉的目的,但是,沉降片是临时握持沉降弧,仅对当前的编织行起作用,沉降片的握持作用是有限的。

  同时,在横机编织过程中,仅在一个针床上编织的单边组织,具有脱散性,又有卷边性。自然的卷边性,可以用来作为设计元素加以应用,而由于单边组织的脱散性,使其很少单独服用在针织服装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挂圈编织卷边露底结构花型的方法,解决现有单针床空针编织无牵拉力成圈困难和单针床编织的单面组织具有脱散性情况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使用双针床的电脑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转移,根据卷边露底结构花型,进行如下编织工序:

  工序一:在编织过程中,采用挂圈编织,让空针内含有挂圈线;

  工序二:在工序一基础上,编织继续,但在编织过程中有涉及单边组织时,采用隔针编织,编织完成后拆除挂圈线。

  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1.单边组织由于线圈的滑移会失去串套,进而脱散,本发明采用隔针编织的方法解决,拓展单边组织的应用。2.本发明采用挂圈编织,使单针床空针成圈编织轻易实现,编织完成后拆除挂圈线,挂圈线拆除后,对已经编织完成的线圈没有影响。3.本发明挂圈线拆除后,单边组织的一些线圈会自然卷边,卷边后露出后针床编织的线圈,拓展了针织物组织的花型结构。4.本发明挂圈编织也可作为针织服装的一种技术方法,应用于其他的双针床编织无缝成型服装之中。

  附图说明

  图1织针与挂圈线示意图,其中,左边L1为织针排列示意图,右边R1为后针床编织示意图。

  图2线圈结构示意图,其中,左边L2为前针床隔针编织示意图,右边R2为正常编织示意图。

  图3-19为针位图,其中数字1-21代表针位。

  图20 卷边露底结构花型实物图。

  图21 未拆除挂圈线的卷边露底结构花型实物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具体如下:

  实施方式一

  挂圈编织卷边露底结构花型的方法,使用双针床的电脑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可自由转移,根据卷边露底结构花型,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一:在编织过程中,采用挂圈编织,让空针内含有挂圈线;工序二:在工序一基础上,编织继续,但在编织过程中有涉及单边组织时,采用隔针编织,编织完成后拆除挂圈线。

  (1)针对工序一,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挂圈编织过程如下:如图1中左边L1所示,当前针床编织的线圈转移后,前针床上的织针内没有线圈是空针,此时,导纱器带挂圈线,在前、后针床上隔针编织一个横列的挂圈,然后,首先让后针床的织针先编织,形成的挂圈含在正常编织的线圈内,如图1中右边R1所示,挂圈线在后针床形成的线圈内有bc和de两段;前针床在挂圈的基础上继续编织,形成的线圈,如图2中左边L2所示,ab、cd、ef段分别与(图1中右边R1的)bc、de相连,abcdef是同一条挂圈线上的不同点(图中字母一一对应)。同一条挂圈线,在前、后针床上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后针床织针内有旧线圈,而前针床的织针内没有线圈是空针。

  针对本实施例中挂圈编织分析如下:

  由于,横机有罗拉机构对织片进行牵拉,但是,牵拉力是作用在已经编织完成的织片上,而不是直接作用在织针上,只有挂圈线嵌入在后针床的织片中,才能被牵拉,因此,首先编织后针床。

  由于,后针床编织的旧线圈已被机构牵拉有牵拉力,挂圈线已嵌入在后针床正常编织的线圈中,借助于挂圈线,后针床的牵拉力传递至前针床,使前针床的成圈编织轻易实现。且随着编织动作的持续进行,挂圈线为前针床的编织持续提供牵拉力。还由于,挂圈线已经把前后针床编织的线圈连接起来,牵拉机构可以对前后针床的成圈过程进行牵拉。

  采用挂圈编织目的是为前针床提供牵拉力,编织完成后挂圈线可以轻易的拆除,不会影响已经编织完成的线圈结构,图1右边R1图中,把在后针床上的挂圈线bc、de段拆除后,对已正常形成的线圈没有影响,图2左边L2图中,把在前针床上挂圈线ab、cd、ef段拆除后,也不会影响其他横列的线圈。

  在挂圈编织中所使用的挂圈线,使用普通的起底用弹力纱即可,也可以使用普通的编织用纱,但弯纱深度设置应比成圈编织的小。

  (2)针对工序二,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隔针编织过程如下:图2中右边R2,为在前针床正常编织的线圈,左边L2为在前针床隔针编织的线圈,右边R2中可见,箭头所指的沉降弧,由于线圈的滑移很容易失去串套,当第一横列线圈的沉降弧失去串套后,其他横列线圈的沉降弧也容易接着失去串套,即脱散。左边L2中可见,第一横列线圈的沉降弧已被其他横列的线圈挡住,不会脱散,第二横列线圈的沉降弧被锁在第一与第三横列线圈之间,也不会脱散。

  实施方式二

  本实施方式二和实施方式一过程基本相同,区别是:

  (1)本实施方式二编织过程需要使用三个导纱器,为描述方便,假设是A导纱器、B导纱器和C导纱器。

  (2)如图3所示,A导纱器在前针床编织一个横列,B导纱器在后针床编织一个横列(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编织的横列数)。

  (3)如图4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2、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3至19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20、21的后针床以及针位3至19的前针床编织。

  (4)如图5所示,把针位3至19前针床编织的线圈全部转移至后针床对应的针位中,此时,针位3至19前针床的织针内没有线圈,是空针状态。

  (5)如图6所示,C导纱器带挂圈线在针位1、3、5、7…17、19、21(奇数)的后针床,针位4、6…16、18(偶数)的前针床编织一个横列的挂圈,即是把挂圈线挂在织针的针钩内(见图1中左边L1图所示)。

  (6)如图7所示,A导纱器继续在针位1、2、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3至19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编织针位1、2、20、21的后针床以及针位3、5…17、19(奇数)的前针床。后针床的编织是把挂圈线嵌入在线圈中,前针床的隔针编织是沉降片的辅助牵拉,沉降片的作用有限,编织的过程中会有浮线在针床的间隙中,随着编织的持续进行,挂圈线传递的牵拉力起作用,浮线会消失。

  (7)如图8所示,A导纱器继续在针位1、2、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3至19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20、21的后针床以及针位4、6…16、18的前针床编织。针位4、6…16、18(偶数)的前针床已有后针床传递的牵拉力,成圈编织容易进行,没有任何的浮线产生。重复图7、8编织动作一次。

  (8)如图9所示,A导纱器继续在针位1、2、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3至19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20、21的后针床,针位3、针位4、6…16、18、针位19的前针床编织。

  (9)如图10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2、3、19、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4至18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3、19、20、21的后针床,针位4、针位5、7…15、17、针位18的前针床编织。

  (10)如图11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2、3、19、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4至18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3、19、20、21的后针床,针位4、5、针位6、8…14、16、针位17、18的前针床编织。

  (11)如图12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2、3、4、18、19、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5至17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3、4、18、19、20、21的后针床,针位5、6、针位7、9、11、13、15、16、17的前针床编织。

  (12)如图13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2、3、4、18、19、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5至17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3、4、18、19、20、21的后针床,针位5、6、7、8、10、12、14、15、16、17的前针床编织。

  (13)如图14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2、3、4、5、17、18、19、20、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6至16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2、3、4、5、17、18、19、20、21的后针床,针位6、7、8、9、11、13、14、15、16、17的前针床编织。

  (14)如图15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至5、17至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6至16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至5、17至21的后针床,针位6至10、12至16的前针床编织。

  (15)如图16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至6、16至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7至15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至6、16至21的后针床,针位7至15的前针床编织。重复图16编织动作一次。

  (16)如图17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至7、15至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8至14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至7、15至21的后针床,针位8至14的前针床编织。重复图17动作一次。

  (17)如图18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至8、14至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9至13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至8、14至21的后针床,针位9至13的前针床编织。

  (18)如图19所示,A导纱器在针位1至9、13至21的前针床以及针位10至12的后针床编织,B导纱器则在针位1至9、13至21的后针床,针位10至12的前针床编织。

  以上即完成了卷边露底结构花型一个单元的编织。本实施方式二中设定了17枚前针床空针编织,此17枚织针编织的前几个横列的线圈,会自然的卷边且不会脱散,卷边后露出后针床编织的线圈。实物图如20、21所示,图20为卷边露底结构花型实物图,图21为挂圈线被拆除前实物图。本实施方式二设定的17枚前针床的空针数,以及前针床隔针编织十二个横列,可以依据生产实际需要自行设定。A导纱器与B导纱器编织的区域也可以依据设计需要自行确定。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挂圈编织卷边露底结构花型的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