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小豌豆知识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技术 > 编织制作> 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独创技术30397字

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

2021-02-07 00:44:38

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手术治疗心脏心房分流器材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

  背景技术

  心力衰竭是侵袭人类的一种常见并且潜在致命的疾病,尽管在最大程度的治疗下,但是次佳的临床结果往往导致病症、发病和/或死亡。特别地,“舒张性心力衰竭”是指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代偿(射血分数)并且无重大瓣膜疾病的情况下发生的心力衰竭临床综合症。该疾病的特点是:左心室僵硬,伴有顺应性减退和松弛功能受损,导致舒张末压升高。大约三分之一的心力衰竭患者患有舒张性心力衰竭,并且几乎没有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左心房压力升高所致。左心房压力(LAP)升高出现于几种异常心脏病中,包括心力衰竭(HF)。除了舒张性心力衰竭以外,大量其他医学疾病(包括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脏瓣膜疾病) 都可引起左心房压力升高。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HFrEF)均可表现出升高的LAP。据假设,这两个亚组的HF可受益于LAP降低,这进而又降低了左心室上的心脏收缩前负荷、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它还可以减轻对肺循环的压力,从而降低患肺水肿的风险、改善呼吸并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分流器,通过多根编织丝编织,再通过介入设备送入到患者心脏的心房间隔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分流装置均为多丝编织,需要多个螺母固定,且编织丝过多,需要较大的螺母固定,导致螺母表面不易形成皮质层,与人体的适应性严重下降;且多丝编织的螺母固定容易影响分流器的平衡性,影响分流装置的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单丝编织的方式,实现了通过一个螺母即可实现对所有编织丝的端部固定,降低螺母使用数量,并且降低了螺母的尺寸,可以方便的形成皮质层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包括:左盘、右盘和腰部,所述左盘和右盘通过腰部连接一体成型;所述左盘、腰部及右盘通过单根编织丝编织形成。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编织丝经纬交错编织,所述编织丝多次编织经过所述腰部位置,在所述腰部位置相邻的经向编织丝和/或相邻的纬向编织丝分别贴合一起。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腰部的编织丝中,在所述腰部位置每相邻连续的2-6根经向编织丝和/或每相邻连续的2-6根纬向编织丝分别贴合一起。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腰部的编织丝中,在所述腰部位置每相邻连续的3根经向编织丝和/或每相邻连续的3根纬向编织丝分别贴合一起。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相邻的三根经向编织丝或纬向编织丝,两侧的两根编织丝向中间的编织丝弯折,两侧的两根编织丝沿着中间的编织丝方向,在中间的编织丝的另一端两根编织丝弯折分开编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经向和/或纬向相互贴合的编织丝通过该编织丝的端部进行螺旋缠绕固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经向或纬向贴合的编织丝的交叉点处通过该编织丝的端部进行螺旋缠绕固定,在同一径向或纬向贴合的编织丝的两个交叉点之间,进行螺旋缠绕的编织丝的端部沿径向或者纬向的编织丝贴合。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收口丝,在所述左盘的一端使用所述收口丝在编织丝弯折处收口支撑,并斜行延伸至右盘的盘面处,在所述右盘的盘面处通过螺母固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对在编织丝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对编织丝弯折处收口后的孔径大于所述腰部的内孔孔径。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斜行延伸到所述腰部,在腰部横向缠绕编织1-8圈,端部斜行延伸到所述右盘的盘面通过所述螺母固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在腰部呈“S”形绕设编织在相互贴合的经向编织丝和相互贴合的编织丝形成的交叉点的编织丝之间。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腰部内径的上端、中部和下端部直径均相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右盘盘面的螺母设在盘面上表面的一侧。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右盘盘面上侧螺母的螺母孔方向与所述右盘的盘面平面平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在所述腰部处呈扁丝结构。

  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所述编织本体模具外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限位钉,使编织丝通过限位钉限位绕设在编织本体模具外壁。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钉包括:上弯折限位钉、腰部上口限位钉、腰部下口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所述上弯折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设置编织本体模具的上下两侧;所述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设在所述上弯折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之间。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的数量和下弯折限位钉的数量相同,所述腰部上口限位钉的数量和腰部下口限位钉的数量相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腰部上口限位钉、腰部下口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分别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距离腰部上口限位钉的距离与下弯折限位钉距离腰部下口限位钉的距离相等。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弯折限位钉和下弯折限位钉均为12 个。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下弯折限位钉在相邻两个上弯折限位钉连线的中垂面上,或者每个所述下弯折限位钉均在所述上弯折限位钉的正下方。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编织本体模具沿着筒壁竖直方向开设有穿丝槽。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钉均连接在所述穿丝槽内。

  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定任一下弯折限位钉为开始限位钉,将编织丝沿编织本体模具外壁从开始限位钉处开始环绕编织本体模具外壁斜行绕设一周到该开始限位钉正上方对应的上弯折限位钉处;

  S2、将编织丝在上弯折限位钉的一端往下斜行绕设一周到开始限位钉相邻的下弯折限位钉;再继续从该下弯折限位钉斜行绕设一周到相邻的上弯折限位钉,再将编织丝在该上弯折限位钉的一端往下斜行绕设一周到再相邻的下弯折限位钉;

  S3、重复步骤S2,直到整个编织网孔密度达到设定密度,形成编织本体;

  S4、取下所述编织本体模具上的所有限位钉,将圆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从编织本体内腔脱离;

  S5、所述圆筒状结构编织本体进行第一次热塑型;

  S6、将收口丝套设在编织丝在上弯折限位钉位置的弯折处,在每个上弯折限位钉处的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拉紧成设定直径收口;

  S7、将收口丝斜行延伸至腰部上口、腰部中央及腰部下口时改为横向螺旋1-8周,在每个编织丝的交叉点呈“S”形绕设编织成设定直径收口;

  S8、将收口丝套设在编织丝的下弯折限位钉位置处弯折处,在每个下弯折限位钉处的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成设定直径收口;

  S9、在所述下弯折限位钉下方,编织丝的端头通过螺母固定;

  S10、收口丝收口后的编织本体放置到固定模具中进行第二次热塑定型。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S6中,所述收口丝的两个端部通过所述螺母固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口丝对折使用,在所述收口丝的对折处,套设到编织丝在上弯折限位钉处的弯折处;收口丝的两个端部分别交叉呈“S”形绕设编织穿过所有的上弯折限位钉的弯折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从下弯折限位钉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穿过;从下弯折限位钉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穿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将沿着同一方向的连续2-6根编织丝穿过同一对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在上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上口限位钉之间,以及在下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每根编织丝需要每隔2-6根编织丝进行内外穿梭编织。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将沿着同一方向的连续3根编织丝穿过同一对腰部上口限位钉和腰部下口限位钉。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编织丝斜行绕设过程中,在上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上口限位钉之间,以及在下弯折限位钉与腰部下口限位钉之间,每根编织丝需要每隔3根编织丝进行内外穿梭编织。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左盘和右盘通过腰部连接一体成型;左盘、腰部及右盘通过单根编织丝编织形成。单丝编织的方式,实现了通过一个螺母即可实现对所有编织丝的端部固定,降低螺母使用数量,并且降低了螺母的尺寸,可以方便的形成皮质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根编织丝需要的螺母尺寸较大,不易形成皮质层,而且需要在左盘和右盘均使用螺母固定,导致整个结构不平衡,受力不均匀的缺陷。

  该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包括: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编织本体模具外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限位钉,使编织丝通过限位钉限位绕设在编织本体模具外壁。可以满足单丝的编制方式,保证单丝编织的分流减压装置的成型。

  该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包括:编织、热塑成型、编织收口丝、螺母固定端部、再一次热塑定型;编织方式简单,容易加工,甚至可以通过手工小批量制作,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仰视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中编织本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左盘,2、右盘,3、腰部,4、螺母;

  10、编织丝,11、经向编织丝,12、纬向编织丝,13、交叉点;

  20、编织本体模具,21、限位钉,211、上弯折限位钉,212、腰部上口限位钉,213、腰部下口限位钉,214、下弯折限位钉;22、穿丝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该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包括:分别设在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间隔处的左盘1和右盘2;以及对左盘1和右盘2连接作用的腰部3,左盘1和右盘2通过腰部3连接一体成型。

  为了降低对编织丝端部固定所需要的固定件(铆钉、螺母等)尺寸的要求,该左盘1、腰部3及右盘2通过单根编织丝10编织形成。该编织丝10 通过编织完成之后,整个结构呈整体状,所有编织丝10之间相互连接作用,保证整个减压装置的强度。两个编织丝10所需要的固定件(铆钉、螺母等) 尺寸要比现有技术中多丝(多于一根)的编织方式小很多(本申请的减压装置所用的固定件是现有技术的固定件的1/5-1/2),可以很大程度上的降低介入设备的尺寸。进而,扩大了介入手术治疗的范围,对于儿童或者老人等血管较细的患者,也可以满足治疗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减压装置均通过多丝编制的方式,无法采用单丝编织。尤其是现有技术的编织方式中,编织丝只能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编织,只有多个编织丝才能满足编织密度的要求。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人员存在单丝编织方式的技术偏见,一致认为不可通过单丝的编织方式,从而导致单丝编织的方式一直没有得到研究。尤其是在机械化生产中,现有技术中的多丝编制方法,可以加快加工工序,所以单丝编织的方式一直受到行业内研究人员技术偏见。

  进一步的,固定件尺寸越小,固定件贴合在右盘表面,方便的内皮化,保证了与身体内部液体之间的适应性。

  为了在腰部3处,不降低腰部的前提下,增大腰部3的网孔的大小,降低网孔的密度;进而降低在腰部3形成的皮质层的厚度,进一步的避免在腰部3皮质层过厚,在减压装置长期使用过程中,皮质层堵塞腰部3内部的内孔,进而降低减压装置的导流效果。该编织丝10经纬交错编织,编织丝10 多次编织经过腰部3位置,在腰部3位置相邻的经向编织丝11和/或相邻的纬向编织丝12分别贴合一起(在腰部3位置相邻的经向编织丝11贴合一起;和/或相邻的纬向编织丝12贴合一起;这里径向编织丝11和纬向编织丝12 之间只有编织的作用,相互之间并没有其他的连接关系)。且贴合的编织丝可以是某几根纵向和/或者某几根纬向的编织丝贴合,并不一定所有的编织丝都要贴合,当然所有的编织丝均有贴合也可以。贴合在一起的编织丝10,整体强度没有减小,单股编织丝(贴合在一起的编织丝为一股),强度也增大,提高了整个减压装置的强度稳定性。

  优选的,腰部3的编织丝10中,在腰部3位置每相邻连续的2-6根经向编织丝11和/或每相邻连续的2-6根纬向编织丝12分别贴合一起。也就是说,第一到第二或者第六根编织丝贴合在一起。每股编织丝的数量不一定相同,只要是能够保证腰部3结构平衡稳定就可以了,不一定所有的贴合编织丝都相同。

  进一步优选的,腰部3的编织丝10中,在腰部3位置每相邻连续的3 根经向编织丝11和/或每相邻连续的3根纬向编织丝12分别贴合一起。即:优选的,径向编织丝11的数量和纬向编织丝12的数量均为3的倍数,这样就可以保证每股编织丝均相同,而且正好所有的编织丝均股在一起,并且达到腰部3结构的平衡。

  具体的,三根编织丝的编制结构为:每相邻的三根经向编织丝11或纬向编织丝12,两侧的两根编织丝10向中间的编织丝10弯折,两侧的两根编织丝10沿着中间的编织丝10方向,在中间的编织丝10的另一端两根编织丝10弯折分开编织。即:编织丝贴合在一起的位置为股状编织丝,在股状编织丝的两端处,三根编织丝分叉分开;三根编织丝可以分为:左丝、中丝和右丝,左丝和右丝分别在股状编织丝的两端向中丝处贴合,形成了股状编织丝。

  为了进一步保证每股编织丝中多根丝之间的束缚力,(例如:当三根编织丝股在一起时,相互直接的贴合力度不够,容易发生分开,这样就会出现,三根编织丝股在一起的效果消失。)在经向和/或纬向相互贴合的编织丝10 通过该编织丝10的端部进行螺旋缠绕固定。只在股状编织丝的两个端部螺旋缠绕固定,保证对股状编织丝强度,又可以避免腰部压缩尺寸过大,影响介入。

  当然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对股状编织丝的贴合束缚力度,在经向或纬向贴合的编织丝10的交叉点13处通过该编织丝10的端部进行螺旋缠绕固定,在同一径向或纬向贴合的编织丝10的两个交叉点13之间,进行螺旋缠绕的编织丝10的端部沿径向或者纬向的编织丝10贴合。

  为了保证对编织丝弯折处(即编织本体上端部)的固定支撑作用该减压装置还包括:收口丝,在左盘1的一端使用收口丝在编织丝10弯折处收口支撑,将所有的编织丝在上弯折处位置通过收口丝连接成一体,保证固定强度。该收口丝的端部斜行延伸至右盘2的盘面处,在右盘2的盘面处通过螺母4固定。保证收口丝整体的连接强度,避免其他的固定件,增大减压装置的尺寸。左盘1无铆钉,避免左盘1端部应力偏心,进而增大了盘面的对称性及腰部结构的稳定性。

  为了保证对编织丝的固定强度,该收口丝对在编织丝10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从而使得,编织丝与收口丝之间相互作用,即实现了对编织丝的支撑固定,又避免了收口丝的溜丝,进一步保证了对编织丝的固定强度。

  由于在编织丝10的弯折处结构弯折比较多,容易在弯折处形成皮质层,且为了对弯折处的覆盖,皮质层的厚度通常比较大,为了避免编织丝10弯折处限制腰部孔径,进而限制了分流减压装置的减压流量。该收口丝对编织丝10弯折处收口后的孔径大于腰部3的内孔孔径,从而保证整个减压装置的分流大小由腰部的孔径限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腰部3的支撑强度,进而保证整个减压装置的强度。该收口丝斜行延伸到腰部3,在腰部3横向缠绕编织1-8圈,端部斜行延伸到右盘2的盘面通过所述螺母4固定。

  为了保证收口丝在腰部3处的固定连接强度,收口丝在腰部3呈“S”形绕设编织在相互贴合的经向编织丝和相互贴合的编织丝形成的交叉点13 的编织丝10之间,从而通过编织丝10对收口丝固定,保证收口丝位置固定,进而保证对腰部3的支撑效果。

  优选的,腰部3内径的上端、中部和下端部直径均相同,保证对腰部3 内孔减压分流的效果。

  优选的,右盘2盘面的螺母4设在盘面上表面的一侧。相当于螺母偏置,从而使得螺母4更贴合房间隔,促进内皮化对螺母4的覆盖。

  为了方便对减压装置回收或者更换,将右盘2盘面上侧螺母4的螺母孔方向与右盘2的盘面平面平行。在回收或者更换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介入设备的内部设置套丝,通过套丝介入到减压装置位置处,通过套丝将横置的螺母套住,从而将整个减压装置牵引拉入到介入管道,从而实现了将整个减压装置的回收,减低手术风险。

  为了进一步提高收口丝在腰部3位置处的支撑作用,优选的,收口丝在腰部3处呈扁丝结构。扁丝优选的,不是直接压制而成,整个收口丝是一体成型,在扁丝结构处的横截面积大于收口丝其他位置处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包括:支撑和固定编织丝的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20,编织本体模具20外壁均匀的固定连接有限位钉21,使编织丝10通过限位钉21限位绕设在编织本体模具 20外壁,通过限位钉21的作用,可以改变编织丝的编织方向,进而对编织丝的编织结构限定,从而形成编织本体。

  限位钉21包括:限制编织丝10从上往下弯折的上弯折限位钉211,调节编织丝10的编织方向的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以及限制编织丝从下往上弯折的下弯折限位钉214。上弯折限位钉211和下弯折限位钉214设置编织本体模具20的上下两侧,不完全到端部,在上下端部预留一定的空间,方便后期的编织工作。当然的,为了实现对编织丝10方向的限制,该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设在上弯折限位钉 211和下弯折限位钉214之间。

  当然的,为了保证每个限位钉21都可以使用,避免限位钉21的多余,且多余的限位钉21干扰编织人员对编织本体的编织工作。该上弯折限位钉 211的数量和下弯折限位钉214的数量相同,腰部上口限位钉212的数量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编织本体在编织过程中,可以在各个位置处限位钉之间,存在上弯折限位钉211、腰部上口限位钉212、腰部下口限位钉213 和下弯折限位钉214分别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为了保证左盘1和右盘2相互之间对称,上弯折限位钉211距离腰部上口限位钉212的距离与下弯折限位钉214距离腰部下口限位钉213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优选的,在实践得出,心房减压装置的最合理的结构中,上弯折限位钉211和下弯折限位钉214均为12个最为合理,能达到较强的分流效果,又可以避免编织丝密度过大,影响介入过程。

  为了保证整个编织的整个减压装置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尤其是所有的向上的编织丝和向下的编织丝倾斜角度相同(即径向编织丝和纬向编织丝分别与减压装置中心轴线的夹角相同),每个下弯折限位钉214在相邻两个上弯折限位钉211连线的中垂面上,或者每个下弯折限位钉214均在上弯折限位钉211的正下方。

  为了方便编织丝10的穿插,保证编织的编织强度,该编织本体模具20 沿着筒壁竖直方向开设有穿丝槽22,编织丝10在编织过程中,需要绕设到编织丝10下侧时,编织丝可以沿穿丝槽22穿过,方便编织。

  当然的,为了限位钉21的固定强度,以及方便编织过程,该限位钉21 均连接在穿丝槽22内。优选的,限位钉21的端部为螺纹状,与穿丝槽22 底部开设的螺纹孔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心房分流减压装置的编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选定任一下弯折限位钉214为开始限位钉(只是为了方便撰写方案确定,含义清楚命名),将编织丝10沿编织本体模具20外壁从开始限位钉处开始环绕编织本体模具20外壁斜行绕设一周到该开始限位钉正上方对应的上弯折限位钉211处(为了方便编织人员对其编织位置的观察准确,选择了正上方的上弯折限位钉,具体的编织工作过程中,以及后期能够实现自动化编织时,可以选择不同位置的上弯折限位钉211);

  S2、将编织丝在上弯折限位钉211的一端往下斜行绕设一周到开始限位钉相邻的下弯折限位钉214(例如:从下往上斜向上,则该处的相邻的下弯折限位钉214为:开始限位钉左侧的一个下弯折限位钉214);再继续从该下弯折限位钉214斜行绕设一周到相邻的上弯折限位钉211(类似于步骤 S1),再将编织丝10在该上弯折限位钉211的一端往下斜行绕设一周到再相邻的下弯折限位钉214;

  S3、重复步骤S2,直到整个编织网孔密度达到设定密度,形成编织本体 (也可以理解为,编织丝均匀的编织在编织本体模具20的外壁);

  S4、取下编织本体模具20上的所有限位钉21(限位钉21为可拆卸连接,通过方便的对其拆下,进而可以方便的将编织本体与编织本体模具20分离),将圆筒状结构的编织本体模具20从编织本体内腔脱离;

  S5、圆筒状结构编织本体进行第一次热塑型(保证整个编织本体保持一定的结构形状);

  S6、将收口丝套设在编织丝10在上弯折限位钉211位置的弯折处,在每个上弯折限位钉211处的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拉紧成设定直径收口;

  S7、将收口丝斜行延伸至腰部上口、腰部中央及腰部下口时改为横向螺旋1-8周,在每个编织丝10的交叉点13呈“S”形绕设编织成设定直径收口;

  S8、将收口丝套设在编织丝10的下弯折限位钉位置处弯折处,在每个下弯折限位钉214处的弯折处呈“S”形绕设编织成设定直径收口;

  S9、在下弯折限位钉214下方,编织丝10的端头通过螺母4固定;

  S10、收口丝收口后的编织本体放置到固定模具中进行第二次热塑定型,成型得到所需要的产品,如图1-4。

  优选的,在步骤S6中,收口丝的两个端部通过螺母4固定。

  收口丝对折使用(可以进一步保证对上弯折限位钉211弯折处的限位固定效果),在收口丝的对折处,套设到编织丝10在上弯折限位钉211处的弯折处;收口丝的两个端部分别交叉呈“S”形绕设编织穿过所有的上弯折限位钉211的弯折内。

  优选的,在步骤S2中,从下弯折限位钉214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 211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之间穿过;从下弯折限位钉214往上绕设到上弯折限位钉211时,从所经过的两个相邻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之间穿过,保证了对编织丝更好的固定效果。

  优选的,编织丝10斜行绕设过程中,将沿着同一方向的连续2-6根编织丝10穿过同一对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

  进一步优选的,编织丝10斜行绕设过程中,在上弯折限位钉211与腰部上口限位钉212之间,以及在下弯折限位钉214与腰部下口限位钉213之间,每根编织丝10需要每隔2-6根编织丝10进行内外穿梭编织。

  优选的,编织丝10斜行绕设过程中,将沿着同一方向的连续3根编织丝10穿过同一对腰部上口限位钉212和腰部下口限位钉213。

  优选的,编织丝10斜行绕设过程中,在上弯折限位钉211与腰部上口限位钉212之间,以及在下弯折限位钉214与腰部下口限位钉213之间,每根编织丝10需要每隔3根编织丝10进行内外穿梭编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心房分流减压装置及心房分流减压装置使用编制装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或pdf格式)